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782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docx

湖北宜昌市高二生物月考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稳定型的种群个体数量在近期内一定保持不变

B.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与地形无关

D.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3.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4.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C.出生率D.年龄组成

5.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89只鼠,第二次捕获57只鼠,其中有标志鼠30只。

则该种群数量为()

A.169只B.86只C.190只D.292只

6.右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8.“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下列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9.下列关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模型就是原型

B.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C.数学模型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数学方程式、曲线等

D.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也常用到假说演绎法

10.右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仅表示种群内迁出的和死亡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A.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B.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一个小方格计数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

12.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C.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不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

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13.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

B.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

C.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不变,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有最大值

D.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都以“J”型曲线模式增长

14.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

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物种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物种丙的数量增加

D.物种乙的数量减少会导致物种甲的数量增加

15.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

16.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b可表示一个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

B.c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a、b、c、d依次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17.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1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随机分布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

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

C.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且K值往往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19.在一片草原上,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因素D.生态系统

2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羊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全部的动物、植物和真菌是一个群落

③稻田中所有的东亚飞蝗是一个种群

④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③④⑤B.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21.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

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22.某研究小组调查了野外某山坡上山腰处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

请根据所得数据,选择错误的说法()

植物种类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非生物因素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3

5

9

风速

蕨类植物

7

5

8

距地面1.5m的光强

灌木

18

4

2

土壤湿度/%

48

35

15

松树

0

2

0

土壤的有机物/%

6.5

3.8

2.5

落叶树

15

5

0

>300

≈100

<15

9.4

4.5

2.4

A.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C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C处植物种类少,竞争较弱

B.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C.落叶树在地点C处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中缺少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D.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地点B处草、蕨类植物、灌木、松树以及落叶树都有分布,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层现象

23.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24.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25.如图是温带某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代表两种数值变化的两条曲线,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

Ⅰ、Ⅱ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依次是()

A.土壤腐殖质的总量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B.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C.植被的生物量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D.食肉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总生物量

26.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图中有5条食物链

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

D.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7.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曾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

B.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

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C.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1.3%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28.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人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B.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36%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29.读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图1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C.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kg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125kg

D.图1中蛇突然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也将大量减少

30.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

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A.若X是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①-④可代表C、O、N、H

B.若X表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若X为参与合成并分泌唾液淀粉酶的细胞器,则①-④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若X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则①-④表示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3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中的草为转基因植物,则鼠食用后也获得了相应的目的基因

B.鼠的个体数目越多,鹰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向该草原生态系统引入一种优良的食用牧草,可能导致次生演替,且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化

D.③和④分别是草和鼠同化量的一部分

32.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存在着如右图所示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捕食链可表示为:

甲→乙→丙

B.该生态系统中流经乙的能量最多

C.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物质的循环

D.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3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

34.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隐含了一条食物链,则螳螂位于这条食物链的()

A.第二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C.第四营养级D.第五营养级

35.下列表示寄生的能量流动模型是()

36.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基本功能的是()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转换

B.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主要原因是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C.任何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除了被下一级同化外还有其他去向,所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7.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丙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 

②乙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丁同化得到的能量多

③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甲

④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38.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在生物之间的传递通常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B.生物群落中的C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C.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带有全球性

39.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⑥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

40.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植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植物②动物一定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是动物

③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④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⑤异养型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A.0项B.1项C.3项D.5项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41.(10分)某研究所对两个生态系统进行了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___。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资源和空间有限,_____________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_水平。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_____________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

株/平方千米),则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田鼠突然迁入红树林中,田鼠的起始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只。

42.(10分)在某鱼塘中放养着A、B、C、D四种鱼,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若调查四种鱼的种群数量,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若该鱼塘中只放养C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Ⅰ,池塘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________。

鱼塘中不同水深处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现象。

(2)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能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C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

(3)寄生关系与Ⅱ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43.(10分)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①-⑤代表成分,a-h代表过程,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与_________(填图中数字)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结合在一起。

(2)温室效应主要与人类对_______(填图中数字)利用过度有关,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3)_______(填图中字母)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_______(填图中字母)可以表示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

(4)a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4.(20分)下图甲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Ⅰ、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

百万千焦/平方米)。

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A~F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正确表示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甲中要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甲中相应的符号和箭头表示)。

(2)若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000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________百万千焦。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碳元素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请以字母和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的农作物被重金属污染,图中________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

(5)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年级十月月考试卷生物答案

BDBCABBCAC

BBCBBBDABB

AABBBBBDBB

DCCBBBCCDB

41.

(1)B种内斗争增长型出生率和死亡率N/2(K/2不给分)

(2)样方随机取样(N1+N2+N3+N4+N5)/5株/平方千米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a(1+m)n

42.

(1)标志重捕法b垂直分层

(2)ⅡⅢⅣ

(3)寄生关系是一种慢性伤害,一般不会导致寄主全部死亡(2分)

(4)ⅡB

43.

(1)

能量流动

(2)

植树造林、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至少写出两点,合理给分)

(3)gcfh

(4)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捕食

44.

(1)Ⅱ→aⅢ→a 

(2)1.176×106 10.03 

(3)CO2 

 

(4)D生物富集现象

(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