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3426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docx

人教大纲版高考题库考点10中国地理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0中国地理

(2010·重庆文综·T11·4分)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

如图5中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则可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

根据图5、表1,回答第1题。

1.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米)如表1所示,则此地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长江下游

C.东北平原D.黄河下游

【命题立意】本题以方格网法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判断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黄河下游地上河特点。

辨析表1中河流处的海拔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规范解答】选D。

根据图5可知,3处为河流,结合表1,该河流处海拔比两侧要高,可推测为地上河。

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地上河。

选D。

【类题拓展】地理模式或地理图层叠加问题

这类问题首先在命题方式上较为新颖,摆脱了传统的以地理地图为背景的命题方式,重点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有机结合的较好的命题方式。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透析出模式和图层背后所考查的地理内容。

上题就主要考查黄河地上河的特点。

2010年北京卷第3~6题,以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为背景,考查经纬网和人口等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等。

2008年海南地理第5~6题,以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为背景,考查耕地分类和评价及垃圾场的选择条件等。

(2010·上海地理·T26~29·18分)2.阅读青海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风情与三江源的生态意境,引导人们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1)青海馆外墙的色调由明快的绿、白两种颜色构成,绿色代表着江河源头的生命气息和净土特色,白色象征着高耸的昆仑雪峰。

“青海省地理简图”上甲、乙、丙三条山脉中表示“昆仑山脉”的是;图中A、B、C三大江河分别是指、和。

(2)分析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

(3)世博会青海馆以“源出青海”为核心概念,展现了三江源对三大流域的城市和文明的养育功能。

分别写出A河流和B河流流经的两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名称。

A河:

;B河:

(4)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青海省深感作为“中华水塔”所肩负的责任,确立了“环保立省”的发展之道。

简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该题以世博会青海馆“中华水塔·三江源”这一主题材料为背景,综合考查青海省的自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特点及对东部城市发展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结合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及图形信息进行宏观位置把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具体事物空间位置的定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规范解答】

(1)甲山脉位于青海省北部,为祁连山,乙为昆仑山,丙为长江源头所在的唐古拉山;由图中三条河流的位置特点可判断A为黄河、B为长江、C为澜沧江。

(2)青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水塔”一方面与其地势高有关,另一方面与其冰雪资源丰富,能为大江大河补给水源有关。

(3)黄河流经兰州、银川、郑州、济南等四个省会城市,长江流经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四个省会城市(直辖市)。

(4)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知道,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水资源短缺及水质变差等,问题的形成既与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为因素有关,采取的措施则需要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对症下药式。

【参考答案】

(1)乙(1分);黄河(1分);长江(1分);澜沧江(1分)

(2)地处我国第一级阶梯地势高(1分);有冰川积雪融水(1分)、降水和地下水作为三大江河主要补给来源(1分,降水和地下水任写一点即可)。

(3)A河:

兰州、银川、郑州、济南(2分,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两个得2分)

B河:

重庆、武汉、南京、上海(2分,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两个得2分)

(4)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变差(2分)。

原因: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需求量激增;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资源受污染等。

(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三个得3分)

举措:

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防止污染,提高水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分,任答两点即可)

【类题拓展】“热点切入,多角度层层设问,较全面深入地考查地理双基”,是目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

热点本身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我们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如何关注热点问题是值得思考和面对的。

(2010·全国文综Ⅰ·T39·60分·地理20分)3.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

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

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

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

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

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

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

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

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

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河、黄河、河。

(4分)

(2)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

(16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材料一的“历代皇朝定都长安”作历史背景、以材料二的“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载体、以华北地区的局部区域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政、史、地相关知识,从地理学科来看,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水运)及其影响因素、等高线图的应用等地理知识,同时也考查学生区域图的空间定位能力及读图和析图能力。

【规范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判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弄清扬州的地理位置及图例。

扬州位于江苏省,有运河穿过,结合图例可得出图中运河为隋运河,因此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到长安依次经过的河流是隋运河、黄河、渭河。

(2)本题主要考查运粮各河段的水文状况及原因。

解题关键是弄清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从图中及所学地理知识得知,黄河孟津以东河段为黄河下游,由于地势低平,河道变宽,水流缓慢,利于运粮,但洪水期水量大,水流湍急,干旱时水量小,河道浅且狭窄,不利于船只航行,甚至无法通行。

黄河孟津以西至潼关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急,河道窄,险滩多,不利于航运。

【参考答案】

(1)隋(大)运;渭。

(4分)

(2)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

(6分)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

(4分)

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6分)

【类题拓展】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题着重考查交通运输(水运)及其影响因素、等高线图的应用及区域图的空间定位能力等地理知识。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考查的地理知识可谓是丰富多彩。

本题除了以上知识点外,还可以考查地形、气候、地貌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工业、城市、旅游、商业等相关地理知识,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河下游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等。

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一图多问,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更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010·上海地理·T30~33·15分)4.读我国东部某地区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同理,某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该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优化与升级,这种产业或行业的优化与升级有一定的规律。

“雁行模式”是揭示这种规律的一种模型。

它是指作为“雁头”的领先地区,在发展新型行业的同时,将本地区的传统行业逐步转移到“两翼”相对落后地区,实现“雁头”和“两翼”各自行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我国东部某地区是国内综合实力较强、制造业较发达的区域。

十多年来,甲市作为“雁头”,带动了作为“两翼”的乙、丙两市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1)下表显示,在三市的主导行业中,产值比重均持续上升的行业是______业,持续下降的行业是_____业。

这一现象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地区的______密集型行业比重在持续上升,而_____密集型行业比重在持续下降。

我国东部某地区制造业主导行业(比重高于6%)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变化

(2)表格显示的甲市某一主导行业比重下降,而乙、丙两市相同行业比重上升,反映了该行业由甲市向另两市进行的转移。

以钢铁工业为例,甲市由l998年的第四层次,下降到2002年、2006年的第五层次;而接受转移的乙市1998年、2002年未进入主导行业,2006年上升到第四层次。

读表,再找出一个由甲市转移到乙市或丙市的主导行业,并说明依据。

转移的行业是__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行模式”认为,当“雁头”率先进行行业结构升级时,“雁头”与“两翼”之间的行业结构差异扩大;当“两翼”跟随“雁头”进行行业升级后,它们之间的行业结构差异则随之缩小,下图显示,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过程呈现_____特点。

其中,1998年至2004年期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变化趋势表明,这一时期,甲市率先进行_____,甲市与乙、丙两市行业结构差异______。

(4)图中2004年到2006年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趋势,既体现了该地区行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雷同的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加剧,会产生哪些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该题借助丰富的图文信息资料,主要考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等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引导考生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始终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

本题综合性强,需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图形信息,然后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还需要结合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从而使题目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

【规范解答】

(1)主要是读取表格信息,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结论。

(2)表中信息显示,甲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1998年和2002年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层次,到2006年下降到第四层次,而乙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01年进入主导行业,2006年上升为第三层次,说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甲市向乙市转移,另外丙市交通设备制造业在1998年、2002年未进入主导行业,在2006年开始

进入主导行业,这也说明甲市向丙市进行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转移。

(3)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过程呈现的特点,可以直接由所给图形看出,其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1998年至2004年期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变化趋势是逐渐下降的,这是甲市行业结构升级的结果,这就导致甲市与乙、丙两市的行业结构差异扩大。

(4)图中2004年到2006年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趋势呈现扩大趋势,这会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在优势城市带动落后城市发展的同时,还应鼓励落后城市搞好自主创新工作,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参考答案】

(1)通信设备制造(1分);纺织(1分);技术(1分);劳动(1分)

(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分);甲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1998和2002年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层次,到2006年下降到第四层次,而接受转移的乙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01年进入主导行业,2006年上升为第三层次(2分)(丙市交通设备制造业在1998年、2002年未进入主导行业,在2006年开始

进入主导行业)(两市任答一个即可)

(3)先下降(1分)后上升(1分);行业结构升级(或传统行业转移)(1分);扩大(1分)

(4)问题:

行业雷同加剧可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不符合行业结构优化的战略要求(2分,任答两点即可)。

建议:

甲市要继续率先并带动乙、丙两市的行业升级与优化;三市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行业;形成本市特色的主导行业,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分,任答两点即可)。

【类题拓展】目前高考以新问题、新材料为背景,将学科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这就必然要求考生既要运用好所学的地理原理,又要结合试题提供的概念定义、图表资料进行新的认知学习,展示新的思维过程,提出新的措施建议。

(2010·四川文综·T39·20分)5.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区域中所起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条件的变化,城市的职能是可变的。

如著名旅游城市杭州,在历史上曾是南宋的都城(临安)。

材料二南宋时期临安地理位置图

(1)分析杭州历史上成为都城的区位优势,并评价杭州作为现代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铁路交通条件。

(10分)

材料三

表1某城市热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2)据表1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0分)

【命题立意】本大题是以近年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的迅速升温为背景,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及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在城市工业布局应注意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的污染等的掌握。

本题的关键是考查考生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分析杭州历史上成为都城的区位优势,指的是城市早期形成的区位优势,多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作为对现代旅游城市的评价,从题干上已经明确只要求从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铁路交通条件即交通的通达度上进行评价,要求考生能从旅游资源的数量多少与自然、人文景观的组合上及交通的通达度上进行分析。

【规范解答】第⑴题从图示中可以看出,①地势上,位于平原地区(属于太湖平原)地势平坦,这是城市发展的最理想的场所。

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农业发达,也有利于城市的布局;②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为城市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加强对外联系。

③早期的城市沿河而建还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卫功能。

④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和降水适中的沿海平原地区也是其重要的区位优势。

对杭州现代旅游城市的评价,考生应该明白杭州的西湖山水、钱塘江大潮等自然景观与京杭大运河、众多的现代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这已经显示出它本身良好的集群状况。

至于铁路交通条件,杭州位于沪杭、浙赣铁路的交会处,交通方便,作为现代旅游城市,交通通达度高。

第⑵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市中心的气温较郊区高,市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的气温相对较低,在竖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在水平方向的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进而形成城市热力环流,即城市的热岛效应。

在此作用下,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就从城市向郊区扩散,而近地面的污染物就从郊区向城市方向扩散。

故为了尽可能避免郊区污染物向城区的扩散,改善城区的空气质量,在进行工业布局时,存在大气污染的工业企业要布局在城市的热力环流下沉区域以外,并最好在城郊搞好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参考答案】⑴都城的区位优势:

位于太湖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

(2分);位于京杭运河南端,水运方便,利于对外联系(2分);北部大江(或长江)天堑,有利于安全防卫。

旅游资源集群状况:

西湖山水、钱塘江大潮、古运河(或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现代都市风光(2分),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景观群,集群状况好(2分)

铁路交通条件:

位于沪杭、浙赣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旅游通达性好。

(2分)

(2)原因与方向:

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2分);上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2分),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区(2分)

措施:

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2分);提高郊区绿化率。

(2分)

【类题拓展】1.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宗教、军事、科技、旅游等),一般来说城市是建在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的沿海平原地区,对矿业资源的开发往往也会形成大的城市。

交通、科技、旅游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宗教、军事对城市的区位影响在减弱。

有的城市因交通而兴,也因交通条件的变化而衰(如扬州)。

2.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一般是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美学价值、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交通的通达度、地区的接待能力、环境的承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

3.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工业排放大量废热、人口密度大、绿地少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市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的气温相对较低,在竖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在水平方向的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进而形成城市热力环流。

(2010·重庆文综·T36·36分)6.图8中甲省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基地之一。

根据图8和表3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16分)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分)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10分)

(3)根据表3,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8分)

表32007年甲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地区

≥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比重(%)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中药材播种面积(万公顷)

加工而成的中成药产量(万吨)

甲省

10.92

24.98

3.68

1.37

全国

19.97

46.43

96.07

112.89

【命题立意】本题以云南省中药材生产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虽然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只要掌握特征类和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的分析思路,结合云南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便可顺利解决问题。

【规范解答】根据经纬度位置和行政轮廓,可以判断甲地是我国云南省,云南省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像云南白药世界闻名。

(1)题,解决本小题的关键是扣准关键词,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地气候特征。

这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影响气候的因素。

(2)题,A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发展中药材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市场、种植历史、政策等方面分析。

第(3)题,从表3可以看出,与全国水平相比,云南省的受教育水平偏低,有效灌溉面积较小,中药材种植面积和加工能力都相对落后。

要提高该省的中药材生产水平,就必须从改善和提高上述几方面的现状入手。

【参考答案】

(1)主要气候特征:

①纬度位置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年均温较高);

②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

③东部为高原地形,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

④西部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种类繁多。

(2)①原材料丰富;②土地、劳动力成本低;③民族传统方药(药方、偏方)丰富(制药历史悠久、医药经验丰富);④靠近国际国内市场;⑤优惠的政策。

(3)①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②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中药材播种面积;④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扩大对中药材的需求。

【类题拓展】特征描述型问题和措施类问题是综合题型中经常出现的命题形式。

其答题思路总结如下:

特征描述型非选择题是指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命题素材丰富,设问角度灵活。

特征描述型非选择题的常见类型及考查角度主要有:

(1)地形特征的描述,如地形、地势、地形区的分布等;

(2)天气的描述,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天气特征的描述主要有气温、阴晴、雨雪、风向和风力以及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

(3)气候可以从某区域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以哪种类型为主、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等方面描述,也可以从某种气候气温的季节变化,最冷月、最热月气温高低,年温差大小,年降水总量多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方面描述;

(4)水文特征可以从某区域流域特点、河流发育情况、流程长短、补给来源、水量大小,某水系的形状(扇形、树状、羽状、向心形等)、支流多少、排列分布,某条河流的水体类型、补给、蒸发、下渗、径流、水量、水质等方面描述(包括水量大小、季节变化、汛期时间及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及长短等);

(5)地理位置可以从纬度位置(半球、纬度带)、海陆位置(大洲、大洋或地处内陆还是沿海)等方面描述;

(6)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地质等方面描述;

(7)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工农业生产特点(主导产业、农业生产结构、主要农产品、开发历史、机械化水平,轻、重工业比重)、居民等方面描述。

特征描述型非选择题的答题步骤如下:

(1)要全面、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

(2)认真领悟设问的角度,针对具体区域具体描述,描述时要结合该区域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用原理代替;(3)充分利用题中已有信息获取答案,高考题所提供的一般是课本以外或陌生的情境,要充分挖掘材料或图中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答案,还要注意题目有没有“依据材料”或“据图示条件”等限定语;(4)运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