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5523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

新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

 

1.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

(1)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照例:

________

(2)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文中“壮着胆子”表现了孙中山的________品质。

(3)朗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时,重音应该读在哪个词上?

写出来。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________

(4)“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用!

                     

B.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答案】

(1)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2)勤学好问,为了学习,不怕挨打

(3)一点儿

(4)B

【解析】【分析】

(1)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

(2)体会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朗读时的重音和停顿一样,重音也是朗读的基本技巧之一。

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突出文章的重点。

如果将所有音节都读得一样重,就很难把文章的内容传达清楚。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故答案为:

(1)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2)勤学好问,为了学习,不怕挨打

(3)一点儿

(4)B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主要考查对朗读时重音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哪(né)吒闹海

   东海龙王父子称霸(bà)一方,作恶多端,还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qián kūn)圈,来到大海边,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搅,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龙王吓了一跳,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察看。

夜叉钻出水面一看,原来是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子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龙王听说夜叉被打死了,气得嗷嗷直叫,就派他的儿子三太子带兵去捉拿哪吒。

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

“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

”说着,举枪便刺。

哪吒一闪身,随手取下混天绫,朝三太子扔去。

那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

哪吒又拿出乾坤圈,只一下,便把三太子也给打死了。

三太子一死,现出了原形,原来是条小白龙。

   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下来。

①依仗权势,欺压别人,成为一方霸主。

________

②形容做了许多坏事情。

________

③形容波浪极大。

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

”这句话是三太子在和哪吒商量应该怎么定罪。

②哪吒用两件法宝“乾坤圈”和“风火轮”惩(chéng)治了夜叉和三太子。

③哪吒是想治一治作恶多端的东海龙王父子,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④东海龙王的儿子三太子原来是条小黑龙。

(3)读完短文,你对题目“哪吒闹海”中的“闹海”的理解是(   )

A. 在海里打闹                    

B. 在海里闹事                    

C. 在海里比武                    

D. 制服海里的霸王

(4)哪吒是《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

我国还有一部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它的作者是________(A.吴承恩  B.罗贯中  C.曹雪芹),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

(5)我还知道的神话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称霸一方;作恶多端;滔天巨浪

(2)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3)D

(4)A;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斩妖除魔

(5)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解析】【分析】

(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日常学习中对成语的积累,根据题目所给的意思,写出对应的词语;

(2)根据题目的内容,判断所给句子是否正确。

(3)“哪吒闹海”中的“闹海”是制服海里的霸王;

(4)《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根据你喜欢的人物写出原因即可;

(5)我国的神话故事很多,写出你还知道的神话故事。

故答案为:

(1)称霸一方;作恶多端;滔天巨浪

(2)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3)D

(4)A;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斩妖除魔;

(5)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成语的积累、阅读理解、名著作者等知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3.课内阅读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

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1)选段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2)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句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

(3)小雨滴敲敲打打时,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当他们汇聚起来,从一首轻快的________,唱到波澜壮阔的________,水越来越________,发出的声音越来越________。

【答案】

(1)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2)拟人;水

(3)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山中小曲;海洋大合唱;多;大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首。

(2)把“水”当做人来描写,说“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这是拟人句。

句中的“他”指的是水。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细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

(1)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2)拟人、水;

(3)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山中小曲、海洋大合唱、多、大。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课内阅读。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

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

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

   “等等,老屋!

”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

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

“哦,是小猫啊!

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

“喵喵,谢谢!

(1)照样子,写词语。

(限写三个)

①很久很久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自言自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完成填空。

一个活了________岁的、________变成黑窟窿、________破了洞、很久很久________的老屋正要倒下的时候,________请求进入老屋________,安心________。

老屋答应小猫________。

(3)从这部分你体会到什么?

【答案】

(1)讨论讨论;打扫打扫;打扮打扮;一五一十;自由自在;多种多样

(2)一百多岁;窗户;门板;没人住;小猫;躲避暴风雨;睡觉;再站一个晚上

(3)老屋对小猫的关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①给出的词语“很久很久”来看,是ABA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从②给出的词语“自言自语”来看,是ABA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运用能力。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故答案为:

(1)讨论讨论、打扫打扫、打扮打扮、一五一十、自由自在、多种多样;

(2)一百多岁、窗户、门板、没人住、小猫、躲避暴风雨、睡觉、再站一个晚上;(3)老屋对小猫的关爱。

【点评】

(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能力。

5.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

   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

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

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

   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

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

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

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

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

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____。

(多选)

A. 流水声                         

B. 风吹树叶声                         

C. 猿猴鸣叫声                         

D. 水鸟戏水声

(3)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

(4)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呢?

试着写一写吧!

________,是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溪水的流动声;一首奇妙的歌谣;一首婉转的古曲

(2)A,B,C,D

(3)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4)雨;演奏家;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解析】【分析】

(1)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好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同时注意观察,此题会迎刃而解。

故答案为:

(1)①比喻;②溪水的流动声;③一首奇妙的歌谣;④一首婉转的古曲;

(2)ABCD;(3)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4)①雨;②演奏家;③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应用。

(4)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按要求填写内容即可。

6.阅读下面的门票信息,完成练习。

【颐和园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

【游览时间】

旺季:

4月1日至10月31日(大门开放时间6:

30-18:

00)。

淡季: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大门开放时间7:

00-17:

00)。

(1)李萌一家三口想在寒假期间去颐和园游玩。

这时候是________(淡、旺)季,她应该买三张________元的门票。

(2)李萌准备10:

00入园,18:

00离园。

你认为这样可以吗?

为什么?

【答案】

(1)淡;20

(2)不可以,因为李萌去时为淡季,淡季17:

00就闭园了。

【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应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②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故答案为:

(1)淡、20;

(2)不可以,因为李萌去时为淡季,淡季17:

00就闭园了。

【点评】此题考查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7.课外阅读。

   世界上最小最小的一种鸟,叫蜂鸟。

它的身体像一只黄蜂那么大,体重只有1.5克—2克。

不过它飞得很快,在花间飞翔,好像花丛中的颗颗流星。

你刚想看清楚是什么东西时,它却一闪就不见了。

   凤凰、孔雀在人们的心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

但是,蜂鸟比它们更美丽。

它那羽毛,简直就像戏台上仙女的衣裳一样,五光十色,变幻无穷。

(1)短文写了蜂鸟的三个特点是          、         、        。

(   )

A. 身体小、飞得快、很美丽       

B. 身体小、飞得快、羽毛变化多       

C. 身体小、飞得远、很美丽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     ,是把          。

(    )

A. 拟人句;蜂鸟比作流星             

B. 比喻句;流星比作蜂鸟             

C. 比喻句;蜂鸟比作流星

(3)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A.列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①它的身体像一只黄蜂那么大,体重只有1.5克—2克。

(   )

②凤凰、孔雀在人们的心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

但是,蜂鸟比它们更美丽。

(  )

【答案】

(1)A

(2)C

(3)A;B

【解析】【分析】

(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把“蜂鸟”比作“好像花丛中的颗颗流星”是比喻。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A;

(2)C;(3)①A;②B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课内阅读。

   秋天的雨,(甲)了金色的小喇叭。

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松柏(乙)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丙)树妈妈的脚下。

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1)给文中甲、乙、丙三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填序号)

A.飘到        B.吹起            C.穿上

甲:

________       乙:

________      丙:

________

(2)根据文段的内容连一连。

小喜鹊________                     挖洞

小松鼠________                     造房子

小青蛙________                     找松果

(3)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

A. 秋天的雨,把各种动物、植物打扮得更加漂亮            B. 各种动物、植物都准备过冬了

【答案】

(1)B;C;A

(2)造房子;找松果;造房子

(3)B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B、C、A

(2)造房子、找松果、造房子

(3)B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_____还有鸟味_____父亲轻声说_____他生怕惊动鸟_____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_____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_____

   _____鸟也有气味_____

   “有。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在选段的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还有鸟味________父亲轻声说________他生怕惊动鸟________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________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________

________鸟也有气味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从画波浪线的词语中你能体会到父亲________(A.很好奇 B.对鸟特别喜爱),我们还可以从父亲的语言中感受到这一点,如________(找出选文中一到两处父亲的话)。

(4)选段的结尾说: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   )

A. 表达出“我”内心的庆幸,不然鸟会无法逃脱。

B. 父亲了解鸟,而且喜爱鸟,所以不伤害鸟。

C. 父亲因为喜爱鸟,而放弃了做猎人。

【答案】

(1)“;。

”;,;。

;,;。

;“;?

(2)“鸟要准备歌唱了。

(3)B;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A,B

【解析】【分析】

(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

”,。

,。

“?

(2)“鸟要准备歌唱了。

(3)B、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AB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的学校(节选)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1)读了本段,我们知道“花的学校”就在(   )

A. 树林里                                       B. 地下                                       C. 天空中

(2)把选段中的“走过”改为“掠过”,“跑出来”改为“冒出来”,可以吗?

为什么?

(3)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是多么奇异、美丽的情景,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这样的情景。

【答案】

(1)B

(2)不可以。

因为“走过”“跑出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走过”赋予了东风生命,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

“跑出来”写出了花儿的可爱,花儿想钻出地面的急切心情,而用“冒出来”就不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一点。

(3)略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