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0184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docx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资料

 

基础写作思练题总汇(附答案)

基础写作思考练习题总汇

第一大节课绪论

(一)思考练习题(4题)

1、什么是写作?

什么是文章?

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怎么讲?

①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制作文章,并通过文章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②文章是写作的结果,是人们头脑中思想、情感的外化和固化,是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2、什么是写作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①写作学就是研究写作现象,探讨写作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②可以分为普通写作学、应用写作学和文学写作学。

(XX百科说的)

3、对广义的文章进行分类,有哪两种分类方法?

请画出文章分类图表。

①广义的文章:

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教学文书(教材推荐)

②文学文体、实用文体。

(老师推荐)

第二大节课绪论

(二)思考练习题(2题)

1.写作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①写作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突破有声语言的时空限制,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②写作是思维的工具和手段,它可以固化思维成果辅助记忆,可以检验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化。

从第一个基本作用引申、推导——

(一)首先,从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视角来看,写作是文化积累的重要方式,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其次,从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管理的必要手段。

(三)最后从个人生命、价值的角度看,写作可以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的扩展和延续,实现精神的流传。

(四)写作是思维的工具和手段,它可以固化思维成果辅助记忆,可以检验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化,促进人才的成长。

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向度来考察。

1.从横向看,写作是人类突破空间局限,扩大社会交往,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手段。

(例马燕日记)

2.从纵向看,写作能使个体精神生命得以延续,使人的精神思想可以跨越时间而流传。

2.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大节课绪论(三)思考练习题(4题)

1.写作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它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写作过程的3个阶段6个环节

感知

(采集)

运思

(构思)

行文

(表述)

集材

立意

选材

谋篇

起草

修改

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材料典型

言之有序

言之有文

搜集材料

孕育成形

外化、完善

2.写作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文体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

3.什么是“物——意——文”转化律?

请用简洁的文字把它概括出来。

内化:

把外在的客观事物变成脑中的感知;

意化:

把感知材料进行完整化、意识化的组合;

外化:

运用语言文字把意化的成果外观化。

4.写作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哪些?

上编写作基本理论

第一章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概念及关系。

第二章采集材料

第三章立意与选材

第四章谋篇布局

第五章行文表达

第六章修改定稿

下编文体写作知识

第七章消息

第八章散文

第九章学术论文

第四大节课思考练习题(8题)

第一章写作的“四体”概念及关系

1.什么是写作的主体、客体、载体和受体?

它们是什么关系?

①写作主体是写作的主导因素,在写作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处于写作活动的中心地位。

②客体是写作的基础和本源。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关系:

客体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写作对象,主体是客体的反映者。

③写作载体(文章)主要有四个构成要素:

材料、主题、结构、语言。

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

④写作受体(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章解读能力,而解读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实践的结果。

解读能力的获得主要基于三种素质:

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

(③④其实可以写成很短。

到时自己看菜吃饭有所选择吧)

①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作用

读者对载体的选择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读者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阅历、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二是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嗜好,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

②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有制约作用

读者对文章作品的解读是有限制的,不能随心所欲。

他要受文章语言的制约,他要按照作者精心编织的语言形式的指向进行解读。

2.写作载体(文章)的四个构成要素是什么?

什么是内容要素,什么是形式要素?

①写作载体(文章)主要有四个构成要素:

材料、主题、结构、语言。

②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

第二章采集材料第一节材料概述

1.什么是材料?

材料的含义怎么讲?

材料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搜集来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

1材料专指写入文章中的材料。

(判断)不是

2.什么是素材,素材的含义怎么讲?

素材指作者为创作需要而收集的原始材料。

3.什么是题材,题材的含义怎么讲?

题材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即用在文学作品里的材料。

4.什么是资料?

资料的含义怎么讲?

资料,指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其他科技文章时用来参考和引用的各种书面材料。

5.材料都有哪些种类?

它们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

(一)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这是从材料的不同形态特点的角度划分的。

(二)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这是从材料的性质以及它与文章主题的关系这个角度划分的。

(三)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这是从材料存在的时间长短来划分的。

(四)原始材料和转手材料。

这是从材料来源的角度划分的种类。

6.材料在文章写作中有什么作用?

(一)材料是形成和提炼主题的基础

(二)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三)材料可以充实文章内容,疏通写作思路

第五大节课思考练习题(3题)

第二节材料的采集方式之一-观察

1.应该怎样正确地进行观察?

1.观察要目的明确,全神贯注

3.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

2.观察要以视觉为主,开放五官,立体感知

4.观察要抓住事物特征,有所发现

5.观察要勤于笔录

1-1.观察只是用眼睛看,是纯视觉活动。

(判断)不对

1-2.观察具有直观性,是纯感官活动,不需要思维介入。

(判断)不对

1-3观察要抓住事物特征,有所发现。

(判断)对

2.一般游记文章中采用的“移步换景”法是属于哪一种观察方法?

“移步换景”属于()

A定点观察;B移位观察;C比较观察;D不同角度观察。

3.写作训练题:

写一篇观察笔记。

第六大节课思考练习题(15题)

第二节材料采集方式之二、之三——调查、检索

一、调查

1.调查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开调查会、个别访问、现场察访、问卷调查

2.开调查会、个别访问、现场察访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开调查会人数控制在七八人;个别访问是一对一;现场察访是一个人采访数个人

3.问卷调查有什么优点?

问卷调查简单易行,具有覆盖面大、保真度高、省时、省力、节约经费、信息反馈快的优势。

4.根据问卷的发送方式分,问卷调查有几种类型?

①报刊问卷

②邮寄问卷

③送发问卷

④网络问卷

⑤访问问卷

二、检索

1.检索是直接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方法和途径。

(判断)错

2.检索,专指书刊文献检索(或电脑检索)。

(判断)对

3.什么叫“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①一次文献这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叫一级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

②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

③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是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

4.书目、索引、文摘,属于什么文献类型?

都属于二次文献

5.专题述评、学科动态综述、百科全书、词典、年鉴等属于什么文献类型?

三次文献

6.如果我们想查阅某作者的全部或主要著作,最好的检索途径是什么?

著者途径

7.利用书目、索引这些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叫什么检索方法?

常用法

8.利用文献末尾所附录的参考文献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叫什么检索方法?

追溯法

9、图书馆藏书目录一般都提供哪几种检索途径?

①书名途径(书名目录)

这是根据图书名称来检索图书的途径。

②著者途径(目录)

根据著者姓名检索图书的途径。

③分类途径(分类目录)

这是按学科分类体系检索图书的途径。

10、文献检索的程序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1.明确检索目的

2.选用检索工具

3.选择检索方法

4.确定检索途径

5.索取原始文献

11.观察是从生活中直接采集材料的方式,检索是从文献和电脑网络中间接获取材料的采集方式。

(判断)对

第七大节课思考练习题(8题)

第二节材料的采集方式之四-阅读,第三节材料的整理。

1.阅读有什么方法?

阅读的基本方法就是两种:

浏览和精读。

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自己看分选择答多少)

浏览就是大略地看,是略观大意,知其梗概的一种阅读方法。

浏览也称略读、泛读、快读、跳读等。

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读,读的时候要认真分析,仔细琢磨,深入理解。

2.阅读有什么要求?

①要定向阅读积累

②要勤于笔录

③阅读要与思考相结合

3.阅读为什么要定向?

因为定向阅读才有效率

4阅读为什么要与思考相结合?

有思考才能驾驭阅读的文献材料为我所用,才能学有所得。

5.文献资料记录的内容主要有什么

①观点和事例材料②.资料的出处③.自己的感想心得

6.资料记录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主要有5种:

1.摘录:

即原文照抄。

摘录一要认真斟酌,确实有价值的才摘录。

二要准确,要忠实于原文,不能改动原文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

三还要注明出处。

2.摘要:

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材料原文的主要内容。

作摘要,要准确理解原文,措辞得当,不能曲解原意。

3.提纲:

提纲笔记便于掌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逻辑结构。

适用于篇幅较长或对其思路、结构感兴趣的图书、文章。

4.索引:

即只记文献资料的出处,不记内容的一种笔记。

对于随时可以找到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自己收藏的图书、刊物可以使用这种记录方式。

5.心得(札记):

这种笔记的内容是写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之后的收获、启发和感想。

7.贮存文献资料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材料的存放,要有条理、系统化、不能杂乱无章。

要给资料分类和按类存放。

8.怎样对搜集来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

按类存放,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或工作的需要来分类。

 

第八大节课思考练习题(11题)

第三章立意与选材第一节主题概述、第二节提炼主题的要求和方法、第三节主题的表达。

1.什么是主题,含义怎么讲?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

2.主题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学作品、公文中一般习惯称作什么?

主题(写作学理论上的通用称谓)

文学作品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公文

主题思想

主题

中心意思

中心思想

中心论点

基本论点

中心内容中心意思

主旨

3.衡量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主题

4.文章的什么要素是制约文章写作的重要依据?

主题

5.对主题的要求是什么?

说全了有五点要求:

①正确。

即作者的思想观点(文章主题)要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检验。

②深刻。

一是观察事物要精细,不放过一丝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线索。

只有独具慧眼,见人之所未见,才能发人之所未发,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二要善于分析思考,抓住关键之处,把问题想深想透。

三是破除封建迷信。

③新颖。

(一)力求达到深刻。

(二)思想认识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

对新事物、新现象保持高度敏感,及时发现、抓住生活中的新现象、新事物,新动向进行研究,自然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三)对人们司空见惯的旧事物、旧问题要善于异向开掘,选取一个新的角度,独辟蹊径地进行分析研究,往往也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④集中。

首先要把你想表达的思想想清楚,如果你想表达的意思不止一个,也要理清头绪,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再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表述。

其次,行文时,要保证主题一贯到底。

要围绕主题选材、布局,注意中途不要跑题,最好的办法是编写作提纲,按提纲行文。

⑤鲜明。

这条要求不是普遍适用的。

如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就不是很鲜明的,有一定的模糊性,比较含蓄。

议论文、实用文的主题要求要鲜明。

6.主题是文章的核心,一篇文章无论是取舍材料,安排结构,还是选择表达方式,运用语言,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主题。

(判断)对

7.“意在笔先”是什么意思?

写文章,首先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明确主题。

8.怎样才能做到主题的集中、单一(或深刻、新颖)?

答案在第5题。

9..表达主题有哪两种基本方式?

直述式。

一般议论文、说明文、实用性的文章都采用这种表达形式。

含蓄式。

一般叙事性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多采用此法。

10.表达主题有哪些方法?

①主脑贯一法;②材料聚焦法;③片言居要法,也叫“点题法”;点题法主要有3种:

“标题显旨”多见于议论文和公文;“开门见山”也是在议论文和公文中用的比较多;“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在散文中用的比较多。

④抑扬法;⑤对比法

11.写作训练题(待拟)

第九大节课思考练习题(9题)

第三章第三节材料的选择;第四章第一节结构的含义、作用;第二节安排结构的原则、要求。

1.怎样选择用到文章中的材料?

一、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切题)【这是选材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二、选择真实的材料(真实)

真实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生活的真实,二是指艺术的真实。

生活的真实适用于新闻文体、应用文体和理论文体;艺术的真实则适用于文学体裁。

3、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指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有代表性的材料。

4、选择新颖的材料(新颖)

2.新颖的材料有两层含义,分别指的是什么?

5、材料新颖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新发现、新产生的,别人还没有写过的材料;二是指对旧材料的新认识、新感受。

3.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具体讲,应该怎么选?

选材首先要围绕着主题来选,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或暗示主题的材料就选用;而凡是与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和表现主题的材料就要坚决舍弃。

”(见教材51页)

4.判断:

搜集占有材料,贵在一个“多”字,要多多益善;而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要严格把关。

5.文章结构的含义怎么讲?

它与思路是什么关系?

①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

(见教材55页);结构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文章层次的安排方式。

②结构是文章的整体框架,但这个框架不是乱搭建的,它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结构的作用就是把文章的各个层次(部分)进行有序化的组合,使它们成为一个严密有序的有机整体。

6.“谋篇布局”是什么意思?

谋篇布局,就是谋划和安排文章结构。

7.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则是什么?

(一)文章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二)结构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三)文章结构要体现不同文体的特点

8.在文章写作中,结构解决什么问题?

结构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9.对文章结构有什么要求?

(一)完整和谐

(二)严谨连贯(三)灵活自然

第十大节课思考练习题(10题)

第四章第三节结构的主要内容,第四节结构类型。

1.文章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设置段落有什么要求?

3.常见的照应方式有哪几种?

4.文章开头的方式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二、判断

5.段落可分为“意义段”、“自然段”、“大段”或“部分”。

()

6.层次总是大于段落。

()

7.段落是外在、显性的,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而层次却是内在的、隐性的,在文章字面上没有什么特殊标志。

()

三、问答

8.为什么写文章要有详略?

什么地方应该详写,什么地方应该略写?

9..文章层次的组合顺序(结构类型)主要有那几种?

四、写作训练

10.(待拟)

第十一大节课思考练习题(11题)

第五章第一节表达方式之一-叙述。

1.文章写作中,常见的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什么是叙述的六要素?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

3.什么是第一人称叙述?

什么是第三人称叙述?

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①第一人称叙述就是以“我”或“我们”的口吻进行叙述,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②第三人称叙述,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叙述“他”或“他们”的经历和事情的经过。

两种叙述人称的优缺点比较

 

优点(长处)

缺点(局限)

第一人称

主观性较强

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只能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反映生活的面比较狭窄。

第三人称

客观性较强

不受叙述者见闻感受的束缚、限制,比较自由、灵活,可以在较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表现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事件。

缺乏第一人称叙述的那种真实感和亲切感,也不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4.叙述的含义怎么讲?

叙述是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述说和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

5.从叙述的顺序角度划分,叙述的方式有哪几种?

两种分法:

一是从叙述的顺序划分,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分叙)五种。

二是从叙述的详略程度上分,可以分为详细叙述和概括叙述两种。

6.运用倒叙有什么好处?

①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作品富有曲折波澜。

②能突出、强调前置的重点部分。

7.中国古代小说中所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的是什么叙述方式?

平叙(分叙)

判断

8、倒叙就是逆向叙述,即把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整个到过来叙述。

不对

9、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叙述的事件作某种补充。

不对

10、补叙即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另外一些有关事情的叙述。

不对

简答:

11.在什么类型的文章、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可以认为是作者?

什么类型的作品不能?

在纪实性的文章中,“我”=作者。

在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中,“我”,只能看作是故事的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而不能把他和作者划等号。

第十二大节课思考练习题(12题)

第五章第一节表达方式之二描写

1.什么是描写,描写的含义怎么讲?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人物的状貌、情态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2.人物描写包括哪几个方面?

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3.环境描写包括哪几个方面?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个方面。

自然景物描写是对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包括居室陈设、民俗风尚、人物关系等。

4.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5.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哪几种?

①作者直接剖析

②人物内心独白

③人物的梦境、幻觉

6.什么叫场面描写,含义怎么讲?

场面描写是指对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以众多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7.细描、白描、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含义怎么讲?

①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环节和情节的描写。

②白描是指不尚修饰,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特征进行简笔勾勒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它是指对描写对象直接从正面进行的描写。

④间接描写又叫“侧面描写”,它是指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而是通过与描写对象有联系的其他人物或事物的反应来达到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的目的。

判断:

8、语言描写要个性化,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

9、叙述与描写常常结合在一起,合称“记叙”或“描述”。

10.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11.行动描写不仅要写人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还要写出他是怎么做的.对

简答

12.间接描写有什么好处?

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给读者发挥想象,参与艺术的再创造留下广阔空间。

第十三大节课思考练习题(12题)

第五章第一节表达方式之三抒情,之四议论的含义、要素

一、抒情

1.直接(或间接)抒情的特点是什么?

直接抒情特点:

不用借托,直率、奔放、强烈;

间接抒情特点:

①要有依托,要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②比较含蓄、委婉、舒缓。

2.叙事抒情与一般叙述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不求叙事的完整和精细,只是片段式的介绍和对事件大体轮廓的粗略勾画,但这种叙述却很富有感情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

3.论理抒情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议论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感人”,它是情与理的结合和统一。

4.判断:

写作应该“为情而造文”,不能“为文而造情”。

5、简述抒情的一般要求。

真挚自然健康丰富

二、议论

1.议论的含义怎么讲?

议论,是依据事实或理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的手段,对某些事物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

2.议论性文章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

议论性文章中的议论与记叙性文章、抒情性文章中的议论不同:

它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构成的完整的论证体系,三要素缺一不可。

是逻辑思维的文字表述形式。

3.论据有哪两种类型?

一是事实论据,二是理论论据。

4.议论文中使用事实论据有什么要求?

1.要真实可靠,不能虚构编造。

2.只能作概括性叙述。

5.在一段完整的议论中,论点、论据、论证各解决什么问题?

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则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

6.什么叫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归谬法?

①例证法即以具体、典型的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②引证法即引用经典性言论、科学定理、生活常理等理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③因果论证,是通过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7.长篇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什么关系?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纲举目张。

(把第十四大节的“论证方法”的题也放在这里了。

让议论一节的内容完整)

第十四大节课思考练习题(4题)

论证方法,说明。

1.被说明的对象有哪两类?

一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河流、草木虫鱼、房屋建筑,日常用品等;

二是抽象的事理,如事物概念、科学定律、思想观点、学术流派、技术方法等。

2.说明的含义怎么讲?

说明,就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客观、明晰的解说和阐释的一种表达方式。

3、找一段说明的文字,让你读后判断使用的是哪一种说明方法。

(也是选择题)

①定义说明:

如“人”的定义:

“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②分解说明:

例如王力在《古代汉语》中介绍古代马车时,就把它分解为车厢,车轮、车轴、轫、辕等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③诠释说明:

例如,说明文《一次大型泥石流》中的一段文字: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的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坡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急速奔泻。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而泥石流的定义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