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3831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docx

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03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标要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总结:

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

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

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

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早期改良思潮:

1、维新派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

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

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

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人物介绍1】王韬

王韬(1828—1897),近代中国著名洋务思想家、政论家、报人、文学家。

初名利宾,字兰卿,入县学后改名瀚,字懒今,后更名韬,字仲潜,一字子潜、紫诠,自号天南遁叟,晚年称弢园老民等。

1847年,王韬迫于生计接受英国伦敦会新教传教士麦都思的邀请,到墨海书馆任编辑,由此改变了王韬一生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观念。

在翻译西书的同时,王韬十分关心时事,不断地抨击列强在华的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不断抨击清政府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种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1862年2月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把改良政治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

不久,王韬的上书被清军获得,清朝官员指控王韬有通太平军之嫌,派兵捉拿。

当年10月逃至香港。

开始了长达22年的流亡生活。

在此期间。

王韬翻译《尚书》《诗经》等中国儒家经典,还游历了英、法等国,使他大开眼界,深感中国的落后与差距。

王韬对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很感兴趣,专门到伦敦英国议会参观,多次去旁听英国下议院开会,目睹议员们在议院中自由表达对“大政重务”的看法。

王韬称这种政体为“君民共主”。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亲自撰写文章,评论时政,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率先喊出“振兴中国”、“变法自强”的口号。

他主张中国学习西方,扫除封建偏见,重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他在《循环日报》上撰写《变法》(上、中、下三篇)、《变法自强》(上、中、下三篇)、《重民》(上、中、下)、《洋务》(上、下)、《尚简》、《治中》等数百篇政论文章,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变法”主张,具体提出了变法图强的纲领、方案。

王韬强调要在变法的基础上,治理中国内政,变革封建专制政体及其制度,仿效实行英国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进而建立新的资产阶级的国体。

王韬用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中外历史的演变,肯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趋向,肯定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认为中国只有变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潮流。

在政治改革方面,王韬提出,其一,要“重民”,开言路,启民智,得民心,这样才能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君民共主”的政治体制。

其二,裁撤冗员,清理仁途,改革律例,简化繁文,也是为建立君主立宪政府所必须进行的政治改革内容。

在文教改革方面,王韬提出要改革旧的科举取士和教育制度。

在军事改革方面,王韬提出改革武科、武学,进行新式练兵。

在外交改革方面,王韬提出了展开独立外交等一系列主张。

在经济改革方面,王韬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

1893年,经陆皓东介绍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相识,对孙中山的变法主张大加赞赏,并为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润色。

1897年,“不作人间第二流,奔腾万里驾轻舟”的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变法自强和君主立宪制的首倡者王韬,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享年70岁。

【人物介绍2】薛福成

薛福成(1838~1894)中国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论家。

字叔耘,号庸盦。

1838年4月12日出生在无锡宾雁里一个书香门第。

1865年(同治四年),江南甲子科乡试时,薛福成参加,但并未作答,而是致书曾国藩(乡试后打扫乡试房间,才发现薛福成写了一封信“呈两江总督曾大人亲启”。

曾召见薛时,薛是位“美男子”),建议改革科举、裁减绿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遂得入其幕,并参与镇压捻军。

1875年(光绪元年),应诏上改革内政外交万言书。

旋被李鸿章延为重要幕僚,协理外交事务达10年之久,曾为李起草不少有关洋务的奏稿、书牍。

1879年,上书反对清政府授予英人赫德总司南北洋海防大权,使英国控制中国海军的企图不能得逞。

同年,撰《筹洋刍议》,主张发展工商业,实行关税自主,抵制外国商品倾销,扩大丝茶出口,以改变外贸入超。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击退法舰进犯。

1889年,受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

曾与英国谈判订滇缅界务、商务,争回部分主权。

出使期间,更进一步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机器工业,实行商办,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并在政治上赞赏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1894年返国。

5月28日到达上海。

因一路辛苦劳累,又染上流行疫病,与6月19日深夜病逝,终年五十六岁。

【人物介绍3】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2),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待鹤山人。

1858年(咸丰八年)放弃科举,到上海学商。

此后20年左右,在经营工商业的过程中,关心时政,留意西学。

1892年后,由盛宣怀保举入轮船招商局任帮办,后改会办。

1893年,一部体现郑观应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著作《盛世危言》终于出炉。

《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中就包括举办世界博览会(是中国主张办博的第一人),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1902年冬,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

次年,他改任粤汉铁路购地局总办。

1906年,被举为粤汉铁路商办公司总办。

1909年又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

晚年政治表现落伍,拥护“立宪”,反对革命。

但又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不满。

1922年5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

著有《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南游日记》、《西行日记》、《罗浮待鹤山人诗草》等多种。

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在政治上,郑观应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议会制度的主张;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力主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在文化教育上,他提出改革科举,提倡西学,广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郑观应务实求真,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强救国”、全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方式和方法。

虽然他以思想家著称于世,但他还是一个用思想指导行动的实业经营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风气还未大开的时代里,郑观应所言所行,不仅激励了同侪,而且也鼓舞了来者。

3、思想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

郑观应说: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

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4】康有为

康有为(1859~1927),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

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

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

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

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

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

同时在袁世凯提出祭孔的时候,康有为致电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叫嚣“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

”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

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2、主要著作和思想:

(1)思想:

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

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渐进”,而不是“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2)著作: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

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

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

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

“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3)特点:

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回答:

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

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该题的答案可呈开放性。

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还是利弊兼有?

主张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成一家之言。

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评价:

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政治运动

(1)时间:

1895年

(2)内容:

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

(3)影响: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

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

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2、《中外纪闻》:

舆论宣传

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强学会:

政治团体

(1)时间、地点:

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

(2)宗旨:

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3)参与阶层:

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

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

康有为亲自撰写《强学会叙》,提出中国正处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

”的危急之中,呼吁挽救民族危机。

强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

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形成了南北呼应。

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20日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

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

但无论是公车上书、《中外纪闻》,还是南北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抑。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5】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9年病逝。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

(2)维新活动:

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

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旬刊。

连史纸、石印。

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

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其创刊号刊载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指出:

“……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学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

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

”从此可以看出时务报是本着各个学科无所不包的办刊宗旨来进行其传播的,并且多为传播“新义”。

连载梁启超著《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

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

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

光绪下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

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

共出69期。

《时务报》的影响:

《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

内容: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a.政治制度: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文教制度:

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

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

(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6】谭嗣同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

著名维新派人物。

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

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

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中国旧学有较深造诣。

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

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维新活动:

①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1897年)

②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

(1897年)

3、严复:

(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7】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

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