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0525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docx

糖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行业同一个企业一样,要在竞争中发挥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竞争对手及竞争环境都有深入的了解。

正所谓: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1.1我国糖业的竞争力现状 

   通过与国际先进的食糖主要出口国的一些重要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国际食糖市场竞争中,我国糖业处于明显的劣势,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税费重、质量差、效益低是我们的弱点(见表1、表2、表3)。

从以上图表中可知,国内3大主产糖省区的竞争力以广西最强,湛江次之,云南最弱。

其中云南制糖企业的生产规模最小,日榨甘蔗量2000t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占82%,日榨甘蔗量5000t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3间。

 

   2001/02年榨季全省平均单厂产糖1.71万t,虽然原料成本最低,吨糖含税出厂成本最低,但由于从工厂到销区的运输距离远,运输费用高,吨糖亏本190元。

相比之下,湛江地区的制糖企业规模较云南略大,平均单厂产糖3.92万t,吨糖出厂成本价虽然比云南高239元,但由于地理优势,运输费用低,吨糖还有利润66.7元。

而广西制糖企业规模属全国最大,日榨2000t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占61.5%,2001/02年榨季全区平均单厂产糖4.75万t,吨糖出厂成本较低,吨糖效益最高。

 

   但我们在上述图表中同时看到,即使以国内竞争力最强的广西制糖企业生产力作为代表,我国糖业的生产规模和成本仍难以同世界食糖主出口国相提并论。

 

   如澳大利亚单厂产量达20.4万t,泰国17.86万t,巴西7.27万t,而国内单产量最大的广西仅为4.75万t;3大食糖主出口国的原料成本在95~104元(人民币)/t左右,其中巴西是世界上食糖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折成白砂糖吨糖含税生产成本只有1283元,澳大利亚1573元,最高的泰国也只有1648元,与广西白砂糖吨糖含税生产成本2621.5元/t相比,低近1000元/t。

如此高成本下,我国糖业很难抵御来自国际糖市的竞争压力,加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制糖业均采取扶持和保护政策(如给农民补贴、限制进口、低税率等),而我国制糖业不仅无法享受相应的扶持与保护政策,且税费沉重,使得我们与国际先进食糖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更为突出。

如澳大利亚对食糖生产增值税实行零税率,泰国增值税率也只有7%,而我国食糖增值税率却高达17%(出口退税率只有13%),还有附加的教育附加费、防洪费等,所得税率也高达33%,此外糖厂还必须交纳道路维护费、乡村甘蔗管理费、治安费、计生费等各种费用。

其中广西、云南还分别对甘蔗收取8%和11%的特产税等等。

在这种税费体制下,企业通过正常渠道很难形成资本积累,要做强做大不容易,何来竞争力。

 

   由于世界上主要产糖国对糖的进口构筑了很高的壁垒,保护本国制糖业(主要措施包括配额限制产糖量、配额限制进口、高关税率、变相补贴出口、最低保护价等),主产糖国家国内糖价远远高于国际市场食糖价格,因此,国际食糖市场价格实际上是一个被扭曲的价格。

 

   而我国入世承诺对糖保护程度很低,国产糖生产成本却很高,因此,随着加入WTO后的国内食糖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制糖工业将会受到严重冲击,一大批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将会关闭,我国制糖业将比其他国家更早地实现与国际糖市的实际性接轨。

由于我国糖业实行的低关税、高税费政策,使得我国糖业在国际糖市竞争的形势更为严峻。

 

   2、影响我国糖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从表象上看,我国糖业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税费重、质量差、效益低等问题。

但真正影响我国糖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糖业的体制问题。

正是由于我国糖业体制的种种弊端所限,使得我国糖业仍处于无序生产与发展的混乱之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糖业发展的深入,我国糖业体制曝露出的问题日益尖锐,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糖业的良性发展。

 

   2.1管理体制问题

 

   从表5、图1和图2可看出,由于调控不力,食糖生产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进而引发食糖价格也随即出现周期性波动,一个周期约为6年左右──产量大增,糖价必然大跌;糖价大跌,必然调低糖料价格,农民减少糖料种植;糖料种植的缩减,又引起产量的减小和价格的大涨;价格的大涨,又再次引发产量的激增,如此反复循环。

 

   这种产量与价格的巨幅波动正是由于国家未能对食糖市场形成有效的宏观调控所致。

 

   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但我国一直以来对食糖生产的糖料种植、加工、储备、进出口和消费实行多头管理,对糖业生产未能建立一套有效的调控机制,工、农、商、外贸、计划等管理部门经常未能达成有效协调,加上政府效率低下,造成我国食糖产量和价格的大幅度变动,严重阻碍了糖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根据战略要求和调控市场的需要建立了食糖储备制度,根据收储的年限和市场的需求进行轮换和投放,食糖储备制度本可发挥蓄水池般的调控糖市的作用,但在轮换和投放储备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食糖储备制度并不能发挥调控糖市的作用,甚至可能反过来成为打压糖价、加剧市场波动的工具,使得“对糖业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成为一句空话。

 

   2.2产权制度问题

 

   我国制糖企业除少数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外,绝大多数还维持纯国有状态,因此,在国有糖厂中产权制度不明确的问题十分突出。

 

   国有糖厂是典型的出资者不到位的企业,国家是股东,但国家实际上没有出资,糖厂的投资资金和流动资金全部由企业向银行借贷。

从公司法理解,很多国有企业是没有注册资金、没有实际出资人、没有所有者(股东)的企业,而这就造成企业经营失误后债务责任无法得到追索与偿付,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贬值。

因此,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企业向债权人(银行)融资经营,在付清债权人本息和缴交各种税费以后,剩余资产应该是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所有权应该是企业职工,而不是国家。

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其所有权应该是债权人的,而债权人不一定就是国有商业银行。

 

   产权制度问题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委托代理问题。

 

   企业运作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

但承担风险的股东(委托人)经常没能有效地、直接地控制企业及其具体运作,而是把企业委托给经理(代理人)进行运作,代理人比委托人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经营,更了解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便存在着一种危险,即代理人有可能出于私利而机会主义行事,出现忽略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如代理人可能会:

竭力回避风险,不敢果断决策,不求开拓和创新;不履行节约,过分地追求高工资和在职高消费;过多的聘用职工和设置过多的职位,人浮于事;以高于市场价格购进原材料,低价出售产品,向客户索取回扣;把公司的经营策略、经营渠道泄露给竞争对手,造成公司重大损失等。

而从另一方面,经营者大公无私,精心把企业经营好并不能给个人带来太大利益,甚至可能会因此丧失经营权。

因此,企业经营者更多的是因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而采取短期行为,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没有人真正为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尤为突出。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属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造成很高的信息成本和组织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股东的缺位,没能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很难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或监督成本很高,法规不完善和监督不到位,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使得国企经理们完全是凭良心或责任感工作,更多的是考虑经营者或职工的利益,而委托人(国家)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更有甚者,经理人对国企财产随意占用、挥霍、不思进取,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大量职工下岗。

 

   因此,委托──代理问题在国有糖厂中所凸现的不仅是难以监控的高成本运营表现,及诱发追求短期利益的相关举措,最严重的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高风险危害及丧失民族工业走向良性发展所需的积累基础。

 

   2.3市场定位问题

 

   企业如何使自己做强做大,如何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须先解决企业定位问题,正所谓:

方向不明,功夫白费。

若企业定位不准,则直接影响战略规划,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国内的制糖企业普遍存在定位模糊的弊病,企业定位过多地依赖政府,更多地决定于自然条件,没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及实施目标所必需的战略管理。

 

   如不少地区的制糖企业受限于该地区的地形特征,蔗区分隔不连片,使得以蔗区为依托的糖厂普遍都规模偏小。

且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运作,企业受制于行政管辖也只能听命于政府,一些不适宜发展制糖业的地区也因短期效应而盲目上项目,但又受限于当地资源无法扩大生产规模,造成无法形成规模生产经营,竞争力偏低。

而且由于政府没有对整个地区的糖业发展实施必要的规划,常犯重复投资建设等错误。

绝大多数制糖企业无视自身条件局限及市场发展需要,均定位为生产成品糖厂家(制作工艺都是将生产原料直接加工成品糖),生产品种单一且规模偏小,难以适应企业的长期发展及市场竞争的需要。

而且由于当地政府对制糖企业的过多干预(尤其是对国有制糖企业的干预),使得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善、机制不活的问题,这样的企业自然效益不佳、竞争力低下。

 

   企业定位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另一种弊端就是失去政府管理后的企业将丧失发展目标及必要的行政约束,陷入盲目发展的黑暗之中。

 

   如主产糖省区之一的湛江地区,至今仍有几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是糖厂历史包袱没能解决,负债重,全市17间地方糖厂资产负债率平均达132.4%,严重资不抵债;二是历史蔗款没能兑现,到目前全市共拖欠历史蔗款白条近10亿元;三是糖厂大多数采取的是掠夺性生产,科技进步缓慢;四是信用体系没能建立。

湛江地区本来是比广西还富有竞争力的地区,但现在却走了弯路,成为糖业发展不稳定的地区,这与企业定位失误,过多地依赖政府但不能从政府得到有效的扶持、引导与约束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现象说明了我国制糖企业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中普通存在的定位失误问题。

 

   就企业而言,尤其是国有企业,过多地听命于政府,将丧失企业定位主动权,企业发展目标混淆,经营者很难把握或者很少考虑要发展成为怎样的企业,或即使有了发展目标,也因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而无法形成有效的战略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其竞争策略,被动地参与市场竞争,这样的企业将很快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就政府而言,过多的干预企业经营运作,将会丧失企业的活力以灵活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企业在过多的行政干预中窒息而亡;另一方面政府若完全放开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将无法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适度引导,无法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革新支持与帮助,且无法根据其区域特点培育和扶持企业,无法形成该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单个企业的竞争实力过于薄弱,易被市场的竞争强者所击垮;同时该地区也因企业的规模过小或无优势企业的品牌效应,无法带动相关产业,影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当地政府的声望,影响该地区政治及经济的竞争地位,最终也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企业的发展。

 

   而广西糖业之所以在近几年得以迅猛发展,跃升为全国产糖第一重省,与企业及政府的市场定位较准密不可分。

 

   广西多丘陵,资源不太丰富,许多地区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发展其它经济并不理想,因此政府大力号召种蔗脱贫,扶持当地制糖工业的发展,积极推广连片种植,发展规模较大的制糖工厂,在技改及相关政策方面给予扶持,推进广西糖业的发展。

而且近几年,广西政府锐意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引进多元投资主体,组建几个大型企业集团,突出区域竞争优势。

最重要的是,广西政府提出了“广西糖业实施低成本扩张的竞争战略”,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齐心在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方面狠下功夫,在近几年甜菜糖及其它不适宜发展糖业的地区因成本过高而逐步退出市场的同时,广西却扩大糖料生产,并推行科技兴蔗,加快高糖高产的步伐,同时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使全区糖业生产步入良性轨道,以成功的低成本扩张的市场战略抢占其它地区退出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糖业最具竞争力的区域。

 

   从广西糖业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到政府功不可没,政府对企业适时适度的正确引导凭的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及竞争需要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同时企业根据不同时段的发展目标实施了有效的策略管理:

广西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及资源将发展目标最初确定为“种蔗脱贫”─→根据当地的地域及经济特点将发展目标提升为“发展糖业为经济支柱”─→将发展目标重点落实在“扶持大型制糖企业的发展”─→“实施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增强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在小区域范围内组建区域糖业集团、增强糖业集团竞争力”─→“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组建糖业集团、突出区域竞争优势”─→“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突出整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主产糖省区云南、广东湛江和广西,虽然在地理条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政府思维与市场观念的不同,企业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设定不同,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类型、不同竞争实力的制糖企业,这与政府与企业是否对自身的定位深省有着重要关系。

 

   2.4品质规格同国际脱节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糖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自给,减少进口,按照国内的消费习惯,制糖企业基本上只生产色值180IU以下的一级白砂糖。

2002年略作修改把一级白砂糖色值标准调低为170IU以下。

但国际成品糖的消费一般是色值小于45IU的精制糖或色值小于100IU的优级糖,因此,我国食糖质量标准同国际严重脱节。

 

   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糖业已从供求基本平衡走向供过于求,过剩的食糖必须谋求出路,国际食糖贸易以原糖为主,国外制糖企业也多以生产原糖为主,但我国制糖企业的制糖工艺却是一步到位,直接产出成品糖,只适合在国内进行大型销售,较难参与以原糖为主的国际食糖贸易活动。

品质规格与国际标准的脱节,形成了我国食糖进口容易出口难的被动局面,阻碍了国内糖业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严重削弱了国内糖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提高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面对来自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我国糖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必经的改革之路。

若要摆脱我国糖业这种无序发展、竞争力低下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糖业体制中阻碍糖业发展的问题。

 

   3.1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糖业调控机制

 

   世界上任何产业均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肯定有饱和过剩的那一天。

 

   2002/03年榨季全国估产糖总量1050万t,食糖消费量估计很难达到1000万t;而2003/04年榨季全国估产糖总量将超过1100万t,由于每年食糖消费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届时食糖市场将面临巨大压力。

由于国内制糖成本较高,国际糖价较低,国产糖难以出口,因此我国食糖生产的定位是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

在国产糖总量相对过剩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必须把食糖生产总量控制在消费总量之内,同时由于加入WTO后无法回避的国际糖市的竞争压力,必须给进口糖预留出一部分市场空间,不仅有利于缓解国际糖市所带来的低价冲击,而且有利于进行国内糖市调控,保障糖农、制糖企业和商业的利益,使制糖行业能够有利润的积累,得以良性发展,最终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因此,对糖业生产的总量控制、配额生产,是中国糖业必将遵循的发展之路。

 

   市场经济不等于自由经济,世界上主要产糖国家对食糖产销实行的有效管理政策已为我国糖业法规的制定方向提供了可靠依据,像欧盟、美国、澳洲、日本等经过长期摸索对糖业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其在食糖生产、进出口、储备等有关问题的管理办法制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而相对比下,我国糖业的多头管理使得糖料种植、食糖生产、进出口、储备等有关问题受限于各部门的利益,很难形成有效协调意见,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集中管理,加大行业调控力度。

同时有必要对食糖的生产、消费、进出口、收储、投放等方面进行立法,制定规范化标准,对糖业的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我国糖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当前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可以把糖业管理职能统一交给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由发改委成立专门的机构统管糖料的种植、食糖生产、市场调控、进出口、国家战略收储与投放等事务。

同时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把政府的一些职能委托给糖业协会来执行,利用行业协会真正了解行业特点的优势,制定和修改行业法律法规,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

 

   糖业协会不仅在对糖业宏观管理方面充当好专家、顾问的角色,同时还要对食糖消费进行正确引导和宣传。

我国2002年人均食糖消费量为7kg,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因此,要对食糖消费进行正确引导,阐明肥胖症主要是遗传和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不要一味地控制食糖消费,适当消费食糖,养肝护颜,有利于健康。

由于食糖是一大宗产品,标准单一,品牌效应不强,单个制糖企业很难对食糖消费进行宣传,行业协会责无旁贷。

 

   3.2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制糖行业是一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制作工艺大体相同,且因品质标准统一更加剧了市场竞争。

 

   因此,在品牌众多、品质无差异、无特殊制作工艺的食糖市场竞争中最根本的竞争战略应是低成本战略,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巴西目前是世界上产糖成本最低的国家,离岸原糖成本约11美分/kg(5美分/磅),相当于成品糖成本1283元(人民币)/t。

按当前配额内关税率20%计算,进口巴西原糖到国内加工为成品糖完税成本为2000元/t,远远低于国内食糖平均生产成本。

中国糖业要抵御进口糖的冲击,守住国内市场,吨糖含税成本必须降到2000元以下。

而国产糖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把吨糖含税成本降低至1600~1800元。

 

   在国内食糖主产区中,广西和广东湛江地区有潜力参与国际竞争。

 

   广西近几年对糖业进行深化改革,由政府引导,通过市场行为建立大型糖业集团,开展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制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内、国际竞争力,已组建了东亚、洋浦南华、南糖、凤糖、农垦、博庆博华等6大糖业集团,2001/02年榨季6大集团总产量近300万t,占全区总产量456万t的65.8%;2001/02年榨季全区吨糖含税成本为2621.45元,2002/03年榨季吨糖含税成本降至2200元/t,个别企业的含税成本已降至2000元/t或者更低。

通过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制糖、推广甘蔗良种、科技投入、科学管理、降低税费等一系列措施配合,广西的吨糖含税成本完全有可能降低到2000元以下,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湛江市2001/02年榨季吨糖含税成本为2783.8元,2002/03年榨季通过调低糖料价格、降低税费和管理挖潜等,吨糖含税成本降至2300元以下,也是一个具有可参与国际竞争潜力的地区之一。

 

   制约湛江糖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观念问题和产权制度问题,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兼并破产、发展规模制糖、提高规模效益等措施,才能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可以预期,经过整合以后的湛江糖业,将同广西并驾齐驱,成为国内以至国际的2个低成本、富有竞争力的产糖基地。

 

   云南糖业生产成本同广西、湛江比较相差不大,2001/02年榨季全省平均吨糖含税出厂成本为2544.8元,2002/03年榨季估计降至2250元/t。

 

   但由于云南糖厂多分布在边远山区,食糖从工厂运到甸尾站平均运杂费为160元/t,从甸尾运到国内主销区平均运杂费为250元/t,总运杂费为410元/t,比广西、湛江要高200~300元/t。

云南的运输条件、运输成本严重地削弱其竞争力。

因此,若云南糖业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竞争局面,必须在压缩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经营等方面下苦功夫,而这不仅是云南糖业应对竞争挑战的方法,同时也是整个国内制糖业应对市场竞争压力所必需的手段。

 

   在实施规模化经营、挖潜降成本的同时,我国制糖业还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把色值降低到100IU以下,提高颗粒度和感观度。

 

   这一方面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

同时也可以通过质量标准的修定,来促使我国制糖企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改生产各种规模的成品糖,满足居民消费和工业用糖。

条件欠缺的企业可以生产原糖,供国家战略储备,为炼糖糖厂提供原料或参与国际贸易。

 

   3.3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活经营机制

 

   经济界提出一个新观念,企业是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职工、供货商、消费者等,企业存在的理由是能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或提供服务。

 

   经营机制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是否调动股东、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供货商的信任和消费者的忠诚。

要看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创新能力,最终要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的维持性。

因此,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否灵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实力。

 

   同时,要解决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使企业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和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达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即委托与代理的统一。

 

   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它的保值增值,甚至它的流失,实际上并不为“全民”所在意。

与其作为一个虚拟的资产存在,不如折价卖给经营者、职工或其它投资主体,让其创造税收,创造价值。

国家的富与穷,关键看有多少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再多的国有资产,如果没能创造税收,也是一个虚拟资产。

 

   只有产权制度的改革,才能使企业建立新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才有机会做大做强。

 

   3.4准确市场定位,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

 

   市场定位,大到政府的定位,一个区域的定位;小到企业的定位,一个产品的定位,甚至一个人的定位,都需做到因竞争需要而产生并正确。

若直白地阐述市场定位的含义,则是:

在市场竞争中根据竞争需要对所扮演的角色定性。

 

   从政府的角度,其定位应是:

督导者。

政府有义务帮助企业发展,重在引导和协调,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行政管理不可僵化也不可松散,不能干预企业的运作,更不能把国有企业变成政府的附属品,或者是政府的第二财政。

政府的权力太大、太强,因此,一个成熟的政府必须学会什么时候不要使用权力。

 

   企业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形式,不管企业的股东是谁,企业就是社会的企业。

 

   经济学家说,有怎样的经济学,就有怎样的人民;有怎样的人民,就有怎样的政府;有怎样的政府,就有怎样的企业。

不管企业的成份如何,只要能依法经营,多纳税,发展地方经济,安置职工就业,就是好企业,政府就要支持。

因此,政府对应企业的定位原则应是:

“引导企业发展,为企业服务”,所有的管理手段应围绕着如何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而展开。

如果世界500强有一半在中国,中国也许可以左右世界经济的进程。

但事实上世界企业500强,中国才有几个?

而且中国能入500强的企业其实不是公司法规定的企业,而是财政资产的代表。

这一不争事实所带来的反省是深刻的。

 

   就政府而言,各级政府及各相关管理部门不仅要确定自身的正确定位,同时要认清经济条件及可调控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监督与引导的作用。

 

   以企业所在的当地政府为例,要做到扶持好当地企业的发展,首先认清对企业的管理职能范围,行政管理即不可“抓而不放”,也不可“放而不管”,同时必须深入了解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做好区域发展规划,正确引导,合理调整。

行业内的竞争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