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552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8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docx

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3概述

2015年湖南学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湘教必修Ⅰ

1、了解:

天体系统及层次

天体是运动的,天体之间由于万有引力而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级别,互不包含,最高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宇宙)】

 

2、了解:

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①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②太阳系的概况

太阳系成员:

太阳、行星、矮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因为太阳质量大,吸引其他天体绕其公转。

3、理解:

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

①均有一定的体积、质量、密度②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特殊性:

有生命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4、了解:

太阳辐射的概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叫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5、简单应用: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③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6、理解: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

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有关。

②影响电离层:

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③影响地球磁场:

产生“磁暴”现象。

④产生极光:

(高纬度地区)

7、了解: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

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⑵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8.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23.5°)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自转:

赤道平面

公转:

黄道平面

 

9、综合运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不是产生昼夜现象),

②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产生偏移:

在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不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如北半球向东流的水向右偏(即向南岸偏),向北流的水向右偏(即向东偏)。

③产生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刻也不同(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则地方时相差1小时)。

公式:

T某=T已+(-)两地经度差×4分钟/1°(同“—”异“+”、东“+”西“—”)

区时——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

中央经线的经度=时区数×15°(如“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是其中央经线

120°E的地方时)

区时计算:

T某=T已+(-)时区差×1(小时)(同“—”异“+”、东“+”西“—”)

日界线:

⑴人为日界线,理论上为180°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日期“—”1天

⑵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1天

10、综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是一天中的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春分→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随直射点北移,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夏至→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随直射点南移,昼渐短夜渐长;

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秋分→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直射点南移,昼渐短夜渐长;

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至→次年春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直射点北移,昼渐长夜渐短。

③四季的更替

成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季节;春季、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划分:

北半球春季(3、4、5)、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1、2月);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相反。

④五带的划分

成因:

地球所获太阳能由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形成五带;

界线: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具体划分:

热带(23.5°N~23.5°S)、北温带(23.5°N~66.5°N)、北寒带(66.5°N~90°N)、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11、了解: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莫霍面以上,平均约17千米厚,海拔越高则越厚,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厚。

地幔:

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主要含铁、镁,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及地壳为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地核:

主要成分为铁、镍,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一般认为,内核为固态。

12、了解: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随高度增加,密度下降,气压降低,2000千米~3000千米处为大气上界。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氷组成,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3、了解:

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

矿物: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如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天然气为气态矿,石油、天然汞为液态矿,绝大多数矿物是固态。

14、了解: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喷出岩)、花岗岩(侵入岩)

②沉积岩:

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

(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

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15、理解:

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从岩浆→岩石→新的岩浆生成的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见右图)

16、简单应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

表现:

地震、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②外力作用

表现: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成岩。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17、综合运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②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

板块彼此分离,形成裂谷、断层和海洋、海岭。

一个大洋板块与一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海沟、海岸山脉和岛弧;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则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和高原。

③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大西洋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落基山脉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18、简单应用: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常形成谷地、盆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①背斜成谷原因:

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成谷原因:

内力作用使用岩层向下弯曲,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

③向斜成岭原因: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反成山岭。

④背斜成山原因:

内力作用使用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

19、简单应用: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等

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城堡等

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型谷、冰斗、角峰

20、简单应用: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国家有规定坡度大于25度的禁止开垦,一般来说坡度小于25°的梯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

21、了解: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大气分层

高度(KM)

气温垂直变化(高度增加)

空气运动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至2000—3000

密度小,气压低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对流层顶至50—55

递增

以水平运动为主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对流层

低纬:

17-18

中纬:

10-12

高纬:

8-9

递减

对流运动强烈

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

22、简单应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③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越长,被削弱的越多。

只有波长较长的红、黄光相对不易被散射。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B.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选择性散射)

C.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无选择性散射)

D.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23、综合运用:

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中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又将所吸收的能量中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阻碍地面热量的散失。

这就是大气保温作用。

24、理解: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

从低纬到高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增长,导致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到高纬递减。

同样的下垫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大,地面辐射也就强。

②下垫面因素:

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也不同,其地面辐射也不同。

③其它因素:

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如日照时间长,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就强。

25、简单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由于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因热而上升,因冷而下沉,产生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冷高压流向热低压,促使大气产生环流运动。

这就是热力环流原理。

实际举例: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①城市风:

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②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③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26、理解: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或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压指向低,且垂直于等压线,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高空的风几乎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当风匀速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的影响,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

27、简单应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由于冷、热不均及地球自转运动,导致地球上出现大气的三圈环流(高纬、低纬环流为热力环流,中纬环流为动力环流)。

三圈环流在近地面有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纬度0°、30°、60°、90°处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低纬信风带,其中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南北纬40°~60°之间是中纬西风带(也叫盛行西风);高纬为极地东风带。

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

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28、简单应用: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气温,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干扰了所在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大陆上

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

7月

海洋上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大陆上

1月

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

海洋上

典型的季风环流

比较

季节

源地

风向

性质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

东亚季风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

西北

寒冷干燥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夏季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

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

低温干燥

热带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

夏季

赤道附近

印度洋

西南

温暖湿润

29、了解:

气团和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①水平方向大范围内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叫气团。

比下垫面温度高的叫暖气团。

在单一气团影响下,天气较好,晴朗。

冷锋

暖峰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图示

锋线符号

天气图

雨区主要位置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过境时,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降水区域主要发生在锋后。

云层加厚,出现连续性降雨,

降水区域发生在锋前

过境后

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转暖

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②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贵阳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昆明冬季在暖气团一侧不冷,有“春城”之称。

30、综合运用:

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旋(低压中心)

反气旋(高压中心)

中心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方向

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

一般情况

上升空气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下沉气流因升温不易冷凝,天气晴朗

对我国的影响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

夏季:

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副热带高压

冬季:

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示意图

(北半球)

锋面气旋:

多出现在中纬地区,在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一般,气旋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31、了解:

水循环的过程、环节

由于太阳辐射,重力影响,水在空间移动,形成环流运动,伴随着热量的收支、相态的转化。

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

海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大海。

这在过程中,目前人类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等)。

32、简单应用: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量平衡;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④塑造地表形态。

33、简单应用: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一般海水由低纬向高纬流)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一般海水由高纬向低纬流)是寒流。

洋流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环流东边是寒流,环流西边是暖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没有这种环流;环流东边是暖流,环流西边是寒流。

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暖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

冬季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夏季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

34、综合运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响

举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①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②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③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④舟山渔场:

台湾暖流与东海沿岸流交汇

秘鲁渔场:

秘鲁寒流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

35、了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水文、气候、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

36、理解: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的表现: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7、综合运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①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

利用某种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会对其它要素产生影响,某地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地区的资源。

破坏某种资源,会引起一系列资源的破坏。

因此,在开发某种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对其它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使负面影响保持在人类与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②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它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因此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③对某种资源的利用量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可以通过对某地资源进行系列开发或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8、简单应用: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典型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纬度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

随纬度更替

非洲大陆20°E沿线

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线延伸,

随经度更替

亚欧大陆40°N沿线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赤道附近的高山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在地方气候、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等影响下的分异规律。

39、了解:

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区,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半湿润、半干旱区

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区。

40、综合运用:

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①在聚落发展的过程,地形因素作用尤为突出。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团块状)、棋盘式格局,

南方丘陵山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多沿河、沿交通线路分布,呈带状。

②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影响尤为深刻。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