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436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docx

全国通用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精准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民主政治建立的程序来看,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颁布《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并不能说明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故A项错误;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中华民国政权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CD项排除。

2.“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该话语描述的历史事件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出现了材料中的“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现象,这次战争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错误;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C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故D错误。

3.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声称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

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

这主要表明

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C.日本灭亡中国的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

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答案】C

【解析】依据“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和“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待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作出调整,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这表明为灭亡中国,日本在侵华策略上发生变化,故C正确;A选项内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是为侵华服务的,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排除B;D选项内容是日本侵华政策改变的一方面原因,并非材料表明的内容,故D错误。

4.下图是我国近代的一枚硬币,对其最合理的历史推断应为

A.由中央苏区铸造

B.是印证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史料

C.发行于国民大革命时期

D.是研究“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史料

【答案】D

【解析】从图片中“川陕省造币厂造”可以判断A项错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是1936年,从图片时间“1934年”可以判断B项错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而国民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故C项错误;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字样可以判断硬币是1931年后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铸造的货币,是研究“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

5.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战争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天下观”是以华夏为中心,体现出中国天朝上国“天下观”的价值倾向,认为四周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是地位低于华夏的蛮夷,D项符合题意;中英战争、鸦片战争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天下观”,排除AB;通商战争体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不符合中国古代“天下观”,排除C。

6.近代中国的《新民报》曾用“走向和平建国之路,毛泽东为团结而来”为标题报道一则新闻,它说:

“全中国人民的心里都在欢呼,欢呼着团结有望,和平前途有了保证。

”该报道反映的是

A.北平和谈

B.中国共产党“七大”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欢呼着团结有望,和平前途有了保证”来看,该报道反映的应当是重庆谈判。

1945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毛泽东等赴重庆与国民党代表谈判。

故答案为C项。

北平和谈是国民党代表去北平,排除A项;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谈判,毛泽东没有参加,排除D项。

7.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

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

B.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C.顺应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

D.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

【答案】A

【解析】《辛丑条约》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兴起,清政府实施婚姻改革,其目的是挽救危机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因为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以及推翻满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发展,满汉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清政府是封建专制政府,不是为顺应民主平等趋势改革婚姻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婚姻主婚权由传统婚姻中的父母向当事人转移,故D项错误。

8.1942年,毛泽东指出: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还差不多。

”毛泽东此话意在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前身就是中国同盟会B.研究中共党史必须从辛亥革命开始

C.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D.毛泽东与孙中山有共同的革命目标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指出研究党史从辛亥革命说起还差不多,指的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共的诞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党,不是1921年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前身;B选项错误,毛泽东指出研究党史从辛亥革命说起还差不多,并不是指研究党史必须从辛亥革命开始;D选项错误,毛泽东的革命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实现共产主义,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两者革命目标并不相同。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1907年10月17日,湖南巡抚岑春煊在《遵旨严缉革党分别科罪篇》中说:

“奸匪假借革命名词,煽惑人心,希图扰乱治安”。

材料表明

A.民变以革命旗帜相号召B.民主革命已是时代趋势

C.农民与革命党结成同盟D.湖南已成社会矛盾焦点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革命活动在当时已经愈演愈烈,社会影响较大,说明民主革命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镇压革命活动,并非体现民变以革命旗帜相号召;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清末革命者主要是资产阶级,并未和农民阶级结盟;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比较得出湖南是社会矛盾的焦点。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下图是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在抗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图中文字为“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

落款“嘉兴所见,梦江南”,“廿七年八月子恺作于桂林赠子棠先生惠鉴”。

该漫画旨在

A.说明日本侵华遭到了民众普遍反对

B.暗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下场

C.赞扬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寇的精神

D.控诉日军侵华的罪行不可饶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空袭的炸弹投向了哺乳幼儿的母亲,婴儿吮乳时母亲已经死去,控诉了日军的残暴罪行不可饶恕,D项正确。

材料强调控诉日军侵华的罪行不可饶恕,而不是涉及民众的抗日态度,A项错误。

材料信息强调控诉日军侵华的罪行不可饶恕,没有反映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下场,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民的抗日精神,而是强调控诉日军侵华的罪行不可饶恕,C项错误。

11.美国驻华公使舒尔曼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曾称:

“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和金钱为中国的反教和排外运动,特别是遍及全国大城市的黑工运动负责”据此可知,此时中国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B.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C.五四运动重创北洋军阀统治

D.日本全面侵华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和金钱为中国的反教和排外运动,特别是遍及全国大城市的黑工运动负责”可知,国民大革命期间,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对基督教和帝国主义运动,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的内容,与辛亥革命无关,A项错误。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与材料反映国民大革命的信息不符,C项错误。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与材料强调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涨不符,D项错误。

12.20世纪初,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说,宣扬民族主义,激发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使不少主张保皇的留学生支持革命。

这表明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引发有识之士不满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C.清廷反对社会变革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民族工业发展推动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宣扬民族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通过思想方面唤醒留学生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认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A项正确。

材料强调激发留学生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而不是社会各阶层,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态度,而是强调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激发留学生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C项错误。

19世纪9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D项错误。

13.下面是1853~1861年间清朝户部银库实银收支变化概况统计表(单位:

两)。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外联系受到阻碍

B.英法联军侵华使晚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

C.民众反抗斗争使经济中心地域遭到破坏。

D.列强倾销商品使传统经济模式趋于瓦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3-1861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长江下游地区,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民众反抗斗争使经济中心地域遭到破坏,C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已经破产,而不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外联系受到阻碍,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赔款,并不是清朝户部银库实银收入减少的原因,B项错误。

农业税收只是清朝户部银库实银收入之一,且当时清朝户部银库实银收入减少主要与民众的反抗斗争有关,而不是列强倾销商品使传统经济模式趋于瓦解,D项错误。

14.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

从文明史观来看,鸦片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正当贸易要求受到阻碍后的合法商业战争

C.是一场赤裸裸的罪恶贸易及侵略战争

D.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答案】D

【解析】AC是中国历史学家从中华民族立场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英国历史学家从英国立场上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从文明史观来看,鸦片战争是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碰撞,故选D。

15.“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中日关系曾经历了由友好交往到敌对战争的转变

②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都是对既定方针的推行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对峙时期

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在中国古代时期中日曾经友好交往过,但到近现代时期,按照既定方针,日本曾两次侵华,①②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峙时期,③正确;20世纪70年代,受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④正确。

故选①②③④组合,排除ABC,选D。

16.“不到半年时间,北伐军消灭了数倍于己的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把国民革命从广东地区推进到长江流域。

”下列事件最能证明这一战略成果的是

A.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会议

B.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C.南昌起义成功创建国民革命军队

D.横渡长江,长江防线破产

【答案】B

【解析】材料“北伐军消灭了数倍于己的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胜利进军,为巩固国民革命的成果,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故B项正确;A项是国民革命前的准备,排除;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军队的开始,故C项错误;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排除。

17.2017年7月16日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诞生95周年纪念日,上海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共“二大”遗址将再一次迎来参观高潮。

民主革命纲领与“一大”纲领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

A.体现了压抑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

B.以俄国十月革命夺权方式为革命道路

C.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D.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这表明中共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故D项正确;民主革命纲领中没有压抑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故A项排除;民主革命纲领和“一大”纲领都没有体现出革命道路的问题,故B项排除;C项是中共三大的内容,排除。

18.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

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

B.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

C.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D.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面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新启蒙运动者提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信,以此来战胜侵略者,并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故A错误。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升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凝聚力的精华,墨家哲学中的赖以生存、苦行节俭和发愤图强的精神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勤俭节约的抗战精神以及中华民族英雄主义的革命精神有历史传承性,故B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科学大旗,促进民众的觉醒,“第一要自主”,说明民族救亡是最紧迫的,故C项错误。

1936-1937年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促使此时期的知识分子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自觉地进行反思,提出重视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鄙视盲目全盘西化,故D项正确。

19.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但没有突出其历史必然性,故A错误;材料“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加之袁世凯当时是清政府的总理大臣,掌握着北洋军队,又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过于笼统不具体,故C排除;D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综上所述,本题选B。

20.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此举反映

A.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答案】D

【解析】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财政问题,故A项错误;封建地租关系是旧的生产关系,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项错误;“照旧交粮纳税”是因为革命运动需要大量的经费,故D项正确。

二、简答题

21.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唯物史观下,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合力论”。

他认为虽然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历史合力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

历史合力即是说历史是所有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产物。

这些因素既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等上层建筑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包含影响历史进程的各个主体之间不同意识相互角力的作用,正是它们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

请运用上述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总体或者某一方面)的认识。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中外诸多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论述:

外部因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入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等方面影响中国,迫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传播了资本主义,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内部原因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后兴起,中国开始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衰落,开始向近代民主化、法制化发展,先后出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从思想上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其指导思想,推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外交、教育、军事、社会生活和习俗也逐渐近代化。

结论:

中国的近代化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由列强入侵必然引发的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是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从多要素多方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以有力实证恩格斯历史“合力论”)

示例论题:

论题1: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由中国自身因素主导而主动开启的。

论题2:

中国近代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转型是中外因素角力开启和推动的。

论题3:

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中外因素合力开启和推动的。

论题4:

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转型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传统思想碰撞后,多种因素曲折、复杂、长期变化的结果。

【解析】材料概述题,主要分析清楚题意,精准把握材料,找出合适论点;并结合实际与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

“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

”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

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

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

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

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

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

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答案】

(1)观念:

古代中国历代王朝轻视疆域划分,没有清晰稳固的边界;对边疆地区实行封番邦国的间接管理形式。

近代中国逐渐接受近代疆域边界观念,明确了领土主权意识;通过外交谈判划分边界;加强边界防卫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原因:

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不断遭到外国侵略,领土主权屡遭破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学东渐,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进外交与国际接轨。

(2)意义:

疆域边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古代中国疆域观念。

据材料“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即可得出近代中国的边疆观念。

第二问原因,据材料“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天朝上国,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等;据材料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主权观念的增强在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和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等。

(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冲击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和外交的近代化,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