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9162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学年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四川省富顺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2、试卷中的选择题部分,请在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试卷中的非选择题部分,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

1.西周实行“采诗观风”制度,设有专职采诗官负责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

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该制度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文化传承  C.巩固宗法制度  D.避免官员贪腐

2.甲思想家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乙思想家主

张“故圣人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度”。

甲、乙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庄子孔子  B.老子荀子 C.庄子孟子   D.老子韩非子

3.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家、道家非是“无生法”的解脱而是“生生法”的成全,儒家所

强调的本心主体之自觉与道家注重的天地场域之自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

该观点旨在强调(  )

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儒家“克己复礼”的自律

C.百家争鸣能解决现代化困境  D.儒家和道家出现合流趋势

4.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

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

”《荀子·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力者,德之役也。

”这一思想(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

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5.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祥”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带”、“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惧”人事。

此思想(  )

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   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

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   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6.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该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荀

子·礼论》中说:

“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由此可推知,先秦儒家(  )

A.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   B.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C.倡导唯物主义伦理观   D.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

7.宋代的土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

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党民行道”。

如王阳明强调:

“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    B.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    D.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8.南宋的某一知识分子群体对朝廷无力收复失地倍感失望,而且也非常明白北宋朝廷大兴变法的弊端。

因此他们主张从基层入手,变革家族和村社,通过兴办学校和制作出版物来普及知识,建立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

由此可知,该知识分子群体(  )

A.践行格物致知  B.倡导天下为公  C.倡导基层革命 D.倡导文教革新

9.清学者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采取传统“疏证”(阐释考证)体例,而遵循先下定

义,次列公理,然后解题、推论的顺序展开,批评宋明理学家的“理”只是意见,并非真理。

这反映了(  )

A.经学考据开始讲求实验实证   B.理学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

C.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D.西学东渐影响传统学术发展

10.历史存留的一些信息或者碎片,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

右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大司马;《神农本草经》;五经博士

稷下学宫;《商君书》;《道德经》

二府三司;《梦梁录》;米芾

风力水车;《天工开物》;《杏园雅集图》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11.王阳明指出: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

王阳明的思想(  )

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   B.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C.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   D.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

12.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

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  )

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

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

13.如图是赵孟頫书《汉汲黯传》(局部),该此图所示的字体(  ) 

A.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B.最能表现书法家的感情

C.形成于汉末而盛行于唐    D.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14.下图为明朝项圣谟、吴必荣诸家合绘的唐朝诗人《王维诗意画图轴》。

该画(  ) 

A.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画    B.强调自然景观的神韵和逼真

C.特别讲究画面布局构图和意境  D.折射出理学的兴起

15.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

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

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

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  )

A.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   B.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

C.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   D.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

16.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不再出现新盖的祠堂;以祠堂为中心的各种活动日益式微,共同祖产由子孙瓜分变卖的事也渐渐增多。

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推动了地方政制变革        B.农村经济出现了根本变化

C.民主观念渗透到基层生活        D.传统的宗法关系彻底瓦解

1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认为俄罗斯可做“陆战之邻”,美国“劲悍英寇”,可做“水战之援”。

清廷完全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夷人’终将‘服我调度’范我驰驱”。

这说明魏源(  )

A.具有反侵略的民族意识   B.没有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C.认识到思想启蒙的价值  D.尚未真正了解世界大势

18.据统计,1840年至1898年,提出变局论的有识之士约80人。

从发表变局言论的时间来看,19世纪40年代有3人,1860—1882年有28人,1884—1898年有49人。

这反映了(  )

A.民族自省的变革意识日益凸显   B.民族自强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C.民族自尊的文化认同趋向强烈   D.民族觉醒的国家观念逐步形成

19.(2019·山东德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9)下表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

据此判断当时(  ) 

1月

兵部尚书荣禄请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

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柞折》

严复《拟上皇帝书》

2月

清政府官员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

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

3月

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

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

5月

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

A.变法呼声高涨    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

C.改革措施密集推行  D.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

20.20世纪20年代,除了国民党高举“三民主义”的旗帜外,地方军阀也在探索新的理论系统,孙传芳发明了“爱民、爱国、爱敌”的“三爱主义”;张作霖则发明了“四民主义”,即在“三民主义”外加一个“民德主义”。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封建军阀割据混战日趋激烈       B.政治思想训导功能受到重视

C.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       D.近代国家统一观念传播广泛

21.《创桥中国史》指出:

“从1943年以后,特别是从1945年起,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总结和顶峰。

”这说明他的“思想”是(  )

A.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B.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

C.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22.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图中,左侧文字为“图中信息:

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下面文字为“图中信息:

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下方文字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 

A.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B.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C.展现了中国入世贸组织的成果        D.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3.下表为1956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分内容。

据表可知该计划(  ) 

主要内容

四项紧急措施

国防专项单列

自动化、半导体、计算机和电子学

与军事相关:

“自然资源”“燃料和动力”“机械制造”“新技术”“仪器、计量和国家标准”

直接以国防和军事需要为目标:

“两弹一星”工程

发展方针:

“军事应用为主,民用为辅”

A.体现当时的国家意志和生存现实       B.适应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C.忽略了民用科技发展的国情要求       D.打破了美苏两大国的核垄断

24.197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此后就办好外国语学校、提升中学外语教育、构筑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编写外语教材等开展了大量工作。

据此可知,外语教育(  )

A.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B.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服务于新时期中心工作的需要

二、解答题(共3题,满分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

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

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董仲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

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

“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

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甚而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

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

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

戊戌维新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

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

1912年,有人撰文指出:

“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

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在“五四”前后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

“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选做题(请在27、28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涂黑,都作答或者不涂写均不得分)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旧中国高校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好的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在院系、专业设置方面,较偏重人文学科。

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提出人才培养应“专、快、多”,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换为“专才教育”。

1952年,教育部提出高校院系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的统一领导。

通过院系调整,综合大学数量从1949年的49所下降为1953年的14所,专门院校增加50余所;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949年的3万余人增加至8万余人。

理工类院校比例大幅提高,门类齐全的工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

高等师范院校独立设置,为基础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院系调整工作中,盲目仿效苏联模式,推崇“专才教育”,批判“通才教育”,使高等人才的培养走进“误区”;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摘编自郑璐《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评价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

(9分)

 

28.【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古文家。

钱谦益的家乡常熟地区文化发达,是明清时期的学术中心之一。

他认为明代更著虽多但是质量比较高的史著并不多见,其原因就在于注重文采,记事不实。

他提出了自己修国史的目标,即修订国史,记录那些“开国之功”、“抗节之贤”、“理学之贤”,借修史来纯正社会风气,恢复儒家之纲纪。

此后,钱谦益通过购买、抄写、赠与等方式获得了大量档案、图书、典籍、碑刻史料,引用了《皇明本纪》、《天演玉碟》、《龙凤事迹》等二十余种史料与官修《实录》、《元史》相辨证,澄清了元末朱元璋起义的许多相关重要史实。

在《太祖实录辨证》中,钱谦益引用了《滁阳王庙碑》、《中山王神道碑)等开国功臣的碑记史料进行研究。

此外,他还利用元来陈基的诗作《舟中望虞山),并结合史料考辩出元末张士德被擒于常熟湖桥,“而非《实录》所记之昆陵”,纠正以往的一些记载错误。

他的这些努力对明末清初的史学学术发展影响很大。

——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

以钱谦益、顾炎武、黄宗羲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谦益修史思想形成的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谦益史学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史学思想的意义。

(10分)

历史试题答案

BBACCAAADADCCCACDAABDBAD

25、

(1)特点:

多种思想融合碰撞(或既有儒、法、道等诸子学说间的融合,也有与道、佛等宗教思想的融合);顺应时代需求(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儒学为主导,儒、法融合为主体;贯穿了统治者的理政意志。

(每点3分,共9分)原因:

封建统治者为强化和巩固统治;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特点:

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冲突加剧,论争逐步深入;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

(6分。

每点2分)意义:

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新陈代谢。

(6分。

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

 

26、【答案示例】

论题: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2分)

阐述: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

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涵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8分)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2分)

示例2:

时代环境影响“新中国”内涵的变化。

示例3:

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新中国”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示例4:

“新中国”内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示例5:

“新中国”内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进。

示例6:

民族危机加深影响“新中国”内涵的变化。

示例7:

西方侵略加剧影响“新中国”内涵的变化。

示例8:

五四运动前后,“新中国”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示例9:

“新中国”内涵的变化体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

 

27、

(1)特点:

突出专才教育;为工业化建设服务;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深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等(6分,答出三点,即得6分)

(2)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的均衡分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了专业人才;为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照搬苏联模式,不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校学科均衡发展等。

(9分,答出四点,即得9分,必须有一点消极影响)

28、

(1)背景:

①家乡学术风气的熏陶(或答家乡地区文化发达,学术氛围浓)②明代修史存在较大缺陷(或答明代修史注重文采,记事不实导致史著总统质量不高)③明代统治危机显现,纲纪崩坏(或答明代社会风气不良,儒家纲纪破坏)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⑤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⑥钱谦益的个人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六点,每小点2分,两点4分,任答三点可得5分)

(2)特点:

①修史服务于政治统治,注重经世致用(答出其中之一即可)②注重史料的收集③关注史料的多元化,强调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研究(或者答注重史料与官修史书的相互辨证,还原真实历史)④强调历史的考证与求真(或注意纠正古史中的错误)(以上四点,每小点2分,任答三点的,6分)意义:

①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发展;②促进了实学思潮的兴起;③有利于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稳定;④对后世治史(历史研究)提供借鉴。

(以上四点,每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