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8347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62期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特性的交叉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和教育性。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感知的结果来判断被研究对象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优点是:

简便易行、资料可靠性高。

不足:

a.观察到的是一种众因共果的关系b.观察法的使用者一般比较被动。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划分: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的设计和一定结构划分: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根据观察范围划分:

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按照观察法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划分:

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的操作自变量,根据观察、测定、记录与此相伴随的现象或行为,以确定实验条件与现象或行为的因果关系。

依据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划分:

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依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划分:

探索式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依据自变量的多少划分:

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试验。

调查法分为:

问卷法和访谈法。

访谈法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是否有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来划分:

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来划分:

直接访谈、间接访谈;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来划分:

一般访谈、特殊访谈;根据访谈对象的数量来划分:

个体访谈、群体访谈。

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写成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5、自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主要是译介国外的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1、什么是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家庭、学校、同伴、社会文化。

4、认知学派的皮亚杰以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5、维果斯基把最近发展区看作是个体独自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和在有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

6、什么是人格?

指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并使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有所区别的稳定的独特的综合心理特征。

 

7、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关注自我,自我评价能力提高

(2)自我体验丰富、敏感、强烈

(3)自尊心明显增强,具有较强的荣誉感

(4)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但自我控制力与成年人相比依然较差

第三章学习理论

1、桑代克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提出了学习的三条主律:

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P47(填空题)

●准备律指学习的愿望和要求的准备,即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学习动机(选择)

●效果律指情景与反应间的一种可以改变的联结,既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可以改变的联结可因使用而加强,可因不用而减弱

2、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强化。

(选择)

3、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强化的伴随而使反应概率增加。

4、程序教学:

是根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个别化的自我教学方式。

(名词解释)

5、布鲁纳认为,学习某一学科要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基本结构有三方面含义:

即基本(指构成学科的主要内容)、结构(指基本内容之间有层次的联系)和科学家对待这门学科发现和探索的态度和方法。

(填空题)

6、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交互决定论。

(填空题)

7、说明观察学习的过程?

(简答题)

●注意过程:

注意榜样的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第一个过程。

它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

一、观察者的特征;

二、榜样的特征;

三、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

●保持过程:

要使榜样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响,学习者还必须记住榜样的行为,即将其保留在头脑中。

这种保持过程是将榜样行为转化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象转换成言语编码,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复制榜样行为(动作再现过程):

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即将观察学习到的东西付诸行动,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

●动机过程:

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观察的每一行为,只倾向于模仿有可能获得强化的行为。

 

8、说明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简答题,5分)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断。

它具有以下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任务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及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9、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

(论述题)

(1)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对外运作的能力;(如利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计算电费)

(2)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如写作策略)

(3)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如一个星期有7天)

(4)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如游泳)

(5)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如一个人是喜欢学习数学还是喜欢历史)

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2、什么是学习动机?

为引起个体的学习行为,维持这种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学习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启动作用、指向作用、维持作用。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简答题,先画图,再解释)

要旨是:

对于一般难度的作业学习效率先随学习动机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到达峰值后学习效率又随学习动机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说明适中的学习动机

水平学习效率最高,但是这种适中的学习动机水平又随学习的复杂程度而变化。

对于简单作业,达到最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对于困难作业,达到

最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动机水平较低。

人们一般认为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但对于高度复杂的作业,达到

最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动机水平应适中偏低。

因为中等偏低的学习动机引起适度

的紧张,维持思维的积极性,故学习效率最高。

5、20世纪30年代末,默里就提出了成就需要这一概念。

20世纪50年代,麦克利兰德、阿特金森逐渐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6、成就动机是指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愿意去做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动机。

7、(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

追求成功的动机指人们追求成功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避免失败的动机指人们避免失败和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成就动机模型如下:

Ts=Ms*Ps*Is=Ms*Ps*(1-Ps)

Ts:

成功动机;Ms:

成功倾向;Ps:

成功期望概率;Is:

成功激励值。

成功期望概率与成功激励值成反比。

阿特金森推测:

成功倾向高的人在选择不同成功期望概率的任务时,更倾向选择Ps为50%的任务。

失败期望概率高(比较关心避免失败)的人,更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而不是中等难度的任务。

8、如果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小于避免失败的动机时:

(1)失败则会灰心丧气

(2)成功则会鼓励他们

(3)他们会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

9、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10、认知内驱力是指把求知作为目标,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内驱力。

1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产生原因的知觉或推断。

12、海德的归因理论被称为朴素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解释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自己行为成功或失败的解释,因此叫自我归因理论。

13、归因方式对行为会产生影响表现为a.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b.成功与失败的期望c.所投入的努力d.自我概念

14、消极的归因模式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

1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P97(简答题)

研究证明,竞赛确实有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但为了充分发挥竞赛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要注意学习竞赛的合理组织。

第一,在组织学生个人竞赛的同时,可适当开展一些团体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体竞赛更需精心安排,否则会事倍功半。

第二,可以按能力的高中低分组竞赛。

这样获胜的学生学习动机会加强;失败的学生也不会灰心丧气,因为差距不大,只要加倍努力下次还有获胜机会。

第三,提倡个人的自我竞赛和团体的自身竞赛,把超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奋斗目标。

如鼓励学生个人和班级力求“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更比今天强”。

16、马斯洛将人类的基本需要分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论述题)

 

17、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强化来说明动机对行为的推动作用。

强化:

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做强化。

正强化:

凡施加某种影响使机体获得愉快体验,从而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做正强化。

负强化:

凡施加某种影响使机体先前的不愉快体验降低从而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18、三种归因训练方法:

a.团体发展法。

b.强化矫正法。

c.观察学习法

19、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P98

一般来说,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则可增强自信心。

(1)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增强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失败→能力低→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第五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是个体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并能直接报告的知识。

用于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

”的问题。

2、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用于回答“怎么办?

怎么做?

”的问题。

3、就知识而言学生应学什么?

怎么学?

请用理论模型说明?

(论述题)P103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为三类,见模型

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该模型可以解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学习阶段

I习得阶段

II巩固与转化阶段

III提取与应用阶段

学习类型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言语信息(回答“是什么”问题)

智慧技能(对外运作)

对内调控(认知策略)

4、加涅把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分为三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5、下位学习(类属学习)P110包括:

(1)派生类属:

当新的学习材料为原先获得的概念的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加以理解时,即为派生类属。

(2)相关类属:

当新知识类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水平的概念和命题后,使得原有的概念和命题得到扩展、加深或被限制、精确化,这种形式的下位学习成为相关类属学习。

6、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P111:

第一,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

(能学)

第二,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

(该学)

第三,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

(愿学)

7、概念形成的过程是辨别(关键属性)、假设、验证和概括的过程。

P114

第六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学习策略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的能力。

学习策略的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的动态过程的静态知识,而元认知过程则是使用静态知识的动态过程。

2、元认知:

对自己认知状况的认知和监控。

3、说明元认知的训练方法?

P137(简答题)供元认知训练的问题单有:

(1)言语化训练法

(1)审题:

如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问题,要求我们做什么?

(2)他人提问训练法

(2)拟定解题方法或策略:

如能否用老方法解题?

(3)自我提问训练法(3)实际解题:

如每一步都是对的吗?

(4)回顾:

如能否用这个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问题?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思维

1、什么是问题?

问题必须是个体首次遇到的,且无现成的可回忆的经验加以解决的那种情境。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P145(论述题)

(1)问题情境

(2)功能固着

(3)多余信息

(4)顿悟

(5)迁移

(6)定势

(7)动机

(8)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9)原型启发

3、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1)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

(2)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差异

(3)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

(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5)表征的深度差异

(6)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

4、什么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产品具有新颖性和社会价值。

5、发散思维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简答题)

(1)流畅性:

指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数量,是发散思维的基础

(2)变通性:

指发散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关键

(3)独特性:

指发散的新奇成分,是发散的目的和本质。

第八章学习迁移

1、什么是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P172(简述)

(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2)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垂直迁移(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也叫纵向迁移)和水平迁移(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叫横向迁移)

(4)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和非特殊迁移(也叫非特殊成飞学习或普遍迁移,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原理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5)远迁移(已经习得的知识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和近迁移(已经习得的知识在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的应用)

3、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强调掌握一般原理的重要性,并认为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因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即要产生迁移必须有相同因素,但有了相同因素若学习者未能发现它也是枉然。

所以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从两种学习(活动)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原理。

 

第十章健康心理

1、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

2、马斯洛的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

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能力作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和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P214

(1)智力正常

(2)意志健全

(3)反应适度

(4)适应社会生活

(5)情绪乐观并能自控

(6)自我意识明确

(7)人际关系和谐

(8)理想我和现实我基本相符

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其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5、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日益开放带来的多元化、经济条件、就业困难)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的言语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这种长期的影响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累积效应。

●父母的教养方式从不同方面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3)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自我概念、归因方式——归因方式是大学生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社会比较、社会支持、人际关系、恋爱)

6、所谓心理障碍,就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

7、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217(问答题)

(1)认识自我。

自我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2)认识世界。

对世界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能否辩证看待世界,决定了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3)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4)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试。

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

1、教师的智力是指教师的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注意能力

2、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名词解释)

3、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

(名词解释)

4、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名词解释)

5、从职业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成长可归结为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

(填空)

6、德耶佛斯认为,如果从专家教师形成的过程来看,可以将教师的发展划分的五个水平:

新手水平、优秀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简答题)

9、教师的社会角色(论述题)P224

角色,即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大学教师由于其任务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1)教书的角色。

教师要扮演好教书的角色,必须很好的完成如下的任务:

A.激发学习动机;B.有效组织教学;C.评定学习。

具体落实就是完成如下三种角色:

A.教学的设计者;B.教学的执行者;C.教学的监控者。

(2)育人的角色。

A.言传育人者。

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必须向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给他们理解、对待事物的正确观念、正确认识、正确态度,交给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想方设法把正确的道德观念转变成学生的道德信念。

B.身教育人者。

教师的榜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同伴的作用要强。

因此,教师要多所任学科充满热情,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关爱之情,如此,是很容易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

(3)朋友的角色。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不仅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引路人,也非常希望教师成为他们真挚、坦率、无话不说的朋友。

(4)管理的角色。

教师要充当的另一个角色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

这个角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A.学生集体的领导者;B.纪律的监督和维持着。

(5)研究的角色。

A.知识的学习者。

教师的知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的,要教好知识,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就得不断的学习。

B.知识的创造者。

教师的两项重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

C.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成为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而能够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学生心理调节着的角色。

作为一名教师,要担当好学生心理调节着的角色,就应该努力做到:

A.注意转变观念;B.自觉学习、了解一些大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

C.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

10、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填空)

1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P229(名词解释、简答)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两个方面:

一、一般教育效能感。

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个人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是否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好学生的一种判断。

教学效能感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强,教师对学生控制定向越人道,学生的自主性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

反之,则认为学生必须受到控制,且不相信学生,在激励学生时,他们更相信外部奖励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工作发展的条件、学校的客观条件、学校的风气、师生关系、教师的价值观、自我概念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第十三章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1、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2、评价指的是根据测验分数做出解释,它超出上述那种描述而力图确定行为的价值。

3、测量与评价对学习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检验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A它促使学生在考试前进行复习巩固B考试在学习中具有重大的激起动机的作用。

C学生根据经常获得的外部评价经验,学会如何独立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二,促进教师的教学。

第三,对课程计划做出判断。

第四,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4、学习测量与评价的过程:

A.编制测验B.进行测量C.进行评价

5、学习测验的类型可分为教师自编测验和标准化测验两类。

6、标准化测验是一种经过标准化过程而编制的测验。

7、一个有效的测验都需要有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做保证。

8、根据评价的参考标准可以将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

9、学习评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A.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和激励的功能;

B.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C.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评价内容存在偏颇之处;

D.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

E.评价方法单一,与新的教学方式和人才标准不适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F.评价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的发挥。

10、学习的评价是在学习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发展状况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1、从评价的功能角度来分,学习评价一般可以分为:

(1)诊断性评价。

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或教学活动进行之中对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