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408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docx

工程优质结构标准概况

工程优质结构施工标准

工程为**2014年重点项目,本工程的质量目标为山东省优质结构杯、山东省泰山杯、鲁班奖;为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下列施工标准组织施工。

1总则

1.1对外证实公司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有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能够控制质量风险,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

1.2对内用于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公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施工过程满足质量要求,不断增强顾客和相关方的满意程度。

1.3本标准是公司实施质量管理,也是对公司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1.4公司质量管理活动,除执行本施工标准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

2质量保证条件施工标准

2.1现场质量管理及质量责任制度

2.1.1项目部管理人员:

项目技术负责人、技术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等要人证相符、配置齐全。

2.1.2材料、构配件、设备的质量控制制度、进场验收制度、抽样检验制度健全,专人负责管理,落实到位。

2.1.3具有健全的工序自检制度、工序之间交接检制度、施工过程的抽查制度、重点部位的检查制度以及完工后的质量检验制度等。

2.1.4岗位责任制度、质量例会制度、三检制度等,专人负责管理,落实到位。

2.1.5劳务分包现场管理人员配备应齐全、到位,与项目的规模、结构专业特点相适应,并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质量保证体系应有效运行。

2.2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书

测量工、起重、塔吊等垂直运输司机,钢筋、机械、混凝土、焊接、瓦工、防水等主要工种的工人应具有相应的操作上岗证书,人员配备应满足施工的需要。

2.3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

2.3.1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程序、内容和编制依据应符合公司相应规定,直接涉及结构工程的内容要符合实际,对结构工程施工具有合理的指导性。

2.3.2工程概况、施工部署、主要施工方法、进度、资源配置、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技术经济指标、施工现场平面图等内容要与工程性质、规模、特点和施工条件具有针对性。

2.3.3施工方案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并针对分部、分项重点工程、关键施工工艺和季节性施工等均有方案和技术措施。

施工方案对项目任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材料、质量等具体内容,均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3.4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制订完成后,首先经过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核,然后报请总公司总工办审批,公司审批完成后报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审批;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如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需作较大的变动,应重新报审。

2.4施工现场要配制齐全工程施工所涉及到的操作技术规程及国家省市有关规范、标准和标准图集等。

2.5施工现场物料存放条件情况

2.5.1水泥:

水泥在贮存时要保持干燥,贮存水泥的仓库屋顶、外墙不得漏水,地面垫板要离地30cm,四周要离墙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0袋,且不同品种、标号的水泥应分别贮存,不得混杂。

水泥存放期过长,由于空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的作用而降低水泥强度,在一般条件下,三个月后的强度约降低10-20%,时间越长降低越多,因此工地使用的水泥应坚持先到先用的原则。

2.5.2钢筋:

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使用合格钢筋。

钢筋原材料进场时,项目部质检员要报监理单位进行复验,核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检查钢筋外观质量和重量,并按日照市原材报检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复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加工。

钢筋运至施工现场后,必须按批分不同等级、牌号、直径、长度分别挂牌堆放,并注明生产厂家、等级、规格、批号、数量等,不得混淆,且在存放时应保留标牌。

钢筋应尽量堆入仓库或料棚内,在条件不具备时应选择地势较高、地质坚实的场地堆放,并做好必要的遮挡措施。

堆放时钢筋下面要填以垫木、砖砌台等,使钢筋离地不少于20cm,以防钢筋锈蚀和污染。

钢筋成品要按工程名称和构件名称,按号码顺序堆放,同一项工程与同一构件的钢筋要放在一起,按号挂牌排列,牌上应注明构件名称、部位、钢筋尺寸、钢号、根数、直径等,不得将几项工程的钢筋叠放在一起。

2.5.3砂、石骨料:

砂、石骨料应堆放在底部经硬化好的料池内,在堆放过程中要防止离析和混入杂质,并应按产地、种类和规格分别挂牌堆放。

石子堆放高度不宜超过5m,但对单粒级或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的连续粒级,堆放高度可以增加到10m。

2.6检查工具

施工现场应具有砂浆稠度仪、混凝土坍落度筒、靠尺、回弹仪、测距仪等检查工具,并应有效运行。

2.7现场标养室及试块的标注

2.7.1标养室温、湿度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混凝土和水泥砂浆试块标养条件为温度20±3℃,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

水泥混合砂浆试块标养条件为温度20±3℃,相对湿度60-80%的标准条件。

2.7.2混凝土和砂浆试块应标注的内容为:

工程名称、强度等级、试件代表的详细工程部位(楼层、轴线)、制作日期、养护方式等。

2.7.3摆放于现场的同条件试块要制作钢筋笼对试块进行保护。

2.8计量设置、配比标志

2.8.1水泥砂浆采用机械搅拌时,应先向已转动的搅拌机内注入适量的水,再按配比将水泥和砂子先后投入,视其稠度再加入其余的水量。

2.8.2水泥混合砂浆采用机械搅拌时,应先向已转动的搅拌机内注入适量的水,将砂子和石灰膏倒入搅拌机内,拌合约1分钟左右,再按配比加入水泥和其余的水,搅拌均匀,达到要求稠度。

3模板工程施工标准

3.1模板工程的基本要求

根据混凝土成型工艺的要求,模板工程宜优选采用传力直接可靠、装拆快速、周转使用次数多的工具化模板和支架体系。

模板应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可周转使用,并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和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遇的风荷载和其他荷载。

模板工程施工前应采取有效的防止施工作业人员坠落和支架失稳坍塌等风险源控制措施,并应充分考虑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劳动保护要求。

3.2模板的设计

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基础类别、支承工况、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3模板制作质量

新制作的模板,要进行检查验收和试组装,并按规格类型编号标识。

3.4模板安装质量

模板安装,应根据施工方案确保模板的位置线、轴线、标高、垂直度、结构构件尺寸、门窗洞口位置等符合设计要求。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废机油等材料,在涂刷模板隔离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避免对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表3-1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预埋件、预留孔允许偏差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置(3mm)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置(3mm)

插筋

中心线位置(5mm)

外露长度(+10,—0mm)

预埋螺栓

中心线位置(2mm)

外露长度(+10,—0mm)

预留洞

中心线位置(10mm)

尺寸(+10,—0mm)

预制构件模板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5mm)

底模上表面标高(±5mm)

截面内部尺寸

基础(±10mm)

柱、墙、梁(+4,—5mm)

层高垂直度

不大小5m(6mm)

大于5m(8mm)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2mm)

表面平整度(5mm)

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模板的接缝应严密不漏浆。

缝隙应妥善堵塞或钉好海绵条。

跨度大于等于4m的梁板模板要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至3/1000,起拱线要顺直,不得有折线。

梁、板后浇带处的模板及支架宜与其两侧的模板及支架分开支设。

高层结构工程,要采取分层分段支模方法,模板及支架安装时要有临时稳固措施,位于高空的模板安装应有可靠的防风措施;模板的支柱支承在土层地基上时,基土必须坚实,并铺设垫板;雨期施工要有排水和防地基沉陷措施,冬期施工要有防基土冻胀或融陷措施。

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模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3.5模板安装观感质量

模板安装要拼缝严密平整,不漏浆、不跑模、不变形。

预埋件、螺栓、箱盒等位置尺寸准确,固定牢靠。

混凝土接槎处施工缝模板安装前,应先将已硬化混凝土表面层的水泥薄膜或松散混凝土凿除,清理干净。

3.6模板的拆除质量

模板拆除时,结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3.6.1侧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应以能保证其表面和棱角不因拆模而受到损坏,预埋件等不因拆模而松动为准。

3.6.2底模及其支架拆除,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3-2的规定。

3.6.3预应力结构的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及其支架应在施加预应力以后拆除。

3.6.4结构拆除底模、支架应依据施工技术方案对其结构上部施工荷载及堆放料具进行严格控制,或经验算在结构底部增设临时支撑。

悬挑结构均应加设临时支撑。

3.6.5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能力。

3.6.6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

3.6.7拆除侧模时,应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

3.6.8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和支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表3-2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达到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2

≥50

>2,≤8

≥75

>8

≥100

梁、拱、壳

≤8

≥75

>8

≥100

悬臂构件

--

≥100

4钢筋工程施工标准

4.1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

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4.1.1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º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4.1.2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º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1.3钢筋作不大于90º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4.1.4除满足上述规定外,还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中的相关规定。

4.2箍筋的弯钩形式

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节第4.1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4.2.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

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º;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应为135º;

4.2.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

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4.3钢筋的接头设位置

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

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4.4钢筋接头的观感质量

在施工现场,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对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的外观进行检查,其观感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4.4.1点焊焊点:

焊点处熔化金属均匀,无裂纹、多孔性缺陷及烧伤。

焊点压入深度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的专门规定;

4.4.2对焊接头:

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º;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2mm。

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

4.4.3电弧焊接头:

帮条沿接头中心线的纵向位移不大于0.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º;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缝厚度不小于0.05d,宽度不小于0.1d,长度不小于0.5d。

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焊瘤。

接头处无裂纹、气孔、夹渣及咬边;

4.4.4电渣压力焊接头:

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º;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2mm。

焊包均匀,无裂纹及烧伤;

4.4.5埋弧压力焊接头:

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º;焊包均匀,钢筋无烧伤、咬边;钢板无焊穿、凹陷;

4.4.6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外观质量检验的质量要求、抽样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各类型接头的技术规程规定。

4.5同一连接区段受力钢筋接头规定

4.5.1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规定

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倍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及焊接的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5.1.1在受拉区不宜大于50%;

4.5.1.2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大于50%;

4.5.1.3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不应大于50%。

4.5.2绑扎搭接接头规定:

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绑扎搭接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Ll(Ll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图4.1)。

ll

1.3ll

图4.1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及接头面积百分率

注:

图中所示搭接接头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搭接钢筋为两根,当各钢筋直径相同时,接头面积百分率为50%。

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

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25%时,Ⅰ、Ⅱ、Ⅲ级其长度分别为35d、45d、55d。

接头面积在25%和50%之间的乘以0.7取用。

接头宜设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

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5.2.1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

4.5.2.2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

4.5.2.3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4.6钢筋网片、骨架的绑扎质量

钢筋网片、骨架的绑扎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应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4.7钢筋加工允许偏差

表4-1钢筋加工允许偏差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10mm)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20mm)

箍筋内净尺寸(±5mm)

4.8钢筋安装允许偏差

表4-2钢筋安装允许偏差

钢筋安装允许偏差

绑扎钢筋网

长、宽(±10mm)

网眼尺寸(±20mm)

绑扎钢筋骨架

长、宽(±10mm)

高(±5mm)

受力钢筋

间距(±10mm)

排距(±5mm)

保护层厚度

柱梁(±5mm)

基础(±10mm)

板墙壳(±3mm)

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20mm)

钢筋弯起点位置(20mm)

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5mm)

水平高差(﹢3,0mm)

5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施工标准

5.1混凝土不应有露筋、孔洞、夹渣等严重质量缺陷。

5.2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每个检查件(处)的蜂窝面积:

梁、柱上一处不应大于200cm²,累计不应大于400cm²:

基础、墙、板上一外不应大于400cm²,累计不应大于800cm²。

5.3混凝土构件主要受力部位不允许有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其他部位允许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但其裂缝宽度不应超过0.3mm;有防水要求部位的裂缝宽度不应超过0.2mm,且不应有通透性裂缝。

5.4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施工技术方案和设计要求,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接缝严密,无夹渣、裂缝等缺陷。

5.5混凝土构件应基本无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飞边凸肋等外形缺陷和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等外表缺陷。

5.6混凝土浇筑、振捣:

5.6.1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

5.6.2浇筑方法:

用泵车供料时,应先将喷头降至距铁盘50~60cm处,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再用铁锹灌入模内,不应直接将混凝土打入模内。

5.6.3浇筑混凝土柱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60cm,边下料边振捣,一般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米,如能确保浇筑密实,亦可每层一次浇筑。

5.6.4混凝土振捣:

振捣柱时,振捣棒尽量靠近插入。

振捣圈梁混凝土时,振捣棒与混凝土面应成斜角,斜向振捣。

振捣板缝混凝土时,应选用ф30mm小型振捣棒。

振捣层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的1.25倍。

5.6.5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位置及外砖墙、外墙板的防水构造,不使其损害,专人检查模板、钢筋是否变形、移位;螺栓、拉杆是否松动、脱落;发现漏浆等现象,指派专人检修。

5.6.6表面抹平:

圈梁、板缝混凝土每振捣完一段,应有尽有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

常温时每日至少浇水两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5.6.7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制作混凝土试块。

5.7质量标准

5.7.1保证项目

5.7.1.1水泥、砂、石、外加剂必须符号施工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有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5.7.1.2混凝土配合比、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符合规范的规定。

5.7.1.3按标准对混凝土进行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评定混凝土强度并符合设计要求。

5.7.2基本项目: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缝隙、夹渣。

5.8允许偏差项目

表5-1

轴线位置

(mm)

基础

15

独立基础

10

墙、柱、梁

8

垂直度

(mm)

层高

≤5m

8

﹥5m

10

全高(H)

H/1000且≤30

标高(mm)

层高

±10

全高

±30

截面尺寸

+8,-5

表面平整度(mm)

8

预埋设施中心线位置(mm)

预埋件

10

预埋螺栓

5

预埋管

5

预留洞中心线位置(mm)

15

5.9成品保护

5.9.1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污染其他已完成的工程。

5.9.2振捣混凝土时,不得碰动钢筋、预埋件,防止移位。

5.9.3钢筋有踩弯、移位或脱扣时,及时调整、补好。

5.9.4散落在楼板上的混凝土应及时清理干净。

5.10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及处理措施

5.10.1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5.10.1.1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5.10.1.2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mm处。

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5.10.1.3对于长宽比大于二比一的单向板,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同时施工缝应垂直留置,不能做成斜槎。

5.10.1.4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的范围内。

5.10.1.5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5.10.1.6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处。

楼梯的混凝土宜连续浇注。

若为多层楼梯,且上一层为现浇楼板而又未浇注时,可留置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中间的1/3部位,但要注意接缝面应斜向垂直于楼梯轴线方向。

(施工中存在争执原因是旧规范规定了楼梯施工缝必须留置在中间1/3区段,传统施工留置在向上、下3步处,留置在梯段中间时,理论上是剪力较小,但施工时施工缝质量不好控制,二次支模时容易产生已浇筑部位形成短时“悬挑”,反而不利于构件的质量控制。

5.10.1.7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mm~500mm的竖壁上。

5.10.1.8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5.10.2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措施

5.10.2.1立缝表面凿毛法:

砼终凝后,挡板拆除,用斩斧或钢杆将表面凿毛,清理松动石子,此时砼强度很低,凿深20-30MM较容易,待二次浇筑砼时,提前用压力水将缝面冲洗干净,边浇边刷素水泥浆一道,以增强咬合力。

5.10.2.2增加粗骨料法:

梁、板体积较大造成留置缝厚大,表面的浮浆层、泌水层也相应厚,施工缝的处理难度较大;如采取刮除表面的浮浆或二次振捣效果不佳,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将级配干净的碎石撒入浮浆内,重新振捣防止石子集中。

这样会使缝处浇筑砼在体积较大处时粗细骨料均匀,水泥浆不会流失且强度不会降低,亦能提高新旧界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5.10.2.3清除浮浆法:

当砼体量较小,简单的方法是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深度<25MM,并挖压出条纹状,可以提高水平施工缝的粘结质量,对新旧砼结合有利。

5.10.2.4二次振捣法:

掌握好时间,在砼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重振,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使之更均匀密实,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

5.10.2.5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5.10.2.5.1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

5.10.2.5.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即要做到:

去掉乳皮,微露粗砂,表面粗糙。

5.10.2.5.3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mm-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5.10.2.5.4混凝土应细致振捣密实,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5.10.2.5.5防水混凝土结构设计,其钢筋的布置和墙体厚度均应考虑方便施工,易于保证施工质量。

5.10.2.5.6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置施工缝。

当需留置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第一,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底拱、顶拱不宜留纵向施工缝。

第二,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

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当墙体有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mm-300mm处,先拱后墙的施工缝可留在起拱线处,但必须注意加强防水措施。

缝的迎水面采取外贴防水止水带,外涂抹防水涂料和砂浆等做法。

第三,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应留置施工缝。

5.10.2.5.7地下室大承台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