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207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docx

杭州市十三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有参考答案

2020-2021杭州市西湖区十三中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出卷:

十三中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

王平谢冰

考生须知:

1.本科目试卷分卷Ⅰ、卷Ⅱ和答题卷三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卷I共1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填涂校区、考场、座位号、姓名、考等有关信息。

4.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将被视为无效。

卷Ⅰ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

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记录精彩瞬间,收获愉悦心情。

在春日的湖边散步,听争抢枝

头的鸟儿嘹()亮的歌声;在树荫()蔽日的曲院风荷驻足,赏含苞欲放的夏荷jiāo()媚的情态;在静mì()的秋日游玩,品果实成熟的甜美;在温晴的冬日相约,一起折腊梅,看远山,尽享团聚的幸福时光。

(1)嘹亮()

(2)树荫()

(3)jiāo媚()(4)静m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近日,演员刘敏涛分别在《再见吧!

少年》《夺冠》等五部电影中饰演五个截然不同的

角色,观众对她的演技实力赞叹不已。

B.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71周年,杭州街头花团锦簇,国旗飘扬,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

C.他讲解时,总是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将中国故事动情地讲述给身边的听众,让人百听不厌。

D.当我们取得一次优异的成绩之后,是高枕而卧、随心所欲,还是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抒写了自己宏伟的抱负。

B.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道德修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依次经历:

立志求学、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之年。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在否”,其中“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常用的敬辞

还有“令堂”“惠顾”“贤弟”“久仰”。

D.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优秀的散文作品。

4.古诗文名句填空。

(10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表达天涯游子悲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感悟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孔子表明先秦儒家思想“义利”观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我们常常会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6分)

在阅读节中,学校开展了“重温经典品味真情”的主题读书活动。

【活动一】走进名著,仿写抒怀(2分)

请从《湘行散记》《白洋淀纪事》中任选一部作品,仿照示例,结合内容,写一句话。

示例:

树人旧事重提,百草园中趣事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解析人物,体会深情(4分)

“小人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以其真实而热烈的情感撞击着读者的灵魂。

鲁迅笔下的“阿长”,孙犁刻画的“老头子”,沈从文描写的貌似“托尔斯泰”的“临时纤手”,都是典型的“小人物”形象,请从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形象特点。

【知识链接】小人物:

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或有名无姓,或有姓无名,甚至名姓俱无,抑或以职业代称,仅以一个符号的形式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10分)

外婆的早饭   

李娟

①我们便哈欠连天地离开被窝,迷糊着眼睛叠铺盖,穿戴,梳洗。

但是看到稀饭已经盛出,新新鲜鲜、热气腾腾地搁在炉灶边的大石头上。

三碗稀饭间摆着一碟子泡菜,也刚捞出来,水淋淋的。

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好心情伴着好胃口全来了。

   

②一般来说,外婆吃过早饭都会睡一会儿觉的。

睡醒了,屋前屋后转一转。

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再睡一觉,这一觉得睡到午饭做好了才能结束。

吃完午饭后,一般来说,她老人家一定还得躺上一会儿。

躺到半下午,睡得实在睡不着了,起来再屋前屋后转一转。

然后,回到帐篷里,往床上一倒一般来说,又要睡到晚上开饭时候……

③白天睡成这样,那晚上干什么?

晚上就开始玩了呗。

一整夜,她睡的帐篷角落那边窸窸窣窣响个不停。

有时会有“哐嗵”一声,肯定是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

④“吱!

吱吱”的声音源自一捏就响的橡皮小耗子(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她这个……)。

⑤“嚓嚓~嚓嚓~嚓嚓~……”在给会跳的玩具小青蛙拧发调(后悔……)。

⑥“啪哒、啪哒、啪哒……”小青蛙开始跳了。

⑦“窸窸哗哗……”不用说,又在数她的私房钱。

⑧有时候,各种各样的怪声音还会一路延伸到摆放糖果的小食品货架那边……也不能怪老太太嘴馋,闲着也闲着,不吃怎么着?

而她老人家只要来了兴致,深更半夜也会旁若无人地唱歌,唱那种川味极浓的,调儿根本就不带拐弯的招魂一般的曲子。

好在我们也听习惯了。

乍然一听的人还真受不了呢。

总之一夜不得安宁,直到天蒙蒙亮了,我们才能疲惫地沉沉睡去。

那时,天大的声响也惊动不了。

⑨那样的时刻,外婆也开始起床做早饭了。

⑩如果那个时候我醒着,会从帐篷缝里看到外婆一手拎一截小木桩(我们家的小板凳),一手捏着窄窄一溜儿桦树皮,弓着腰,慢慢向炉灶那边走去。

⑪为预防火灾,我们家的灶砌得离帐篷比较远,在沼泽边的下风处。

炉子很简单,三块石头往那儿一堆就行了,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石头,很平,做饭时可以放些油盐酱醋。

没有风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做饭桌围着吃饭。

炉灶旁边还支了个“人”字形的小棚,里边垛了柴火。

⑫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

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

⑬就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了。

我又蒙眬睡去,梦里也去到了炊烟所抵达的最高处……

⑭除了外婆,一些牧羊人和外地来的收购羊和羊皮的人也要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内容。

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走了很久了。

早上多冷啊,他们裹着沉重的皮大衣,在清晨发白发亮的冷气里走着。

草地被冻上了,泛着白霜,硬硬的,被踩得“嘎吱嘎吱”响。

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

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

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⑮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

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

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

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

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

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

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⑯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

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

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

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

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

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⑰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

“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

太阳晒屁股啦!

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⑱真是窝火!

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⑲但这时候要是再不起来的话,就有顾客钻进帐篷掀被窝买东西了。

没办法,我睡在柜台上,我妈睡在货架下,都不大雅观。

⑳我们一边喝稀饭,一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问道:

“咦,你什么时候把饭给做好了?

她得意的呀:

“我怕吵醒你们,干什么都悄悄地……”这话更是比什么都气人。

接下来她又很体谅地说道:

“你们干活从早到晚,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顿饭嘛,也没什么的。

我又不是老得动不得的人,能干一点就干一点嘛……你们太辛苦了,我只想让你们好好地休息……你们只要休息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真是毫无办法。

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文章有删减)

6.“外婆的早饭”做给谁吃?

吃“早饭”的人心情怎样?

请结合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3分)

外婆的早饭

吃“早饭”的人

心情

家人

7.请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4分)

(1)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

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

(请结合带点词语赏析句子。

(2)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

(朗读这句话时,“珍贵”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8.阅读了上文后,小宇和小雪进行了交流:

小宇:

文章题目是“外婆的早饭”,第③—⑧节的内容与题目没有关系可以删除。

小雪:

我认为不能删除,因为:

(3分)

三、文言文阅读(21分)

(一)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9-10题(6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与友期行()

(2)俄而雪骤()

(3)人不知而不愠()(4)博学而笃志()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4题。

(15分)

(一)

张奎、张亢母宋氏,白之族也。

其夫好黄白术①,宋氏伺其夫出,取其书,悉焚之。

夫归,怒之。

宋氏曰:

“君有二子,不使就学,日见君烧炼效之,他日何以兴君之门?

”夫感其言而止。

宋氏不爱金帛,市书至数千卷,亲教督二子使读书。

客至,辄于窗间听之。

客与其子论文学、政事,则为之设酒食;或闲话、谐谑②,则不设也。

既而二子皆登进士第,仕至显官。

(选自《涑水记闻》有删减)

(二)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曰:

“士卒得无恙乎?

对曰:

“士卒并分菽粒③而食之。

”又问:

“将军得无恙乎?

”对曰:

“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④。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⑤,使人数之曰: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客有献醇酒一器⑥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⑦。

今子为将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

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

”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选自《列女传》有删减)

【注释】①黄白术:

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以黄喻金,以白喻银,总称"黄白"。

②谐谑(xiéxuè):

滑稽、开玩笑。

③菽粒:

豆粒。

④刍:

牛羊。

豢:

猪狗。

黍粱:

好粮食。

⑤内:

同“纳”,接纳。

⑥醇酒一器:

一坛美酒。

⑦战自五也:

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宋氏伺其夫出()

(2)辄于窗间听之()

(3)因归问其母()

(4)子发于是谢其母()

12.参考词典解释,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日见君烧炼而效之,他日何以兴君之门?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效”的义项:

①交出,献出。

②模仿,效法。

③效果。

(2)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术”的义项:

①街道。

②方法,手段。

③技艺。

④通“述”,陈述。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3分)

今子为将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14.请结合选文,分析两位母亲的形象。

(4分)

四、写作(45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展开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和意境,要求不改变原意,120字左右。

(5分)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

指用竹蔑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合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卷Ⅱ速读检测

温馨提示:

1.卷Ⅱ共16小题,满分20分,考试时间20分钟。

2.答卷前,必须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填涂校区、考场、座位号、姓名、考号等有关信息。

3.卷Ⅱ各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

阅读提示:

1.本文共957个字,建议阅读3分钟左右。

2.阅读材料,注意文中引资料、举例子的作用。

古代的私塾教育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

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

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

“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

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

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

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

“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

”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真是令人害怕。

古代私塾也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

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

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

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

“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

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

“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

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

“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

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

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

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题目(根据文意,为表中4个空格分别选择相应的选项,每小题1分,共4分)

A.具体说明古代私整盛行体罚。

B.具体说明古人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

C.具体说明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

D.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

 

具体句子

说明方法

作用

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

举例子

1.

理学家沈鲤记载:

“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

引资料

2.

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

“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引资料

3.

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

“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引资料

4.

(二)

阅读提示:

1.本文共1653个字,建议阅读4分钟左右。

2.阅读材料,注意人物的描写。

《孤狼》节选

[俄]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

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

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

”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

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

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

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

”他说。

马车起动了。

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

“我们到家了,老爷。

”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

我瞅了瞅他。

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

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玛,”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

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

”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

”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

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

“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

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

雨已经停了。

他突然说:

“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

”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

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

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

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

“往哪儿跑?

站住!

”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

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

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

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

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

”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

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

“福玛,”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玛。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

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

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

“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

”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

饿死,打死,反正是死。

……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

”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

”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

”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题目(判断题,对的选“A”,错的选“B”。

每小题1分,共4分)           

5.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玛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

()

6.小说中多次正面描写福玛和偷树的庄稼人的外貌和神态,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福玛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以及对偷树的庄稼人的深切同情。

()

7.孤狼称呼“我”为“老爷”,说明“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也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

8.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

(三)

阅读提示:

1.本文共840个字,建议阅读在3分钟左右。

2.阅读材料,注意重点语句描写。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

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

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

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

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

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

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