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29637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x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1参考答案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标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

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45262457114306746947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957042607459355361262815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95933102398116694136515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68984320255118770073

(1)什么是增加值?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方法主要是两种,一个是生产法,另一个是收入法(或称分配法)。

生产法的核算公式是: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

分配法的核算公式是: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也是社会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价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即生产者法、收入法(分配法)和支出法(使用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价值构成。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出价值中,扣除各部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消耗的总价值,即得国内生产总值。

其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或:

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的总产出-∑各机构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它的立足点是就各要素收入形式来体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内容及结果。

其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

+∑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的营业盈余

或:

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历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的营业盈余

支出法。

支出法也称为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

其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及国际收支概况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不同支出构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情况而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求得的。

  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最后一年数据不是最终数,还会发生变动;如果遇到普查年,在能够获得更详细的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也会发生变动。

1995年,根据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结果,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做了调整,年鉴中的数据是调整以后的数据。

  年鉴所列分地区的数据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各地区数据相加不等于全国总计。

  第二部分投入产出表

  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是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的。

  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

它可以用来揭示部门间经济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

  第三部分资金流量表

  我国资金流量表表式与国际上通用的表式相似,是机构部门与交易项目的矩阵表式。

主栏为交易项目,主要反映分配方式和融资工具;宾栏按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具有的基本特征所进行的部门分类。

资金流量表把参与资金活动的主体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一般政府、住户和国外五个部门。

每一部门下设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两栏。

现行的资金流量表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为实物交易部分,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下半部分为金融交易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编制。

  第四部分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概况)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概况)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编制。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写的《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五版,并按其要求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计算机分析题

【第1题】

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

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解:

增加值=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第2题】

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

(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

         =10287-5240-1480-(610-15)=2972(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2参考答案(第4-6章)(2009-04-3007:

21:

24)

标签: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形成性作业教育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

一、简答题

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

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

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根据2003、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

指标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280

6860

7703

847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253

2366

2476

2622.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39.2

37.9

37.7

37.1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49.1

47.7

46.2

45.6

 

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以其经济意义:

解答:

可支配收入:

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恩格尔系数常用于衡量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联合国标准:

该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

 

4、试依据资本帐户的平衡项(净贷出或净借入)与金融帐户的平衡项(净金融投资或净金融负债)之间的关系,说明金融帐户在经济交易流量核算中所处的位置。

解答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后者解释了前者记录的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二、计算分析题

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

解答: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85-6)=345(亿元)

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38-42)=341(亿元)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0-7-3-43)=288(亿元)

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帐户如下(单位:

亿元):

收入形成帐户单位:

亿元

使用

来源

劳动报酬256

生产税净额79

总营业盈余345

总增加值680

合计680

合计680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单位:

亿元

使用

来源

财产收入42

原始收入总额341

总营业盈余345

财产收入38

合计383

合计383

收入再分配帐户单位:

亿元

使用

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53

可支配总收入288

原始收入总额341

合计341

合计341

2、

(1)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

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单位: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2271.84

590.88

388.68

430.08

626.04

902.28

624.36

195.84

(2)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消费率

恩格尔系数

解答:

(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

2271.84+590.88+388.68+430.08+626.04+902.28+624.36+195.84=6030(元)

(2)消费率为: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7703=78.28%

(3)恩格尔系数为:

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2271.84/6030=37.7%

3、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

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

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

解答:

根据题目中的资料可知,政府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为89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562亿元。

则根据资本转移项目的平衡关系有,各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总和等于资本转移支出总和。

即89+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368=562+455+375

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562+455+375-89-368=935(亿元)

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净额=935-455=480(亿元)

4、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

计算:

(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解答:

(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

=1850+0-800=1050(亿元)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存款+股票+保险)—净金融投资额

=(860+350+280)-1050=440(亿元)

(4)账户: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账户单位:

亿元

使用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4950可支配总收入6800

总储蓄1850

合计6800合计6800

居民部门资本账户单位:

亿元

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变化

资本形成800总储蓄1850

净贷出(+)/净借入(-)1050

合计1850合计1850

金融帐户单位:

亿元

资产变化负债变化

银行存款860

股票和债务350

保险280负债440

净金融投资额1050

合计1490合计1490

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5、已知如下机构部门的资料(单位:

万元)

(1)期初资料

非金融资产2000

现金和存款300

证券400

其他金融资产300

长期贷款800

商业信用600

其他负债400

(2)期内流量资料

实物投资额200

金融投资

其中:

黄金和存款1680

证券160

其他金融资产200

金融负债:

其中:

长期贷款1160

其中:

负债160

(3)重估价资料

非金融资产220

证券200

其他金融资产220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该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表。

解答:

(1)非金融资产=期初非金融资产+期内实物投资+重估价非金融资产

=2000+200+220=2420(万元)

(2)金融资产=现金和存款+证券+其他金融资产

=(300+1680+0)+(400+160+200)+(300+200+220)

=1980+760+720=3460(万元)

(3)负债总额=长期贷款+商业信用+其他负债

=(800+1160+0)+600+(400+160+0)=1960+600+560=3120(万元)

(4)净值=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

=2420+3460-3120=2760(万元)

期末资产负债表   单位:

万元

资产负债和净值变化

非金融资产      2420

金融资产       3460

现金和存款1980

证券760

其他金融资产720负债      3120

长期贷款1960

商业信用600

其他负债560

净值      2760

合计        5880合 计     5880

6、设有如下资料(单位:

亿元):

有形资产4000,非金融无形资产400,金融资产320,对外金融负债360。

计算国民资产负债总额。

解答:

利用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平衡关系中的“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净值”计算。

在国民经济(全国合计)中,净值即国民资产负债总额。

计算为:

国民资产负债总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对外金融负债

=(有形资产+非金融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

=4000+400+320-360=4360(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7-10章)参考答案(2009-04-3007:

27:

59)

标签: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形成性作业教学大纲教育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

一、简答题

1、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与差别。

答:

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为:

(1)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

(2)在核算层次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账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基本对应,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账户中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也是基本对应的。

2、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原则。

(1)复式记帐原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计价原则。

(3)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准的记录时间原则。

(4)所有的记帐一般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

记帐货币可以是本国货币,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货币。

(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个项目的贷方减去借方,就是相应的项目差额。

当贷方大于借方时,表明该项目出现了顺差,反之则是逆差。

3、人口核算包括哪些内容?

劳动力核算包括哪些内容?

答:

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

(1)人口总量统计。

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

(2)人口变动统计。

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迁移)变动统计。

(3)人口构成统计。

包括:

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统计;人口的社会构成。

劳动力核算包括:

(1)社会劳动力资源和构成数量的统计;

(2)社会劳动者数量和构成的统计;(3)社会劳动力变动统计。

3、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和一般价格指数的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用来反映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或运行过程各个方面及整体的价格水平变化,不仅要把国民经济各方面活动的物价变化反映出来,而且还要按照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使各方面的物价指数连成系统,自成体系。

目前主要是采用紧缩法来编制,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有两项基础工作:

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价数据,它直接来自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果;二是基本单位物价指数的调查及编制。

而一般的价格指数是通过现行价格与过去价格的比较来表现价格水平的具体变化。

无论从反映的内涵还是编制方法上看,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都比一般的价格指数要广泛、复杂、重要。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

1.以下是某地区国民经济统计原始资料:

总产出100万元;中间消耗60万元;出口额10万元,其中货物7万元,服务3万元;进口额5万元,其中货物3万元,服务2万元;居民最终消费26万元,政府最终消费6万元;资本形成3万元;从国外得到原始收入8万元,付给国外原始收入7万元;从国外得到经常转移收入3万元,付给国外经常转移2万元。

要求:

(1)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编制货物和服务账户;

(2)计算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国民总储蓄,并编制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3)计算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编制货物服务部分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根据结果对国际收支情况作简要分析。

解:

(1)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消耗=100-60=40

货物和服务账户单位:

万元

来源使用

总产出100中间消耗60

进口5最终使用45

最终消费32

资本形成3

出口10

合计105合计105

(2)国民总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40+8-7=41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付给国外的经常转移=41+3-2=42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储蓄

总储蓄=42-26-6=10

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单位:

万元

使用来源

最终消费32可支配总收入42

居民26 

政府6 

总储蓄10 

合计42合计42

(3)经常项目:

货物与服务差额=出口-进口=10-5=5

国际收支平衡表

项目差额贷方借方

经常项目

1.货物与服务5105

出口 7+3=10 

进口  3+2=5

简要分析:

货物服务贸易顺差5万元,说明该地区在对外经济交易中出口能力较强。

2.某国有如下资料:

(1)劳动报酬20000亿元,生产税21000亿元,所得税6000亿元,生产补贴16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2800亿元,营业盈余9260亿元,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60亿元。

(2)国民可支配收入50000亿元,总消费36000亿元,总投资11000亿元,进口1380亿元,出口1440亿元,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额-30亿元。

要求:

(1)用两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净收入等指标;

(2)计算总储蓄、净金融投资指标。

解:

(1)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36000+11000+(1440-1380)=47060(亿元)

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0000+12800+(21000-16000)+9260=47060(亿元)

国民总收入=GDP+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47060-60=4700(亿元)

(2)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50000-36000=14000(亿元)

净金融投资指标=总投资+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额=11000-30=10970(亿元)

3.已知某地区某时期的下列资料:

(单位:

亿元)

(1)期内总产出8553,中间消耗3775,最终消耗3858,总资本形成889(其中,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05,固定资本消耗589),产品中出口1124,进口1093。

(2)期内劳动报酬支出2583,来自国外劳动报酬净收入-10,生产税净额601。

其中,对国外支付产品税5,另对国外财产收入净支付16。

(3)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收入1,资本转移净额-3。

(4)期内对国外负债1632,其中,长期资本往来1500,短期资本往来132;金融资产净购买1630,其中,长期资本往来1530,短期资本往来100。

根据以上资料:

(1)计算下列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解:

(1)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553-3775=4778(亿元)

国民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