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29814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师大二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段

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

本试卷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请同学们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收答题纸,不收试卷。

一、本大题共9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老”:

形容词动用,赡养、尊敬。

B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您不忍心”,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C项,“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是说“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兄”: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弟一样。

D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是说“项伯杀了人,我想办法救了他的性命”,“活”:

使动用法,使……活。

故选B。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2.下列加点字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今取人则不然兵强则士勇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C.又欲肆其西封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族秦者秦也谁得而族灭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是“就”的意思,表示因果关系。

B项,副词,长时间的;/形容词,萦绕,环绕。

C项,名词,疆界,边境;/动词,册封。

D项,动词,均为“灭族”的意思。

故选D。

3.下列加点字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苟以天下之大

B.江南金锡不为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因其固然今取人则不然

D.或为易量或曰:

六国互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前一个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也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介词,均表被动。

C项,前一个为助词,……样子;后一个为代词,这样。

D项,前一个为副词,或许;后一个为代词,有的人。

故选B。

4.下列加点字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秦以攻取之外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盘盘焉将焉取之

D.吾得兄事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动词,丢失;/动词,灭亡。

B项,介词,凭借;/连词,相当于“而”,表结果。

C项,助词,……的样子;/疑问代词,哪里。

D项,动词,均有“侍奉”的意思。

故选D。

5.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罔民而可为也

A.夜缒而出B.因人之力而敝之

C.子路率尔而对曰D.二败而三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在文言句式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用法:

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假设,表修饰,表因果,表目的。

作答时,应依据“而”字前后字词,仔细甄别。

所给例句“罔民而可为也”中的“而”,表转折,句子意思是:

陷害老百姓的事却能够做出来呢?

A项,表修饰,句子意思是:

夜里通过用绳子拴着的方式送烛之武出城门。

B项,表转折,句子意思是: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

C项,表修饰,句子意思是:

子路轻率地回答说。

D项,表并列,句子意思是: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出现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B.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思厥先祖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做题时,看看古代词义与现代词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变化的,就是古今异义词。

A项,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B项,古今义均为连续不断。

C项,古义为旧例、前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D项,古义为祖辈父辈,今义为父亲

父亲,指爷爷。

故选B。

7.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然则一羽之不举

A.夫晋,何厌之有?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C.百姓之不见保D.苟以天下之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

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等。

所给例句“然则一羽之不举”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然则不举一羽”。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夫晋,有何厌?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如君实以在位久责我。

C项,被动句,“见”表被动,构成“主语+见+动词”的格式。

D项,定语后置句,“大”修饰“天下”正常语序为:

苟以大天下。

故选A。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著作,《子路、曾西、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其中。

B.《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C.《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D.《祝福》是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选自小说集《呐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

D项,《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而非《呐喊》。

故选D。

9.古文翻译。

(1)百姓之不见保,

不用恩焉。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答案】

(1)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2)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

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

见,表被动;为,表判断;用恩,布施恩德。

译为:

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第二句得分点:

从:

合纵同盟;西面,面向西;事,事奉;施,蔓延,延续。

译为:

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二、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孝景崩,武帝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1】,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2】。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3】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4】,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

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5】而不闻及广。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

“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

”司马温公【6】则曰:

“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二者皆一偏之论也。

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

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

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

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

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

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

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

【1】卫尉:

汉代守卫宫禁的官员。

【2】军屯:

指驻屯的军队。

【3】刁斗:

古代军中警戒报时之物。

【4】斥候:

古代的侦察兵,可泛指侦察。

【5】汲黯:

西汉名臣。

【6】司马温公:

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士吏治军簿至明治:

办理

②然虏卒犯之卒:

士兵

③然此固裨将之器也固:

本来

④若夫堂堂之阵若夫:

至于

⑤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传:

记载

⑥匈奴畏李广之略略:

韬略

⑦虽无功犹不败虽:

虽然

⑧鲜不覆亡鲜:

A.①⑥B.②⑦C.③D.④⑤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

B.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挖苦程不识

C.叙广不啻口出

陈述李广(的事迹)不仅仅脱口而出

D.束伍严整,斥候详密

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

1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2)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

13.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0.B11.B

12.①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

②用武力平定天下的,有人(善于)统兵,有人(善于)统将。

13.示例1:

不赞同。

①他虽然治军简易,行军没有部队编制和行阵部署,但却能服众,部队凝聚力强,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去死;②他能够逐利乘便,把握战机;并且勇猛善战,能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以少胜多,可见足智多谋;③李广作战指挥灵活,擅长进攻。

示例2:

赞同。

①他缺乏对军队的必要约束,遇到突然袭击,无法抵御外敌;②他作战因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③他无法统领大军,不注重防守,带兵策略有欠缺,不值得效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第②句,“然虏卒犯之”意思是“然而(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

“卒”通“猝”,突然。

第⑦句,“虽无功犹不败”意思是“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

虽:

即使。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B项,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意思是“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其中“苦”不能解释为“挖苦”,而是意动用法,“以……为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关键词有:

(1)“故”,原来、以前;“以”,凭……身份;“将”,统领、率领;“屯”驻守。

(2)“以”,用;“将兵”,统帅军队、统兵;“有将兵,有将将”,省略句,有人(善于),有人(善于)统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探究。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回答“不赞同”,可结合下列内容分析。

“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他虽然治军简易,行军没有部队编制和行阵部署,但却能服众,部队凝聚力强,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去死;“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他能够逐利乘便,把握战机;并且勇猛善战,能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以少胜多,可见足智多谋;“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李广作战指挥灵活,擅长进攻。

如果回答“赞同”,可结合下列内容分析。

“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他缺乏对军队的必要约束,遇到突然袭击,无法抵御外敌;“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

”,他作战因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他无法统领大军,不注重防守,带兵策略有欠缺,不值得效仿。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1)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

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

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

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

程不识说:

“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

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

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

”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2)李广并没有大将的才能,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用这样的姿态利用便捷追逐小利(还)可以,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

太史公叙述李广最称心得意的地方,是在(李广)做上郡太守时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射死了对方的将领,解下马鞍无拘无束地躺(在地上),然而这本来是副将的才能啊。

至于庄严的军阵、整齐的军旗,进攻如怒风疾雨,后退如高山大岳,李广难道能做到吗?

淮南王谋反的时候,只害怕卫青和汲黯却没听说提及李广。

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然而从行文中阅读,卫青和李广的优劣始终是无法掩盖的。

(3)太史公说:

“匈奴人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愿意跟随从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司马光却说:

“(如果)效法程不识(的做法),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如果)仿效李广(的做法),那么很少有不败亡的。

”两个人的说法都是偏于一面的观点。

用武力平定天下的,有人(善于)统兵,有人(善于)统将。

做将军的,有(善于)进攻的有(善于)防守的,有人(善于)统率大部队,有人(善于)统率小部队。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这是善于)防守部队的大将。

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能自由行动,(这是善于)进攻部队的大将。

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这是统率大部队的法则。

不敲刁斗不警戒,简省军中文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

(如果)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敌人,那么会因敌方察觉到他们的动静而无功返回。

如果简易地防守,那么敌方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

用简易的办法统率大部队,就会像手指和臂膀不能相互使动那样(指挥不灵)因而容易溃败。

用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就会被拘泥牵制自己陷入困境因而遭受失败。

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一长处,然而(胜败的关键是)在统率大将的人。

统率军队的人不止一种方法,统率大将的人兼采众长,不能一概而论。

君主,当然是统率大将的人。

大将,是统率军队又统率将领的人。

三、本小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赴洛道中作

(晋)陆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②崇丘,案辔③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

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陟:

从低处走向高处。

③案辔:

案,同“按”。

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14.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描述了自己在“远游”中的所见之景。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经历了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和悠闲。

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显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景抒情,借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15.诗中“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的效果?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4.B15.采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

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哀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

此时,月光明亮是扰人入眠的直接原因。

“月”作为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无心赏景、只剩愁思绵绵的孤苦心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错,无中生有,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故选B。

【15题详解】

考查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先指出手法,再分析手法和情感来作答。

题干提示了“优雅清丽之景”与“不能寐”“独长想”之情的关系,那只能是以乐景写哀情了。

结合全文来看,“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广阔的山川,陡峭的山丘、岩石,开阔的平莽,清露,皎洁的月光,这些意象营造了清丽简远、幽雅净爽的意境,而山川、丘陵、平莽、悲风,也写出了诗人路途之艰难,“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是诗人对月抚枕,不能入睡,穿上衣服独自遐想,突出了远离家乡亲人、前途未卜的孤苦。

以乐景衬哀情,使全诗漫长艰难、孤独寂寞的意境得以升华。

四、本大题共1小题。

16.默写。

(1)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咏而归。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隔离天日。

(4)____________,多于机上之工女。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6)____________,暴秦之欲无厌。

(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故能成其大。

(9)度义而后动,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11)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

(12)短发萧骚襟袖冷,____________。

【答案】

(1).风乎舞雩

(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覆压三百余里(4).架梁之椽(5).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8).是以太山不让土壤(9).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10).吴楚东南坼(11).归帆去棹残阳里(12).稳泛沧浪空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

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词:

舞雩,懈怠,慎始,覆,椽,递,赂,壤,盘庚,坼,棹,沧浪。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五、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傻子的村庄

村庄很美丽。

山,奇形怪状的,美;水,清凌凌的,美。

美丽的村庄,出了个叫美丽的姑娘。

谁也没有想到,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

那年,19岁的美丽走出了村庄。

美丽走的那天,被傻子给拦住了。

据说,傻子小时候不傻,后来发烧,烧坏了大脑。

傻子爹出车祸死了,娘嫁人时带着他,可傻子又偷偷跑回来了。

傻子说话只会说一个字,傻子爱干净,家徒四壁,却连个草刺都见不到。

傻子双手一伸说:

“回。

美丽说:

“不。

傻子固执地说:

“回。

美丽固执地说:

“不。

美丽走了。

傻子号啕大哭。

村庄的人不明白傻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