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0006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泸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社科类文本阅读,完成1-3题。

(9分)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

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

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

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

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

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

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

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

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

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

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

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

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

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

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

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

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

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

而明清时期,由予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

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C.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

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

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D.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4-6

题。

(14分)

田野里出世的婴孩

[土耳其]奥尔汉·凯马尔

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太阳似乎主宰着一切,农场工人们汗水涔涔,有节奏地不断挥动锄头。

随着锄头均匀的起落声。

农场工人们哼着歌。

法尔霍那双肿胀的手满是汗水,他把汗都揩在那条宽松的黑裤子上,掉过头去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瞧着他身旁挥锄头的妻子,说:

“怎么?

你怎么啦?

”古丽沙是一个肩膀宽宽的结实女人,干瘪的脸上淌着亮晶晶的汗珠。

由于剧痛,脸已经不成样儿,而且露出一道道的皱纹。

她没有回答。

法尔霍用胳膊狠狠推

她的腰部:

“你到底怎么啦?

”古丽沙用疲倦的眼神瞥了丈夫一眼。

她的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里,怪吓人的。

这时锄头忽地从她手中滑落,掉在地上,她用手紧紧按住大肚子,俯下身去,在红棕色的土地上跪了下来。

监视他们干活的汉子撑着黑色的太阳伞站在一旁,这时叫了起来:

“古丽沙!

不要再干了,走开吧!

她痛得死去活来,使出常人罕有的力气,咬紧牙关控制自己。

她突然呻吟起来:

“哎呦……”对一个女人来说,劳动时被陌生人听到这种声音真是丢脸。

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

女人驯服地蹲在地上。

她知道这副样子丈夫是不会宽恕的。

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时

,监工的又说:

“古丽沙!

快走!

娘儿!

现在你赶快走,快!

”她朝离她一千英尺光景远的沟渠走去,这是

农场的边界。

法尔霍咆哮着,看到九岁的女儿赤脚站在监工的身旁,吩咐她说:

“你得代你妈干活!

”女孩知道现在该轮到她了。

她拿起和自己身子一般高的锄头,走到行列里。

锄头的起落声依旧和农场工人们的歌声相应和。

古丽沙挺直身子站在沟渠里,她环顾四周,

在炙人的热浪中侧耳细听。

看不到什么人。

空旷的土地上热气逼人,这片土地向远处延伸,似乎没有尽头。

她把宽大的黑裤子口袋里的物件全部倒空,取出一些东西。

她知道自己分娩期已近,早就张罗好这些东西。

她正想蹲下身去,忽听到后面有走动声。

原来是一条狼狗!

她捡起一块石头向它扔去。

那条狼狗吃了一惊逃开了,但没有消失。

古丽沙焦急极了,又向那条狼狗看了一眼。

狼狗在她的目光下退了几步,但还是盯着她,眼睛射出异样的光芒……

这时古丽沙肚子又痛了起来,这是最厉害的一次阵痛。

她裸着膝盖蹲下来,两手撑住地面呻吟起来,脖子上静脉粗得像手指一般,颤动着。

“法尔霍,庄稼汉,”监工说,“跑去瞧瞧那个女人……她也许会送命的。

”法尔霍朝妻子在苦苦挣扎的那个沟渠望去,摇摇头,恨恨地骂了几声,继续干活。

他怒火中烧,怨恨自己的妻子。

“瞧那边,小子,”监工又说,“跑去看一看那女人怎么了。

你怎么也想不到的!

”法尔霍把锄头扔在一边,往那边跑去。

真想一脚接一脚地踢她……这个不中用的女人捣他的鬼,他真受不了。

他在沟渠边停住脚,睁大眼睛向下瞧。

古丽沙倒在地上的小路旁。

在沾满鲜血的一块破布上,浑身上下一片紫红色的婴儿在伸手伸脚地扭动。

一只狼狗正扑在婴儿身上。

他霍地跳下沟渠。

狗三脚两步逃开了,舐着血淋淋的嘴。

婴儿闭着眼睛,手脚还在扭动。

法尔霍打开布包,原来是一个男孩子!

男孩子!

法尔霍一下子变了。

他仰望天空,严峻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他抱起婴儿,大叫一声:

“我的儿子!

”他乐得几乎疯了。

养了四个女孩后,居然来了一个男孩!

古丽沙感到丈夫就在身边,张开眼来。

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挣扎着想站起来。

“这回你挺不错。

”法尔霍说,“挺不错的,女人!

”他抱着婴儿从沟渠里一跃而出。

监工看到他穿过红棕色干裂的土壤跑来。

“那边……那边……”他说,“法尔霍向这边走来了!

”大伙儿都停止干活,倚着锄头,目不转睛地瞅着。

法尔霍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大声喊道:

“我的儿子!

我有一个儿子了!

”他把婴儿紧紧抱在胸前,婴儿裹在一块带血的破布里,浑身还是紫红色的。

“嗨,你得小心,庄稼汉。

”监工说,“别抱得这么紧,你会把他闷死的……现在你回农场去

吧。

告诉厨师,是我派你来叫他给你些油和糖浆,让女人吃一些吧。

走吧!

法尔霍不再感到疲倦了,炎热他也不在乎。

现在他年轻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轻捷得像小鸟似的。

他向农场的小泥屋走去,茅屋顶在他的眼前隐隐闪现。

(选自《外国经典小说选》,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主要突出了法尔霍的妻子古丽沙为了保全丈夫的尊严和面子,在外人面前表现出的善良和温顺。

B.“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反映了法尔霍怒火中烧的心理及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妻子死活的龌龊和丑恶心理。

C.小说中插入对法尔霍九岁女儿的叙述,暗示受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就应该参加体力劳动,这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能相应减轻家庭的负担。

D.结尾写法尔霍“年轻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轻捷得像小鸟似的”,用细节描写刻画心理活动,表现出他因母子平安而感到的由衷的喜悦之情。

E.作品以“田野里出世的婴孩”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小说的背景,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

5、这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分)

6、作品中的古丽沙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7-9题。

(12分)

蔡元培的富贵

余世存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

他亲历满清、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

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

但蔡先生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

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

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的人太多了。

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

到他晚年,仍然如此。

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

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

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再难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

这方面,蔡元培的自信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

1907年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

后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

当时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薪金。

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做家庭教师,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

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每月稿酬100元,如此保证留学所需维持国内妻儿生活。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扰于他却是家常便饭。

1898年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

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

但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却选择了辞职。

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独裁,向袁当面请辞。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

1919年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

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复职。

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

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请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请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我们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位圣贤的心地。

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

“拿各国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等,其中在某些学科上卓有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的贡献可谓大哉。

恩格斯曾称赞但丁:

“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我们看蔡元培在传统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4分)

A.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社会服务,地位不

可谓不高,但他没有谋私谋家,收入微薄,却常常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B.蔡元培晚年生活并不宽裕,却依旧不改乐善好施的品性,在其旅居香港之时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之久。

C.蔡元培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以国事为念的国士,每每遇到学潮、罢工、政变之事,他都能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追求正义不为强权荣华所趋。

D.蔡元培不为官场习气所染,自食其力,公派留学无法实现之时,放下身段做家庭教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

E.蔡元培身为校长处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转折位置,是我们民族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标志性的大人物,在这一点上已胜过了当时世界其他各国大学校长。

8、文章从哪几方面写“蔡元培的富贵”?

请简要分析。

(4分)

9、本文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从“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

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

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去不义亡:

逃跑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

拼力厮杀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使……跟从

D.籍吏民,封府库籍:

登记造册

1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安与项伯有故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常以身翼蔽沛公D.秋毫不敢有所近

1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侯”是张良的封号,“留”是地名。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

“世家”是《史记》中记载帝王言行事迹的传记。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

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

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

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无聊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中“韦曲”指长安游赏胜地,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这与【清】·王象春在《游曲江》中的“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一句有着相同的情感。

15、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慷慨激愤气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沁园春·长沙》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都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历史的天空,星聚云散,东方地平线上撒满金色的曙光,光怪陆离的现象逐渐被理性思索所冲淡,太阳最终会跃出地平线。

②2003年10月,中国诞

生了两个新关键词,一个是“杨利伟”,一个是“神舟五号”,这是从三岁小孩到八十老翁都耳熟能详的两个名词。

③“上海世博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世博金融服务工作,并建立了各行其是、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④从小时侯起,家长和教师就耳提面命,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待人接物,林林总总,无微不至。

⑤临近高考,高三学子你追我赶,争分夺秒,复习知识做到了秋毫无犯。

⑥孩子自小生活在农村,未出过远门儿,此次远离家乡去西安读书,多蒙王老师悉心照顾,作为孩子的父亲,我感同身受。

A.②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B.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C.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D.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

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独自出游有一大好处,那便是绝无拘束,____,____。

_____,____。

____。

____,一个能思想的人应该乐于和自己为伍。

①正可以训练独立自主的精神

②独游最大的考验,还在于一个人能不能做自己的伴侣

③只要忍受一点寂寞,便换来莫大的自由

④当然一切问题也都要自己去解决

⑤在废话连篇的世界里,偶尔免于对话的负担,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⑥一切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做

A.⑥④②③⑤①B.⑥③④①②⑤

C.③⑥①②⑤④D.③②①⑤④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萧伯纳说: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这话的立足点是占有,所以才会有①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

如果②,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是可以反其意而说的: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③。

21、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20日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币。

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50个字。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