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8949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七校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调研(2015.12)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1—30题2分,31—35每题3分,共75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源头曾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

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

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

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

2、以下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错误的是

A、孔子以伦理道理来协调人际关系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需要,所以不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财富。

B、战国时期的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思想,熔礼、法为一炉,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法家肯定了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

D、道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儒家和法家的主张都是徒生实非,主张“无为而治”,回归“小国寡民”。

3、在秦朝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影响最大和最深刻的是

A、修长城B、车同轨C、书同文D、统一货币

4、“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陛下。

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

”这说明汉朝

A、基本沿用秦制B、创设皇帝制度C、改革中央官制D、明确诸侯国君的地位

5、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宋备受青睐,宋初更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唐宋人喜爱南朝文化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6、司马迁记载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西汉建立后随着版图的扩大,郡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到了元时疆域进一步扩大却只设立10个行省。

行省的长官为丞相或平章政事,其统领路、府、州、县,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

同样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元朝行省制的特点是

A、辖区广大、权力集中B、辖区太大无法控制、权力层层下放

C、辖区广大、权力分散D、辖区太大无法控制、权力过于集中

7、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是“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这反映了夏朝是

A、从禅让制到世袭制B、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C、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D、没有文字得不到世界上的承认

8、以下史实中哪一项反映了宋元时期的民族交往?

A、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维持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C、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等

D、中央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部疆域

9、蔡襄在《端明集》中写: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

”说明蔡襄生活在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0、王安石同僚韩琦说:

“官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十八)韩琦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

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募役法D、农田水利法

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宋代得天下,并未能真个统一了全国。

……”当时和北宋并立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在北宋前建立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是________,在北宋建立之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是________。

A、西夏辽B、金西夏C、辽西夏D、辽金

12、宋朝的科学技术领先于同时期的欧洲,并对西欧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宋朝时期的活字印刷和火器传播到欧洲的时间大致为

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

13、清朝前期堪称盛世,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建树。

但道光以后,却急转直下,屡遭侵略,主权沦丧,追究其原因,根源在于

A、小农经济无力维持庞大的国家开支

B、清政府集权统治达到顶峰,社会矛盾尖锐

C、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对外殖民扩张

D、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扼杀创造

14、某国君主说:

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

他统治时期认为政府应运用国家权力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如鼓励商品输出、颁布航海法令、给予贸易公司垄断权等。

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A.等级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封建等级制D.君主专制

15、新航路开辟后,中国逐渐开始感受到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配备着大炮的西欧殖民者的船舶也出现在中国的海面上,并对中国发动了侵略。

以下哪一选项可以证明这一说法

A、沙俄侵占雅克萨地区B、倭寇进犯浙江台州

C、葡萄牙进犯广东屯门岛D、蒙古准噶尔在新疆发动叛乱

16、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被誉为14-18世纪西欧出现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下相关表述准确的是

A、文艺复兴仅仅是文化的复兴,并不是新生,称不上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

B、宗教改革除了是思想解放运动外,同时也是社会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思想家都反对君主制度,期望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

D、三者都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敢于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此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个人?

A、马丁﹒路德B、卢梭C、霍布斯D、恩格斯

18、请按照以下事件顺序和英国革命时期的国王相匹配:

“1603年继任英格兰国王”、“召开‘长期议会’”、“‘光荣革命’中被废黜”。

A、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B、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二世、查理二世

C、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D、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二世

19、法国大革命之际,他的骨灰迁回巴黎葬入先贤祠。

灵车上写着“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

……引导人们走向自由”。

请问这位启蒙思想家是

A、霍布斯B、狄德罗C、卢梭D、伏尔泰

20、“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以下哪个文件或法律的特点?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法国民法典》

21、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垄断法》(StatuteofMonopolies),该法案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在于

A、保护英王授予专利证书的权利,维护君主专制。

B、有力地促进和保护了个人的发明积极性。

C、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D、该垄断法实质是一部反垄断法。

22、1771年阿克莱特创建的棉纺厂开了生产“工厂化”的先河。

之后英国的乔赛亚开设的陶瓷工厂,实行了精细的劳动分工,将原来由一个工人独立完成的十几道工序,改为每道工序都由专人负责,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就像工人按机器运行来从事生产一样。

生产的“工厂化”使英国的制陶业名列欧洲前茅。

请问这里的“工厂化”指的是

A、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B、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生产。

C、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D、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进行分工使用机器生产。

23、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这样总结: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然而并没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

该总结想表达是

A、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但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社会并没有建立相对应的制度和措施。

B、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没有产生相对应的社会思潮。

C、工业革命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尊严。

D、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物质的提升,但在文化思想上却产生倒退。

24、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

这主要是因为他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的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改革的负面影响激化矛盾

2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哪些含义?

A、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B、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6、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

“动了民基动帝廷,难禁易帜一枪鸣。

……伊除专制百年后,犹补前贤功未成。

”诗中的“一枪”鸣于

A、①B、②C、③D、④

27、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二十年内,中国社会的经济变化是

A、虽仍以自然经济为主,但促进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完全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8、19世纪60年代,当欧美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时候,以下可能在中国社会出现的是

①清政府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允许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设厂③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④清政府正在进行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的自救运动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产生⑥美国政府提出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29、“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该言论出自

A、严复《天演论》B、梁启超《变法通议》C、李鸿章《筹议海防折》D、孙中山《民报》

30、孙中山在1906年12月说:

“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

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

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这是在解释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分值可能是0、1、2、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该文献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只是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

B、是将礼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C、通过礼维护等级,通过乐维系团结,从而达到社会和谐。

D、礼乐制度中的“乐”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情绪,产生认同感,起到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

32、张廷玉在《明史·刘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武宗时,刘健等提出压制近幸)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以原拟封进。

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因再申前请。

帝不得已,命所司详议。

……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这说明明朝的内阁制

A、明朝内阁形同宰相,能左右皇帝的决策。

B、明朝内阁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C、明朝内阁权力在不同的时期确有差异,其所起作用要视皇帝的开明程度而言。

D、明朝内阁只是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的机构。

33、18世纪英国开始于棉纺织业技术改造与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之力和排山倒海之势,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由纺织到动力部门之间相互促进

B.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

C.蒸汽机的改良与广泛运用极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D.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并彻底摆脱自然束缚

34、美国总统林肯在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中提到:

“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林肯总统想要表达的含义是

A、鼓舞联邦军队战胜南方军队,取得南北战争的最终胜利。

B、向南部各州示弱,以期望取得和解结束战争。

C、为了维护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承认不管是南部州还是北部州的阵亡战士都是为了捍卫国家自由民主而牺牲的。

D、重申《解放宣言》的内容,表达废除奴隶制度的决心。

1、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3、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4、通过办学兴教、翻译西书,西方先进思想和政治学说传入中国。

35、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

B、危机与进步

C、危机与转型

D、觉醒与抗争

 

卷非选择题(36—40题,共75分)

二、非选择题

36、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共13分)

对汉武帝的评价在不同的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

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纂极,四海承平…疲秏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

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史记·孝武本纪》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武帝纪赞》

材料三: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以上三个史学家观点中涉及到的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7分)

(2)为什么这三位史学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6分)

37、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共13分)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清廷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督抚,申严海禁: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与郑成功进行贸易者正法;……不许片帆入口、一人登岸。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康熙下令沿海各省,原先关于禁止出海的所有处罚条例一概禁止,允许满、汉人民出海贸易。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指定广东广州府、福建漳州府、浙江宁波府及江南云台山为外贸通商口岸,设立四海关,……准许这四处口岸与外国通商。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下令,外国船只将来只允许在广州泊岸贸易。

于是,原先的四口通商转变为仅一口通商。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1842年8月,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材料五:

“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其主要内容为:

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至五,概述清朝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对外政策演变。

(5分)

(2)请逐一说明清朝自身这段时期对外政策演变的原因。

(5分)

(3)请分析从材料三至材料四清政府对外政策改变的世界背景。

(3分)

38、自由与平等(共14分)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有他们所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材料二: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

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

要享受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法国民法典》第537条

材料四: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五:

某法国学者说:

“当人民大讲博爱,法国革命快结束的时候,拿破仑却在殖民地恢复了奴隶制度。

……当法国人宣布自由、平等、博爱的普遍理想的时候,他们把殖民地人民当作次等公民,法国的殖民主义历史是完全与这些原则的普遍性相矛盾的历史。

材料六:

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

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税额,在本联邦可包括的各州中,按照各自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四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

(5分)

(2)以上思想产生的共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分)

 

(3)结合材料五、六,你怎样看待他们提出的“自由”“平等”思想?

(6分)

 

39、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共10分)

在现行的上海中小学英语教材中有《牛津英语》与《新世纪英语》两套版本,其中牛津英语的上海版属于英式英语,而新世纪英语则属于美式英语。

近年来,关于学习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之辩也经常是学生和家长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其实,无论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的产生、发展至互相竞争或融合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英语(英式)就从大西洋沿岸扩散到太平洋沿岸。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英语是目前公认的美国国语和英美技术与金融等领域的通用语……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物质进步、科学与实践经验进程的代名词。

整个世界大众消费、国际交流、通俗艺术、两代人的冲突、技术专制都被融入到美式英语、英语引证和语言习惯中。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英式英语发展成世界性语言的过程。

(8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美式英语取代英式英语的趋势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

其原因是什么?

(2分)

40、少年中国说(共25分)

材料: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而今颓然老矣!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

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

任公曰: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

夫国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

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

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

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

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

不过有朝廷耳!

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

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

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

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

天地大矣,前途辽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任公曰: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节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写出梁启超创作《少年中国说》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

(4分)

 

(2)请概括梁启超是如何驳斥列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的。

(6分)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15分)

学校_________________班级姓名学号

…………………………………………...装订线内请勿答题…………………………………………………………………………………………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调研(2015.12)

历史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1—30题2分,31—35每题3分,共7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A

C

A

D

A

B

B

B

A

C

C

C

D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C

B

A

C

D

D

C

B

A

D

B

A

A

B

29

30

31

32

33

34

35

B

C

C3A0

C3A0

C3D0

C3B0

C3D0

 

第二卷非选择题

36、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以上三个史学家观点中涉及到的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7分)

司马迁的《史记》中这段材料主要赞扬了汉武帝通过三次战争解除匈奴威胁,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符,加强对西部疆域的管理。

班固在《汉书》中赞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赞扬汉武帝能够通过内外朝制度、设刺史、颁布推恩令来解决西汉时君臣之间、中央与地方的问题,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为什么这三位史学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6分)

这三位史学家所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司马迁从军事成就角度、班固从儒学发展角度、司马光则从政治制度角度。

(2分)

这三位史学家所处的时代也不尽相同。

司马迁是当时人,比较直观,但无法从长远影响来评价。

班固是东汉人,可以从汉武帝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来评价。

而司马光则是宋朝人,能从秦皇汉武的比较中得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来评价。

(2分)

这三位史学家的立场也有所不同。

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措施政策并不完全认同。

班固作为东汉儒家学者,对汉武帝提拔儒学赞赏有加。

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和史学家,写史主要目的为皇帝提供治乱兴亡的历史借鉴。

所以史学家在评价汉武帝时亦存在着一定主观性。

(2分)

(如果学生能从别的角度来分析如作者的处境、目的等或者短时期、长时期等视角亦可得分。

37、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1)结合材料一至五,概述清朝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对外政策演变。

(5分)

清朝的对外政策从完全禁绝对外交往到部分开放到闭关最后被强迫开放。

17世纪中期清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