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522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中图版必修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本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和工业两种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以及人类的地域联系。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与信息要通过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互补,社会才能形成一个运转自如的整体。

本章首先介绍了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和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接着介绍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介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以及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的影响。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主要自然条件

(1)气候:

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2)土壤:

肥沃程度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3)地形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

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3)政策:

各国政府用来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农业生产技术:

可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5)其他:

包括劳动力、地价等。

3.变化

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经常变化。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形成因素

(1)自然界:

包括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

(2)人类社会:

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原始农业:

包括游牧业、迁移农业和初步定住农业。

(2)传统农业:

包括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和地中海式农业(谷物、果品园艺业)。

(3)现代农业:

包括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和大牧场畜牧业。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合理的生产方式:

如砍伐森林、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沙漠扩大等后果。

2.农业技术的负面影响

 

1.在英国的东南部、法国的东北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德国北部一带分布着农业饱和度最高的高产中心区;由此向外,农业饱和度逐渐变小,离中心越远,饱和度越小,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由内向外大致呈圆环状的分布规律。

2.欧洲的农业模型大致符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这种分布本质上是杜能理论在宏观尺度(大洲或国家范围上)的体现。

 

下图示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各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C)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③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④吐鲁番种植葡萄 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 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A.①③   B.③④

C.①⑥D.②⑤

2.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图中的(C)

A.气候B.土壤

C.市场需求D.政策

3.2011年,财政部发放农资综合补贴9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

这反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是(A)

A.政策B.市场

C.交通D.社会生产力

1~3.解析:

第1题,①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②④是气候,③是土壤,⑤是市场。

第2题,最终影响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的是市场的需求。

第3题,当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种粮利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总产量下降。

故政府发放种粮补贴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体现了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鲜切水果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即食需求,对新鲜水果进行处理,使产品保持生鲜状态的鲜切制品。

鲜果切从加工到送到客户手中不超过6小时,以确保用户能食用到最新鲜的果切。

读图完成4~5题。

4.影响鲜切水果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B)

A.原料B.市场

C.交通D.技术

5.该企业产品销售,主要依靠(D)

A.大型商场B.超市

C.水果摊D.电子商务平台

4~5.解析:

第4题,据材料可知鲜切水果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即食需求,从加工到送到客户手中不超过6小时,只有广阔的市场,才能发展鲜切水果业,交通条件虽然重要,但没有市场,既使交通再便捷,也不能发展鲜切水果业,故鲜切水果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本题选B。

第5题,因为该产业从加工到送到客户手中不超过6小时,故不能是通过正常销售渠道如大型商场、超市、专卖店去销售,顾客只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从网络上下订单,然后果切企业才能进行生产、包装、配送,故本题选D。

读以下三地区的农业资料比较图。

完成6~7题。

6.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B)

A.甲——美国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B.乙——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C.丙——亚洲稻作农业

D.甲——城郊农业

7.下列属于甲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的是(B)

A.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常年高温少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6~7.解析:

第6题,甲地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农业地域类型为稻作农业;乙地种植业和畜牧业各占一定比重、商品率高,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丙地以畜牧业为主,商品率很高,可能为大牧场畜牧业或乳畜业。

第7题,甲地生产的优势条件包括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015·邯郸一模)下表为2011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的七种作物种植面积资料。

阅读材料,回答8~9题。

大洲代号

咖啡

玉米

马铃薯

稻米

谷子

小麦

可可豆

0

16451

6140

725

838

59566

0

56

86

43

80

38

13554

145

5474

64501

1634

6880

143

35976

1602

2376

34550

1883

11169

18469

8996

6487

2570

54810

9548

145270

12442

102293

1769

8.已知丙为美洲,那么甲、乙、丁、戊依次为(C)

A.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B.大洋洲、欧洲、非洲、亚洲

C.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

D.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

9.表格反映丙洲的最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C)

A.热带种植园农业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

8~9.解析:

第8题,表中甲地没有热带经济作物,玉米和小麦面积大,可判断为欧洲;乙的各种农作物除小麦外,种植面积不大,可判断为大洋洲;丁比戊的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稻米的面积低,可判断是非洲,戊是亚洲。

故C正确。

第9题,丙为美洲,表中资料显示其玉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最大,谷物类种植比重大,是商品谷物农业。

故C正确。

读世界咖啡主要产地分布图。

完成10~11题。

10.由图中咖啡产地的分布可知,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

A.热量B.地形

C.水分D.土壤

11.在人类的影响下,美国咖啡种植的最北界线已经比图中的标注北移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B)

A.交通B.科技

C.政策D.市场

10~11.解析:

第10题,由图中可看出咖啡产地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所以热量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

第11题,在科技的影响下,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交通的发展可扩大市场的影响范围,政策可改变农业生产的规模,但是不能改变其种植的范围。

12.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若计划布局以下农业区:

①粮食产区

②蔬菜园艺区 ③乳肉家禽畜牧业 ④果树林区。

合理的布局是(填序号)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D为________。

简述布局②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菜篮子放心工程”和“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E地区蔬菜基地面积迅速减小,并发生向城市西北方向转移的趋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镇欲发展成为蔬菜生产基地,这一设想得以立足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经济技术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条件的相关知识,并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

(1)题,从四地的影响条件看:

A靠近城区市场,交通便利,有河流流过,可布局易腐烂、需保鲜的农产品。

C地处于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水果种植业。

(2)题,由于城市发展,工农业和生活污染物增多,使河流水质变差,处于城市河流下游的E地不适宜发展蔬菜种植。

第(3)题,由于该城市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光热、降水条件优越,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该地交通运输发达,再加上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该地可以成为蔬菜生产基地。

答案:

(1)② ③ ④ ① 蔬菜园艺等产品,城市的需求量大,易腐烂,不宜远距离运输,应布局在近郊

(2)E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蔬菜的灌溉水源受到污染

(3)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乙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2)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场一般多为________经营的,种植的作物中均有________。

(4)甲图所示的国家有庞大的________,免费向所有农场提供最新科技成果。

(5)乙图所示的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________,以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解析:

甲图表示的农业区为美国中部平原,应为商品谷物农业;乙图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属混合农业。

这两种农业都属于商品农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的特征,这两种地域类型的农业一般都是家庭经营的,但农场规模很大。

美国为了提高商品谷物农业的商品率和科技含量,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

澳大利亚为了促进东南部混合农业的发展,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修建了东水西调水利工程。

答案:

(1)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2)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家庭 小麦

(4)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5)修建水利工程

 

1.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的组合,不正确的是(D)

A.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气候

B.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

C.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市场

D.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水源

解析: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上,属热带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生产。

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地处丘陵,受地形影响,发展立体农业。

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则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主要受交通运输的变化和农产品保鲜技术的发展的影响。

山东寿光蔬菜每年交易量约40亿吨,市场面向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

寿光种植的反季节蔬菜每年冬天供不应求。

据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寿光反季节蔬菜大棚生产技术主要得益于改善了下列区位因素中的(A)

A.热量B.光照

C.地形D.水源

3.寿光蔬菜得以在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市场销售,主要得益于(C)

A.优越的自然条件B.过硬的产品质量

C.便捷的交通运输D.完善的市场体系

2~3.解析:

第2题,蔬菜大棚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第3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蔬菜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使生产地与市场分离。

枸杞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小乔木。

枸杞喜冷凉气候,耐寒力很强,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在干旱荒漠地仍能生长。

生产上为获高产,仍需保证水分供给,特别是花果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枸杞种植状况分布图。

读图,完成4~6题。

4.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区与不适宜区、次适宜区相比,其突出的有利区位条件是(D)

A.热量条件B.降水条件

C.光照条件D.水源条件

5.图中适宜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C)

①光照充足 ②降水丰富 ③地势低平 ④气温日较差大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③④

6.图中适宜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治的生态问题是(B)

A.水土流失B.土壤盐碱化

C.湿地破坏D.生物多样性减少

4~6.解析:

第4题,图示适宜区为宁夏平原,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发展条件优越,又称“塞外江南”。

第5题,该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该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不能说地势低平。

第6题,适宜区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强,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下题。

7.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B)

A.机械化水平高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D.粮食单位面积总产量低

解析:

该区域水热丰沛,是世界的主要水稻种植区,乙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或季风水田农业,其特点:

农田地块小、机械化水平低;季风不稳定,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所谓的精工细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靠传统经验种植,科技水平低等。

故B正确。

下图为“丹麦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A区域的重要出口农产品有(C)

A.牛肉、面粉B.葡萄酒、红肠

C.乳酪、奶粉D.花卉、水果

9.影响丹麦A与B农业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D)

A.水源B.科技

C.劳动力D.热量

8~9.解析:

第8题,A区域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加之该地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因此乳畜业发达,主要出口乳酪、奶粉等农产品。

第9题,造成丹麦A、B农业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A地纬度高,热量不足,为乳畜业;B地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以种植业为主。

下图为世界四个局部区域图,阴影部分表示农业区。

完成10~11题。

10.据图判断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D)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11.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A)

A.集约型农业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D.自给型农业

10~11.解析:

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判断,甲位于我国华南地区,盛产甘蔗;乙位于尼罗河下游,为世界主要的棉花产区;丙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位于亚热带,盛产柑橘;丁位于地中海沿岸,盛产葡萄。

该四地农业均为集约型农业。

12.下图为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为什么?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4)E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试分析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区位因素。

解析:

(1)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题,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

第(3)题,B、C两地农业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从热量、降水、水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第(4)题,E地位于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气候 

(2)A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B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位于青藏高原内部地区(藏北高原),B海拔较C低,热量条件较好;B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多;B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4)商品谷物农业 有利条件:

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

热量相对不足。

13.图甲为澳大利亚某河流沿岸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图乙为该区域农事安排图。

读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区域农场内一般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为小麦地、放牧地、休耕地等,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以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此外,用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回田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由于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恰好是交替进行的,这样对于农民安排农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农民对农场的土地利用,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1)图中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该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的主要优点。

(3)从甲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区和②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不合理的是________地区。

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主要表现在过度砍伐、__________,由此造成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草场退化等。

解析:

本题以图片和材料的形式考查(现代)混合农业的含义和特点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题,结合图中的农业活动类型和该农业活动类型的分布区可知其为(现代)混合农业。

(2)题,该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生产的灵活性,并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第(3)题,因在利用的过程中过度放牧可能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

(1)(现代)混合农业 

(2)①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② 过度放牧 水土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