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1905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docx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共家学派:

各行各业普遍缺乏大才。

大才可以小用,而小才不可大用。

走一步算一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共家学派的追求目标:

培养学术大师,大科学家。

大工程师,艺术大师、治国大才,管理大师。

隔行不隔到,大道与胸,万事豁达。

古今贯通,中外融会。

文道理术,以道化术修齐治平。

共家学派的知识结构:

马恩主要经典着作的原版阅读。

中外主要哲学经典着作的原版阅读、

古汉语,颜真卿楷体书法,格律诗,篆刻。

10门语言:

中,英,德,法,俄,希(希伯来),希(古希腊),拉,阿,梵。

练习颜真卿楷体书法需要具备的三种特征:

正,大气,长寿

新弟子规

急景流年,但求以学术为本,以谦诚为道,谦能纳新,能达事,能容人,诚能入芝兰之室,闻先生之嘉训,不望文生义,求析心破理,文约事丰,不追浮华缥缈之事,不做孤陋寡闻之人,不为心傲衰馁之徒,为人以善为本,情不逾规,理不越轨,通权达变,为学纳人之识,持己之见,采百家之萃,入学派之流,不发无基之建言,行文不浮雕,不洋化,以简词巧搭配为美,任思想外溢,为业立乎其大,贵事不贵名,显功隐己,心视泰山小,行视沙粒大,形容婉悦,风骨道逸,无可言而言必真,探天道,立人道,持公正,求天下之福,终身不渝,有大志者,有道德者,有智慧者,有毅力者,有勇气者,事竟成。

学术与政治:

政治实践与时俱进。

学术研究长远前瞻。

修道方法:

培养毅力,要耐烦。

每天一字。

每天一诗。

每天一语。

每周一书泛读。

每周一书精读。

可进可退,共同的归属。

追寻幸福导论

儒家的三种形态:

学术形态,政治形态,民间形态。

如何追寻幸福?

幸福原理:

生活质量,人际关系,领导力,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总值。

研究视角:

伦理学,心理学,精神病学

董仲舒:

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慧能:

638-713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祖师,世称禅宗六祖

康德:

1724-1804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柏拉图:

约前427-前347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

沉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想象力与逻辑能力

思考是随时可以拥有的,当你学会了思考就不会孤独。

犹太谚语: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米兰*昆德拉语: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幸福的定义:

幸福就是对欲望的满足

欲望——自然欲望;社会欲望

承受繁琐的能力

痛苦是幸福之源

幸福的分类:

神性的幸福:

是种无痛苦的纯粹幸福

人性的幸福

痛苦必然导致幸福

奋斗→→→充实→成功

执着

有多少种欲望,就有多少种幸福;有多少种痛苦,就有多少种幸福。

天赋+努力+机遇=成功

眼高手低

人性的幸福是种痛苦的幸福。

感性的幸福与理性的幸福

理性的幸福是源于心灵

感性和理性幸福的结合

广义的幸福与狭义的幸福

由心灵驱动

幸福的种类:

快乐的种类:

幸福可以度量吗?

非常综合,很难度量。

难以用数量来衡量,很难来做实验的。

如何变得幸福?

社会认可的幸福。

人生的幸福,是一个过程。

一个塑造着的变动的,人生幸福的金字塔。

幸福与伦理的关系

道德伦理

摆脱自然界对我们的压迫,

社会形成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堆。

产生一个秩序

分工的重要性与不重要性的区别

哲学家提出安秩序方案

被选中的哲学叫意识形态

伦理体系,区别于伦理秩序的有暴力秩序,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秩序。

就是历史上讲的王霸。

霸权主义主要依赖武力。

王道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

社会的秩序变成规则

道德:

是一种个体的规范;更大的一个层次叫伦理。

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只要伦理变了,道德就会变。

最大的伦理是什么?

生态伦理。

人类道德,国家道德,企业伦理,员工道德,个人道德。

哲学,中国的哲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西方用基督教来安秩序

民主。

人言可畏,社会舆论

自我。

自视过高→神化自己

自视过低,捧杀

社会交往中,追求的是善不是真。

幸福。

欲望。

用理性来追求欲望的快乐。

伦理。

生存

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来自于物质生产条件的满足。

人在生存的基础上要舒服的生活。

社会地位:

羡慕;敬仰

金钱,权利,名望

德行,才华

追寻幸福:

中国伦理史视角

韦正翔教授研究中国伦理的特点:

在道的意义上审视中国文化。

西方的历史记忆起始于私有制

中国的历史记忆起始于公有制

死而后已。

中国历史记忆出发点:

公有制;私有制

凝聚团体的重要因素——首领

谁来当首领?

首领需要具备的特征:

公正,牺牲精神,无私

最首要的特征:

道德

麦金太尔1929-,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

中西方生产力发展不同的结果:

西方生产力发展——氏族社会解体

中国生产力发展——保留了氏族社会

中国的等级制度建立在恩报关系的基础上。

施恩者——处于优势地位的人

首领产生的方式:

选举制→继承制

首领继承制:

打江山→坐江山

首领→(神化)→天子

首领被神化的作用:

解释继承的合法性

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人性善虽然不一定是真命题,但是它却给人们带来一种尊严。

人性善是君王以德治国、创建功绩的基础。

周公之礼的伟大:

把传统文化中的德与礼结合起来。

孔子的幸福观。

孔子:

约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享年约72岁。

孔子的生活经历:

政府低级官员,私人教师,政府高级官员。

一个人的成功的条件:

可能性→现实性

孔子:

中国第一位私人教师。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各学派看待《周易》的不同角度:

儒家→道德;阴阳家→算命;道家→辩证法

经从何而来?

西周(建都在西安

→周公洛邑(今洛阳市)“制礼作乐”

→集体创作

→贵族子弟的课本

→孔子因家族曾为贵族而得六经

六经是用来教治国人才的教材。

孔子成为私人教师的条件:

被需要(强国之争);多样化(君主观念不同);可能性(尚贤);才能(没落贵族鄙视农活,愿做教师或官员)

治国人才

百家争鸣

孔子的思想与幸福有什么关系?

中国政治最大的特点:

国治民安

国治民安的条件:

人民拥有幸福感

秩序合理→民安→幸福

为什么中国门派观念非常强?

中国学术的辩论是门户之外的,而不是在门户之内的。

孔子的期望一:

有弟子继承他的衣钵;弟子能学而优则仕

教师→→(交往)(推荐学生)→→政府

教师与政府的交往使学界跟政界相互交融。

孔子主要的作品:

《论语》

中国哲学以形象思维为特点。

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

成人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

主要运用抽象思维的学科:

数学与逻辑学。

论语的特征:

形象思维;感想性的语句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形象思维;经验性思维;

我们搜集的语句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是不是普世性质的?

如果是普世性质的,为什么?

语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缺乏系统性

中国哲学缺乏辩证逻辑和形势逻辑

禅宗的第一义谛:

不可言说

马克思主义体系是由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组成的,进而可以合理地教授哲学。

马克思主义可以使中国的传统哲学在它的体系中复活。

孔子的思想精髓存在于六经之中。

述而不作。

孔子的权威来自于六经。

孔子对于六经进行了部分的增加、修改和突出。

中国学术传统特点一:

悟;简;引;评。

倒背如流。

知识竞赛。

智慧竞赛。

好的学者拥有的特征:

才——文质彬彬;学——旁征博引;识。

怎样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写作相结合?

韦正翔教授认为应该加强作品概念、推理上的严谨性。

讽刺——针对他人

幽默——刺激自我

韦正翔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科技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治国人才的逻辑性差;治国人才不注重数学

西方国家在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重视逻辑学与数学,并把其应用到生产中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由于中国在传统文化中不重视抽象思维、数学与逻辑性,因此导致了历史上科技不发达的局面。

孔子学说中的幸福之路:

学而优则仕。

理解“学而优则仕”的三个版本:

学术版本(原始版);官方版本(修改版);民间版本(世俗版)。

孔子对“学而优则仕”的解释:

为“仕”的人必须是“学而优”的人;“学而优”的人不一定全为仕;

“学而优则仕”学术版:

为“仕”为了平天下。

“学而优则仕”民间版:

做官为了追逐功利。

为“仕”真的幸福吗?

“仕”集财富、社会地位和道德名望于一身,最受人尊重。

古代商人有财富而无社会地位和道德名望,世人羡慕之而不敬之。

商人与资本家的区别是什么?

富不过三。

囤积货物。

牟取暴利。

垄断市场。

赚取剩余价值。

无商不奸。

儒商

孟子幸福观

孟子: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称之为“亚圣”。

孟子出生于离鲁国很近的小国邹国。

孟子为孔子后代子思的弟子的学生。

人微言轻。

孟子的生活经历:

为学→周游列国→做官→左学者

述而不作。

温故而知新。

学而优则仕。

孟子学说中的幸福之路:

高贵能带来幸福。

高贵与道德。

美德可以使人变得高贵。

浩然之气。

谋道与谋生。

道德的至上性。

道德价值。

子孙后代的传承。

孟子主张道德至上,以牺牲个人生命来换取民族的生存、子孙后代的幸福而最终获得长生。

道德绑架

孟子的动机论。

动机论与结果论。

孔子:

听天命,尽人事。

道德的评判标准——动机。

动机论的好处:

尝新;创新

动机可以引导行为的冲动。

行善者,可以不考虑后果。

因为人是无法完全控制结果的。

人性恶。

人性善。

作用:

继承传统。

万寿无疆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德:

仁→恻隐之心;义→羞恶之心;礼→辞让之心;智→是非之心

道德教育。

真善的人以高尚的品德作为人生追求,不因利益的驱动而丢弃自身的品质。

伪善的人利用道德获得利益,随后又丢弃道德。

诚与伪。

万物皆备于我。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合天之乐。

孟子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

他的性善论重视内求,为道家思想入儒提供了条件。

孟子的动机论使人可以不畏缩进取又能自我解脱,从而使人能够原谅自己,减少患抑郁症的可能。

杨朱的幸福观

杨朱:

字子居,先秦道家的一个着名人物,战国初魏国哲学家。

儒家的价值观:

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

杨朱与孟子为同时代人。

百家争鸣事实上出现在孟子在世的时代。

孟子可能就是稷下学宫的一名学者,而杨朱和墨子则是他的主要对手。

杨朱为隐士,生平不详。

杨朱的思想散见于《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中。

《列子丶杨朱篇》为魏晋人所作,其观点非杨朱所持。

杨朱的幸福之路:

轻物重生。

享乐主义。

道家的有意义的生活就是满足身体欲望的生活。

道家思想认为:

痛苦的生活不如死亡。

在痛苦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变得无意识。

欲望的和谐。

节制欲望不是否认欲望的价值。

人节制欲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长时间的享受。

轻视物质。

重生轻物。

杨朱的幸福观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普通人的生活的意义。

杨朱的幸福观为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与儒家思想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杨朱的幸福观使大众能够心安理得地追求知足常乐、以长寿为福,使中国的传统社会整体不至于浮躁不安。

老子的幸福观

韩非子:

法术势

史记中记录着孔子曾问教于老聃(李耳)

现代有人认为老聃不是李耳,战国时期的李耳才是老子。

现代有人认为老聃不是李耳的理由:

以前没有人引用过《老子》;《老子》的写作风格是经而不是对话;在孔子之前无私人作品

特殊的楚文化:

思想自由、易传播;受周文化影响较小,常出现新观点。

老子的幸福之路:

效法自然

大道

道是不可触摸的,无可名状的,不可界定的,但是包容一切的。

知道

道之常

矛盾

反者道之动

捧杀

社会中的道→伦理

天人合一

大智若愚

道家思想认为圣王应该是醒悟的

道家思想家提倡人们:

寡欲;少法规;无仁义之别

愚民政策

老子认为像婴儿一样的幼稚无知自然的人民最容易管制。

老子的幸福观对中国民众、知识分子与失意官员的影像比较大。

庄子的幸福观

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的区别

庄子对学术的影响:

庄子思想近楚;庄子思想善变;庄子文风美;庄子在道家的学术地位仅次于老子

道的本质是虚

荀子的幸福观

荀子五十岁时,游学于齐。

当时阴阳家学派成为显学。

荀子认为孔子为最能“全”能“尽”能“粹”者。

他认为当时诸家,皆有所见同时有所蔽。

孟子较重孔子之德,而荀子较重孔子之学。

圣人不求知天,但尽人力以求多福,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

需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人欲善因性恶。

善即是礼仪文理,仁义法正。

孔子重仁礼,孟子较重仁,荀子较重礼。

王霸之辩

孔子认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认为: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子的幸福观

宋人以愚着称

韩非子的幸福观

秦始皇的幸福观

董仲舒的幸福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