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唐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335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唐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五讲唐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讲唐诗.docx

《第五讲唐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唐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讲唐诗.docx

第五讲唐诗

第四讲唐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春晓》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使至塞上》

李白《将进酒》《长相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蜀道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把酒问月》

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燕歌行》

杜甫《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秋兴八首》《登岳阳楼》《阁夜》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梦》

韦应物《滁州西涧》

孟郊《游子吟》

韩愈《山石》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竹枝词》《秋词二首》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

《长恨歌》《琵琶行》

柳宗元《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元稹《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

贾岛《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

《访隐者不遇》

李贺《秋来》《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杜牧《江南春》《过华清宫绝句》《山行》

李商隐《锦瑟》《安定城楼》《无题》

无名氏《金缕衣》

(22位诗人58首诗)

一.唐诗的分期及特征

1.初唐诗(618—711生):

旭日初升的吟唱。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

2.盛唐诗(712—761住):

浑厚明朗的气象,随心创造而又无不精妙的文化活力:

生气和灵魂。

代表诗体:

边塞诗(高适,岑参)

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王昌龄)。

边塞诗之雄健,山水诗之精妙的共通处在于饱满、鲜妍、深厚。

李白,杜甫。

3.中唐诗(762—827异):

阴郁沉重的基调;追求中包蕴着隐痛,自信中潜伏着疑惧,山水中弥漫着落寞。

元(稹)白(居易)(张籍)诗派:

社会现实。

韩(愈)孟(郊)(贾岛)诗派:

个体的怪奇。

一种扭曲变形,是压抑下的愤慨、悲哀。

李贺(鬼才),柳宗元,刘禹锡。

4、晚唐诗(827—906灭):

感伤凄美的绝响;以内在的努力使有缺陷的对象完美起来,使自身从有限的状态移转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皮日休。

晚唐诗人在细微局部的审美感受,在捕捉细腻、富于表现力的意象、选择微妙的语词、构筑幽远婉约的意境方面超越了以往的诗的时代。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和近体诗相对而言。

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较自由。

2.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定字句韵声),平仄和对仗是其中最讲究的两个方面。

平仄是一种声调的关系,古汉语是四声调:

平、上、去、入。

仄声就是上、去、入三声的总名。

近体诗的要求:

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

对仗就是语言的排偶或骈俪。

汉语是单音语,一音对一音,所以骈语很发达。

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首先必须避同字。

第二,讲究平仄相对。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而得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一般是八句,四或五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分五言、七言两体,即五律、七律,少有六律。

律诗中,两句相配为一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每联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

又称绝诗、断

句、截句。

四句,以五、七言为主,简

称五绝、七绝。

少有六绝。

平仄和押韵

都有规定。

5.排律:

就律诗规定加以铺排延长。

每首至少十句。

除首尾两联外,上下句必须对仗。

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通常说,排律只限于五言。

 

三.唐代社会背景

1.地域辽阔,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行政机构完备,法律制度严密,文化政策开明——造就了胸襟开阔,激情豪迈的一代士子(主要在盛唐)

2.意识形态:

三教并行(在三教之中各有侧重):

尊道,礼佛,崇儒

3.开放的文化心态:

有容乃大,不失中华文化特质。

4.科举制:

对中国文化流程起重要作用(在唐代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正)突破门阀垄断,寒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整个社会文化水平提高;

(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一旦落第无法谋生,促成寒士的软弱和依附。

5.漫游之风:

激扬身价,结交名流。

唐代士人走出象牙塔,在广阔社会生活中深刻体验人生。

6.投谒之风:

李白《蜀道难》、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炮打响。

四.诗唐:

诗的唐朝(闻一多语)——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脉

1.诗情郁勃,清代编《全唐诗》48900多首,诗人2300多家,5岁—100多岁,各种身份。

2.名家辈出。

李白(仙,除七律外,各体皆佳):

清代龚自珍:

“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天马行空,飘然不群,壮浪纵恣的诗歌精神。

是大多数中国文人景慕的精神境界,却无心无力达到。

杜甫(圣,除五绝外,诸体均胜):

七律的创新和定格,句法突破传统,意象超越现实。

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宋代始才得到诗坛的普遍尊崇;明清地位更升。

759年末——765年春,唐诗进入一个休眠状态:

王维、李白死,岑参高适止,韩愈白居易尚未出生,只有杜甫在继续丰富的创作。

王维(佛,长于五绝五律七绝):

自然适意、无言自足、清净素朴的禅境。

为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传统。

以中和为美的文化精神影响了后世文人。

李商隐:

奇情奇趣奇文奇诗

诗之成就:

七律,直追杜甫,有所发展。

(承前)

以才学入诗,用典精妙。

(启后)

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

《无题》,空前绝后。

虽有奇情奇趣奇文奇诗,但生不逢时,达三大不幸之极致:

一是才名彰显而无用。

生活的穆、敬、文、武、宣五个皇帝的时代,社会、政治都是一塌糊涂,根本就没有给他一个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机会。

入世不得,出世出不得,陷入难以自为的忧郁之中。

二是因情而失事失名。

“牛李党争”

在剧烈的政治角逐中很难容忍个人保持独立的人格,因为“出淤泥而不染”只是遗世独立的幻想,而不是入世济世的现实。

三是诗之早慧及成熟,无人能识。

3.高度成熟:

兼收并蓄,创新改造。

风骨与声律兼备,文质彬彬。

五.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1.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2.唐诗美在情辞,宋诗美在风骨。

3.从内容言,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4.从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

唐诗技巧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多出于有意,以人力巧夺天工。

附录: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生活和创作

1.少年时代多居东都洛阳,15岁左右诗文已在洛阳显露头角。

2.20—29岁有两次长期漫游(唐代最富庶的时期):

吴越和齐赵。

《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与李白的交往:

744年,洛阳,李白44岁,杜甫33岁。

关于游侠和求仙,插曲,和李白一起访道教圣地王屋山。

745年,山东兖州,东蒙山访道士谈文学。

自此,杜甫的名字再也没在海阔天空的李白的诗里出现,而一往情深的杜甫一直思念着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4.科举考试:

735年(24岁),落第,无所谓;747年,李林甫操纵,无一人及第,打击,悲愤。

751年,三篇《大礼赋》,玄宗赏识,待制集贤院,由宰相考试,但永无下文。

5.困守长安(号称治世而乱世的种子已四处萌芽的时代):

前期——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谋求官职。

中期——客居寄食:

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不加选择投诗请求援引。

后期:

755年10月,参军,正八品下,看守兵甲管理锁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安十年的总结

6.流亡生活:

安史之乱(755—763)社会的分化;诗歌的分化:

色彩斑斓到朴质。

逃乱——被俘——困居——投主—任职(左拾遗:

谏臣)——陷入政争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759年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756年,757、5—758、6,759年共两年半的任职,弃官。

8.成都草堂:

759年末——765年春,唐诗进入一个休眠状态:

王维、李白死,岑参高适止,韩愈白居易尚未出生,只有杜甫在继续丰富的创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忆昔》《丹青引》

9.夔州(奉节)(766-768)430多首,长篇多。

《登高》《阁夜》《秋兴八首》

10.长江中游的漂泊:

《登岳阳楼》;《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二.杜诗特色

1.内容上:

以时事入诗,道人之所不能道。

情景事交融。

观察之广,认识之深,表现之卓,诗史。

2.体式上:

全能大师,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所不工。

杜甫诗1458首,古体416首,近体:

绝句:

138首,律诗772首,排律127首。

3.七律的创新和定格:

原来的内容多是酬答之作,狭隘之樊篱扩大为博大之苑囿

句法突破传统,意象超越现实。

《秋兴八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评价与影响

1.评价:

同时代中受冷遇,死后四十年才有赞颂:

元稹的墓志铭,白居易《与元九书》,韩愈的《调张籍》;宋代始才得到诗坛的普遍尊崇;明清地位更升。

2.影响:

A.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

B.韩愈得其奇,元白得其俗,苏黄以才学入诗。

C.格律诗自宋以后的大兴。

四.《新婚别》

1.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

并在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可喜。

但肃宗对郭子仪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因而到次年春天,史思明发范阳兵13万救安庆绪,唐军溃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此时离开洛阳回华州,一路上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到处动乱不安的局面和人民遭受的痛苦,写下组诗“三吏”、“三别”。

2.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立意的难点是:

亲见民众遭受战乱之苦,若骨哽在喉,不吐不快。

但若是因反映民生疾苦而直接反对兵役,就无法抵御和消灭叛军。

作者除了要替民众诉苦,还不得不考虑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

因此,作者塑造了一个幽怨哀伤而又识大体明大义、坚强而忠贞的新娘形象。

第一层从开头到“何以拜姑嫜”,表现了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和新婚别的哀怨。

第二层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刻画了新娘对丈夫的忠贞、关切,和依依难舍、肝肠寸断、心乱如麻的复杂心理。

第三层从“勿为新婚念”到结束,反映了主人公识大体、顾大局,坚强而又执着的高尚品质。

3.艺术特点

(1)浪漫主义的艺术虚构与现实主义的精雕细刻相结合。

一方面,作者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想象出一个战乱中具有理想色彩的新娘子;另一方面,作者注重细部的刻画,从盛唐诗人常用的概括叙述,走向截取典型事件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的具体描写,增强了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采用新娘独白的方式,真实而细腻地展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一连用7个“君”字,频频呼唤,几于一声一泪,充满生离死别之感,表达了对丈夫的无限依念、新婚别的无限哀痛和对丈夫的无比忠贞。

(3)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资料链接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後,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白居易:

《长恨歌》

1、当我们称白居易为“现实主义”诗人时,是把这个范畴变成了一个普遍的范畴,从而放弃了它的特殊历史语境。

这样一个宽泛的范畴虽然可以指出白居易、杜甫等诗人的一些共同点,但对于阅读具体的某一首诗歌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2、我读《长恨歌》

(1)《长恨歌》是一座迷楼(隋炀帝时所建)。

迷楼里充满了美丽、惊讶、怅惘、悲愤……从一个地方漫游到另一个地方,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也不一定想找到出口。

(2)这是一首关于追忆的诗,无声的回忆萦绕在诗人心间:

逝去的过去,可以想见的毫无希望的未来。

它向我们展示了它周围的历史和世界,并召唤读者去找寻它的完整的情景。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到处都可以读到对往事的复现,从自身复制出自身,用已有的内容来充实新的希望。

感情的力量不仅在回忆的景色中,而且在回忆的行动和回忆的情态中被细细地品味着。

花开花落标志着岁月的流逝,每一株开败的花令人想起失落的痛苦,而每一株盛开的花都撩拨着这种痛苦。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4)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和景的美丽,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对消逝的时间上引开,但这只是一层透明的面纱,透过这些美丽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消逝的悲哀。

回眸一笑百媚生,

云鬓花颜金步摇,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在每一个叙述中,美丽和欢悦都是短暂而脆弱的,似乎在这个美妙的世界之外,总有危险的、足以破坏它的野兽在虎视眈眈。

(5)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独特属性:

断片形态。

最后一句是断片在形式上的具体化。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完整的形态,它把读者的注意力抛出了自身以外,抛向了此时此刻的感受。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白居易在发挥汉字所包涵的多层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是惊人的,他挖掘文字本身形式之美,又将谐音、谐意以及多重丰富的寓藏、引申、扩展等意义功能运用得淋漓尽致。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宛转蛾眉马前死。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7)白居易属于一个衰落式微的时代,他是一个身处这样的时代却带着特殊的热情回顾昔日繁华的诗人。

这首诗至少涵盖了他在三个方面的理想与失落,即是“三痴”。

第一方面:

入世理想与人生虚无感

(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第二方面:

生命理想与生命悲剧感

第三方面:

情感理想与“色空观”

佛教“色空观”,即视万物虚空。

既然是世界万物,“情”当属其中,何况佛学本来就视“情”为妄念。

然而,白居易的“色空观”却恰恰没排斥“情”(一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二是世人所谓“七情六欲”中的“情”),反而“情”被推至“痴”的极致,被视为领悟“色空”的新方式。

对一切感到空无,唯独痴情永在,这是白居易情感世界的一个矛盾点。

 

文学史相关内容

一.白居易16岁时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得名,后因写《新乐府》和《秦中吟》刺痛权贵,在815年因武元衡案上书而受贬。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在白居易生活的后期,他糅合儒家的乐天

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

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

刘禹锡评价:

吏隐情兼遂,儒玄道两全。

二.诗歌贡献

1.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并对新乐府运动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他的《与元九书》是一篇全面、系统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由他提出。

他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阐述了诗的四要素:

情、义(内容),言、声(形式),以此来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3.形成了一个浅切派。

其诗语言通俗平易,音节和谐婉转。

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4.他效法《诗经》作《新乐府》50首,以诗的首句为题,并在题下用小序注明诗的美刺目的,同时还利用诗的结尾作重点突出,主题思想非常明确。

这即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法。

例如《卖炭翁》。

三、《长恨歌》主题辨析

(一)讽谕说:

《长恨歌》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二)爱情说:

《长恨歌》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三)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除了上述三种说法以外,还有“长恨”说、“隐事”说。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是同情和歌颂李杨爱情,同时也有讽喻和批判。

(1)从作品描写的事件来看,写了两个互为因果的悲剧:

由于李杨溺于情爱而导致安史之乱,这是政治悲剧;由于安史之乱而导致李杨生离死别,这是爱情悲剧。

从第一个悲剧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持有讽喻态度的。

而对第二个悲剧的描写,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力度上,显然都超过了前者,表现出作者对李杨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对真挚爱情的赞颂。

(2)从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看,以歌颂同情为主,又含有一定的讽喻。

唐玄宗:

荒淫误国但又真挚专情。

杨贵妃:

恃宠而骄但又美丽忠贞。

对“荒淫误国”批判的力度,不及对“真挚专情”的歌颂。

对“恃宠而骄”的讽喻更是微弱。

作者为了突出唐玄宗的真挚专情和杨贵妃的忠贞,甚至有意识地剔除了一些历史材料:

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

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等。

(3)从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评价来看,此诗主要是写爱情的。

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时,将《长恨歌》归入了感伤类,而不是讽喻类。

他还说: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

其特点有两个,即政治性与残酷性。

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

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

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总之,艺术真实不等同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它是一种审美化的真实,具有主观性、内蕴性、假定性与诗艺性。

白居易以妇孺皆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基本框架,以艺术的想象、虚构和夸张等手法构造情节、塑造人物,其中融入了作者及普通人对美好爱情理想的赞美与追求。

四.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精巧独特

(1)情节设计曲折巧妙

由于作品描写的两个人物,既是政治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由这一悲剧导致的爱情悲剧的承受者,因此整个作品的情节表现出一种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之美。

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玄宗思念——玉容仙境——赠物传情,笔锋一转再转,愈转愈奇,波澜屡生,开阖有致。

(2)裁剪精巧,详略得当

详:

刻画人物和展示爱情悲剧。

略:

安史之乱的暴发、马嵬兵变和叛乱的平定。

2、叙事、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

在叙事过程中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和描写的全过程。

其表现为:

在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泼墨如雨,务求尽情;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氛围、烘托其意境。

3、语言生动晓畅,精纯优美

 

参考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2、《唐诗三百首详注》,陶今雁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美]宇文所安:

《初唐诗》、《盛唐诗》、《晚唐诗:

827-860》,三联书店2004年。

4、靳极苍:

《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5、萧涤非:

《杜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6、莫砺锋、童强:

《杜甫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