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012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doc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义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弗罗姆(1900—1980),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年弗罗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法学。

1919年进入海德堡大学改学社会学。

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1925~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罗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加入美国国籍,不久便成为UNAM教授。

1980年在瑞士病逝。

作品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评价

  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背景链接

作为一个在“反犹”环境中长大的犹太儿童,弗罗姆很快就认识到了社会政治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

他14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他的这种认识又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青少年时期,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

这些经历使他一生都对人类本性充满了好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弗罗姆力图从人本主义出发,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他认为,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感情交流的行为。

本文就是作者在此背景下对“爱的艺术”的深入探讨。

 

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幼稚(zhì)      

(2)休戚相关(qī)

(3)归根结蒂(dì)(4)秩序(zhì)

(5)履行(lǚ)(6)辜负(gū)

(7)罪孽(niè)(8)惶恐不安(huáng)

2.语境辨析法

(5)他是一名称(chèn)职的老师,受到了学生一致的称(chēng)赞。

(6)承担(dān)的任务多,压在身上的担(dàn)子就重。

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孤立无援: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2)休戚相关:

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3)节外生枝:

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4)归根结蒂:

归结到根本上。

(5)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6)惶恐不安: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7)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语境辨析(辨析正误)

热播电视剧《五号特工组》(第二部),情节跌宕,特工们即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常常能节外生枝,很好地完成任务。

辨析: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此处可改为“绝处逢生”。

“孤立无援”使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体验vs体会

课本原句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

那就是我被人爱。

辨析

  “体验”侧重于在实践中感受,从感性方面认识事物。

对象多是生活、现实等,多用于书面语。

“体会”侧重于领会、理解,从理性方面认识事物。

即境活用

  通过这次免费自驾游的亲身体验,大家对这款车的性能赞不绝口,由此人们也体会到一款经典好车要得到大众的青睐,靠的是内在的品质,绝不仅仅靠几个广告。

2.遵循vs遵照

课本原句

  天真的、孩童似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辨析

  遵循:

指依照顺从,不偏离。

对象多是组织或领导者所制定、指出的方针、政策、路线、原则等。

使用范围比“遵照”窄。

遵照:

指遵守、照办,不背离。

对象多是前辈或上级指出的较为具体的意见、要求、命令、指示等。

即境活用

  会上,分管生产的李副总经理表示,要遵照董事长的要求,严格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迅速提高印刷质量,以适应公司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1.依据提示补充完整空缺内容。

明确:

父爱性质、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2.本文从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作者最后总结出怎样的道理?

答:

 

明确:

作者最后总结出:

成熟的人应该在自己心中拥有母亲和父亲这两个世界,拥有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1.分析关键性句子,把握文章的内涵。

2.掌握重要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3.掌握对比论证的写法,理解父爱、母爱的区别。

     

(一)研习第1~7段,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1.第2段“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这句话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

答:

 

明确: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

“和平”一词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

2.从婴儿到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感受和体验是怎样发展的?

答:

 

明确:

一开始,婴儿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存在,还不具备感知爱的能力。

(第1段)孩子不断生长、发育,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也渐渐有了母爱的体验。

但母爱是无条件的,其缺陷是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不需要去赢得。

(第2段)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孩子仍然是要被人爱,但在以后的成长中会慢慢出现新的感情,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爱,从被人爱转变为爱别人,去创造爱。

(第3段)

3.作者认为成熟的爱的原则是什么?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什么?

成熟的爱是什么?

答:

 

明确: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是: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4.认真阅读第4~7段,找出父母之爱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

母爱

父爱

明确:

积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

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父爱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如果辜负父亲的期望,就会失去父爱

(二)研习第8~10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怎样理解第9段中“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这句话?

答: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

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6.作者认为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答:

 

明确:

①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②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更不要专横。

③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7.题目包括“父亲”“母亲”“孩子”三者的爱,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阶段

情感变化特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孩子的爱可以概括为:

             

明确:

有被爱的意识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8.阅读课文,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有哪些。

区别

本质上

人际关系

作用上

母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给孩子爱和关怀,还有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

是有条件的

父亲代表着思想的世界,体现着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明确:

是无条件的,是祝福与和平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其挑战生活的信心

9.结合全文,分析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明确:

承上启下,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过渡到幼儿与父亲的关系,引出下文中关于母爱与父爱的区别的阐述。

写作中如何运用对比论证

对比鲜明

课文从多个角度展开多层次的对比论证,将父爱和母爱、父亲和母亲、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相对比,从中展现各自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如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自然段则主要阐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相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对比论证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通常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其种类和运用步骤如下:

1.对比论证的种类

(1)横向对比:

拿两种性质、特点均不相同的事物或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

(2)纵向对比:

拿一种事物(当然也可以是人物)前后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

(3)连续对比:

针对某种情况,连续从几个不同角度对两种事物或两种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

2.运用对比论证的步骤

(1)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

(2)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

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3)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

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具体格式:

论点→甲事物+对比事物→对比点→结论

请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论证下面的观点。

观点:

人每走一步都是关键。

答:

 

 

 

参考答案:

人生的每一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走下去。

否则,脚下的就不是路,而是万丈深渊。

吴王夫差如果多听听大臣的,杀了勾践,也不会被他击败;项羽遇事多听听范增的,再重用韩信,自己就不会自刎乌江。

可是,他们没有经过深思就迈出了这一步,因此毁掉了一生。

相反,周文王路遇姜尚而打败商纣;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话重用管仲而称霸诸侯。

这些人也都走了一步,但是他们走的是正确的一步,因而都成功了。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爱

1.从教材中积累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作者弗罗姆对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解释非常精辟,在作者看来,给别人爱比得到别人爱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别人要比被别人爱更重要。

因此,成熟的爱总是把“给别人爱”“爱别人”摆在第一位,认为这是“得到别人爱”“被别人爱”的前提;而不成熟的爱则反之,总是把“得到别人爱”“被人爱”摆在第一位,认为这是“给别人爱”“爱别人”的前提。

因此,要切记: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2.从历史中积累

宋朝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和金石家赵明诚,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

他们共同鉴赏字画、勘校古籍,写诗作词一唱一和,恩爱无比。

为了收集资料,夫妻俩节衣缩食。

赵明诚把做太守的俸禄节省下来,两人经常外出购买名人字画和钟鼎彝器、碑碣石鼓等文物。

回来后夫妇共同编写目录,切磋研究。

赵明诚在爱妻李清照支持和帮助下,写出了一部30卷的《金石录》,但他不幸英年早逝,李清照非常悲痛。

《金石录》印行时,她写了篇《后序》。

今天只要读一读后序,仍然会被他们夫妇志同道合的恩爱所感动。

3.从现实中积累

暴走妈妈陈玉容,为了给孩子换肝,每天暴走10公里,211天消除了重度脂肪肝。

托举妈妈杨露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时,临危不乱,将4岁的孩子托举到冰箱边上,支撑了8个小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这些都是母爱于危急时刻的突出展现。

而对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来说,母爱,是校园中最洁白的那件衬衫,是饥饿时的一碗热粥,是睡觉时已经温暖了的被窝,甚至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4.从名言中积累

弗罗姆关于“爱”的名言

(1)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主动关心。

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也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2)爱,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享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也不是与一个人达到的自我成熟度毫不相干的身外之物。

(3)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

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4)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二)这样运用素材

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个爱与被爱的过程。

你赋予了别人爱,别人会得到这份爱,同时,世界会变得更加广阔,因为心胸改变世界。

别人给予你爱,你会从中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因为你得到了一份温暖的、无与伦比的爱的体验。

弗罗姆对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解释非常精辟,在他看来,成熟的爱总是把“给别人爱”“爱别人”摆在第一位,认为这是“得到别人爱”“被别人爱”的前提;而不成熟的爱则反之,总是把“得到别人爱”“被人爱”摆在第一位,认为这是“给别人爱”“爱别人”的前提。

由是观之,人生需要爱,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付出爱。

 片段论述的中心是“人生需要爱,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付出爱”。

作者首先由“生活……是一个爱与被爱的过程”引入话题,然后从“你赋予了别人爱”“别人给予你爱”两方面加以阐述,接着引入弗罗姆对爱的解释的课文素材,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区别,最后,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中心论点。

 

  

    

①中国目前的价值观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

一定要第一,连第二都不行。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父母和孩子关于学习的方面。

在许多方面,在字里行间都能感觉到:

中国人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让全世界一看就瞠目结舌:

“哇,中国!

”有的父母也会这样说:

“哇,老张家的孩子!

”可是,就算老张家的孩子考上清华,那又怎么了?

很多精英也不见得就是清华北大的。

②我个人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社会和家庭对于父母的要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高。

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你是不能做好父母的。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不可能产生太大的距离。

即使有人考上了大学,而有人考上了技校,或者直接参加了工作,他们之间的差别也不会太大。

但现在不同了,人和人之间差别太大了。

比如我也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

同样是作家,为什么80后的作家,一年就能挣几百万?

他写了些什么呢?

这种情况下,我会告诉自己,这样也很好,至少有一个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这个家庭改变了。

我们会面临诸如此类的许多困惑,这个时候就需要文化。

③文化就要解惑,这是它的一个基本功能。

我觉得做父亲,尤其是平民阶层的父亲,要做到四个字:

坚、仁、毅、忍。

平民阶层的母亲,我希望做到另外四个字:

智、趣、善、贤。

④但我也亲耳听到过一对母女这样的对话:

“你知道妈妈费了多大劲才搞到这套题!

谁都不能给看!

”“那我最好的朋友要借呢?

”“高考的时候哪儿有什么朋友,都是你的对手!

”……

⑤看看我们的书,看看我们的电视剧,成天在那里斗,男人斗,女人斗,夫妻斗,婆媳斗,君臣斗,臣臣斗,总之是斗来斗去,我们还看得傻乎乎的,觉得好有意思。

早几年的时候电视里放过一部美国片《成长的烦恼》。

你看那个家庭,母亲的智、趣、善、贤,父亲的幽默,都体现出来了。

⑥经济学家害怕经济出问题,政治学家害怕政治出问题,而我个人认为,如果出问题,很可能是在文化上。

⑦我们谈来谈去就是GDP,谈来谈去就是利益最大化,从来没人说到过要把利益“人性化”。

但是,即使人家说你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那也只不过是一个“经济体”。

一个令人尊重的强国,还有其他另外一些要素,那些要素我们还缺得很多。

我们看上去表面上是富了,但弄不好还是一片散沙,因为没有多少普世的价值观能把我们凝聚起来。

  佳作赏析

这也是一篇探讨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文章。

文章从历史、文化、现代经济对国民价值观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探讨,彰显出作者思考问题角度的全面与思想的深刻性,反映出作者对当前父母教育子女中存在的缺少“普世的价值观”教育的担忧,充分反映出作者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总之,本文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好文章。

写作借鉴

1.学立意

诚如作者所言,中国目前的价值观存在很多问题,但本文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入手,谈论文化缺失带给我们的后果。

立意集中明确,有的放矢。

2.学论证

作者擅长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理论证,亲切自然,如第④段就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形象地指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学思想

作者拂开社会表面富裕的面纱,从当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的角度进行探讨,表达了对这种缺少“普世的价值观”的教育的担忧,显示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4.学语言

本文语言质朴而不乏幽默,如“看看我们的书,看看我们的电视剧,成天在那里斗,男人斗,女人斗,夫妻斗,婆媳斗,君臣斗,臣臣斗,总之是斗来斗去,我们还看得傻乎乎的,觉得好有意思”,这样的句子幽默而不乏理趣,读后令人会心一笑而又觉回味无穷。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第八章》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惧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几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

曹司农竹虚言

纪 昀

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

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

友人曰:

“是③有魅,夜不可居。

”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④。

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

曹殊不畏⑤。

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曹笑曰:

“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忽自摘其首置案上。

曹又笑曰:

“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

”鬼技穷,倏然。

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

“又此败兴物耶?

”竟不入。

 ①曹司农竹虚言:

司农曹竹虚说。

司农:

掌管钱粮的官,清代的户部尚书也别称司农。

②歙(shè):

县名。

今安徽省歙县。

③是:

这里。

④夹纸:

作夹带用的纸,极薄。

夹带:

旧时考生应试,私带预先抄好的文字资料或书籍入考场。

⑤殊不畏:

一点儿也不害怕。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译文:

 

 

参考答案:

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

参考译文:

司农曹竹虚说:

他的族兄从歙县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

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友人说:

“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

”此人不管,强要住下。

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

进入房间后,便逐渐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

曹兄完全不怕。

那女子忽然披散了头发吐出了长舌,变成吊死鬼的样子。

曹笑着说:

“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

”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头摘下来放到桌子上。

曹又笑着说:

“有头的我尚且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

”鬼的招数出尽了,便一瞬间消失了。

待到曹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

刚露出它的脑袋,曹便唾骂道:

“又是那个败兴的东西吗?

”鬼竟然没有进去。

杨丽萍,1958年11月10日生于云南,中国舞蹈艺术家,第十届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之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

1992年,她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

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2009年,凭借《云南映象》姊妹篇《云南的响声》获得成功,并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

现在说起杨丽萍,都知道她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她的《雀之灵》《孔雀公主》《两棵树》《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享誉世界,成为舞蹈经典之作,是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丽萍成名背后所经历的辛苦,而她对自己的辛苦又另有一番认识。

在一次电视采访节目中,杨丽萍为观众展示了她独特的辛苦观。

杨丽萍的童年是在山村度过的,从小她父母离异,作为家中长女的杨丽萍,开始承担很多家务活儿,还帮大人做繁重的农活儿,放牛、上山打柴、采茶、插秧、捡麦穗、舂年糕、织布,几乎所有的农活儿,童年的杨丽萍都做过。

听杨丽萍微笑地谈起童年,主持人诧异地瞪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美丽瘦削的舞蹈家,童年时还做过这么多农活儿。

主持人问杨丽萍,那么小,就做这些农活儿,一定觉得很苦吧?

杨丽萍笑着回答,不苦啊,这是生活需要啊,认识到这一点,就一点也不觉得苦了。

比如你上山打柴,想到将柴打回家,就可以把饭做熟,你就会很快乐的。

上世纪70年代,杨丽萍被招入一家歌舞团,成了一名舞蹈演员,开始了她美丽的舞蹈事业。

从小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训练的杨丽萍,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她的舞蹈基础很薄弱,而一个舞蹈演员,需要身体的软度,压腿、练把杆,这都是最基础、也是最艰苦的训练。

杨丽萍每天坚持练功到深夜。

当时,生活条件很差,每个月只有7元钱伙食补助,经常吃水煮白菜,上面浮着几滴油星。

主持人问杨丽萍,生活条件那么差,练功又那么累,一定觉得很苦吧?

杨丽萍笑着回答说,不苦啊,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喜欢做的,是为你的舞蹈事业打基础,这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怎么能叫苦呢?

为了原生态歌舞《藏谜》的创作,杨丽萍带着她的舞蹈演员们,整整磨合排练了一年,在成都,她们终于第一次将这台大型歌舞搬上舞台。

到达成都后,距离正式演出只有一个星期了,而节目的整合和走台还没有完成,时间太紧了。

为了不让期待已久的观众失望,杨丽萍和她的舞蹈演员们抓紧时间进行走台练习,整整一个星期,杨丽萍全身心地投入最后的排练,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

听到这里,主持人忍不住又问她,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啊,那段日子一定很苦吧?

杨丽萍笑着回答,不苦啊,这都是为了自己的作品嘛,你看到了这场演出的成功,就不觉得它是一件苦差事了……

主持人三问苦不苦,杨丽萍都说不苦,并且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实质都是一样,那就是苦的背后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上山砍柴不苦,是因为可以把饭做熟;练功不苦,那是为事业打基础;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不苦,那是成功前夜的付出。

这些认识足见杨丽萍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一个目光长远的人,一个理智又富有激情的人。

杨丽萍的苦是实在的、有目共睹的,也是她切身体会的;她的不苦是观念中的、经过升华的,也是被自己的意志改变了的。

她将苦差事转变成不苦的经历,是源于她认清了事情的面目,要想成功,就必须辛苦,辛苦过后,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实则融入了大胸怀大智慧,令人钦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