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0378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docx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6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六)

必修1模块综合检测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文献通考·职官四》记载,唐朝时“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能够防止宰相专权         B.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C.保证了皇权的独尊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表明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工的不同,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如果门下省产生异议,造成两个部门之间相互争论,降低了行政效率。

政事堂的设立,实际上是将两个部门合署办公,会同协商政令,无疑会提高行政效率。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右面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

B.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C.唐宋时国家统一的实现

D.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门第是选官的依据,使寒门子弟入仕受限。

隋代三省六部制与选官无关;唐宋时期,科举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寒门子弟入仕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推动了其在官员群体中比例的增大。

答案是D项。

【答案】D

3.台湾学者傅宗懋说:

“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材料评论的是,雍正帝

A.彻底废除了传统的内阁制度B.改变了以前皇帝无权的局面

C.通过军机处实现了有效专权D.成为首个能实行专制的帝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权力“整个拿来”,可知雍正帝是将权力集中,而能与权力集中相一致的是军机处;A项叙述错误,清代并没有废除内阁;B项与史实不符;D项叙述错误。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4.“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到明天还能有效。

”由材料可知,在雅典

A.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政治平等B.所有决策都是公正和公平的

C.民主决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D.不存在公民间的矛盾和斗争

【解析】材料中“多数认可”体现的是民主决策,而“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到明天还能有效”则又说明了这种决策不是依据法律进行的,而是按多数公民的意愿进行的,这反映了其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A项虽符合雅典的民主政治特点,但与材料主题不符;B项叙述错误,由于民主决策的随意性,其决策就不可能完全公正和公平;D项错误,虽然雅典是公民政治,但公民间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5.“公元前5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

”这些新法案的制定,其目的在于

A.健全法律体系B.稳定社会秩序

C.维护贵族特权D.巩固帝国统治

【解析】新法案中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婚约合法”,这有利于缓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从而也就稳定了社会的秩序,且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

综合这些信息,A项与主题无关,C项与主题相反,D项时间不符。

故答案是B项。

【答案】B

6.《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

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之一是

A.注重伦理B.侧重民法C.强调平等D.突出自由

【解析】“伦理”、“平等”、“自由”在题目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A、C、D三项。

材料中“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都是民法的重要内容,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7.英国学者麦考莱在其名著《英国史》中指出:

“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

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

”在此,麦考莱主要是在称颂

A.英王能够顺应潮流而推行宪政B.英国人向来反对暴力式的政治革命

C.英国是启蒙思想最好的实践者D.光荣革命成功实现了向宪政的过渡

【解析】依据“英国”、“1688年”即可判断出麦考莱所述“革命”指“光荣革命”。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通过不流血的政变来实现国家政权走上宪政的,成功实现了向宪政的过渡,自此之后英国没有发生革命。

A项与史实不符,B项叙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D项。

【答案】D

8.1781年美国开始实施的《邦联条例》没有授予国会征税权,所需开支国会只能向各州募集款项;而1787年宪法则规定国会有征收普通税、关税、输入税和货物税的权利。

这一变化

A.强化了联邦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B.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缓解中央机构的财政困难D.大大加重了美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解析】抓住关键词“国会”,国会获得了征税权但它不是行政部门,排除A项;B项所述与材料所述“变化”两者对应不起来,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税费加重,不能得出D项结论。

美国中央机构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组成,国会获得了征税权加之宪法赋予的财政预算权,有利于缓解美国中央机构的财政困难,故选C项。

【答案】C

9.德皇威廉二世继任后不久,因与俾斯麦政治路线不同,就迫使俾斯麦辞去了宰相职务。

为此英国人画了一幅关于辞退俾斯麦的漫画:

下船上岸的导航员。

此漫画内容实质上反映出德意志

A.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色彩B.君主专制体制下君权至上

C.实行英国式君主立宪政体D.议会成为政治机构的核心

【解析】“导航员”借指领导者,而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说明宰相人选由皇帝决定,这可反映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体现了皇权的专制性。

当时德国形式上已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所以B项不正确;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封建残余,不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德国议会只是“门面”,皇帝才是德意志帝国政治机构的核心,排除D项。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A项。

【答案】A

10.《广东军务记》记载:

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首先发难,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

材料中的“首先发难”反映了

A.不怕牺牲的反侵略精神B.各族人民团结抗敌的斗志

C.自发抗击外侮的爱国精神D.军民合作抗敌的团结精神

【解析】材料中的“乡民共愤”和“鸣锣聚众”,说明这既不是各族人民共同斗争也不是军民合作的抗敌斗争,而是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等地的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的反抗英军侵略的斗争,虽然这种自发自觉的斗争也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在没有政府组织下的自发性。

答案是C项。

【答案】C

11.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说,“予意当时既无洪秀全,中国亦不能免于革命”,其“恶根实种于满洲政府之政治”。

这说明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根源在于

A.洪秀全的革命宣传B.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

C.清王朝的统治腐朽D.反满兴汉思潮的兴起

【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即使没有洪秀全也会有其他人起来进行“革命”,所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答案是C项。

【答案】C

12.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在给本国政府的汇报中说:

“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

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

”材料说明

A.英国等国暗中支持日本对中国的战争B.西方列强希望中国战败后被瓜分

C.欧格纳准确地预测到了中日战争结果D.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毫无对抗力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并没有体现英国对日本的支持,也没有体现列强想瓜分中国;材料一方面说明中国海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海军缺乏训练和缺乏高水平的军事人才,从而预言中国最终将要战败,这一预测与后来的史实相符,可见其预测是比较准确的。

答案是C项。

【答案】C

13.1919年10月,孙中山在公开演讲中说:

“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于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效果,可知结合者强也。

”此语表明

A.学生运动是救国的主要力量B.全民团结才能产生巨大力量

C.工农结合是救国的唯一途径D.国共团结合作才能挽救国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生运动”是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所以能够取得较彻底的胜利,最主要的是包括学生、工人、市民、商人等全部起来进行全民团结性的斗争。

A项叙述错误,学生是先锋,而不是主要力量;C项与题目关系不大;D项时间性错误,当时中共还没有诞生。

答案是B项。

【答案】B

14.1928年6月毛泽东说: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军事实力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

”这说明

A.湘赣边秋收起义已经取得了成功B.中国式革命道路已完全确立

C.毛泽东正在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D.土地革命是实现割据的前提

【解析】材料表明毛泽东正在谋求在省际边界地区形成割据局面,这种割据是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群众运动相结合起来,可见是一种典型的“工农武装割据”,是对全新革命道路的探索。

A项与史实不符。

B项错在“已完全确立”的表述上。

D项错误,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内容,而割据的前提是中共的正确领导。

答案是C项。

【答案】C

15.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手推磨时代”都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

这实际上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

A.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B.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繁荣的指针

C.是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产生的D.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解析】A项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排除B、C两项。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手推磨时代”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据此可知毛泽东实际上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故选D项。

【答案】D

16.1921年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距今恰恰五十年……巴黎人民起来反抗一个卖国的政府,并且宣告了市府的独立、自由、自主。

……巴黎的人民在‘巴黎康妙恩’(TheCommuneofParis)名义之下开始了一个自由的新时代。

‘康妙恩’就是劳动者的共和国。

”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

A.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时代B.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时代

C.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D.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代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21年和“距今五十年”,此事件发生于1871年,同时“劳动者的共和国”说明“康妙恩”是劳动者(城市中自然是工人阶级),综合这些信息,李大利记述的“巴黎康妙恩”是指巴黎公社,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专政政权;A、B两项开始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时期;D项叙述错误,社会主义到现在仍没取得完全的胜利。

答案是C项。

【答案】C

17.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

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和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材料主要体现了

A.俄国二月革命的深远影响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俄国退出“一战”的正义性D.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性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对十月革命的祝贺,并且从贺词中可以看出其对世界各国无产者的影响。

答案是B项。

【答案】B

18.1953年3月,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8∶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1∶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

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B.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D.农民文化水平满足了选举需要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虽适应了当时工人阶级领导的需要,但并不平等;而修改后的选举法规定“同票同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平等原则,这是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A项中“下降”一说有误,材料反映的是城乡由“同票不同权”发展为“同票同权”,体现了城乡平等,并非城市居民地位下降,故排除A项。

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答案是C项。

【答案】C

19.2012年10月4日,台湾民进党中常委、台湾行政当局前负责人谢长廷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地漳州,受到村民热烈欢迎;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台湾各政党均接受“一个中国”原则B.民进党改变立场放弃了“台独”主张

C.“台独”遭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抵制D.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

【解析】材料中谢长廷是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地的,据此可排除A、B两项;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依据材料中的“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0.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

“(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在此指导思想下,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求同存异”C.“一边倒”D.“和平共处”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与旧中国政府的一切外交完全分开,这体现的是“另起炉灶”;B项的提出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C项专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D项提出于195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答案是A项。

【答案】A

21.1953年12月,周恩来就中印关系提出五项原则后不久,毛泽东明确提出:

“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

”对此,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新中国已经与所有国家建交

C.新中国力图打破美苏封锁D.五项原则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解析】依据“1953年12月”、“周恩来”、“中印”等可判断五项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显示毛泽东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位为适用于中国与任何国家的交往,该五项原则的核心是和平共处,可见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外交政策。

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反映,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22.2012年2月12日《华盛顿邮报》刊文称:

“本月是一次意外事件40周年的日子,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这个短语意味着一位领导人转变以往立场,采取某种令人震惊但却有利的行动。

”材料中的“行动”是指

A.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通过首脑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新局面

C.与中国迅速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D.放弃扶持台湾以支持中国的统一

【解析】据材料中“40周年”的时间推算,材料所指事件是在1972年,由此可知材料所述“词语”指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对抗,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开启了中美关系新局面,故答案是B项;A项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排除C项;D项叙述错误。

【答案】B

23.有人把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的一次行动称为“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了一只刺猬”。

下列图片反映了此“行动”的是

     A.成立“华约”组织        B.修建柏林墙

     C.苏军入侵阿富汗     D.苏联在古巴建导弹基地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军的此次行动直接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而体现此点的是在美国家门口建立导弹基地;“华约”组织和柏林墙在欧洲;入侵阿富汗在亚洲。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D项。

【答案】D

24.有人说,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欲通过改革来挽救(苏联)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但这名“船长”很不称职。

戈尔巴乔夫最“不称职”的主要表现是

A.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B.策划并发动“八一九”事件

C.由俄罗斯牵头组建独立国家联合体D.积极谋求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B项不是戈尔巴乔夫发动的;C项是戈尔巴乔夫失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发生的;D项不符合史实,戈尔巴乔夫时期放弃了与美国的争霸斗争。

戈尔巴乔夫“不称职”的结果是让苏联这艘“船”最终沉没,导致沉没的主要原因是他否定科学社会主义而推行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致使苏联民众思想混乱,从而最终酿成了苏联的解体。

答案是A项。

【答案】A

25.2008年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称: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将要给这个世界定性的与其说是美国的衰落,不如说是其他国家的崛起。

”材料中所说“后美国时代”的定位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已全面衰落B.世界和平已成为主流

C.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失去了单极霸权

【解析】材料中的“其他国家的崛起”,说明世界有多种力量兴起,这体现了“后美国时代”的多极化特点;A、D两项叙述错误,美国既没有建立起单极世界霸权,现在也没有全面衰落,仍是世界超级大国;B项不能完全反映材料的主题。

答案是C项。

【答案】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一般人往往说,中国过去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我认为称它是君主则诚然的,称它为专制,那就未免有一点冤枉。

中国社会,自秦以下,便没有所谓特权阶级之存在。

政府里面的做官人,并不是社会上享有特权的贵族。

……中国从汉以下,国民参政,均有一种特定的制度,汉制先入学校受教育,毕业后,进入政府历练办事,做事务官,当时称做“吏”。

待他练习实际行政有经验,有相当成绩,便得推举到朝廷,再经一度考试,才正式做政务官。

至于官阶高低,则由其服官后成绩来升降。

……所以中国自汉以后,固然有皇帝,但并没有封建贵族。

……所以中国的传统政治,实在不能说它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钱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观点。

(12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答案】观点:

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不是君主专制。

(2分)

参考答案一: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1分)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政府的官员来源日益下移到平民阶层;尤其是汉代察举制和隋唐以后科举制的推行,使平民入仕成为政府官员的主体,从而实现了平民参政;尽管中国古代有皇帝这一最高的统治者,但由于皇帝个人的精力有限,全国政务是由政府官员来处理的,而且皇帝处理政务时一般也会与中央政府主要官员商议后才能实行。

所以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不是君主专制。

(9分)

参考答案二: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1分)尽管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政府的官员来源日益下移到平民阶层,且在汉代察举制和隋唐以后科举制的推行中,使平民入仕成为政府官员的主体,具有了平民参政的特点,但中国古代政府的最高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中国古代帝王为保证和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一再削弱大臣尤其是能与之抗衡的丞相的权力,并在明清时期甚至将能够约束皇权的丞相废除,从而实现皇帝的大权独揽。

所以说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是实实在在的君主专制。

(9分)

(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报刊上有关中国的漫画

   “中国的辫子龙”              “教训中国佬”

材料二 参与八国联军侵略的俄国陆军中将苏罗捷科夫说:

“中国现在已经表明,它能够为种族斗争提供多么巨大的兵力、金钱和精力,所缺乏的只是组织和组织者,过早爆发的义和拳(义和团)没有给暴力在上述方面以成熟的时间。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材料三 “整个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去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早晚会在各地表现出民族情感的存在和力量。

这样做上算吗?

根据这个利害得失的简单理由,这样一种解决办法应被宣告为完全无用的。

”([英]赫德)……“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如欲实行此下策,则后患又不可不防矣,然此似亦非易望者也。

”([德]瓦德西)

——牟安世《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

(5分)

(2)材料二中俄国陆军中将苏罗捷科夫的话说明了什么?

(2分)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列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并说明为什么会有此变化。

(5分)

【解析】

【答案】

(1)看法:

认为中国愚昧落后而极力丑化中国,主张对中国发动征服战争。

(2分)成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强了对外的侵略扩张;晚清中国腐朽没落,远远落后于西方。

(3分,言之有理即可)

(2)义和团斗争沉重打击了列强侵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在反抗斗争中进行有效的组织。

(2分,言之有理即可)

(3)变化:

从认为中国软弱可欺转变为认为中国不能被瓜分。

(2分)原因: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义和团斗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外国侵略者较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

(3分,言之有理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社成立后……在公社委员的选拔上,革除了旧选举法所规定的各区代表人数相等的规定,实行按各区人数比例来分配委员名额的办法,使人口稠密的地区能选出更多的代表。

各区“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

另外,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取消了财产上的限制,淡化了国籍观念,甚至在选举权方面,敌对者的权利也没有被剥夺……

——《巴黎公社民主观的解读》

材料二 巴黎公社时期,公社委员会中的多数派和少数派在关于公社政权性质、是否加强专政以及社会拯救委员会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到了后期甚至达到了分裂的程度。

在这些问题的争论中,他们彼此为了说服对方,往往气急败坏,甚至恶言相向,但他们最终都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任何占多数的一派都没有损害持不同政见的另一派的权利和利益,也都没有对其采取雅各宾式的恐怖手段,没有利用断头台去消灭对方。

正如阿尔努所说:

“言词激烈,行动温和。

——阿尔蒂尔·阿尔努《巴黎公社人民和议会史》

材料三 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他们进行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在巴黎的反动派在万多姆广场上失败以后,本来是应该立即向凡尔赛进军的),而组织公社等等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马克思

(1)材料一、二反映出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上坚持哪些原则?

(2分)

(2)从材料一、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8分)

【解析】

【答案】

(1)原则:

平等(人们具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切实保障少数人的合法权利。

(2分,言之有理即可)

(2)启示:

民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数就可以任意的压制、排斥、打击少数,也不意味着少数必须绝对地服从多数;只有在权利平等的条件下,共同体内的每个成员才能以平等的身份来参与国家的政事,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分,言之有理即可)

(3)观点:

巴黎公社的选举工作浪费了自卫军进军凡尔赛的时间。

(2分)原因:

19世纪70年代,生产力水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军事指挥上的失误等。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