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0797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

教学目的:

1.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基础知识。

2.揣摩课文词语,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积累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代表作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而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人,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我们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人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的主要人物,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

(1)惩罚:

严厉地处罚。

 

(2)懊恼: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懊:

悔恨。

 (3)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5)纵身:

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本课是全身使劲向前跨越的意思。

 (6)踱来踱去:

来回慢步行走。

 (7)惨白:

(面容)苍白。

惨:

凄惨。

形容白得不好看。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小说结构,要以情节入手,理清小说的基本结构。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开端:

(1~6),上学途中的见闻观感。

                                   课前异常

发展:

(7~23)写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异常原因

  认真学习

高潮:

 (24~29)写宣布下课的情形

2.抽同学复述课文,要求情节完整,突出重点

 

二、探究中心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

本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形象。

2.个性解读。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本节课我们重点理解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探究生趣

一、探究小弗朗士

1.从故事的开端看小弗朗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1)不爱学习,天真贪玩。

表现在:

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

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2)有较强的意志力。

表现在:

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对敌人的恨。

表现在:

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

“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4)有较强的自尊心。

表现在:

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

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2.小弗朗土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这说明了什么?

    ⑴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2)个个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有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又想笑,又难过。

    (4)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4.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

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朗土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探究韩麦尔先生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讨论并归纳: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他在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时,他是万分悲痛的,但他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表现了他高贵的气度。

    2.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不会背分词用法也不责备,而是深深的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韩麦尔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道德高尚,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

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听了韩麦尔先生的这两句话,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

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

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

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5.“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些什么?

    讨论并归纳:

这是他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他对这周围的一切,对这些天真无知的孩子,对最明白、最精确的法语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他多么舍不得离开这里。

然而普鲁土侵略者强迫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学德语并赶走他,这些侵略者多么可恶!

这使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怀着强烈的愤怒之情。

    6.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为什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讨论并归纳:

表现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7.下课时,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讨论并归纳: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

所以他脸色惨白。

    8.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讨论并归纳:

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它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韩麦尔先生下课时为什么“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讨论并归纳:

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10.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讨论并归纳:

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小弗朗士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三、探究环境

    1.文中多次提到昔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兵的号声,描写这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争。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有人认为《最后一课》有明显偏袒法国之嫌,在17世纪,阿尔萨斯长期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并且说德语,法国是通过三十年战争中的侵略性行为掠夺来的,普鲁士只是在收复失地,而不是侵略,这些在历史文献上是公认的。

本文中却大肆美化法国的侵略行径,掩盖了历史事实,歪曲了普鲁士的形象,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为什么?

 

2.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

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的一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注意借鉴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

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

文章通过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

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布置作业:

    预习《土地誓言》,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阿尔丰斯·都德

阿尔丰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代表作:

《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都德生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

曾任学校监学(类似辅导员)。

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侧身文学界。

1866年以发表课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成名。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

这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以轻淡的风格叙述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

这部小说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

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

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都德的名言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大门的钥匙。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让他人接受一种看法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相信这个看法来自于他们自己。

 

仇恨是弱者的愤怒,贪吃始自于不再挨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