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218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x

阿鲁科尔沁旗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研究报告

一、总论

1.1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阿鲁科尔沁旗1万亩人工种草项目

2、承办单位:

阿鲁科尔沁旗畜牧业局

3、建设地点:

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坤都镇、罕苏木苏木、赛罕塔拉苏木

4、建设年限:

2004年一年

5、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总面积1万亩,全部人工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

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3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4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0万元。

7、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植被盖度增加到85%以上,草地产量提高50%,年产值480万元,投入产出比1:

1.6,投资回收期1年,项目经济上是可行的。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需要。

众所周知草原在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以草先行,建立人工草地,才能更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实现舍饲圈养,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2、项目建设是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需要。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由于阿鲁科尔沁旗属于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在草原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再加上近几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超载过牧和重利用、轻建设现象严重,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化、退化、盐碱化的草原面积已达1169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0%以上,其中沙化草原面积达756.8万亩。

天然草牧场的沙化、退化和盐碱化,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草畜矛盾突出,接踵而至的是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天然草牧场的荒漠化,如此严重的草原生态形势,已严重地影响到全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草原建设,实现草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利用良性循环已迫在眉睫。

因此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才能使退化草地从根本上得到更新复壮,恢复生态,重建地区生态平衡,为全旗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

1.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开发,林草先行”的指导思想,为草原生态建设创造出了空前的机遇。

为此阿鲁科尔沁旗旗委、政府根据国家提出的发展方向,把草原生态建设确定为我旗的基本兴旗之策长抓不懈,在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以及政策上都给予倾斜,并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加以扶持,这样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2、项目建设符合阿鲁科尔沁旗的实际情况和自然规律。

阿鲁科尔沁旗地处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有水热同期、降水集中、光照充足等特点,适宜多种优良牧草的迅速生长和发育,而且草原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植被覆盖度恢复速度快,只要给予一定的条件,便能很快恢复起来。

3、阿鲁科尔沁旗进行项目建设有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近年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阿鲁科尔沁旗在全国率先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围栏封育、治沙种草、草场改良、建设饲草料基地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全旗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条件以及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草场承包到户的进一步完善和封育禁牧政策的落实,群众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同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工种草、飞播牧草等多种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草原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2.1自然概况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科尔沁沙地的边缘,地理座标为:

东径119°2′5″—120°2′,北纬43°21′45″—45°24′20″。

全旗幅员总面积14277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山地,中西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科尔沁沙地波状草原。

阿鲁科尔沁旗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旗年平均气温1—6℃,南部高于北部,无霜期90—140天,大于和等于10℃积温1900—1300℃,从北向南递增。

全旗年降水量300—400㎜,北部多于南部,而且年际变率大,年内不均衡,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

年蒸发量2067.5㎜,平均风速为3.2米/秒。

2.2社会经济概况

阿鲁科尔沁旗现有23个苏木乡镇,其中纯牧区苏木镇11个,农区及半农半牧区乡镇12个,辖245个嘎查村,总人口29.86万人,总户8.89万户。

三、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3.1选址原则

1、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较肥沃,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地块。

2、有水源保证,单井出水量不低于30—40吨/小时,最小面积不少于400亩的地块。

3、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地形较平坦的地段。

3.2项目建设地点

根据阿旗自然植被特点和选择原则,项目拟选择地点为:

巴拉奇如德苏木、赛罕塔拉苏木、坤都镇、罕苏木苏木四个苏木镇。

四、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2004年一年。

五、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5.1根据阿鲁科尔沁旗草原生态建设保护总体规划,针对阿旗草原生态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恢复草原植被为核心,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目标,采用适用技术,选立地条件优越的地块,建立人工草地,增强饲草供给能力,缓和天然草场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2原则

1、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培育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力。

2、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规模。

3、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以科技为支撑,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措施,“三效”统一。

4、坚持草原建设与保护并重,保护建设利用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建设,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5.3建设规模与内容

5.3.1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总规模为1万亩。

5.3.2建设内容

项目区共建人工草地1万亩,主要种植优质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如:

紫花苜蓿、杂花苜蓿、羊草、披碱草、无芒雀麦、冻草、沙打旺、草木樨、柠条等。

5.4技术方案

1、地块选择

选择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较肥沃,土层厚度不小于30厘米,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地段。

2、整地

土地要深翻,一般厚度为20—25厘米,精耱细耙,使地面平整、松软。

3、施肥

播前施用基肥,应以腐熟好的有机肥深施,每亩约施1000--2000公斤。

4、选种

牧草种子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种子纯度不低于90%,净度不低于80%,发芽率达70%以上。

用本地引种试验成功的品种,购种时种子检验证、检疫证、合格证三证齐全。

5、种子处理

禾本科牧草种子多有芒,经去芒、风选后,进行包衣处理。

6、播种

一般采用夏播,即5—7月份播种,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5%以上即可播种。

种子播量为每亩0.5—3公斤左右,播深1—3厘米,适度镇压。

通常采用条播、撒播、混播法,禾本科牧草行距20—30厘米,豆科牧草行距30—40厘米,混播组合的比例可因地制宜。

7、田间管理

精耕细作,消除田间杂草,定期施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适时刈割。

8、网围栏

围栏标准为7道钢丝网围栏,上边一道刺铁丝,桩入土深度为50—60厘米,地面上高度为120厘米。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投资标准:

每亩需要投资300元,其中,含耕作、种子、肥料、围栏、田间管理和水利设施等费用。

总投资中,国家投资24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60万元。

七、效益分析

7.1生态效益

通过一万亩人工草地建设,使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草场退化沙化趋势得以控制,植被盖度增加,草地生产力水平提高,草地具有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得以发挥,使草原逐步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状况,促使草原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7.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人工草地每年可生产优质饲草800kg/亩,项目年饲草总产量可达800万kg,产值48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

1.6。

这些饲草可饲养2.4万羊单位牲畜,使30万亩天然草场得以休牧。

7.3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加强了畜牧业的基础建设,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牧民人均收入随之增加,对当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八、组织管理

8.1项目建设期管理

1、组织机构

项目批准后,旗人民政府成立《万亩人工草地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旗人民政府旗长任项目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进度、质量和资金管理负全部责任。

涉及项目的苏木镇分别成立项目实施小组。

2、管理机制

项目认真落实专业技术责任制,由旗畜牧业部门承担技术责任。

实行项目区法人责任制,旗人民政府与项目区苏木镇鉴定投资和项目实施协议书,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苏木镇承担工程质量和数量的法人责任。

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保证工程质量,落实管护责任人,划分到户的草牧场,承包户不变,但凡不适宜一家一户搞的项目,实行统一建设,分户管理,分户受益。

8.2项目运行管理

1、建立工程档案,掌握工程设计验收文件的所有内容及设计图纸,明确工程主要技术指标。

2、加强技术培训,使施工技术人员和工程建设人员掌握正确的实施技术。

3、及时检查工程质量。

九、保证措施

9.1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进行施工设计,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应用先进技术配套组装,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9.2进一步完善草牧场“双权一制”,实行草畜平衡和封育禁牧等政策,加大草原保护力度,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9.3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帐使用,实行定期审计、防止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现象,确保资金使用合理。

9.4广泛筹集配套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动员项目区群众投工投劳,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十、结论

万亩人工种草项目,符合阿旗实际,是对阿旗草原生态建设的有利支持,该项目根据自然条件及经济规律设计建设内容与规模,资金分配合理,各建设项目之间密切关联,技术先进,项目管理科学,措施具体,效益明显,经评价可行,应尽快立项,组织实施。

 

阿鲁科尔沁旗

万亩人工种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阿鲁科尔沁旗畜牧业局

二00四年四月

 

目录

一、总论………………………………………………………1

1.1项目提要……………………………………………1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4

2.1自然概况……………………………………………4

2.2社会经济概况………………………………………4

三、项目建设地点选择………………………………………4

3.1选址原则……………………………………………4

3.2项目建设地点………………………………………5

四、项目建设期限……………………………………………5

五、项目总体方案设计………………………………………5

5.1指导思想……………………………………………5

5.2原则…………………………………………………5

5.3建设规模与内容……………………………………6

5.4技术方案……………………………………………6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7

七、效益分析…………………………………………………7

7.1生态效益……………………………………………7

7.2经济效益……………………………………………8

7.3社会效益……………………………………………8

八、组织管理…………………………………………………8

8.1项目建设期管理……………………………………8

8.2项目运行管理……………………………………9

九、保证措施…………………………………………………9

十、结论………………………………………………………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