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3834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塘荷韵》 阅读赏析.docx

《清塘荷韵》阅读赏析

《清塘荷韵》阅读赏析

《清塘荷韵》阅读赏析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

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

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

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

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

”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C.本文语言沉郁顿挫、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E.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也大同小异。

 

  

(2)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

根据文意分点概括。

(6分)

 

  (3)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④~⑥节详写荷叶的生长?

(6分)

 

  (4)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

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C、E【解析】C语言评价不恰当,应该是清新自然、朴实真挚。

E两文描写重点不同——朱文重点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而季文侧重写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两文情趣不同——朱文主要抒写情感变化,季文重在表达人生感悟。

(4分,每项2分。

 

  

(2)①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②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③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④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满分。

 

  (3)①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体现了荷花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写景状物的脉络;②写景中细致地描写作者或担心或期盼的心理活动,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③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歌颂顽强生命力的主旨;④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满分。

 

  (4)(8分)①季老笔下的荷是张扬生命的(1分)强者。

(1分)莲子暗暗积蓄力量,破壳而出;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1分)”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让人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

(1分)②季老笔下的荷也是彻悟生命的(1分)智者。

(1分)荷塘清寂,流水脉脉,微风乍起,莲瓣飘落,宁静安详,飘逸洒脱,(1分)让人感受到了面对生命消逝的超然、彻悟。

(1分)

 

  【散文赏析】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赏析《清塘荷韵》的艺术手法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

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

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

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

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

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

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

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

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

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

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

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

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

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扑通"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

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朴实真挚清新自然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艺术手法

 

  文坛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人正直,为文率真,在当代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既有朴素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

读其散文,如同品尝陈年佳酿,醉意浓且又芳香四溢,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现就季羡林先生在86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一文略加分析.以求窥其一斑。

 

  荷花是”花中君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为历代文人传诵.人们往往以花喻人,借荷花歌颂那些洁身自好的仁人志士和耿介独立的文人雅士。

季先生的《清塘荷韵》自然包含这些情愫,却又不囿于其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以莲花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自然万物”极其惊人的求生存能力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真可谓机杼独出、慧眼独具,发前人之未发之感,抒前人之难抒之情。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

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

可是,作者种下的莲于却迟迟不长绿芽不开花,就进一步加剧了盼望荷花的急切心情。

作者十分巧妙地运足了蓄势,多年的期盼和失望最终为表现荷叶满塘的惊喜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从而最充分地表现了荷叶顽强的生命力,揭示文章的意蕴。

作者写”种荷”极其真诚,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

种了莲子,十分急切地希望莲于发芽开花,因此天天到池塘观看,并且每天都要去观看好几回,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

可是,投下去的第—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到了第二年春天,”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这使作者十分灰心,估计”不会再有长出荷叶的希望了”。

然而,莲叶好像偏偏捉弄人似的,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

但希望总归只是美好的愿望,这一年,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

 

  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

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因此,第四年的清塘就一下于变得绿叶满塘了,”荷叶的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使作者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并由此而”狂喜”。

如果作者仅仅局限于此,这篇文章也只能是一篇简单的散文,文章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由此引发开的对人生、对大自然深切感悟。

作者通过对几年不长芽开花而一旦长芽之后就迅速蔓延的荷叶有独到的感悟,他看到了自然植物一的顽强的生命力。

人生也是同样如此,没有求之若渴哪有见之若狂?

没有长期的努力哪有丰收的喜悦?

这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真切的人生体验。

也是只有像季羡林这样的一代大师才能真实体会到的真实情感。

所以,文章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以荷喻人,凭荷抒情,借荷明理,真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充分显示了作者驾御语言的娴熟的技巧。

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动静结合,细致人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的画画。

写荷花的倒影: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瓤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

整幅画面柔和而宁静,生动而细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这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

”连日来,天气突然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傲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理想,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

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

我们读这段文字,读到的不只是一位老人的厚重与踏实,更是感受到了一位散文大家文笔的老到,语言的精练。

 

  这篇散文,除了作者描绘画面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外,还能从炼字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底。

如文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盼荷的急切与无奈: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一个”吸”字,写尽了作者两年来对荷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清塘长荷花的期待心理和十分无奈却又不灰心的心情。

又如写荷叶在水底扩张的句子:

”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里走动”,”走动”一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荷花默默无闻却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

再看写荷花满塘的句子:

”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一个”塞”字,仿佛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满塘尽是挤挤挨挨、密密麻麻的荷花的绚丽画面。

 

  这篇散文语言的运用特点还体现在纯熟地运用古诗句上,文中运用了一系列古诗句,每一处都能用得恰到好处。

如开头写清塘少荷的失落.借用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

古诗句的熟练运用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然的诗意之美。

 

  顽强的生命超然的人生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季老的家门口有一方池塘,名为红湖,位于北大校园内。

早年这里也曾绿叶红花,清香满塘,但

 

  随着一场浩劫,水面变得空空荡荡、萧索凄凉。

 

  又是一年花红柳绿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吹皱了老人的心。

”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它需要的是蓬勃的生命、盎然的生机,当然,最好是荷花了,可惜没有。

心想,退而求其次吧--”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但芦苇毕竟不应该栖身于这方清塘,它应是秋水长天中静默的背景,是雁阵惊寒时苍凉的牧歌。

塘中之苇,虽不乏诗情画意,但与荷花相比,毕竟少了几许内涵,少了那种清雅风韵。

于是,眼前这方凄清的池塘就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

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槃。

”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

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

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

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

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

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

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

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