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0969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21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docx

苏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整理汇编

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苏教版)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那本节内容则更起到了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高中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而且还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的分类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的转化关系。

 

3.巩固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与其他反应类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物质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于物质特征的把握。

 2.通过对于以前学习内容的梳理,建立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师生感情。

2.帮组学生建立在课堂上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学习品质。

 3.让学生思考、发言、表现,培养他们的求真科学素养和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及化学反应类型。

 

•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1、本节课以讨论教学为主线,采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注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发言。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

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在化学家眼中,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情人节的首选礼物,然而化学家却在思考:

这是为什么呢?

经研究,他们发现在巧克力中含有一些物质,食用后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的氛围中,爱人更加可爱。

这就是为什么要送巧克力了。

再如臭脚丫,那种气味可不敢恭维,是什么物质如此难闻呢?

化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是一种叫做“硫醇”的物质作怪,硫醇的结构与我们学过的乙醇相似,只是其中的氧换成了硫。

化学家研究了硫醇,又利用其特殊的气味,将其少量添加到无色无味的煤气中去。

这样万一煤气泄漏,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了。

这就是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他们绝不只是穿着白大褂,在一堆试管和烧杯中摆弄各种药品的人。

对于我们早已习惯的物质世界,化学家们总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下面,让我们以“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认识、研究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做好准备了吗?

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不断被合成出来。

这么多的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

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

化学家们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

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相似之处,有利于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一、物质的分类

[交流与讨论]按一定的依据对教材P3“交流与讨论”的物质进行分类。

引导得出结论: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按组成分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无机化合物碱:

盐:

……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 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2]。

同一类物质在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达到“掌握一种物质”而“贯通一类物质”的目的。

例如,什么是酸?

酸有哪些通性?

再如,CaO、Na2O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可不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分类依据呢?

答案肯定的,由于这类氧化物具有共同的性质,它们属于同一类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而CO2、SO2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他们则被称为酸性氧化物。

[过渡]每一类物质有相似的性质,而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则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二、物质的转化

哪些类别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转化?

它们之间的转化需要怎样的条件?

[交流与讨论]2.1完成下表所列的物质的转化类型,并将你知道的其他的转化类型补充到表中。

物质的转化类型

化学方程式

单质

化合物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交流与讨论]钙的金属活泼性比镁强,电解熔融的氯化钙可以得到金属钙和氯气,钙与氯气反应又能生成氯化钙。

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图中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将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讨论]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我们也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来研究。

[整理与归纳]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如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或种数),完成表1-4的填充。

   

反应类型

实例

A+B=AB

AB=A+B

AB+C=A+CB

AB+CD=AD+CB

[过渡]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程式,它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

用现有的分类方法我们无法划分,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不能包括所有反应。

就像不同种物质间有多种分类方法一样,化学反应也还有其他的分类依据与分类方法。

[小结]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种反应一定会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哪种反应可能有化合价的升降,哪种反应一定不会有化合价的升降呢?

[讨论]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本课小结]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物质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可以分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可以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第1单元课时2

物质的量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专题一第一单元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第2课时物质的量。

我将从教材、教法及教学过程三大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想法。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本节教材编排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之后,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是学生掌握化学的必备知识,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概念,贯穿在高中化学所有学习的内容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的涵义;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之间运算关系。

 

2、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二、教学策略 

针对本节内容拟采用:

故事导入----启发----分析---归纳---应用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概念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因此要想办法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主要采具体应用、对比、类比、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锻炼他们逻辑思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结合,逐步训练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本节课概念多,理解难度大,学生认知水平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应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强直观性教学。

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

 情景1:

走进生活中的计量。

 一双筷子           一打铅笔            一箱啤酒  接着引出对于外观越小的物质比如说大米和大头针,我们就很少说买多少粒大米,我们一般说买多少斤大米,再比如我们很少说买一个大头针,我们一般都说买一盒大头针。

 

设计意图: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团来计量较方便。

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

 

情景2:

 逐步抽象,揭示本质。

越小的物质,小到极致,就是我们的微观粒子。

设问一滴水中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给出学生一个数据并生动的描述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

水大家很熟悉,这一情景的创设与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理解和接受。

学生自然会感觉到描述微观粒子采用集团计量,势在必行,问题继续推进:

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

一个集团又应该称为什么呢?

继续推进, 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概念的讲解:

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物质的量概念的由来,七种基本物理量放在一起类比,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注意事项(10) 

设计意图:

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及其单位放在一起产生类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

 

(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位的讲解:

包括简称,符号,由来。

通过对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来引出摩尔的标准。

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老师给出一个c原子的质量学生自己计算出1mol粒子大约含有的个数。

在使用摩尔为单位时所注意的事项。

(7) 

设计意图:

 

(1)自己计算出问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定和数据的印象。

 

(2)让学生感觉到:

其实每一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人为规定的。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讲解:

由来,符号,单位,近似值,总结其与1mol粒子的粒子数 与0.012Kg12C中所含原子数的关系。

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大小。

(6) 

教学意图:

讲述阿伏加德罗这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他们潜在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4)最后来一组简单的计算探究题,学生做完后,自己推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

 

教学意图:

让学生自己推导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增加学生学的成就感和信心。

 

(二)深入引导,总结提高 

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本节课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物质的量、概念及相互关系。

知道了物质的量是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的基本物理量。

对本节内容作一个简要回顾。

重温一下三个名词,一个公式,并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使知识条理清晰。

) 

【设计意图】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巩固练习,及时反馈(4)基本概念的构建基本完成。

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练习的难度要控制得简单、直接、明了。

题目中所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计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

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

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以前研究物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新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来讨论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的知识网络。

 

四、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1单元课时3

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分散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三标题

本单元教材以: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的顺序为主线进行编写的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分析影响物质体积大小主要因素的过程中,

培养问题意识,调动探究的主观欲望,体验归纳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影响物质体积大小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学习,在晶体的学习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美丽、奇妙、和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学难点:

物质体积的影响因素逻辑推理过程

(四)学情分析

高一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已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同时该年龄段的高一学生缺乏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为本课的学习制造了理解上的难度。

二、教法分析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有利于他们联系的观念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

用多媒体来体现物质的聚集状态,可以更加形象。

而本课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如部分不同状态的物质等,均可以用多媒体来呈现,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3.对比、归纳,总结法: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微观性质比较,将知识归纳整合成知识网络,一目了然。

4.讲练结合法:

归纳总结后,配套相应例题,及时活跃同学们的思维,老师讲解分析,有助于巩固知识点。

三、学法分析:

讨论、自主探究

根据本节内容的编排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发现,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过程分析

设计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思考、探索讨论,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结论,教师择机点评

情景安排:

1.水有三种状态,同样是水分子,可以组成水蒸气,可以组成液态的水,还可以组成固态的冰,它们的差别是水分子的聚集方式不同。

其性质有何差异?

设置目的:

从生活中的水入手,这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利用此情境可迅速帮助引入新课,同时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有了正确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2.计算1mol物质的体积,完成书上表格。

设置目的:

通过学生对不同状态物质体积的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规律,为后续理解本节课的难点设置一个辅助性台阶。

3.创设问题,1mol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体积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影响物质的体积因素,学生讨论,总结

设置目的:

引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思考、探索讨论阶段,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总结归纳: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分析固体、液体、气体体积影响因素的主要方面。

4.由上述计算知道气态物质的摩尔体积,猜测气态体积的特点。

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温度有关,给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标况下V=n·Vm.判断对错

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都约为22.4L。

1mol空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是22.4L。

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约为22.4L

标准状况下,n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nL。

设置目的;讲课,联系相结合,明确摩尔体积的限制条件,比较与质量的限制条件的区别.

第1单元课时4

物质的分散系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为两个课时。

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一单元。

教材首先介绍了分散系的概念,并回顾了溶液和浊液的有关内容,提出胶体这一新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最后简单回顾了有关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内容,介绍了电离方程式。

本节课编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中,主要在复习回顾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介绍胶体等新的知识。

而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和电离方程式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基本知识之一,贯穿于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因此本节课在帮助学生梳理有关物质的分散系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内容起到了铺砖引路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抓住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从本质上区分各类分散系;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习者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溶液、浊液的有关内容,掌握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而在本单元之前的学习中也有了物质分类的概念,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复习巩固、深化了解,并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框架。

而胶体的应用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这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分散系、胶体这些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毕竟陌生。

学习者为高一新生,他们虽然思维活跃但不够严谨,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这也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带来一定困难。

 

 

三、说理念和教法 

在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并通过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创设情景预设、实验探究等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事物,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目标(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与应用 

(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能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2)提高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胶体的应用学习,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体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化学学习的热情。

  

五、教学过程 

   [实验引课,温故知新] 

请三位同学分别完成将食盐、泥沙、植物油溶于水中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分析这三种混合物的共性和特性。

根据这三者的共性都是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混合体系,由此提出物质“分散系”的概念。

然后我将食盐水和泥水混合,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性,交流讨论思考将泥沙从食盐水中除去的办法。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想到过滤的方法将其分离,我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为何可以用滤纸过滤除去泥沙?

启发学生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和浊液的却别,并提出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则小于10-9m,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物又是什么呢?

由此过渡到胶体的学习。

 

通过这样学生实验的方法来导入新课,既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激发了学习者进入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也在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强化,形成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新课内容。

 [探求新知] 

在胶体的这部分学习中,我将以2个情境的预设和2个探究性实验来展开教学。

 

情境一、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本质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胶体第一项性质的探究实验,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接着演示用激光笔照射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两只烧杯现象的不同之处,引出丁达尔效应的概念。

并进一步给出果冻、氯化钠溶液等不同混合物,请同学们用该法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同学们回顾到情境预设中的问题,并解释刚才多媒体展示的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情景二、请同学们回忆豆浆在加了酱油前后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豆浆会结块?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胶体的第二项性质的探究实验。

 

两只分别加入了浑浊水的烧杯中,其中一只加入适量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同学们在比较两只烧杯的浑浊度时会发现加入胶体的烧杯中液体变得澄清了,在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现象推本质的方法去分析溶液变澄清是由于水中悬浮固体颗粒沉降,究其原由则是因为氢氧化铁胶体的凝聚作用,由此得到了胶体的另一项特性——凝聚能力。

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再回顾到预设情境中豆浆结块的现象,学生能自行思考并分析原因。

这样不仅使探究实验与情境设计相呼应,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也同时达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根据胶体的这一性质,再请同学们例举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学生能自然而然想到胶体可以用来净水,然后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资料卡中“胶体的应用”相关内容,获取信息。

 

除了胶体,溶液与我们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此过渡到溶液的学习。

 

在这部分学习中,我会先展示一段视频:

魔术师把手插入通电的“水”中却安然无恙,对此,学生会产生疑惑。

这里我会指出,实际上魔术师用的水是酒精,通过这样的信息提示,学生能回忆初中已有的有关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导电能力的不同的知识,对此作出解释,并通过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去加深对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的理解,再次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复习巩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熟知的,因此以复习巩固为目的,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通过胶体的应用有关知识向同学们提出学好化学为人类做贡献的期望,将课堂知识上升到感性的高度。

第2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2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节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一。

与其他自然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