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3603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docx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精品

【关键字】历史、设计、语文、建议、意见、功夫、道路、方法、地方、深入、充分、整体、现代、持续、保持、统一、发现、掌握、特点、突出、本领、关键、准则、信心、力量、地位、精神、基础、需要、重点、作用、标准、主张、借鉴、把握、树立、指导、帮助、发挥、完善、巩固、提高、协调、落实、中心、专心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

例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子曰:

“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008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我们济宁市的“文言文阅读”采用课内与课外放在一起来比较考查的做法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我想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既能注意到课内,又能兼顾课外,便于比较,既可考查“异”,又可考查“同”,容量很大。

课标中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008年的试题设计,对这一要求做了完美的诠释。

什么是“浅易”?

一是篇幅上不宜长,消除学生考场上阅读的畏惧心理;二是选材上与课内学过的文章有相近之处,方便学生在“读法”上借鉴;三是所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若没有学过一定要有注释,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

用这样的标准来验证试题,试题的命制可说“中规中矩”。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掌握,一个课内,一个课外。

“鸿儒”,可以运用“分解”的方法,“鸿”是大的意思,“儒”是儒家,借指做学问的人,合在一起就是指“博学的人”。

“不堪”可以采用“成语验证”的方法,现代汉语中有“狼狈不堪”,这样一联想,答案就出来了。

第2题考查句子翻译,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硬功夫。

翻译的要求就是“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准确通畅,尽量文字优美。

在第①题中要抓住“斯”“惟”“馨”这三个重点词;第②题要抓住“省”“私”“发”这三个词。

第3题考查的是“写法”和“内容”,切中了学习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也是课标中的阅读要求。

第4题既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

答案:

1.①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②无法忍受。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意思对即可) 3.托物言志  倾听、思考、记忆(意思对即可) 4.刘禹锡:

陋室不陋;颜回:

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①东施:

越国的丑女。

②西施:

越国的美女。

③病心:

心口疼。

④颦:

皱眉。

⑤里:

乡里。

【相关链接】   邯郸学步

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选自《庄子·秋水》)

选文大意:

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的步法。

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②挈妻子而去之走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3.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

                ,我想对你说:

                                              

                                   。

(2008年广西南宁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这是一道单纯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选文符合课标“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选则的两则材料具有相同点,也是学生平时较为熟悉的,为学生在考场上能够顺利答题铺平了道路。

凡是有“疑点”的地方,命题人都给予了人性化的指导,如“注释”和“选文大意”的提供等。

第1题的两个词语解释,一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个是古今异义词,“考点”的选取可谓颇费了一番心思。

第2题的句子翻译,里面含有的关键词是而”“所以”,又都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

再与第1题联系起来看,更佩服命题人的“匠心”,一个侧重实词解释,一个侧重虚词考查。

第3题也是“一箭双雕”,结合语言运用来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答案:

1.①认为……美 ②离开 2.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3.提示:

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语言中肯。

(如有其他建议,言之有理也可)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委:

                       

去:

                         

②亲戚畔之     

畔: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

                                                

事例:

              

 

(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①委:

放弃;去:

离开  ②畔:

通“叛”,背叛3.①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

(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

)②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关键词“至”,极点;“顺”,归顺,服从。

) 4.含义: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

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

请写出例句中词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

111

词义

例句

出处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   )1.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2.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共同点:

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

惠子相粱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

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或谓惠子曰

②欲代子相

③非梧桐不止

④于是鸱得腐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3.请揣摩“庄子往见之,曰:

……”中庄子“曰”的神态或表情,用一个词描摹。

 

 

4.本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鵷鵮”和“鸱”分别比作什么?

    

(   )1.①有人 ②想 ③栖息 ④在这时 2.惠子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3.冷笑(或嗤笑、愤怒、鄙夷)(意思符合即可) 4.鵷鵮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之人),鸱比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

 

( )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三易马而三后            

②先则恐逮于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   )1.①换,更换 ②被 2.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

 3.示例:

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患得患失,否则做事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译文:

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于期学习驾御马车,不久和王于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

赵襄子说:

“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

”回答说:

“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

凡是驾御所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跑得快跑得远。

今天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

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

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您哪能和马协调呢?

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啊。

 

(   )

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俄顷立就

②日沃汤数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1.①完成 ②热水 2.像这样(先抄后烧再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3.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

(言之有理即可)

 

(   )

楚人养狙①

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

“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

“否也,天生也。

”曰:

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

“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

“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③。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

世有以术④使民而无道揆⑤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二,有删节)

    [注]①狙(jū):

猕猴。

②部分:

此处指分派。

③寤:

同悟。

④术:

权术。

⑤道揆:

法度,准则。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之果,公所树与        

②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    

③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④言未既,众狙皆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②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3.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   )1.①种植 ②等待 ③到……去 ④尽、完 2.①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依靠他并被他驱使呢?

 ②世上也有依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

 3.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

(意思对即可)

 

 

罴(①) 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

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①罴:

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

②貙(chū):

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

③寂寂:

悄悄地。

④罌火:

用瓶子装着火。

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

⑤捽(zuó):

楸住。

⑥搏:

搏击。

⑦挽:

拿来。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处)。

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②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1.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①点燃 ②快步行走 3.那人害怕了,就模拟老虎吼叫的声音来吓唬貙。

 4.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或:

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 参考译文:

鹿怕貙,貙畏虎,虎又怕罴。

罴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并且会吃人。

湖南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吹出多种野兽的声音。

有一次,他悄悄地拿着弓箭和火种来到山上。

首先,他模仿鹿的叫声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点燃火种向它射去。

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很快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是害怕,就吹出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

这时,罴听到了自己同类的叫声就出来寻找,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他、抓他、扯他、撕他、最后把他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不被罴吃掉的。

 

 

(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

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

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

吉,善。

④兼彩:

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⑤非可逼而取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

莲——               ;

兰——氲氲无所。

品位:

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   )1.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⑤接近,迫近 2.(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重点词“染”“濯”“妖”)  3.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4.洁身自好 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 )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

牧童。

竖,童仆。

 ②跑:

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

故(       )令嗥

②相去(       )数十步

一狼径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 )1.①原来 所以 ②距离 离开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重点词语“变诈”“几何”)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重点词语“下”“绝”) 3.这是一道开放题。

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言之有理即可)

 

( )

[甲]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乙]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行:

操行    ②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

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

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

荒淫,怠惰。

 ⑥励精:

振奋精神。

 ⑦意:

意志。

 ⑧接世:

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点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悲守穷庐

④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点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②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③夫君子之行

④险躁则不能冶性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1.①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扩展 ③屋子 ④辅佐  2.①在 ②因为 ③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 ④就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4.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意对即可)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