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6998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政府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这里的“市”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商业特点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受到时间的限制和官府的监督,故这里的“市”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此图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农业上开始使用牛耕技术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耕犁技术已经相当完善D.耦犁耕作方法的不断进步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牛耕,A错误;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汉时期发明三人二牛耦犁耕作方法,耦犁耕作方法的不断进步,东汉出现二牛一人耕作法,故D正确。

3.湖南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

青铜酒杯、圆形方孔铜钱、精致的锦缎、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据此推测该墓可能为

A.商周时期墓葬B.隋唐时期墓葬

C.宋元时期墓葬D.明清时期墓葬

【答案】D

【解析】清朝出现珐琅彩,古墓葬有珐琅彩,该墓葬应为明清时期墓葬,故D正确;商周、隋唐、宋元时期还没出现珐琅彩,故排除A、B、C。

4.《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材料反映唐代官营手工业

A.由官府集中管理B.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

C.生产带有季节性D.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可以看出唐代官营手工业由官府集中管理,故A正确;B不符合“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

5.明朝嘉靖年间“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有识之士认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倭患出现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答案】B

【解析】“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说明“海禁”政策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材料反映出海禁违背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利益,严重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近代以来,世界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下图中虚线所示的交通工具是

A.轮船

B.火车

C.汽车

D.飞机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分析,虚线所代表的交通工具出现于1900年以后,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轮船、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交通工具,排除A、B;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和速度可以判断是汽车,故C项正确;飞机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但是发展速度明显不符史实,故D项错误。

7.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可也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导致“大西近海一国”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开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8.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

材料所述现象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早期殖民扩张B.钢铁行业的萎缩

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材料能够看出该股钢铁企业,数量减少了规模扩大了,根据“19世纪后30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正确;A、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符合“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的形成,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和对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9.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当地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欧洲的殖民奴役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世界人口的大迁移

D.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答案】A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1493-1570年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人口锐减,结合所学可知,1493-1570年处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这是欧洲殖民者的入侵给北美洲带来的灾难,故A正确;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得到了保障,以及医学水平的进步,使得人口平均年龄大幅度的提高,这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美洲社会状况,B错误;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种族奴役、灭绝政策,大量印第安人死亡,后来不得不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人口应该是增加,故C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生产造成污染严重,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对美洲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抓住时间“1493-1570年”,结合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对美洲的影响解答即可。

10.《大国崛起》解说词: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根据所学判断,横线上应填写

A.英国B.西班牙C.法国D.荷兰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17世纪”“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海上第一强国”,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国家是荷兰,故D正确;英国是18世纪中期的殖民帝国,A错误;西班牙是16世纪的殖民帝国,B错误;法国在18世纪海外殖民取得巨大的进展,C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

抓住关键信息“17世纪”“海上第一强国”即可。

11.“(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

”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农产品完全商品化B.传统农业结构变化

C.农业经济逐渐衰退D.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表明农民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植经济作物,满足市场需要,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民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结构变化,故B正确;A、C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光绪年间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该现象反映出

A.近代工业集中于上海B.“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根据“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B错误,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从“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得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20世纪初,英美等国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

这一条款的施行

A.使英美控制了中国海关B.有利于中外企业公平竞争

C.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增强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答案】C

【解析】“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即允许列强在中国各处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向中国的资本输出,更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D错误;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这一条款,进一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疯狂掠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错误。

14.1878年,轮船招商局总办朱启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以蒸汽为动力磨面粉,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

下列各项属于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的是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洋务运动的诱导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期的代表性企业,“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即民族资本主产生的条件,结合所学可知,条件有: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故C正确;A项中“完全解体”说法错误;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内部原因是

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年份

1913

1914

1918

1919

1921

纱锭(枚)

4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1248282

布机(台)

1986

2310

2736

3839

4139

 

A.欧洲列强忙于一战B.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可知大致是一战期间,图表反应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短暂春天,其原因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

(3)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属于外部原因,D属于内部原因,故D正确;B与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关系不是很大,C不符合史实,排除B、C。

【名师点睛】

从关键词“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可知,该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的相关知识。

16.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这一“经济政策”指

A.进行三大改造B.发展重工业

C.提出“全面整顿”D.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私人资本的消亡”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变革,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文革期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C、D时间不符合材料“建国初期”,排除。

1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情况,其中,1985年的增长高峰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B.提出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出现了1985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增长高峰,故D正确;1953—1956年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960年提出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1985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增长高峰的直接原因,排除。

18.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以《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题,在一版头条全文公布呼吁信,并配发了导语。

厂长、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B.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D.“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据厂长、经理们的“呼吁”的关键信息“松绑”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松绑”,故选A;B、C与材料无关,排除;1992年“南方谈话”,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2000年)中国75%的国有小型企业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以及中外合资等方式,转变成非国有企业……85%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其中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有70%改成了多元持股的股份公司。

”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开始被打破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B

........................

20.1984年,邓小平指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为扩大开放,中国这一年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A

【解析】根据“1984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设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故A正确;B是1985年,C是1988年,D是1990年,排除B、C、D。

21.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

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

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可得出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故A项排除,B项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2.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变传统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B.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

C.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D.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

【答案】A

【解析】戊戌变法时清政府的统治,民国时期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政,期间只有一次国家政权更替,“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A;“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化、思想的解放,这和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有关,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3.近代某报刊一经出版,就以鲜明的变法宣传特色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呼,其创刊号就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及《变法通议》两篇政论文章。

该报刊是

A.《申报》B.《时务报》C.《民报》D.《新青年》

【答案】B

【解析】根据“以鲜明的变法宣传特色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呼”“《变法通议》”可知,材料叙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及维新思想的宣传,故此报刊应该是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代表性报刊,故选B;《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文章,A错误;《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排除C;《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报刊,排除D。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是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机关报。

24.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

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说明了

A.保守派对西方技术的抵制B.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C.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D.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根据“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说明中国交通近代化受到传统守旧势力的阻挠,反映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故D正确;保守派以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指位于河北遵化附近的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为由反对修建火车,并非是抵制西方技术,A错误;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5.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

“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

……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

”材料中清政府反对的是下列哪一通讯设施

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

C.有线电话D.无线电话

【答案】A

【解析】根据“1865年”“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到的通讯设施是有线电报,故A正确;20世纪出现无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排除B、C、D。

26.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

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

上述现象对美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B.埋下了经济危机的隐患

C.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D.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答案】B

【解析】“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表明分期付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表明分期付款过度发展后,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为经济危机埋下重大隐患,故B正确;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社会福利无关,D错误。

27.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提出: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基于此,苏俄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据“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在列宁领导下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排除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1921年,苏俄在列宁领导下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8.图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往往能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史实。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与之相符合的主题是

列宁参加义务劳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

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B.“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据图文信息“列宁参加义务劳动”体现的是1918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故A正确;B项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其中的“下山路”指的是借用资本主义的力量发展生产,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排除B;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大力开垦荒地,排除;D项为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

29.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

其主要目的是

A.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

C.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D.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1925年苏联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工业,以牺牲农业利益为代价,让农业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故B正确;A、C、D不符合史实,排除。

30.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

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

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行政命令D.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1958~1964年期间”可知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排除;B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措施,B正确;C、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根据“1958~1964年期间”判断出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出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

【答案】错误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水排。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水排是东汉时期冶铁时使用的鼓风工具,而不是农业水利灌溉工具,和农业抗旱能力无关。

3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辟了欧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加强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水排

32.井田制是西周的重要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表述符合史实,正确。

33.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答案】错误

【解析】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故本题表述错误。

【名师点睛】

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知识分析解答。

3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浪潮,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本题表述错误。

35.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表述符合史实,正确。

三、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要求: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