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6177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docx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

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

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

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

1磷酸化酶调节

▪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

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

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

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TP、CP降低,AMP、NH4+、Pi升高,激活PFK,糖酵解加快;1min以上,乳酸堆积,pH下降,抑制糖酵解。

pH下降到6.4-6.5时,PFK显著降低,糖酵解显著减弱,防止酸中毒,ATP、CP浓度高时,抑制PFK,避免能量浪费。

▪剧烈运动时,糖酵解速率加快,当线粒体氧化丙酮酸速率低于生成时,LDH5被激活,而LDH1受到抑制,促使乳酸生成;当细胞内ATP充足时,LDH5被抑制,乳酸生成减少。

无氧代谢运动时能量释放和利用的调节

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

▪有氧运动调节主要是受组织供氧量和可供肌肉利用能源物质含量的调节。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氧的供应和利用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能源物质的供应和利用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成为主要矛盾。

▪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脂肪动员增加,乙酰CoA、NADH升高反馈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糖有氧氧化被抑制,以确保大脑对糖的需要。

▪胰岛素、Ca2+升高,激活磷酸酶,使丙酮酸脱氢酶系脱磷而活化。

▪运动时ADP、Ca2+浓度升高,促进氧化磷酸化合成ATP,同时促进TCA循环运行,为氧化磷酸化提供更多的还原当量。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是TCA循环的调控点。

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a2+浓度增加,ATP消耗增多使其浓度下降,而ADP浓度升高,三羧酸循环加强。

运动肌吸收血糖增强的调节机制

▪①骨骼肌收缩时,肌浆Ca2+浓度升高,引起肌膜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增大;

▪②运动肌内血流量增大,运动肌结合的胰岛素数量增多,促进肌细胞吸收葡萄糖;

▪③由于肌细胞内代谢途径的调节,促使葡萄糖转移进运动肌的绝对量增加,且不依赖血胰岛素浓度。

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的调节

▪肌肉吸收和利用血糖引起血糖水平的细微变化,对肝葡萄糖的生成都起着调节作用

▪①运动时,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并通过加速糖异生途径来调节肝葡萄糖的生成速率。

▪②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肝葡萄糖浓度相应下降,激活肝糖原磷酸化酶活性,使肝糖原降解和释放葡萄糖增多。

▪③随着耐力运动的进行和肝糖原储备下降,血浆乳酸、丙酮酸、甘油等代谢物增多,使糖异生作用的底物浓度升高,从而加快糖异生的代谢速率。

运动时骨骼肌的三个供能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

▪糖酵解供能系统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CP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集团的过程释放能量,所以ATP-CP合称为磷酸原。

它组成的功能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1ATP

▪2CP:

肌酸磷酸化的产物,总量120g,95%在肌肉中。

▪CP的功能:

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组成肌酸-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

磷酸原系统供能过程

磷酸原系统供能特点

▪启动:

运动开始时最早起动,最快利用,具有快速供能和的特点。

▪功率:

最大功率输出。

短时间极量运动时,磷酸原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每千克干肌每秒1.6-3.0mmol/kg干肌/s。

▪可维持最大供能强度运动时间:

约6-8秒钟。

▪运动项目:

与速度、爆发力关系密切。

短跑、投掷、跳跃、举重及柔道等项目的运动。

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

(1)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ATP酶的活性;

(2)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提高ATP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和恢复期CP的重新合成;

▪(3)运动训练使骨骼肌CP储量明显增多,从而提高磷酸原供能时间。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一)糖有氧氧化供能

部位:

细胞质和线粒体底物:

糖、糖原

糖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

①细胞质内反应阶段:

生成丙酮酸。

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的NADH•H+,可经不同方式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

②线粒体内反应阶段:

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后进入三羧酸循环。

③氢生成水。

④ATP的生成。

生成的物质:

3分子NADH+H+;1分子FADH2;1分子GTP;2分子CO2

(二)脂肪氧化供能

▪1.脂肪水解:

甘油三酯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甘油的分解代谢:

部位:

肾、肝等少数组织被氧化利用;ATP的生成:

22分子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

 ①脂肪酸活化;②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③脂肪酰CoA的β-氧化;④乙酰辅酶A经TCA循环氧化;⑤氢的氧化。

4、脂肪分解产生的ATP数量:

软脂酸、硬脂酸β-氧化后,ATP生成数。

(三)蛋白质氧化供能

▪1、脱氨方式:

转氨基、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作用。

①转氨基作用:

GPT、谷-丙转氨酶,肝细胞内活性最高;GOT、谷-草转氨酶,心肌细胞内活性最高;②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③联合脱氨基作用:

主要在肝、肾组织中进行;④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脱氨基方式:

骨骼肌、心肌。

2、氨的代谢:

①生成尿素:

②以酰胺的形式储存:

③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3、α-酮酸的代谢:

①生成非必需氨基酸;②氧化供能;③转变成脂肪和糖。

疲劳的发展历史

▪1880年,莫桑(Mosso)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

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

▪1935年西蒙森(Simonson)提出疲劳时存在的4个基本过程:

(1)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

(2)活动所需基质耗竭;(3)基质的生理化学状态改变;(4)调节和协调机能失调。

疲劳的发展历史

1980年,卡尔森(Karlsson)提出,疲劳是肌肉不能产生所需要的或预想的收缩力。

1982年埃德华(Edward)提出:

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期望的输出功率。

近一个世纪对运动性疲劳生化机制的大量研究中,曾提出的长期以来一直应用这些理论阐述疲劳的机制。

这些变化在疲劳时往往不同程度的存在,但缺乏整体的观点。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力竭:

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的特点

(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综合起来评定疲劳产生和程度。

(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或同时改变都可以评定疲劳,这一机理较全面地解释了运动性疲劳。

(3)运动性疲劳应注意其专项特点。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两种机制

▪100多年来,生物、生化和生理学家以及运动医学专家们做了大量的有关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五种经典假说。

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上。

2001年GibsonA.S.C等提出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外周疲劳

▪定义:

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影响因素:

与骨骼肌细胞膜特性、骨骼肌细胞内的离子代谢和能量代谢、兴奋收缩偶联和细胞微细结构的改变等都有关。

▪运动性中枢疲劳

▪定义:

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要的现象。

▪影响因素:

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足、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有关。

▪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因素

①运动神经元本身兴奋性的改变;②运动神经元无力重复传导动作电位置神经肌肉节点的突触前部位。

▪引起神经元放电率降低的因素

①血糖浓度下降;②脑内氨增加;③自由基生成过多;④γ-氨基丁酸和5-羟色氨升高。

生化特点

▪1.ATP浓度降低,ADP/ATP比值增大,γ-氨基丁酸浓度升高。

剧烈运动时,ATP浓度下降,ADP稍上升,CP有所减少,氧化酶活性有所升高;在极度疲劳时,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脑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γ-氨基丁酸的消除过程减弱,琥珀酸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升高,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使神经细胞机能活动有所降低。

▪2.血液色氨酸与支链氨基酸(BCAA)浓度比值增高,影响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前体(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使5-羟色胺含量升高,对大脑皮层抑制加强,激发倦怠、食欲不振、睡眠紊乱等疲劳症状。

▪3.运动时体内氨基酸代谢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加强,影响到脑氨含量增多。

脑氨增多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出现各种疲劳症状,如思维和意识变异、肌肉无力、呼吸急促等。

代谢产物的消除

▪乳酸的消除:

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时间:

30-60s。

▪氨的消除

▪自由基的消除

能源物质的恢复

▪磷酸原的恢复:

半时反应的时间:

20-30s

▪肌糖原的恢复:

1、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后

2、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

▪运动时人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是机体对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客观反映,通过这些化学变化,可以正确反映机体对运动训练的应激能力。

负荷过大,不仅不能提高运动能力,反而损害身体健康;负荷太小,运动能力提高不明显。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

指标的选择及原理

▪根据某些生化指标来了解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从而对运动人体机能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①用代谢产物作为指标:

运动时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加快,代谢产物增加,内环境发生暂时改变,从而使血、尿、汗及唾液中某些成分挥发生改变。

因此,根据血、尿、汗及唾液中代谢产物的变化间接地反映运动时物质、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

②用功能性物质作为指标:

机体中存在的多种功能性物质。

如血红蛋白、运动性蛋白尿----当身体机能下降或运动负荷过大时,尿液中蛋白质就会增多,这种由运动引起蛋白质含量增多的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③用代谢调节物质作为指标:

酶和激素是调节物体新陈代谢的两类重要物质。

当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或运动强度过大时,容易导致组织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清酶活性的增高。

生化指标的可测性和易测性

▪可测性:

骨骼肌细胞的代谢变化可从取样容易,测试方法简单的血液、尿液、唾液指标的变化推知。

▪易测性:

测试方法及手段越来越简单,测试时间越来越短。

测试精密度越来越高。

准确快速。

▪掌握适宜的测试时间:

按照各生化指标的时间变化规律取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生化指标的综合性和长期性

▪为了更准确地评定运动人体机能,应采用多种指标的综合评定,同时还必须经过一阶段的跟踪测试和综合分析。

▪血乳酸:

和血清肌酸激酶、尿蛋白联合使用。

▪血红蛋白:

多次、反复测试,系统分析找出平均值、最高值、最低值,在与其他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某些指标的遗传度

由于运动负荷大小引起运动员身体的生化变化大小的程度是一致的,因此,通过测定生化指标变化便可客观地评定运动负荷水平。

如血乳酸、尿蛋白、肌酸激酶可作为负荷强度评定指标。

如血尿素、血红蛋白、睾酮和尿胆原可作为负荷量评定指标。

近年来,我国游泳成绩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采用血乳酸作为客观评定指标来控制和指导训练实践。

▪运动员经过一阶段的系统训练后,其训练效果可以从代谢能力和供能能力是否提高来反映。

机体代谢能力和能量供应是运动能力尤其是体能的物质基础,通过训练使相应的供能能力得到提高,说明训练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应用生物化学指标可以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负荷做出科学的评估,对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一、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生化特点

▪儿童少年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化学组成均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骨骼成份与肌肉成分变化的特点

▪1、骨骼:

化学成份:

主要由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组成。

有机物主要有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无机盐主要是磷酸钙。

儿童少年骨骼的成份:

水约占25%,有机物约占30%,无机盐约占45%。

▪年龄越小,骨组织中水份和有机物占的比例越高,骨松质多,骨钙化程度越低,故弹性大,不易折断,但易变形。

在力量练习时应注意负重及练习的强度与方法。

避免骨骼的损伤及过早钙化。

注意钙、磷、胶原蛋白和维生素A、D等的补充。

2、肌肉

▪儿童少年的肌肉组织中的水份较多,肌肉蛋白和脂肪、CP、糖原的含量较少,肌纤维细长。

▪随着年龄增加,肌肉占体重的百分比增加。

▪肌力小,易疲劳,但恢复快。

▪大肌先发育于小肌,屈肌力量先发展于伸肌。

▪在练习时,应全面发展,避免过大负重。

(二)体脂

▪体脂的量往往取决于脂肪细胞的数量与体积。

▪在性成熟后,脂肪细胞的数量相对稳定,体脂的增加往往是由于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三)蛋白质

▪人血中总蛋白和清蛋白的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稍有下降。

▪清蛋白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也是体内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及作为一些物质的载体。

(四)血红蛋白

▪儿童少年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氧合能力较低,故有氧耐力比成年人差。

(五)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有防御机能,对病原体起免疫反应,阻断病原体的危害。

▪分五类:

IgG、IgA、IgM、IgD、IgE,其中IgG是人体主要的抗体,占血清总量的70%,在儿少时IgG、IgA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成年后随年龄增大而下降。

▪儿少的免疫力比成年人低。

二、生长发育过程中代谢调节的变化和体育锻炼

(一)酶调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氧代谢能力增强,FUM/PK比值是儿童高于少年组。

在生长发育期,CK、LDH等酶活性可达到最高水平。

(二)激素调节:

生长发育中变化最明显的激素是性激素和生长激素。

雄性激素主要在睾丸分泌,雌性激素主要在卵巢分泌。

随着年龄增长,性激素(睾酮或雌二醇)分泌增加。

性腺的调节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垂体分泌的FSH和LH对性激素起调节作用。

三、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营养特点

▪营养特点:

热能需要量高,除运动营养外,还需发育时的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A、B、C、D)和无机盐(钙、磷)等。

一、妇女体育锻炼物质代谢的特点

(一)磷酸原特点

▪女子肌肉中每千克湿肌约4mmolATP和约16mmolCP,其浓度大致和男子相同。

但是女子肌组织总量较男子少,此外,女子肌肉中CP贮量比男性低。

所以女子肌肉中磷酸原的总量较男子低,显然由ATP、CP组成的供能系统供能能力女子也比男子差。

(二)体内糖代谢的特点

▪由于女子运动时分泌较多的儿茶酚胺,故在长时间持续的运动时,女子血糖水平高于运动水平,运动后并没有降到基础水平。

这与男子完全相反,男子长时间运动后血糖明显下降。

▪由于男性的肝脏与肌肉比女性多,故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都比女性高。

(三)脂肪代谢的特点

▪女子肌肉中甘油三酯比男子多,在低于80%VO2max的耐力运动时,妇子动用脂肪供能比例,明显高于男子,证明女子能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供能。

▪女子具有有氧运动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蛋白质代谢特点

▪持续运动超过300分钟时,女运动员血尿素氮不再增加。

二、妇女体育锻炼体内酶调节的特点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女子的肌肉总量及CK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男子,磷酸原供能能力低于男子。

运动时CK活性的增高也低于男性。

女子无氧代谢酶活性低于男性,尤其是磷酸果糖激酶和乳酸脱氢酶。

可见,妇女糖无氧代谢能力也低于男性。

三、月经周期与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调节和提高神经系统活动,使大脑产生类啡呔物质,改善人体的情绪和功能,有助于减轻妇女经期心情烦躁的感觉。

同时腹肌和盆腔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的交替活动对子宫起到按摩作用,有利于月经血的排出。

▪因此只要不严重的痛经、经血量过多或有严重的妇科病,可不必限制经期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量与强度不宜过大。

▪人体衰老的生理生化表现主要有:

物质代谢速度下降;细胞酶活性下降;组织器官萎缩、机能减退;神经、激素调节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

一、老年人物质代谢的生化特点

(一)糖代谢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肝糖原和肌糖原贮量减少,糖耐量比年轻人差,可能由于老年人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导致的。

▪肾脏老化,肾回收糖的能力降低,老年人常会导致高血糖和老年糖尿病的发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糖的代谢能力,加速组织对糖的利用,达到使血糖降低的目的。

▪老年人肌肉中磷酸果糖激酶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

表明老年人糖酵解能力较差。

▪不宜从事大强度运动。

▪老年人的速度和耐力运动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但耐力相对较好些。

(二)脂类代谢

▪老年人脂肪动员的速度与肌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都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激素的分泌调节及酶活性降低有关。

▪(三)蛋白质代谢

▪老年人蛋白质分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处于负氮平衡。

不爱运动的老年人表现为肌纤维萎缩,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与脏器的功能减弱。

故易疲劳。

(四)血浆脂蛋白代谢

▪体育锻炼能降血脂,提高HDL的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

▪二、老年人体育锻炼体内的调节能力

▪体内的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尤其是老年人。

▪三、衰老的生物学说

(一)基因控制学说

(二)差错灾难学说(三)大肠中毒学说(四)体细胞突变学说

(五)自由基衰老学说

1、自由基的概念

▪在电子外层轨道上带有一个或几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离子或基团。

2、自由基的危害

(1)使DNA断裂和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2)攻击细胞膜,使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膜失去正常的功能。

(3)影响正常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3、体育锻炼与自由基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运动使物质代谢加快的同时,自由基的生成也增加。

在自由基生成增加的同时,体内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系统的功能也不断增强。

从而使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处于平衡状态,当运动训练过度或机能下降时,即可能打破这一平衡,从而影响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

▪自由基攻击细胞生物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果发生过氧化,就破坏了生物膜结构,并形成脂褐素;生物膜结构的破坏和脂褐素在细胞中大量生成,导致细胞死亡。

衰老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细胞的死亡。

▪脂褐素是广泛存在于心、脑、肝、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质中的一种“衰老色素”,常见于溶酶体内,其含量随年龄而明显增加。

脂褐素的沉着与年龄密切相关。

▪清除自由基途径:

(1)抗氧化酶系;

(2)抗氧化剂。

四、体育锻炼与延缓衰老

▪经常性的体力劳动,经常给予机体各器官、系统一定量的负荷刺激,就能防止这些器官系统的退化,体内的化学成分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使机内保持其旺盛的功能,截断衰老在机体内发生恶性循环,从而预防机体衰老。

▪主要原因:

心肺功能改善,机体输氧能力增强和骨骼肌氧化酶活性升高,对氧的利用能力增加。

血乳酸的定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血乳酸的作用原理:

2、学会测定血乳酸的操作方法、固移液管和试管实验的操作技术。

3、检验运动前后血乳酸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用三氯醋酸沉淀血液中的蛋白质,离心制取无蛋白清液,在无蛋白清液的乳酸能被浓硫酸分解成乙醛,在铜离子存在时,乙醛与显色剂—对羟基联苯反应,生成紫红色复合物。

其显色的深浅程度与乙醛的量成正比。

再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色,即可求出血乳酸的含量。

三、实验试剂及仪器

(一)实验试剂

1、1%氟化钠溶液。

2、10%三氯醋酸溶液。

3、浓硫酸。

4、4%硫酸铜溶液。

5、0.05mg/ml乳酸标准储备液。

6、0.05mg/ml乳酸标准应用液。

7、1.5%对羟基联苯。

(二)、实验仪器

1、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温浴箱水箱

2、试管及试管架,不同体积的移液管和橡皮吸球

3、采血针、吸血管、消毒棉球及干棉球

四、实验操作步骤

安静状态下取血,全力跑1分钟后即刻取血。

样品或试剂

试剂量(ml)

试管

测定管

(U)

标准管

(S)

2.量化环境影响后果空白管

(B)

(2)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

1、1%氟化钠

0.48

3.评估环境影响的价值(最重要的一步):

采用环境经济学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对量化后的环境功能损害后果进行货币化估价,即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费用或环境效益进行估价。

0.40

2)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IUV)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

0.50

7.作出评价结论2、新鲜血液

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做重点分析。

0.0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一般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B.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定性评价方法有:

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等。

3、乳酸标准应用液

(二)安全预评价范围0.10

4、10%三氯醋酸

1.5

1.5

1.5

5、离心10分钟,3000转/分钟后转取上清液0.5ml。

6、4%硫酸铜

0.03

0.03

0.03

7、浓硫酸(冷水中滴加,边加边摇)

3.00

3.00

3.00

8、沸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