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6348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蝉》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蝉》教案.docx

《《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蝉》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蝉》教案.docx

《蝉》教案

《蝉》教案

  《蝉》教案(通用3篇)

  《蝉》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蝉若干只、蝉的鸣叫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录音机放蝉的鸣叫声,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的叫声?

  二、引导幼儿观察蝉。

  1、教师出示蝉,引导幼儿讨论:

蝉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观察:

蝉的头上有什么嘴是什么样子的背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肚子是什么样子的

  3、小结:

蝉的身体是黑褐色的。

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

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

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4、讨论:

蝉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讨论:

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蝉》教案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

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

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

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

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

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

(1):

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

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

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

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

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

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

(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

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

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

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

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

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

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

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蝉》教案3

  【教材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

  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说成语,导入学习

  1、师:

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

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

  4、指名回答

  5、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

螳螂捕蝉。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

  

(一)学习大臣的“劝”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

  追问:

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

“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3、师:

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

  4、师:

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

  (“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

”)

  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指名读齐读

  追问: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

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故事,品读“劝”

  1、轻声读课文2—1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

蝉螳螂黄雀少年

  2、讨论:

这位少年仅仅要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怎么办呢”

  

(2)“……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他非常爱国。

  (3)“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提问:

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动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

  (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智)

  “吴王来了兴趣”(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智。

  3、师:

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

形象生动,鲜活有趣。

)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

  师:

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一有趣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非常机智。

  4、师:

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劝说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

  追问:

他的理由是什么(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患呢!

”)

  师:

对,这既是少年告诉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

(板书: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学生齐读这句句子

  5、师:

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

“……恍然大悟,连声说……取消了……念头。

”)

  

(1)理解:

恍然大悟

  

(2)问:

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

  (3)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

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

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

  (“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

  6、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比较“劝”,感悟人物

  1、教师引导:

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

国家),他们都有一颗。

  2、问:

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

  (指名答:

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师:

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指名答:

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5、师:

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

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指名答:

智劝、巧劝。

  6、师: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答:

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体会

  1、师: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强调:

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

  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第3题

  

(1)处死:

“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

“死”表示不可更改。

  2、课后第4题

  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补充

  

(1)积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

”的理解。

  (例:

贪玩图一时快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