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1191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9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

项目申请报告

 

附录

一.附表

1.建设投资估算表(附表7-1)

2.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7-2)

3.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7-3)

4.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7-4)

5.外购燃料和动力费估算表(附表7-4-1)

6.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附表7-4-2)

7.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附表7-4-3)

8.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附表7-4-4)

9.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附表7-5)

1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附表7-6)

11.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附表7-7)

12.利润与利润分配表(附表7-8)

13.资产负债表(附表7-9)

14.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附表7-10)

一、附图

1.xxxxxxxxxxx应用研究中心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区域位置图

2.xxxxxxxxxxx应用研究中心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规划位置图

3.xxxxxxxxxxx应用研究中心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二、附件

1.山东省建设项目招标方案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1项目申报单位

1.1.1申报项目名称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

1.1.2申报单位概况

公司名称:

xxxx应用研究中心

法定代表人:

联系人:

联系方式:

xxxxxxxxxxx应用研究中心是xxxxxxxx炭素有限公司全额投资注册的子公司。

xxxxxxxx炭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现占地面积300余亩,职工270余人,拥有总资产5个多亿,已具备60万吨煅烧石油焦和90万吨蒸汽的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煅烧石油焦生产企业。

该公司是xxxx炭素有限公司在滨海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的煅烧石油焦专业生产基地,公司东临青岛、烟台、龙口等诸港口,北靠天津港,距xxxx森达美港仅五公里,大莱龙铁路、济青高速、荣乌高速环绕周边,铁路、公路干线四通八达,陆海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周边一百公里内,石油焦产能达五百五十万吨,原料供应可靠,区域优势明显。

公司依靠自己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产品畅销国内外,出口创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并顺利通过了ISO9001:

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公司先后被评为“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市级五星级文明企业”等多项殊荣,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公司始终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中心,坚持走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工艺技术改造,将煅烧工艺中产生的余热引入余热锅炉,生产出高品质的过热蒸汽供周边企业使用,成为国内首家输出商品蒸汽的炭素企业。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名称

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

1.2.2项目建设背景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和排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途径。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节约能源已经被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了电网分家、竞价上网、环保治理、排污收费增加等,也对企业如何减少生产环节中各项损失、降低燃料耗量、降低发电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为了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采用节能技术、加强节能管理更显得尤为迫切。

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主要生产环节中均存在能源损耗的问题,如果能够有意识地通过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各环节中的能源能耗水平得到合理控制,并努力消除生产过程中可以避免大的能源浪费,就能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

如何针对各个生产环节中存在的能源损耗问题,科学地估计其节能潜力的大小,确定节能潜力的部位及分布,找出节能的方法,是目前各高耗能工业加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符合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符合当地城市和工业发展规划,符合循环经济原则、清洁发展机制和节能减排要求,能够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2.3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厂址选择xxxx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化工园内。

xxxx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北部,中国最大的内海渤海的南岸。

开发区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济青、荣乌、潍日高速公路连接院内外,益羊、德烟铁路将滨海与中国的铁路大动脉相连接,院内由马来西亚森达美集团控股投资建设的xxxx森达美港,为中国一类开放口岸,可直接通航世界各地。

同时,开发区也是联系环渤海与长三角两个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境内陆路、水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荣(成)乌(海)高速公路及多条国省道从境内穿过,3条铁路与国家铁路网紧密相连,xxxx机场通航国内外。

1.2.4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拟建于山东省xxxx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创新区创业大厦东临、成贤路以西、科创北街以北地块,项目总占地面积38264平方米(约57.4亩),净用地面积约24275平方米。

建筑面积58800平方米,其中:

建设一栋16层余热应用研究中心综合楼,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一座中试车间6800平方米,同时考虑公用工程配套、绿化及服务性设施,以满足余热应用研究中心运转的需要。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

余热应用研究中心综合楼、后期经逐步完善研究中心功能,补充建设研发设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中试生产平台及其它配套等公共服务设施。

余热应用研究中心综合楼:

总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共16层,主要为研发设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提供基础场地,前期入驻主要包括“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教授博士工作站”、“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技术应用维护培训中心”等机构在内的多项科研及应用机构。

研发设计平台:

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服务,主要购置用于中心企业所需的研发、设计设备。

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设备,租赁专线,建设信息服务网站,为企业提供产品信息发布、业内信息收集等服务,并建设研究中心自己的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办公自动化平台:

购置自动化办公设备及办公软件,为企业提供办公自动化服务,让现代的办公自动化技术来提高企业效率。

同时建设安全监控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为基地内企业安全生产等提供保障。

测试及中试生产平台:

总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

主要是为综合测试及中试生产平台提供基础场地,安置大型的中试生产设备,为企业提供中试生产服务,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前期的实验保障,避免盲目上马。

1.2.5工程设计方案

1.2.5.1方案选择原则

项目在设计上认真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设计规范,按照xxxx市和xxxxxxxxxxx应用研究中心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努力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功能齐全、确保质量。

同时在节省投资和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外部空间与建筑形式的个性,与本地区的城市建设形成特色。

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体现合理、舒适、方便、安全的指导思想。

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使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相互交融,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延伸和现代化的气息。

同时考虑施工的阶段性和时序性以及其完整性。

设计的主要原则:

整体原则、环境原则、效率原则、多样化原则、便于管理的原则、建设时序的原则。

1.2.5.2总体规划

1、功能定位

本项目主体建设为余热应用研究中心综合楼及中试车间,功能定位是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平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信息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测试及中式车间,为园区余热回用研究企业提供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余热回用技术应用与服务平台、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具有开放性、排他性、公益性,设施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使进驻研究中心的所有余热回用研究企业得到良好的实验环境。

2、总体规划

本项目建设一幢高楼,地上16层,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作为余热应用研究中心综合楼,另建一座测试及中式车间,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

本工程沿建筑周围设环形消防车道,建筑物前面设有停车场,并新增绿化及景观装饰。

项目布局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标准、规范,充分考虑项目运转时的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等要求。

详见附图2xxxxxxxxxxx应用研究中心余热回收利用研究及应用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3、绿化

良好的绿化体系不仅能创造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在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绿化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绿化风格与项目所在工业园区一致,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突出重点的方式适当绿化。

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考虑以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及适应性强的植物为主,主要种植在主干道两旁,以美化环境。

4、竖向规划

规划随地形特点,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道路尽可能结合地势变化,局部调整,达到排水要求。

建筑场地除满足排水要求外,如广场应适当修整场地,其余均尽量遵循现状。

余热应用研究中心雨水排放应充分结合小区河流水塘,就近排放。

5、管线工程规划

室外管线工程包括优质给水管道、自备井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热力管道及有线电视线网和天然气管道。

所有管道齐备,且已铺设至项目附近。

1.2.5.3建筑设计方案

1、设计特点

根据项目所处的环境、功能特点、规模及xxxx市城建规划部门和xxxxxxxxxxx应用研究中心的要求,确定本项目工程特点如下:

(1)考虑内部功能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利用现代的建筑设计经验和手法去表达现代城市的时代风貌;

(2)既要和谐于环境,又要带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要恰当地突出其标志性,为市区的整体空间景观更增光彩;

(3)交通流线组织力求高效简捷,既保证分区明确又要避免相互间的交叉干扰。

2、立面造型

(1)造型设计力求简洁整体、庄重典雅,立意创造一座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建筑,使整个建筑有特征、体形比例优美。

(2)造型设计力求空间构图的均衡和多向性,不是单纯的主要立面和次要立面,而是从空间体形入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有变化、有起伏。

(3)建筑稳定、轻盈、不失大气庄重。

建筑立面大部分采用石材,所有转折处都简洁流畅,使建筑在充分表现力度、时尚、现代感的同时,亦不失大气庄重。

连续的建筑主体采用竖线条划分,形成了富于变化的韵律感。

良好的细部比例和精致的细部都成为不可或缺的风景。

这种设计形式的采用,同时也将建筑的外立面最大程度的和室外景观融合在一起,在充满历史和人文的气息内流连忘返。

3、主要功能单位

本项目规划建设16层余热应用研究中心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测试及中试车间一座,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结合服务人群、环境景观设计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布置,力求达到建筑功能实用性与外部环境生态性以及开发实际合理性的统一。

建筑外立面采用石材和玻璃幕墙,设计成极富时代感的几何立面效果,是建筑群呈现出庄重、典雅的气质,让整个建筑在区域内独树一帜。

板式的建筑平面设计、格局方正实用,使用效率高,办公区域可自由划分,灵活布局,为企业创造了无忧的办公平台。

表1-1项目功能单体指标表

序号

单体名称

面积(m2)

备注

1

余热应用研究中心综合楼

52000

 

2

测试及中试车间

6800

 

3

合计

58800

 

1.2.5.4结构设计方案

1、工程概况及结构布置

表1-2工程概况及结构布置一览表

建筑物

型式

体系

主体地上层数

主体地

下层数

主体高度

裙房层数

使用年限

余热应用研究中心综合楼

钢筋混凝土

框架

16层

64.0m

50

中试车间

钢筋混凝土

框架

1层

10.0m

50

2、设计依据

(1)外部条件

①国土规划局、消防局和人防办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就本工程的相关批文

②地质勘察报告

(2)主要设计规范规程,以及技术规定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本工程施工除满足以上所列规范和规程外,尚应按国家、部委及地方制定的设计和施工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执行。

3、主要建筑材料技术指标

(1)钢筋,钢材和焊条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①钢筋类型

HPB235、HRB335、HRB400

于抗震等级一、二级的框架,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②550级冷轧带肋钢筋:

fy=fy'=360N/mm

③钢材:

Q235B钢板,热轧普通型钢

④E50系列用于焊接

不同材质时,焊条应与低强度等级材质匹配

(2)混凝土

混凝土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要求

①混凝土强度等级

a、外墙及与土壤接触的构件,均采用集料级配的防水混凝土,掺混凝土膨胀防水剂,抗渗等级为0.8MPa。

生活、消防水池采用C25(S6)混凝土。

b、主楼屋面、裙房屋面、局部小屋面梁板及屋面水箱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6。

c、楼梯梁板:

C30;构造柱:

C20

d、主楼部分柱、墙、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同主楼

基础(包括地梁,承台梁,承台,防水板,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4、地基与基础

(1)场地地质情况

①常年稳定水位为自然地面以下深度2.95-3.10m,抗浮设计水位0.2m。

②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相关构件无须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以及《建筑防腐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2)进行防护。

③未经检验查明以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均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2)基础类型

筏板基础:

以二层为持力层

(3)基础工程

①基坑边坡支护和观测,地下水降水等,要另行进行专业设计。

②基槽(坑)开挖后,可用触探法或其他方法进行基槽(坑)检验。

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

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检验桩底下3d或5米深度范围内地质情况。

③底板、承台、基础和基础梁底面下的土层严禁扰动,如有扰动应清除扰动土层,换填C10素混凝土或石粉碴(掺6%水泥)。

开挖基坑时,应边开挖边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

机械开挖基坑时,应预留300--500厚土层,用于人工挖掘。

④底板、承台,基础和基础梁底面下,应浇捣100厚C15素混凝土垫层,垫层各向宽出构件边线100。

底板下与土壤接触构件的侧壁宜做120厚粘土砖模,砖模处素混凝土垫层出构件边线不小于砖模厚度。

⑤大体积构件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构件内外温差所产生的混凝土裂缝。

⑥地下室外墙第一道施工缝应按图一设置止水钢片。

各施工缝离开外墙预留孔洞边不小于500。

⑦首层厚度不大于200的内隔填充墙,可砌筑在局部加厚的混凝土地坪上。

⑧柱、墙在基础内纵向插筋的下端加10d直钩,在锚固段范围内设置n排箍筋或n排水平分布筋,全部插筋或四角插筋的下端宜放置在底面钢筋网上。

当H>1200时,n=3;H<1200时,n=2。

⑨进行人工地下降水的地下室工程,地上结构混凝土浇捣施工至第三层完后,且地下室各后浇带浇捣封闭达到设计强度,方可停止地下降水,并及时回填基坑。

⑩基础、地下室基坑及地下构件的回填土,应采用好素土分层夯实,且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

(4)施工缝和后浇带

①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宜少留施工缝。

当留设施工缝时,应按下列规定:

a、墙体水平施工缝留在高出底板500的墙体上,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边缘应不小于300。

b、地下室顶板宜与外墙分开浇注,墙体顶部水平施工缝宜设置在梁(暗梁)下250处,当顶板与外墙一起浇注时,应加强墙体内侧面的养护。

地下层数多于一层时,地下室楼板也宜与外墙分开浇注。

c、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

②水平施工缝浇灌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界面处理完毕后及时浇灌混凝土。

③后浇带宜采用快易收口网成模(禁止用泡沫塑料,不宜用木模板),浇捣后浇带前,应按规定处理新老混凝土交界面。

各后浇带混凝土比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可掺相当于10%-12%水泥用量的UEA膨胀剂),抗渗等级与原构件相同。

伸缩后浇带处的梁筋和墙筋可不断开,板筋宜隔一根断开一根搭接。

伸缩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捣完60天后,方可封闭。

沉降后浇带所有钢筋应断开连接,宜在填充墙全部砌筑完后或主体结构混凝土封顶30天后,方可封闭沉降后浇带。

本工程后浇带为沉降后浇带若后浇带两侧沉降观测出现异常时,请立即通知设计单位。

5、砌体填充墙

(1)砌体填充墙应沿柱高每隔500配置26墙体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抗震设防烈度8、9度时,拉筋应沿墙全长贯通;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

当砌体边为抗震墙时,以此相同原则设置填充墙体拉筋。

(2)长度大于5米,而且此范围未设置构造柱时,墙顶与梁板应有拉结措施。

当填充墙厚度120

锚筋间距150x150。

拉结点沿墙体长度每隔1.0-1.5米设置,锚板应在混凝土构件施工时预埋。

(3)墙高超过4米时,应在墙体半高处(一般结合门窗洞口上方过梁位置)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圈梁),梁截面为墙宽bx=240,配纵筋412,箍筋6@200。

柱(或抗震墙)施工时预埋412,与水平系梁纵筋连接。

水平系梁遇过梁时,分别按截面、配筋较大者设置。

(4)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应在填充墙长度中部位置,以及两端无钢筋混凝土柱(墙)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GZ-1,构造柱间距不大于5.0m,本工程除注明者外,构造柱均为GZ-1,截面为墙宽240,纵筋412,箍筋6@200。

在上下楼层梁相应位置各预留412与构造柱纵筋连接。

构造柱与填充墙交接处,应设墙体拉筋。

8、9度抗震时,拉筋沿墙全长贯通。

施工时先砌墙后浇构造柱。

(5)楼梯间填充墙拐角处未设柱时,应按图十设置墙体加强筋。

8、9度抗震时,拉筋沿墙全长贯通。

(6)砌体洞口净宽不小于700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①当洞顶距梁底净高h小于120时,改用下挂板代替过梁,下挂板宜后浇。

②当洞侧与抗震墙距离小于过梁支承长度a时,柱、墙应在相应位置预留连接钢筋。

1.2.5.5抗震设计方案

1、场地选择

(1)在选择建筑场地时,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后,确定是否提出场地避开要求,不在危险地段建造住房建筑物。

(2)住房建筑物在进行地基和基础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宜将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②不宜将同一结构单元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③当地基土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建筑物的形状设计

(1)建筑设计符合抗震概念的设计要求,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2)住房建筑物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物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衡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建筑物的结构体系

(1)结构体系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2)结构体系应符合以下各项要求:

①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②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③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④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4、结构分析

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

(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3)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5、非结构构件

(1)非结构构件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2)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3)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的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4)装饰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

6、结构材料与施工

(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2)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①砌体结构材料:

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②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教学楼建筑物的框架柱、框架梁、节点核心区,不应低于C25;构造柱、芯柱、圈梁与其他各类结构不应低于C30。

③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335级热轨钢筋,箍筋宜选用HRB335和HPB235级热轨钢筋。

(3)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要求。

通过以上设计,以保证本项目建筑物达到6度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1.2.5.6给排水工程

1、研究范围

本项目用水主要为公共建筑生活用水、实验用水、道路绿化用水及其他不可预见用水。

2、给水概述

水源由xxxx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供水管网进行供应,七通一平完全具备,区域供水管网铺设到用户,供水由市政供水管网直接接入,供水有保证。

3、给排水工程

(1)水源、给水工程说明

供水采用生活供水系统、消防供水系统,消防供水系统在厂区内形成供水管网。

(2)用水标准

该项目运行期间年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