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2723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5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docx

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段考份

2014-2015学年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

高三(上)段考生物试卷(12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第1-10题每小题1分,第11-3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1分)(2014•松江区二模)下列关于HIV、大肠杆菌、胚胎干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A.

都有细胞结构

B.

都具有增殖能力

C.

都属于原核生物

D.

都含有核糖体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分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只有核糖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与遗传物质核酸.

解答:

解:

A、自然界中病毒没有细胞结构,HIV属于病毒,A错误;

B、只要是生物,都具有生殖能力,B正确;

C、自然界中,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他生物都有细胞结构,分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C错误;

D、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但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此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饿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较为基础.

2.(1分)(2013秋•石景山区期末)如图示某同学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水仙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数字标识其左侧细胞)()

A.

1的染色单体数为其它细胞两倍

B.

2的染色单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

2

C.

3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

1

D.

4的中心体数为2个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

分析题图:

1表示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建、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2表示分裂中期,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3表示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4表示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解答:

解:

A、1为细胞分裂末期,没有染色单体,故A错误;

B、2是分裂中期,染色单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

1,故B错误;

C、3是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相等,故C正确;

D、水仙是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视野图,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1分)(2011•东城区二模)下列关于高等动物体内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B.

细胞的分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C.

细胞在癌变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并不能说明动物个体已经衰老

考点: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的分化;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

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人体是多细胞个体,细胞衰老和死亡与人体衰老和死亡不同步,而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解答:

解:

A、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间期)和细胞分裂(分裂期)整个连续的过程;故A正确.

B、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类型,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故B正确.

C、细胞的癌变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导致的,并没有发生基因重组;故C错误.

D、动物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并不能说明动物个体已经衰老;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1分)(2011秋•福州期末)如图中,U型管R端装有蛋清溶液,S端内为清水,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向S端加入双缩脲试剂,预计一段时间后()

A.

S端呈紫色,液面高于R端

B.

S端呈蓝色,液面低于R端

C.

R端呈蓝色,液面高于S端

D.

R端呈紫色液面低于S端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分析: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解答:

解:

U型管R端装有蛋清溶液,S端内为清水,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则加入双缩脲试剂R端成紫色,S端为蓝色;水分可以由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一侧,则R端液面升高,S端液面下降.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5.(1分)(2011秋•福州期末)用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粉离体培育获得的植株()

A.

为三倍体

B.

结实率降低,但果实大

C.

为纯合子

D.

其体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

单倍体概念:

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特点(以植物为例):

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解答:

解:

A、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则所以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3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故A错误.

B、单倍体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而结实率降低,但果实大是多倍体的特点;故B错误.

C、3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可能含有等位基因,不一定为纯合子;故C错误.

D、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粉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则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单倍体的相关知识,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6.(1分)(2011秋•福州期末)在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中,同时存在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

有丝分裂的前期

B.

有丝分裂的后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考点:

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

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有无同源染色体.

解答:

解:

A、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具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经过间期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故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故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具有染色单体,故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也没有染色单体,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7.(1分)(2011秋•福州期末)能够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实验是()

A.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B.

用高倍镜观察经苏丹Ⅲ染色的花生子叶

C.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D.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体积的关系实验

考点:

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能说明结构特点的实例很多:

变形虫伸出伪足、动物细胞融合、胞吞、受精作用等;能说明功能特点的实例:

主动运输等,功能特点的原因主要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解答:

解:

A、由于叶绿体是有色细胞器,无需染色即可观察,此过程中没有发生物质的运输过程,不能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故A错误;

B、用高倍镜观察经苏丹Ⅲ染色的花生子叶的实验中,需对化生子叶进行切片处理,此时细胞膜的结构已经被破坏,不能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故B错误;

C、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的实验中,用的是蔗糖溶液,在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减少,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说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故C正确;

D、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体积的关系实验用的实验材料是琼脂,不是细胞,因此不能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1分)(2010•上海)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A.

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

只有35S

C.

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

只有32P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噬菌体的DNA中含有P,蛋白质中含有S,因此一般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解答本题应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着手,并且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体内的,利用细菌中原料合成DNA和蛋白质的.

解答:

解:

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将自身的DNA注射到细菌菌体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体外.

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因此亲代噬菌体被32P标记的那两条DNA链存在于某两个子代噬菌体中.而细菌中没有32P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始终只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有32P标记.

由于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以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的,而大肠杆菌被35S标记,因此合成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有35S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放射性标记,考生解题时能够运用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和噬菌体的寄生特性,并且明确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9.(1分)(2013秋•福州期末)图表示在在25℃、pH=7条件下,向2mL的H2O2溶液中加入两滴肝脏研磨液,H2O2分解产生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条件,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以Fe3+替代肝脏研磨液,a值减少,b值增大

B.

滴加4滴肝脏研磨液,a值不变,b值增大

C.

温度为37℃时,a值不变,b值减少

D.

H2O2量增加为4ml时,a值增大,b值减少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酶的催化作用比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要高,酶具有高效性,但是两者的催化作用都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底物的量增加时,产物的量和时间都会有所增加,底物浓度不变,酶的量增加时,产物的量不变,时间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在生物化学反应中,酶的催化作用比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要高,酶具有高效性,但是两者的催化作用都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所以a值不会减少,b值会增大,A错误;

B、用肝脏研磨液,a值不变,b值减小,B错误;

C、37℃接近人体正常体温,是酶的最适温度,催化效率是最高的,所用时间会减少,故b值减小,C正确;

D、底物的量增加时,产物的量和时间都会有所增加,故a和b都增大,D错误.

故选:

C

点评:

主要考查对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等考点的理解,难度适中.

10.(1分)(2011秋•福州期末)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

A.

有害基因的频率显著增加

B.

丧失种群基因的多样性

C.

将会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

D.

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加剧

考点:

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而题干中种群数量减少,如果遇到环境条件改变,则很容易灭绝,从而丧失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解答:

解:

A、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而个体数量减少并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故A错误.

B、种群数量减少,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则很容易灭绝,从而丧失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故B正确.

C、地理隔离导致基因不能交流,但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进而导致生殖隔离;故C错误.

D、小种群个体数量减少,生活条件更加充裕,种内斗争减弱;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1.(2分)(2013•衡水校级三模)有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做了以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表示其实验结果的是()

A.

B.

C.

D.

考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

开始时酵母菌进行繁殖,其数目逐渐增多,之后锥形瓶中营养物质逐渐减少,代谢废物积累,酵母菌数量逐渐减少;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到达平衡状态,但不会减少;随着发酵的进行,锥形瓶中葡萄糖逐渐被消耗减少;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导致溶液PH降低.

解答:

解:

A、开始时酵母菌进行繁殖,其数目逐渐增多,之后锥形瓶中营养物质逐渐减少,代谢废物逐渐积累,酵母菌数量逐渐减少,与曲线不符,故A错误;

B、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到达平衡状态,但不会减少,故B错误;

C、随着发酵的进行,锥形瓶中葡萄糖逐渐被消耗,故C正确;

D、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导致溶液PH降低,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2.(2分)(2011秋•福州期末)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分子是由一个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

B.

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C.

光反应中的光能全部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D.

剧烈运动后体内ATP的含量不会明显下降

考点: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在细胞内含量少,ATP和ADP能快速转化,生成速度快,生成总量多.ATP和ADP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

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

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

解:

A、ATP分子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A错误;

B、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B错误;

C、光反应中的光能一部分用于水的分解,一部分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C错误;

D、由于人体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TP与ADP的快速转化,所以剧烈运动后体内ATP的含量不会明显下降,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分)(2008•上海)如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

A.

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葡萄糖)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在细胞质基质内.

解答:

解:

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其中酶1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形成丙酮酸和[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酶2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形成二氧化碳和[H],场所是线粒体;酶3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是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所以酶1、酶2、酶3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故选:

C.

点评:

本题结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模式图,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场所,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4.(2分)(2013•如东县二模)甜瓜的长蔓与短蔓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下表是甲、乙、丙三个不同纯合品系的甜瓜杂交组合实验:

亲本组合

F1

F2(F1自交后代)

表现型及比例

表现型及比例

①短蔓甲×长蔓

全为长蔓

长蔓:

短蔓=3:

1

②短蔓乙×长蔓

全为长蔓

长蔓:

短蔓=3:

1

③短蔓丙×短蔓甲

全为短蔓

全为短蔓

④短蔓丙×长蔓

全为长蔓

长蔓:

短蔓=9:

7

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判断,若短蔓甲×短蔓乙,则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A.

全为长蔓

B.

全为短蔓

C.

长蔓:

短蔓=3:

1

D.

长蔓:

短蔓=9:

7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亲本组合④短蔓丙×长蔓的F1全为长蔓,F1自交后代F2长蔓:

短蔓=9:

7,说明双显性时为长蔓,其余为短蔓.

解答:

解:

假设控制短蔓、长蔓的两对基因分别为Aa、Bb.由组合④的杂交结果F2长蔓:

短蔓=9:

7可知:

亲本短蔓丙与长蔓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由③杂交结果知亲本短蔓丙、短蔓甲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或者aabb,由④已推出亲本短蔓丙的基因型为aabb,则短蔓甲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而甲、乙、丙又是不同纯合品系,因此短蔓乙的基因型为AAbb,由短蔓甲aaBB×短蔓乙AAbb→AaBb×AaBb→F2长蔓:

短蔓=9:

7.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2分)(2008•南通一模)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

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

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

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D.

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分析遗传系谱图判定遗传病的类型,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若是隐性遗传病母亲是纯合子,子女也是纯合子,若是显性遗传病母亲不一定是纯合子,子女肯定是杂合子,A错误;

B、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本题不一定是伴X显性遗传病,因此该遗传病女性发病率不一定高于男性,B错误;

C、该病若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遗传系谱图中父亲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C正确;

D、若该病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父亲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子代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亲,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伴性遗传病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类型的能力.

16.(2分)(2011秋•福州期末)如图为某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和②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该细胞可能来自二倍体动物

C.

A与a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该细胞可产生4种配子

考点:

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该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图中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解答:

解:

A、据图可知,①和②为同源染色体,两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A正确;

B、由于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有两条,因此可能来自于二倍体生物,B正确;

C、图中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①和②染色体上均有A和a基因,因此在减一和减二时期均会发生A与a的分离,C错误;

D、据图可知,该细胞经过分裂可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子,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以及产生的配子的种类,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并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变化.

17.(2分)(2013秋•南昌校级期末)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

证明R型菌的生长不需要外源DNA

B.

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C.

证明DNA酶专一性

D.

直接明DNA酶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

考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

艾弗里实验设计思路:

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RNA、脂质等一一提纯,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S型细菌的DNA能使R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了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应设置对照组,即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解答:

解:

A、艾弗里实验的目的是证明DNA是转化因子,故A错误;

B、设置该组实验的目的是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