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0572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六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六章.docx

《五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六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六章.docx

五六章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级别和纲领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认识上的教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并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这个决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这不仅明确了党的十三大所要讨论和阐明的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认识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地分析了它的含义和特征,深刻地论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并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的形成。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并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作了更加系统的论述。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关于本世纪头20年这一阶段的划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来的,这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它一方面从社会性质上肯定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阶段上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文化、意识形态上均处于初级阶段,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科学的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澄清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区别和联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和重要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们党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既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判断我国当前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即认清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合乎实际的判断,得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从而正确解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确立,作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国情判断方面的科学认识,构成了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石,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为我们提供了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认清国情,对社会发展阶段判断失误,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我们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所作出的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左”倾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根源,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反对和防止新的“左”右倾错误特别是“左”倾错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内涵

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制定的指导全局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是党行动的基本准则,是党的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基本路线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得失成败。

党的十三大在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三大对基本路线的表述,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完成任务的根本途径、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至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全形成。

党的十四大将基本路线载入党章的总纲中,成为全党统一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五大再次郑重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

党的纲领规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政党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政策策略的根本标志。

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部分。

最高纲领是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可称为党的最高理想;最低纲领是指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最低目标,又称基本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的制定应以最高纲领为指导,并促进最高纲领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既体现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也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不同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是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最低纲领是建立社会主义。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党又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出发,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集中体现就是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同时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们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且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

因此,必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部分统一起来,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

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明了目标和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我们党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

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年初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精辟地指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

(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的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所谓革命,就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

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而改革开放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

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起着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改革开放的特点:

根本性、广泛性、深刻性

3.改革开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改革开放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一道进行的。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邓小平一方面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改革政策也称为开放政策。

他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指出: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1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世界是发展的,也是开放的。

由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引发的生产、资本、金融、交通和信息国际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益密切。

中国只有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才能成为相互依存的开放的世界的一个有机部分,以赢得经济的不断发展。

正在发生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更加深化了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中国只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互接互补,才能在经济发展上不落伍于历史时代的发展。

对外开放是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越出国界的结果。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其中,科学技术革命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一国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发展成为国际分工,使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

国际分工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和发展起来以后的事情。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建立,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开放性世界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

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交换进而决定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而要求突破国界,更多地从国外取得原料和销售其产品。

这就使工业与农业部门间的分工越来越超出民族经济的狭窄界限,使一系列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国际分工的范围,卷入国际交换中来,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与此同时,海上和陆路交通工具的革新,大大加强了各大洲、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这时,机器大工业对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依赖日益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仅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对许多国家社会再生产的进行和社会需求的满足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使这些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生产国际化;二是资本国际化;三是金融国际化;四是交通、信息国际化。

这都反映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取决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我国是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型的制度。

从历史上看,中国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经济不发达。

纵观中外历史和现实,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

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

”因此,“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开放的历史是比较早的。

载入中国史册的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就是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和开展经济技术交流的成功范例。

但是,自明成祖死后,中国开始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而恰恰是在中国自我封闭的二三百年时间内,西欧封建制度迅速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长期的闭关政策,一方面使我国长期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缺乏了解,尤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状况缺乏了解;另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落后的、闭塞的封建意识和统治阶级的百般阻挠,扼杀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致使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渐趋落后。

在西方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以后,中国的封建君主们仍然抱残守缺。

“脱亚入欧“的日本赶上去了,中国却沦为了半殖民地,任列强宰割。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强调:

“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

但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

我们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中国早已不能闭关。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应当有全面的认识。

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第三,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

但 邓小平认为,中国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两个:

一个是资金不足;一个是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

这同样是我们的国情。

解决这两个困难的根本出路是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就可以利用世界市场上每年上万亿的游资、上百万名专家和上千万项专利技术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三)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所谓独立自主,就是不受任何国家的控制和干涉,根据我国的情况,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的事务。

所谓自力更生,就是从本国具体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发展本国经济以及各项事业。

1.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并不是绝对排斥的。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任何外援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况切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来都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第二,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必须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与好的经验。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在开放的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