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4449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5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docx

广东省中考生物模拟试题

2019年广东省中考模拟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多种多样,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逐年增粗、长高的小树B.漫天飞舞的雪花

C.恐龙化石D.溶洞中长高的石笋

【答案】A

【解析】解:

A、小树能够进行呼吸、生长等有生物的特征,是生物,A正确;

B、漫天飞舞的雪花,没有生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B错误;

C、恐龙化石没有生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C错误;

D、溶洞中长高的石笋没有生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D错误;

故选:

A。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下列选项中,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校园里的一棵白杨树B.池塘里的一条小鱼

C.路边的一棵月季D.远处一望无际的森林

【答案】D

【解析】解:

A、校园里的一棵白杨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错误;B、池塘里的一条小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错误;

C、路边的一棵月季,只是生物部分中的一种生物,没有其它生物以及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错误;

D、森林既包括了菜园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菜园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正确。

故选:

D。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3.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C.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D.蚂蚁搬家

【答案】D

【解析】解:

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又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氧、二氧化碳、水等)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

例如,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柳杉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急剧减少,导致水质恶化;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本题中考查生物影响环境。

也就是要反映因为生物怎么样所以环境给变了,要有这样的因果关系。

“蚂蚁搬家”只体现了生物的一种行为,而没有体现出因为生物而环境变了,相反是由于环境改变不适应蚂蚁居住所以蚂蚁搬家是环境影响生物,也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

D。

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会反作用于环境

4.下列哪项不属于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

A.体表有角质层B.生殖器官发达

C.身体呈圆柱形D.消化管结构简单

【答案】C

【解析】解:

与寄生生活相适应,蛔虫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体表有角质层,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蛔虫的生殖器官也非常发达,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这些寄生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发达的生殖器官,产下如此数量的受精卵,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而身体呈圆柱形与寄生生活无关。

故选:

C。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记住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5.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的一组是(  )

①草履虫-表膜   ②蚯蚓-体壁    ③缢蛏-鳃④鲫鱼-鳃 ⑤青蛙-肺和皮肤⑥蝗虫-肺⑦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⑦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④⑥⑦

【答案】A

【解析】解:

①草履虫靠表膜呼吸。

正确;

②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正确;

③缢蛏属于软体动物,用鳃呼吸,正确;

④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正确;

⑤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正确;

⑥蝗虫生活在陆地上,用气管呼吸。

错误。

⑦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而气囊中不进行气体交换。

错误;

故选:

A。

不同动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不同的,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用肺或气管呼吸;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一般用鳃呼吸。

此题考查动物的呼吸器官。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

6.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时,能够观察到(  )

A.细胞质静止不动

B.正在以出芽生殖方式进行繁殖

C.正在通过表膜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

D.多个大小不同的食物泡

【答案】D

【解析】解:

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

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供其慢慢消化吸收。

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食物泡会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内部的物质逐渐被消化,因此食物泡的大小不等,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时,能够观察到多个大小不同的食物泡;草履虫通过表面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此过程在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

草履虫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

D。

草履虫是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据此解答。

熟练掌握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重点了解食物泡的特点。

7.若用如图表示植物细胞的两项生理活动,则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的是(  )

A.①细胞生长,②细胞分裂B.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

C.①细胞生长,②细胞分化D.①细胞分化,②细胞分裂

【答案】B

【解析】解: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就叫做组织。

动物和人体的四大组织:

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植物的四大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据上所述,图中①表示的是细胞数目增多属于细胞分裂;②表示的是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变化,细胞数目不变,属于细胞分化。

故选:

B。

此题一是考查识图作答的能力;二是考查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理解。

细胞分裂的过程是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不同的组织。

做好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信息从中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动(人体)、植物不同的四大组织。

8.如图是一台光学显微镜镜盒里的4个镜头,甲、乙一端无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有螺纹,丙较长,丁较短。

若要在视野内看到较多的细胞和要看到较清晰的细胞结构,宜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  )

A.甲和丙 乙和丁B.乙和丙  甲和丁

C.甲和丁  乙和丙D.乙和丁  甲和丙

【答案】C

【解析】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又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长目镜甲和短物镜丁;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越清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若要在视野内较清晰的细胞结构,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短目镜乙和长物镜丙,故选C。

故选:

C。

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成倒立的像:

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

本题利用模式图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应仔细阅读题意,逐一击破。

如先判断物镜和目镜,再根据题意选用组合

9.

如图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图象,仔细观察并分析:

从像A变成像B是做了怎样的处理(  )

①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  ②向右下移动了玻片  ③向左上移动了玻片  ④把大光圈换成了小光圈。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解:

从图中可看出,A物像原来在视野的左上方,而B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在A图中物像位于视野的偏左上方,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的右下方。

A图中的细胞体积小,而B图中细胞的体积大,故而由A变成B是由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换成大光圈或用凹面的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

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

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

故选:

B。

根据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分析解答。

解本题时,要注意换高倍镜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视野会变窄,二是视野会变暗,三是视野会变模糊。

针对以上问题思考操作步骤。

10.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生存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以及生存环境都有一定的差别。

如图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

A、为细菌,为单细胞生物,A错误。

B、为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B错误。

C、为动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C错误。

D、为病毒,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无细胞结构,D正确。

故选:

D。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病毒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

11.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②在细胞分裂时总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③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是在原来的细胞中央细胞膜向中央凹陷而缢裂成两个细胞④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是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⑤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最明显⑥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质的变化最明显.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解: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①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②在细胞分裂时总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③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是在原来的细胞中央细胞膜向中央凹陷而缢裂成两个细胞,④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是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⑤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前,染色体会进行复制,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也就是实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均分。

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故选:

A。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平均分配,保证了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以及染色体的变化.

12.

如图是木本植物茎的横切模式图。

取一段带叶的枝条,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瓶里,过一段时间,把茎切开观察,被染成“红色”的部分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答案】B

【解析】解:

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

导管和筛管:

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

剪取带叶的一段茎,插入红色的液体里。

过一段时间,将茎取出,横切和纵切,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故选:

B。

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

图中甲是树皮,乙是木质部,丙是髓。

注意两种管道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3.下列关于肺的叙述中,与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肺分为左肺和右肺

B.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D.支气管的末端形成肺泡,总数约有7亿个

【答案】A

【解析】解: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

肺泡数目极多总数约有7亿个,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气体交换;肺分为左肺和右肺与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故选:

A。

本题考查肺的结构和功能,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此题考查肺的结构和功能,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基础题,难度偏低

14.(  )营养物质可以给人体提供能量.

A.糖类   蛋白质   脂肪B.糖类   无机盐   蛋白质

C.无机盐   维生素   水D.维生素   脂肪   水

【答案】A

【解析】解:

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

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

A。

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重点理解蛋白质的作用,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15.体检时通常要做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下表是某同学体检报告单中血浆和尿液的部分组成成分及含量(克/100毫升),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成分

葡萄糖

尿素

无机盐

蛋白质

血浆

0.1

0.03

0.72

7.5

尿液

0

1.8

1.1

0.1

A.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能透过肾小囊内壁

B.尿液中尿素浓度上升是因为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C.尿液中无机盐浓度上升是因为无机盐不能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D.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一定是因为肾小球有炎症

【答案】B

【解析】解:

A、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全部吸收回血的缘故,A错误。

B、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肾小管将大部分的水分重吸收回血液的缘故。

B正确。

C、尿液中无机盐浓度上升因为肾小管将大部分的水分重吸收回血液的缘故,肾小管能够重新吸收部分无机盐。

C错误。

D.若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肾小球可能有炎症,使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不能滤过去的蛋白质,透过去了,但小分子蛋白质可以透过肾小球。

D错误

故选:

B。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若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不能滤过去的蛋白质,透过去了。

原尿和血浆相比较原尿中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尿液和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16.“文明开车,文明行路”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灯亮起,人体感受光刺激的感受器在视网膜

B.看到红灯,行人自觉停下等待是非条件反射

C.斑马线前,司机减速礼让行人是条件反射

D.严禁“酒驾”,因为酒精会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醉状态

【答案】B

【解析】解:

A、红灯亮起,人体感受光刺激的感受器在视网膜,A正确;

B、看到红灯,行人自觉停下等待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因此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马线前,司机减速礼让行人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

D、严禁“酒驾”,因为酒精会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醉状态,D正确。

故选:

B。

(1)条件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视觉中枢→视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视觉的形成过程。

17.如图中小朋友举杯喝水时,其肌肉活动的状态是(  )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B.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答案】B

【解析】解: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从桌上端起茶杯喝水时,此时处于屈肘状态,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故选:

B。

人体完成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可结合伸肘和屈肘动作来分析,可拿自己做“模特”进行现场“体验”,从中获取信息达到解题的目的。

18.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鱼,发现卖鱼的叔叔不断地向鱼池里面通入气体,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促使鱼多活动,增加鱼的活力

B.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使鱼获得足够的氧气

C.使鱼向四周散开,充分利用水体

D.提高水温,使鱼生活的时间长一些

【答案】B

【解析】解:

鱼在水中游,呼吸靠鳃,而鱼儿所需的氧气来自于水中,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所以卖鱼的叔叔不断向鱼池中通入气体是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使鱼获得足够的氧气,使鱼生活的时间长一些。

故选:

B。

根据鱼是靠鳃呼吸的,以及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分析判断。

鱼用鳃呼吸,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是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19.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下列有关该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关节囊能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B.完成一个动作需两组肌肉参与

C.关节包括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

D.骨骼肌的两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答案】C

【解析】解:

A、关节囊能增加关节的牢固性,A正确。

B、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B正确。

C、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既具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C错误。

D、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D正确。

故选:

C。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关节三者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

20.下列各组动物的行为中,都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

A.狗看见陌生人狂叫,蜻蜓点水

B.鸡绕道取食,幼袋鼠出生后就爬进母袋鼠的育儿袋内

C.乌贼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墨汁,羊排尿

D.小狼吃奶,海豚顶球

【答案】C

【解析】解: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蜻蜓点水是产卵的、幼袋鼠出生后就爬进母袋鼠的育儿袋内吃奶和小狼吃奶、乌贼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墨汁等,属于先天性行为;而狗看见陌生人狂叫、鸡绕道取食和海豚顶球等都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为后天性行为,即学习行为。

故选:

C。

本题考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和区别.

知道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

21.自然界中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多种多样。

下列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运动有利于获取食物

B.动物的运动有利于主动地逃避敌害

C.动物的运动不利于动物繁殖后代

D.动物的行为与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C

【解析】解:

A、动物的运动有利于获取食物,正确;

B、动物的运动有利于主动地逃避敌害,正确。

C、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其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也不同,其结构都是与其运动方式相适应的,有利于寻找食物和配偶、逃避敌害等,即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和个体生存,错误。

D、动物的行为与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正确。

故选:

C。

动物通过运动,比较迅速地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有利于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及动物行为的意义。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B.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可以无限索取

C.野生动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保护野生动物,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保护珍稀动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B

【解析】解:

A、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故A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