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3864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时间的脚印》教案.docx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1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

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

提到时间,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

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

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

(点击下一页)

  二、走近作者

  陶世龙,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粗糙(cāo)龟裂(jūn)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

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1、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不含小诗)明确:

共30个自然段。

  2、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

(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

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

毁灭与新生。

  三、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

无字的史书。

  四、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

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

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

  挡的威力。

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

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

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

“瞧!

”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

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

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

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七、疑点探究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

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

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

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

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

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拓展迁移

  1、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

  九、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

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

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案2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刨刮(páo)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楔形文字(xiē)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

  (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那么,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18自然段。

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教师明确: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插入说明方法:

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

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

插入说明方法:

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

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

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3

  目标:

  1、知识目标:

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

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

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

抓住两点:

—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

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

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

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怎么说?

这样说:

“……”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

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

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

如:

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

(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

(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

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

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

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学写法

  《时间的脚印》教案4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

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

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

《时间的脚步》。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山麓:

  龟裂:

  帷幕:

  3.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学生们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结构。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四、合作探究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

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六、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