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7920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docx

新人教版七上语文第4单元复习

13《纪念白求恩》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3、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

1、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2、背诵、理解名句含义

难点:

议论文的要素;夹叙夹议的写法 

相关链接:

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赴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暴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胡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组成的医疗队于是1938年初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

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

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

“努力吧!

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白求恩逝世一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3、议论文: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

“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讲道理。

议论文的三要素:

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

论点要简洁、正确、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包括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殉()职狭隘()热忱()派遣()

纯粹()鄙薄()倔()强晋察冀()

2、听写词语,同桌互相评改

派遣狭隘满腔热忱以身殉职鄙薄晋察冀拈轻怕重和睦颓唐偃旗息鼓

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

3、写出下列词语的释义。

殉职:

狭隘:

漠不关心: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读,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请同学们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要点。

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达标测试

1、本文作者是,是为了纪念(国别)共产党员(人名)。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3、请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⑴.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

⑵.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

⑶.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

⑷.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

⑸.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

4、《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

5、《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A.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D.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

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到的知识,并识记积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新授:

一、研读学习

1、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白求恩同志

不少人和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2、夹叙夹议写法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

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小组合作找出各段记叙的句子,并交流。

二、合作探究: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将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并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2、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

哪些话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句话采取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4、品味“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段话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1、纵观全文,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

文章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当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3、对比鲜明。

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

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四、当堂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纯粹(cuì)鄙(bǐ)薄

B、漠(mò)不关心热忱(chén)

C、派遣(xiǎn)拈(zhān)轻怕重

D、殉职(xùn)狭隘(ài)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时国际主义精神。

(设问)

B、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夸张)

C、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反问)

D、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

3、“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该句后一部分进一层说明前一部分。

它具体说明的是()

A、国际主义的性质和目的。

B、国际主义的具体内容。

C、国际主义同狭隘民族主义、狭隘爱国主义的区别。

D、区别于狭隘民族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分。

B、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

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D、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文。

五、拓展延伸:

思索一切(节选)

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索一切"。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造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

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不能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

《论语》中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1、解释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论点是:

3、第二段中的论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难点: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

描写人物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一、音形识记。

戳()tān()塌山毛榉()废xū()

Chóu()劳水qú()缝隙()干涸()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

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

一、文题解说: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对比的写法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人物描写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

【质疑探究】

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

温馨提示:

结合文中关键词语

【阅读训练】2015大同中考

15.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16.

(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7.文章开头说: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2分)

18.

(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

“奇迹”指什么?

(3分)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2分)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 

 

15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重点:

细节和心理描写,详略得当

难点:

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积累字词

(1)字音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

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陡峭()着眼()

(2)释义训诫:

教训和告诫。

嶙峋:

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也形容人瘦削的样子。

纳罕:

觉得惊奇,诧异。

啜泣:

抽泣,低声哭泣。

(3)运用

请你按照事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示例: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2.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3.标点符号的运用:

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a.“啜泣”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

含义有什么不同?

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b.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

(“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 的是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

﹙1﹚请同学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什么?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怎样解决的?

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5﹚“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能分别说说吗?

 

﹙6﹚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

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7﹚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8﹚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

试从文中找出。

“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是指什么?

 

﹙9﹚你认为文章以“脱险”为标题与“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比较哪个更好些?

说说理由。

 

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三.巩固·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

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

举例说明。

四、达标检测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①啜泣(    )  ②嶙峋(    )  ③眩目(    )

④纳罕(    )  ⑤训诫(    )  ⑥凝视(    )

3.解词: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④眩目

4.本文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能力提高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问题:

1.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

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2.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3.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

4.对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吗?

你是如何看的?

你爸爸又是怎样教育你的?

开放探究1.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叙写一下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

2.对你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你有何看法,请以“___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给爸爸或妈妈写封信,字数不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检查字词(听、写训练),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2.找两位同学回答第一课时的“巩固·延伸”练习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写过程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2.找出语段中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舍。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3.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串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心理描写,找出并朗读有关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4.让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语调来。

5.如何看待“父亲”对“我”的帮助?

6.如何看待杰利和另外四个孩子的行为,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对待遇到困难的朋友?

7.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学生讨论)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

“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

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

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

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

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

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

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

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

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

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

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巩固·延伸

1.作互动一、二

2.写作训练:

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溢着一些细节:

母亲的一个亲切的抚摸,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朋友在天热时送上一杯清凉的水……请你以“永远的细节”为题目,写意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16诸葛亮——诫子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

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

新授一、解题:

诫子书诫:

警告,劝告。

  

子:

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

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二、朗读训练

1、生听范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澹 泊 (     )(     ) 淫慢(    )励精(    ) 险躁(     )

年与时驰(    )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2、节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生读文章,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

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小结本文: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

(躁):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课堂检测

  1.解释句子:

  

(1)静以修身

  

(2)俭以养德

  (3)非澹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七、拓展迁移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