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415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docx

高中物理4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案教科版必修1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目标定位] 1.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2.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平衡条件:

要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叫平衡条件.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

F合=0.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叫做力的平衡.

3.当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在同一平面内)的作用时,可用正交分解的方法,将各个力沿选定的直角坐标分解,如沿x轴方向的合力为零,沿y轴方向的合力也为零,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平衡条件可写成Fx合=0,Fy合=0.

 想一想: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外力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速度不发生变化(v=0或v=常数),加速度为0;因为a=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F合=0.

一、共点力及其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条件:

合外力等于0,即F合=0.

3.推论

(1)若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一定等大、反向,是一对平衡力.

(2)若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3)若物体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大、反向.

(4)三个分力的合力大小范围的确定

①最大值:

当三个力同向时,合力F最大,Fmax=F1+F2+F3.

②最小值:

a.若其中两个较小分力之和(F1+F2)大于等于第三个分力F3时,合力的最小值为零,即Fmin=0;b.若其中两个较小分力之和(F1+F2)<F3时,合力的最小值Fmin=F3-(F1+F2).

③合力的取值范围Fmin≤F≤Fmax.

例1

 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静止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

B.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C.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D.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刚开始下落的瞬间

解析 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则该物体必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从运动状态来说,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加速度为零;从受力情况来说,合外力为零.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为零,并不等同于这个物体保持静止,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它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变化,在下一个瞬间就不是静止的了,所以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要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加速度判断,而不能认为物体某一时刻速度为零,就是处于平衡状态,本题的正确选项应为A、C.

答案 AC

例2

 已知一个物体受到100个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现把其中一个大小为8N的力转过90度,其余的力不变,求此时物体的合力.

解析 物体受到100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时,合力为零,其中一个大小为8N的力与其余99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99个力的合力大小为8N,方向与8N的力相反.将8N的力的方向转过90°时,与其余99个力的合力的夹角为9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物体的合力为F合=8

N.

答案 8

N

例3

 同一物体在下列几组共点力作用下可能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

A.3N、4N、5NB.3N、5N、9N

C.4N、6N、11ND.5N、6N、12N

解析 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根据三个共点力的合力范围可知:

3N、4N、5N的合力范围是0≤F合≤12N,故A可能;3N、5N、9N的合力范围是1N≤F合≤17N,故B不可能;4N、6N、11N的合力范围是1N≤F合≤21N,故C不可能;5N、6N、12N的合力范围是1N≤F合≤23N,故D不可能.

答案 A

二、利用直角三角形法解平衡问题

1.如果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三个力的大小可构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如果作出的是直角三角形,可用解直角三解形的知识求解,如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

例4

 (2013北京西城区期末)如图411所示,用不可伸长的轻绳AC和BC吊起一质量不计的沙袋,绳AC和BC与天花板的夹角分别为60°和30°.现缓慢往沙袋中注入沙子.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图411

(1)当注入沙袋中沙子的质量m=10kg时,求绳AC和BC上的拉力大小TAC和TBC;

(2)若A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0N,B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N,为使绳子不断裂,求注入沙袋中沙子质量的最大值M.

解析 装置受力图如右图所示

(1)T=mg

TAC=

T/2=86.5N

TBC=T/2=50N

(2)因为TAC/TBC=

而TACmax=150N,TBCmax=100N

所以AC更容易被拉断

TACmax=

Mg/2=150N,所以M=10

=17.3(kg).

答案 

(1)86.5N 50N 

(2)17.3kg

借题发挥 “C”点受力平衡也可采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但一般来讲三力平衡的问题用合成法或分解法,三力以上平衡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

三、正交分解法在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1.当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在同一平面内)的作用时,也可用正交分解的方法,将各个力沿选定的直角坐标轴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时,一般尽量使更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以减少分解力的个数),然后根据Fx合=0,Fy合=0列式求解.

2.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的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

(2)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分析图.

(3)对研究对象所受的力进行处理,或合成或分解或正交分解.

(4)根据F合=0或Fx合=0,Fy合=0列方程求解.

例5

 如图412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通过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6.0N.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取g=10m/s2)

图412

解析 物体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物体重力沿斜面方向向下的分量Gx=mgsin30°=5.0N<弹簧的拉力T

故摩擦力沿斜面向下.

根据共点力平衡:

T=mgsin30°+Ff,FN=mgcos30°.

解得:

Ff=1N,FN=5

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答案 摩擦力大小为1N,方向沿斜面向下;支持力大小为5

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借题发挥 1.解物体在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一般不选择合成法,而是选择正交分解法,既方便又不易出错.

2.正交分解形式的平衡问题,若涉及有滑动摩擦力的一般有三个方程:

一是Fx=0,二是Fy=0,三是f=μN.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关于物体的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物体所受合力等于零,则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如果物体所受合力等于零,则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只要物体速度等于零,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D.如果物体受到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合外力一定为零

解析 物体所受合力等于零,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A、B均错;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力可能不为零,如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故C错.

答案 D

利用直角三角形法解平衡问题

2.(2013四川绵阳期末)某同学为体验所学知识,做了如图413所示的实验.他让铅笔保持水平,铅笔尖B顶在手心,手掌保持竖直,用细线OA的A端系在手指头上,另一端O与铅笔头相连并打结,用细线OC的O端与铅笔头相连并打结,C端连接一钩码.两细线与铅笔都处于同一竖直平面上,A、B在同一竖直线上,整个装置都处于静止状态.已知AO=20cm,BO=16cm,忽略细线和铅笔的质量,钩码质量m=90g,g=10m/s2.则铅笔尖对手心的压力大小是(  )

图413

A.0.9NB.1.2NC.1.6ND.2.0N

解析 结点受到绳子OC向下的拉力和绳子AO的拉力、杆子的作用力,如图.TC=mg,根据合成法,结合几何知识得:

F=

,cosθ=

,故θ=37°,故F=

=1.2N.

答案 B

利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物体的平衡问题

3.如图414所示.一个与竖直方向间夹角α=30°的斜向推力F能使一块重G=100N的物体贴着光滑的竖直墙面匀速上行,则推力F大小为多大?

此时墙受到的压力N大小为多大?

图414

解析 以A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

由平衡条件知:

N=Fsin30°①

Fcos30°=G②

①②联立得F=115.5N,N=57.7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

N′=N=57.7N.

答案 115.5N 57.7N

4.(2013北京西城区期末)如图415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水平天花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力F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则物体与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图415

解析 对物体受力分析,将推力F正交分解,如图

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得:

水平方向:

Fcosθ-f=0

竖直方向:

Fsinθ-N-mg=0

则物体受到摩擦力大小为f=Fcosθ.

支持力为N=Fsinθ-mg.

由f=μN.可得μ=

.

答案 

2.3弹力第二课时

实验: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目标定位] 1.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2.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3.能根据Fx、Fl图象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1.实验原理:

(1)如图1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原长与挂上钩码后弹簧的长度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其伸长量x可以用弹簧的长度减去原长来求得.

图1

(2)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

在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测量原长水平放置与竖直放置有什么区别?

答案 1.水平放置的原长小于竖直放置的原长.竖直放置时,弹簧重力把弹簧拉长了,所以测得的原长大.2.在做实验时应该考虑弹簧的质量带来的影响,水平使用时,原长指弹簧本身的长度(水平测得的原长).竖直使用时,原长指弹簧受重力,发生形变后的总长(竖直测得的原长).

2.实验器材:

轻弹簧、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坐标纸.

一、实验步骤

1.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

2.如图1乙所示,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m1的钩码,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1,记录m1和l1.

3.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重复2步骤,记录m2、m3、m4、m5、…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2、l3、l4、l5、….

4.计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x(x=l-l0)和弹簧受到的拉力F(F=mg),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1

2

3

4

5

6

7

F/N

0

l/cm

x/cm

0

二、数据处理

1.建立直角坐标系,以F为纵轴,x为横轴,根据测量数据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3.得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三、误差分析

1.读数和作图时会带来偶然误差.为了减小偶然误差,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2.弹簧竖直悬挂时,未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会带来系统误差.为了减小该系统误差,实验中应使用轻质弹簧.

四、注意事项

1.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

2.测量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长度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3.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4.描点作图时,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画出的线上,可允许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或直线.

典例精析

例1

 

(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时,应竖直悬挂弹簧,挂在弹簧下端的钩码应处于静止状态

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拉力与伸长量,可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

(2)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展,用直尺测出其长度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平衡后测出其长度L,令x=L—L0.改变钩码数,进行多次测量,用F表示弹簧下端受到的钩码的拉力,则如下所示的Fx图线,你认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解析 

(1)试验时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A正确;要使弹簧的弹力等于砝码重力的大小,应竖直悬挂弹簧,且要使弹簧下端的钩码处于静止状态,B正确;弹簧的伸长量等于弹簧的长度减去弹簧的原长,C错误;不同的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所以拉力与伸长量之比不相等,D错误.

(2)因为弹簧秤是被放在水平桌面上测得的原长,然后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后,由于重力的作用,弹簧的长度会增大,所以图线应出现x轴上的截距,C正确,A、B、D错误.

答案 

(1)AB 

(2)C

针对训练 用一个支架、一根弹簧、一把直尺和一个已知质量的钩码,来测定某个不太重的物体有多重,该怎么做?

解析 

(1)将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挂上钩码(质量已知为m),测出弹簧伸长x.

(2)将钩码取下换上待测物体,测出弹簧伸长x′.

(3)待测物体的重力

x′

答案 见解析

例2

 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填“水平”或“竖直”)方向.

(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下表.

代表符号

L0

Lx

L1

L2

L3

L4

L5

L6

数值(cm)

25.35

27.35

29.35

31.30

33.4

35.35

37.40

39.30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________.

(3)图2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填“L0”或“Lx”)的差值.

图2

(4)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取9.8m/s2)

解析 

(1)为保证弹簧的形变只由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产生,所以弹簧轴线和刻度尺均应在竖直方向.

(2)弹簧静止稳定时,记录原长L0;表中的数据L3与其他数据有效位数不同,所以数据L3不规范,标准数据应读至cm位的后两位,最后一位应为估读值,精确至mm位,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mm.

(3)由题图知所挂砝码质量为0时,x为0,所以x=L-Lx(L为弹簧长度).

(4)由胡克定律F=kΔx知,mg=k(L-Lx),即mg=kx,所以图线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k=

N/m=4.9N/m

同理,砝码盘质量

m=

kg

 =0.01kg=10g.

答案 

(1)竖直 

(2)静止 L3 1mm (3)Lx

(4)4.9 10

针对训练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G与弹簧总长L的关系图象,如图3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图3

(1)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3)分析图象,总结出弹簧弹力F与弹簧总长L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

解析 钩码的重力即等于其对弹簧的拉力,又根据胡克定律F=kx=k(L-L0),所以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弹簧原长,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故L0=10cm,k=

N/m=1000N/m,即F=1000(L-0.10)N.

答案 

(1)10cm 

(2)1000N/m

(3)F=1000(L-0.10)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