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2026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docx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

余秋雨语录文化苦旅

  1、路,就是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

  2、人生如戏,角色早定。

——余秋雨《文化苦旅》

  3、我们,也有可能这样。

——余秋雨《文化苦旅》

  4、它无痕无迹,却被天地铭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

  5、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

——余秋雨《文化苦旅》

  6、浅渚波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余秋雨《文化苦旅》

  7、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文化苦旅》

  8、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

——余秋雨《文化苦旅》

  9、修善,总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损坏。

——余秋雨《文化苦旅》

  10、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

——余秋雨《文化苦旅》

  11、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余秋雨《文化苦旅》

  12、斜躺着,看白云,听蝉鸣,传闲话。

——余秋雨《文化苦旅》

  13、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余秋雨《文化苦旅》

  14、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

——余秋雨《文化苦旅》

  15、不在企望迁徙,听任蔓草湮路,这便是老。

——余秋雨《文化苦旅》

  16、沧海滴水,何问其源?

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余秋雨《文化苦旅》

  17、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能构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文化苦旅》

  18、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望,海阔天空。

——余秋雨《文化苦旅》

  19、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余秋雨《文化苦旅》

  20、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余秋雨《文化苦旅》

  21、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

——余秋雨《文化苦旅》

  22、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

——余秋雨《文化苦旅》

  23、我对人类前途的展望是一种宏大而美丽的悲观。

——余秋雨《文化苦旅》

  24、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

——余秋雨《文化苦旅》

  25、我到过一个地方,抽象得像寓言,神秘得像梦境。

——余秋雨《文化苦旅》

  26、彼此太熟悉了,忘了他给世界带来的陌生和特殊。

——余秋雨《文化苦旅》

  27、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的多。

——余秋雨《文化苦旅》

  28、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

  29、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

——余秋雨《文化苦旅》

  30、人类常常产生“高于自然”的艺术梦想,在这里必须放弃。

——余秋雨《文化苦旅》

  31、虽然不是原来那颗,但种子在,静坐在,守护在,虔诚在。

——余秋雨《文化苦旅》

  32、青菜大米粥,加上藿香正气丸,入口便回神,这就是中国人。

——余秋雨《文化苦旅》

  3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

  34、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余秋雨《文化苦旅》

  35、我知道,越有声势的强力,越是性空;越有吸引力的美事越要放下。

——余秋雨《文化苦旅》

  36、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谢恩。

——余秋雨《文化苦旅》

  37、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

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余秋雨《文化苦旅》

  38、漂移中的家最能展示家的本质,危难中的漂移最能让这种本质刻骨铭心。

——余秋雨《文化苦旅》

  39、先不讲彼岸,只讲此岸。

先不讲天堂,只讲地狱。

先不讲星星,只讲乌云。

——余秋雨《文化苦旅》

  40、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余秋雨《文化苦旅》

  41、不会对已逝的生活现象迷恋到执着的地步,总会酿出一种突破意识和先锋意识。

——余秋雨《文化苦旅》

  42、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

——余秋雨《文化苦旅》

  43、在如此废墟面前,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

——余秋雨《文化苦旅》

  44、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

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

  45、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余秋雨《文化苦旅》

  46、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小人把绳索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余秋雨《文化苦旅》

  47、也许有人说,都已经要灭亡了,还要什么格调?

我说,正因为要灭亡了,只剩下了格调。

——余秋雨《文化苦旅》

  48、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是让别人受了苦。

——余秋雨《文化苦旅》

  49、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像都生气勃勃。

——余秋雨《文化苦旅》

  50、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损,又不断的为自我耗损而再耗损。

——余秋雨《文化苦旅》

  51、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文化苦旅》

  52、为了躲避苦、害怕苦、转嫁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总是苦上加苦。

——余秋雨《文化苦旅》

  53、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于能与它近乎。

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

——余秋雨《文化苦旅》

  54、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

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一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余秋雨《文化苦旅》

  55、一种庞大的文化如此轻慢一种与自己有关的庞大财富,以及它的庞大的创造群体,实在不可思议。

——余秋雨《文化苦旅》

  56、干燥和湿润发生了摩擦,寒冷和温暖拔出了刀戟,马鞭和牛鞭甩在了一起,草场和庄稼展开了拉锯……——余秋雨《文化苦旅》

  57、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余秋雨《文化苦旅》

  58、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余秋雨《文化苦旅》

  59、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

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

——余秋雨《文化苦旅》

  60、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

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

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余秋雨《文化苦旅》

  61、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

——余秋雨《文化苦旅》

  62、现代艺术家在哪里?

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在往前迈一步吧!

认人民和历史最中接受的,是坦诚而透的生命。

——余秋雨《文化苦旅》

  63、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余秋雨《文化苦旅》

  64、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余秋雨《文化苦旅》

  65、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余秋雨《文化苦旅》

  66、在这一点上他像一个最单纯、最执着的孩子,一定要做一件事,骂他、损他、毁他,都可以,只要让他做这件事,他立即可以破涕为笑。

——余秋雨《文化苦旅》

  67、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

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余秋雨《文化苦旅》

  68、我发现,在哪里,历史和地理在进行着频繁的转换:

互相仇恨的历史变成互相仇恨的根源,于是,可怕的空间又变成了可怕的时间,继续延绵。

——余秋雨《文化苦旅》

  69、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余秋雨《文化苦旅》

  70、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他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余秋雨《文化苦旅》

  71、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

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余秋雨《文化苦旅》

  72、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

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

——余秋雨《文化苦旅》

  73、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愿,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余秋雨《文化苦旅》

  74、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

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

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余秋雨《文化苦旅》

  75、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余秋雨《文化苦旅》

  76、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

——余秋雨《文化苦旅》

  77、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余秋雨《文化苦旅》

  78、冲突是另一种交融。

长城内外的冲突和交融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其重要,远远超过看起来很重要的邦国争逐、朝代更替。

我平生走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也恰恰是这些地带。

——余秋雨《文化苦旅》

  79、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余秋雨《文化苦旅》

  80、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

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余秋雨《文化苦旅》

  81、人这个字倘若总被大写,宽大的羽翼也会投下阴影。

时代到了这一天,这群活活泼泼的生灵要把它析解成许多闪光的亮点。

有多少生灵就有多少亮点,这个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

——余秋雨《文化苦旅》

  82、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余秋雨《文化苦旅》

  83、有些文人,刚流放时还端着一副孤忠之相,等那一天圣主来平反昭雪,有的则希望自己死后有一位历史学家来说几句公道话。

但是,茫茫的塞外荒原否定了他们,浩浩的北国寒风嘲笑着他们。

——余秋雨《文化苦旅》

  84、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定的幅度,最终决定著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著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

——余秋雨《文化苦旅》

  85、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余秋雨《文化苦旅》

  86、水寒彻骨,浑身颤抖。

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

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

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余秋雨《文化苦旅》

  87、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

它,就是都江堰。

——余秋雨《文化苦旅》

  88、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余秋雨《文化苦旅》

  89、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

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余秋雨《文化苦旅》

  90、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

待到随着年岁渐趋稳定的人伦定位、语言定位、职业定位以及其他许多定位把重重叠叠地包围住,最后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对夫妻,不再企望迁徙,听任蔓草堙路,这便是老。

——余秋雨《文化苦旅》

  91、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文化苦旅》

  92、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余秋雨《文化苦旅》

  93、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的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创造了纸和印刷术。

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

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噬着易碎的智慧。

——余秋雨《文化苦旅》

  94、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余秋雨《文化苦旅》

  95、有趣的是,这条降雨量的界线,与万里长城多方重叠。

可见,万里长城的功用是区分两种文明,让农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的侵犯。

因此,这是天地之力借秦始皇之手画下的一条界线。

这样一来,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也就是黄河、长江、长城从长城内侧的农耕文明来看,侵犯总是坏事;但是,从长城外侧的游牧文明来看,用马蹄开拓空间,正是自己的文明本性,不应该受到阻拦。

于是有战争,有长城内外一系列奇特的历史。

——余秋雨《文化苦旅》

  96、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

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余秋雨《文化苦旅》

  97、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余秋雨《文化苦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