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538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docx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

附件2:

魏立同志事迹材料

魏立,男,42岁,博士。

2014年从军队自主择业后被引进入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担任学科带头人。

入攀后,该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以科室为家,一般早晨7:

00-7:

10左右到科,晚上7:

00左右才下班,平均每天工作11-13小时。

他每天查房3-4次,遇见危重患者时,随时都会守候在患者床前。

他中午在科室吃盒饭,睡折叠椅,吃饭时与同事讨论患者病情,讨论科室发展,视病人如亲人,从不吝啬将自己的电话告诉病人,每当病人有问题,第一个总想起他,不论白天黑夜,只要病人召唤,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虽然来院时间不太长,但现在已经有了一大堆的病人朋友。

记得,2014年,一位叫龚廷贵的老人,患急性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从正常一晚上就降到了正常的四分之一,尿色如酱油,生命垂危。

从心内科转入血液科后,他带领医护人员马上进行抢救,并在病房守了一天,直到老人病情平稳下来,老人的老伴和女儿感动得直掉泪。

2015年该科一名叫陈永香的大爷,血小板极低,伴有严重感染,经有效治疗后病情趋于平稳。

半夜听到窗外汽车响,就对家人交代后事了,他以为魏主任走了,不留在攀枝花了,他也要去了,果真在魏主任回成都探亲时,大爷每况愈下,精神越来越差,吃也吃不进。

魏主任了解情况后,心急火燎地赶回攀枝花,当返回病房见到大爷时,他顿时双眼放光,人一下就精神了,慢慢在魏主任的全心治疗和护理组的精心护理下转危为安,顺利出院了。

更神奇的是经过这场生死劫,大爷的糖尿病不治而愈了,而且血小板也意外恢复了正常,高兴死大爷了,后来两人成了忘年交,常在一起拉家常。

从此,魏主任每次外出回攀,都是先到病房,看了病人后再回家。

说到这,最近的一次是,魏主任前不久因多年胆囊结石在我院肝胆科做了微创手术,他说相信自己的医院。

手术下台就自己翻到了病床上,居然连镇痛泵都没用,下午就下床,弓着腰在肝胆科病房活动了,晚上就回到科室查看了危重病人;第二天开始,他上午在肝胆科输液,输完液后就马上回到科室工作,连肝胆科的医生护士都惊讶,工作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这样坚强的,从此魏主任又多了一个绰号“铁人”。

多年的老病号曾世忠大爷看到魏主任手术第2天清早就来查房,忍不住老泪纵横,感概这样的医生太伟大了!

正因为魏主任的高尚医德,仁爱之心,感化着我们的病人,我们的病人没有一个不会翘起大拇指,真心真意把他当亲人、当朋友。

当然,太仁慈也吃亏,有个欠费的病人,曾经是老板,有钱,还是医院熟人介绍来的,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魏主任觉得这么重的疾病即使欠费也要治疗。

治疗后病人病情好转了,可是他就赖上了他,赖着不出院,也不缴费,还说别人也欠他钱,医院是救人的地方,就该给他治病,欠这点钱算啥,他以后会给。

没办法,后来报了医务科,病人最终出院,但至今未结账,差了2万多块钱,最后扣了自己8000多块钱。

还有让人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有个叫杨朝惠的病人,患有POEMS综合征,因治疗需要输血,但当时全市血源紧张,血站实在发不出来血了,魏主任一早赶到血站献了血,回来后在地下车库摔了一跤,裤子烂了,膝盖都出血了,跛了好几天。

正是他无私关爱的精神,影响着家人和科里的医护人员,他的爱人后来也为科里另一位患有白血病的病人献了血。

2017年春节期间,科里另一位医生为一位叫杨培红的急需血小板的白血病病人捐献了血小板。

他亲切和蔼不摆架子,大方宽容,逐渐将血液科凝成了一股绳。

别看他一天到晚笑嘻嘻的,对待科里的医生却非常严格,该说就说,该批评就批评,始终坚持周六、周日每日半天上班,病人在这两天上午,基本可以找到血液科的每一位大夫。

每周二教学查房前,科室医生都要抽时间熟记病例资料,具体到病人诊断时的数据,以前用过的方案、剂量,治疗后的数据等每一项细微之处,生怕记不住;查房时,科里几乎每个医生都把心提到嗓子眼儿,生拍被抽中来回答问题,有的小年轻紧张得冒冷汗、打结巴。

别看他大大咧咧,可也是心细如麻,节约用水用电交班会上也是三令五申,保持办公区域整洁。

过节时总是把最美的祝福送给大家,科室每位成员生日时,还给大家精心准备礼物。

每逢春节时,也要给留守的病人送上一碗热腾腾的水饺。

记得2017年7月一个周六的上午,他带领科室为一位叫尹树槐的骨髓瘤患者送上了90岁生日的祝福,老人的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还记得刚来医院时人生地不熟,喝酒豪爽到不要命,人送绰号“土匪”。

都说土匪不可怕,就拍土匪有文化,正是这种认真、果敢、坚毅的“匪气”,带领着他的团队走向希望,必将辉煌。

临床上,除常规诊疗外,对疑难重症患者更是精心诊治。

记得2015年,一位95岁(杜海田)和一位69岁的老人(贾曰廉),因患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肚子越来越鼓,几乎听不见肠鸣音,因基础疾病特殊,病情加重,已经没有办法进行外科治疗了,当时也没有介入治疗的条件,魏主任在仔细评估病情后,为病人采用了快速静脉溶栓方案,并制定了精细的监测方案,最终两位老人的腹部问题解决了;还记得一位老师,患急性肝功能衰竭、类白血病反应,酶胆分离,病情危重,后慕名找到魏立博士,在介入科帮助下,采用脐血源MSC肝动脉灌注联合复杂的内科治疗,最终病人康复了,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病人及家属感激万分。

正是凭着精湛的技术和无私敬业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许多重危病人经历了一个个生死奇迹,来攀大附院血液科治疗的血液肿瘤病人也选择了留在攀枝花,因为这些病人与我们一样信任着这个可以带给他们生的希望的医生。

在他的带领下,目前科室开展或储备了近20项攀西地区领先技术,其中多项处于四川省领先水平,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接受多次媒体采访,在市内及周边形成了较好的声誉。

先后共收到锦旗10余面,感谢信多封,多次拒收红包及礼金等。

在医院支持下,筹建了攀西地区首家细胞治疗实验室。

除临床工作外,积极参与攀大医学院教学工作,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至目前为止,立项科技厅及科技局课题各一项,撰写文章在2017年全国白血病.淋巴瘤大会和2017年全国红细胞疾病(贫血)大会上各交流1次,并在2017年四川省血液年会上进行大会报告。

2016年获评攀枝花第7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攀枝花市卫计委首批直接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并由医院推荐参选2017年第8批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雷小林同志事迹材料

雷小林,男,48岁,主任医师、攀枝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肿瘤主任。

四川省抗癌协会老年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委员、四川省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肿瘤专委会委员、攀枝花市肿瘤专委会候任主委。

工作中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

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不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尊重医学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把最适合的诊疗方案提供给每一位患者。

多次带领科室同事为困难患者募捐,许多患者及家属通过报纸、新闻媒体及写感谢信等方式给予表扬。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经常与患者及家属做深层次交流、打消他们的焦虑、恐惧、绝望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从医20多年来从未发生一例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

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创新和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先后开展了规范化的化疗、精确调强放射治疗、介入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率先在本地区开展了热灌注化疗、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I125放射粒子植入、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等。

使肿瘤内科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带领全科医护人员通过评审,使肿瘤科先后成为国家中管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单位、四川省卫计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攀枝花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国家住院医师肿瘤规范化培训基地。

作为一名肿瘤专业的临床医生,面对恶性肿瘤这一健康劲敌,他深知,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面对肿瘤病人,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和专业具有的挑战性,必须树立学习永不嫌晚、学习永不嫌多、学习永不嫌累的精神,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不断探寻和发现攻克肿瘤的利器,才能无愧为白衣天使的称号。

在搞好临床业务和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水平的同时,多次外出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专业讲座。

1999年3月~2000年3月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一年;2001年9月~2002年7月参加四川大学肿瘤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在北京肿瘤医院放疗科进修学习9个月。

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进修学习6个月。

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院介入中心进修学习6个月。

长期订阅国内外多种专业杂志,不断丰富了理论水平,提高了临床经验,及时掌握本专业发展动态。

长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种临床操作,熟悉各种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分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内科治疗。

能够有计划,合理地制订复杂、疑难病例的综合治疗方案,组织各种肿瘤的急、危重症抢救,积极参加院内、院外会诊。

长期指导下级医师的临床工作,每周定期进行1~2次业务大查房,坚持每天带领下级医师查看新病人和重病人。

定期为下级医师及进修生,实习生授课,每年授课在80学时以上。

在本地区大力推广肿瘤规范法诊治、宣传多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

从2009年起连续八年承办攀西地区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为本地区肿瘤规范法诊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掌握了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是多个科研课题的主研。

2013年度及2014年度分别获得攀枝花市及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5年度获得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家及省级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A类期刊9篇,其中论著8篇。

2004年度被中共攀枝花市委、市总工会授予:

“攀枝花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2006年被中共攀枝花市委授予:

“攀枝花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4年被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评为:

“第六批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卿丽华同志事迹材料

卿丽华,女,46岁,本科,自1995年毕业后便来到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喉科从事临床工作,虽然工作很辛苦,工作压力很大,面对病人总是精神饱满,在她口中从未有过怨言,22年来她几乎每天早上7点出门上班,晚上7.8点回家,中午常常在科室吃盒饭。

但每天的平凡中又充满了紧张刺激,在门诊看了一个上午六七十个病人,在半夜狂奔向科室抢救病人,在手术台上病人出血不止,在病情危急的关头,甚至在生死之间,会觉得好累---下辈子再也不当医生了。

当病人的痛苦得以解除时,当病员转危为安时,当听到病人真心说谢谢时,会觉得很开心,一天的疲惫也觉得值了---当医生好像真的很美。

卿丽华同志说:

“我爱我的工作,在这世界上,我找不到比医生更神圣的职业了。

”是的,凭着她对工作的热爱,她在自己的领域创出了一片天地。

耳鼻咽喉科从以前在医院仅是一个比较小的不起眼的科室,每月仅10余人的住院病人。

卿丽华被委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这一职务,新官上任,没什么豪言壮语,她只说:

“脚踏实地创出科室品牌”。

她以她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后盾,带领耳鼻咽喉科做了一个又一个高技术、高难度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痛苦焦虑的病人含笑痊愈出院,更多的病人慕名而来,耳鼻咽喉科站起来了,由原来每月仅十余个住院病人到现在每月50~60个住院病人,由原来每月几台手术到现在每天都手术。

而这一切的背后,饱含着卿主任多少艰辛和努力。

卿主任同志总是以“治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为服务理念。

记得在一次医患交流茶话会上,一位大爷动情地说:

“我们喜欢卿主任这样的医生,看她的微笑我的病就好了一半。

”其实,病员喜欢卿主任不仅只因为她有一张笑脸,而是因为她愿意用心跟他们交流,卿主任常说:

“没有不通情达理的病人,只有医患交流不到位的病人。

”她总说要跟病员交朋友,多倾听,多解释。

曾有一位患者因一点小事怒气冲天地要投诉医生,在卿主任跟他耐心交谈1小时后病员已满面笑容,出院后还介绍其他生病的朋友到医院耳鼻喉咽喉科住院。

因为,这里有他信任的朋友—卿主任。

像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但为何一个如此温柔的女子总能“灭火”呢,原因在于她善于与病员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解决了病员的心病,身体疾病自然手到病除”卿主任如是说。

因为医术好,常有病员点名让她手术,而她总是尽量满足病员要求。

于是拒收红包也成了家常便饭,曾有一位喉癌术后病员因感谢卿主任手术成功,送她2000元红包,卿主任再三拒绝均不能退回,最后她把这2000元钱替病员交入住院费中。

病员出院时才了解到这一情况,感激得连夜做了一面锦旗送来,上书“医德高尚,医技精湛。

”这确是卿主任人格魅力的写照。

作为一个科主任,她不仅致力于科室的临床工作,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做好领班子的表率,在她的带领下耳鼻喉科正茁壮成长,在她的带领下全科同志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2011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单位,并于2015年顺利通过中期评审,再者我院率先在攀西地区开展各类鼻-眼相关微创外科: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窗术,从此溢泪病人结束了从面部开刀手术的历史。

鼻内镜下眼眶内肿瘤摘除术;鼻内镜下爆裂性眶壁骨折复位术;鼻内镜下脑脊液漏修补术,耳显微镜下鼓室置管、人工听骨植入听力重建、电子耳蜗、鼓室成型、鼓膜修补、中耳乳突手术、中耳肿瘤切除等手术治疗,同时开展耳内窥镜检查及手术等。

对面颈部良恶性肿瘤手术有重大突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市内及周边形成了较好的声誉。

她常说: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成长”,她一直鼓舞着这个团队在快速成长。

该同志不仅医术精湛,为人和蔼,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及学术交流工作。

教学上曾获攀枝花学院教师风采大赛“精彩一课”二等奖。

多次获攀枝花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科研方面成绩突出,曾负责承担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院内课题2项。

其中2010年完成省卫生厅科研项目(040106):

听性脑干反应与耳声发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早期诊断的研究,014年获市科技局立项项目:

攀枝花市耳聋人群常见基因突变的研究。

2015年无扩张管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窗术临床研究获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获主持省教育厅《自制中药鼻窦冲洗液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术腔粘膜转归的研究》科研立项,项目编号(16ZB0485).2016年参与攀枝花市“攀西地区鼻咽癌患者干扰素γ(IFN-γ)基因多态性研究”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6CY-S-3-2),2016年参与《IL-6与耳廓假性囊肿发病的关系》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攀枝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唐晓燕同志事迹材料

唐晓燕,女,39岁。

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16年如一日,始终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廉洁行医、礼貌待患,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和好评。

工作、学习和业务上,肯钻研、能吃苦;积极抢救危重病人,以优秀的表现赢得了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认可。

一、积极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4年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乡麻疹爆发,虽然才下夜班,但接到医院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随医疗队积极参与麻疹患儿诊治及抢救工作,连续在病区一线奋战1周,所救治的患儿无一人死亡,圆满完成任务。

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2014年担任儿科负责人后,牵头成立了新生儿病房。

针对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国家二胎政策开放,高龄产妇较前明显增多,危重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出生率逐年增长的情况,积极开展新生儿室的各项新技术,如,气泡式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及枸橼酸咖啡因等,用于危重新生儿疾病抢救治疗,有效提高了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早产儿死亡率、减少了有创通气支持应用和拔管失败率。

自建立新生儿病房后,抢救成活的最小孕周28周,最低体重950g早产儿,得到患儿家属的极大认可。

2016年,随着医院门诊医技楼的搬迁,建立儿科独立诊室及候诊区,门诊设立2个诊室,1个治疗室,1个雾化吸入室。

儿科门诊病人50-80%为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雾化吸入室建立,方便患儿治疗,得到家属好评。

2017年,随着普通儿科病房危重病人增多,加强与ICU病房合作,共同管理危重患儿,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

三、加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

坚持带头做好每周一次大查房及教学讲座,对于危重疑难病人每日查房,加强科内疑难危重病人讨论,对科内医生严格要求,加强交接班制度,自任科室负责人以来,未发生医疗事故。

四、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承担了攀枝花学院大部分相关的教学工作。

多年来立足医院实际和临床实践教授学生,为人师表,遵循医学科学发展规律,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实习进修人员的基础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狠抓面授、辅导和操作三个环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将自己的经验、操作技能毫无保留的传给实习医师及进修医师,深得广大实习医师及进修医师好评,在2014年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精彩一课”中获得第三名,1次被评为攀枝花学院优秀教师,2次被评为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优秀教师。

王何斌同志事迹材料

王何斌,男,44岁,汉族,九三学社成员,副主任医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系统疾病中心肝胆病区专业组负责人。

政治思想过硬

王何斌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政治理论的学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实际工作忠实地实践“中国梦”伟大构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忠实履行工作职责,并得到了服务对象的称赞。

2016年履职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系统疾病中心肝胆病区主任,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在科内起到网模范带头作用,尽心竭力带领和团结同事做好各项工作。

平凡岗位创佳绩

王何斌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奋战在肝胆胰疾病第一线,为实践助健康之完美,除患者之病痛的伟大誓言,在工作中积极钻研,不断进取,不断在肝胆胰疾病外科治疗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2016年调任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系统疾病中心肝胆病区主任,在担任科主任的1年时间内,坚决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十三项核心制度。

全面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向病人和家属交待、解释病情。

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共收治危重病人120余例,带领科室成功开展腹腔镜下复杂胆道结石治疗、腹腔镜下规范肝切除、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腹腔镜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腹腔镜下胰腺肿瘤剜除、腹腔镜下淋巴管留剥除、全胰十二指肠切除+脾切除、联合门静脉结扎肝实质离断二步肝切除等一系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手术,使我院及攀西地区肝胆胰疾病诊治水平上升到国内先进水平,联合肿瘤科建立肝癌协作组,配合医院进行消化系统疾病中心整合,联合开创了攀西地区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先河。

患者的病情当命令

出于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工作。

医院里只要有需求就能见到他的身影,急危重症手术、危重抢救、疑难病例讨论,甚至是一些诸如重症胰腺炎清创换药、为高龄积便患者通便等“分外的事”他也会去做。

在他心里,患者的病情就是命令。

2017年5月,有一例因高处坠落(>20米)导致肝脾破裂、全身多处骨折、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入院,患者入院时血压只有60/30mmHg,王何斌主任接到抢救通知以后,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抢救,积极协调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在积极输血、抗休克同时立即安排手术,在患者受伤3小时,到院2小时以内行急诊手术,因腹腔内大量广泛出血,手术过程中患者血压一度测不出,但王何斌科主任没有放弃,在积极输血同时迅速查找并控制腹腔内出血,在经历了紧张的4小时急诊手术后,患者腹腔出血全部通过手术止住,患者血压逐渐回升,全身缺血缺氧迅速得到改善。

手术后患者被送至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王何斌主任仍全程关注患者情况,联合重症医学科、胸外科、胃肠病区等对患者进行综合救治,直至患者痊愈出院,这仅是王何斌主任挽救回来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中的一个个案。

王何斌主任在一次次的抢救中总是冲在第一线,总是在半夜被一个个急诊手术叫回医院,少了对家人的陪伴,有人劝他为了病人不要如此卖命,而他却说:

“为了追求患者疗效最佳,我付出一点点是非常值得的。

真心实意走近患者

“王何斌主任这个人非常随和,解释病情很清楚,很有耐心。

同时又能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医生”,在医院经常能听到患者这样评价他。

王何斌主任事必躬亲,哪怕是一些很不起眼的事情,只要是为了患者,他都很认真去做。

他常对他的同事们说“医生平时对患者多一份责任,患者就多一份安全!

提高自我,投身教育

作为大学本科出身,时刻不忘学习,时时提醒自己医学就是终身学习,为了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王何斌主任每天坚持1-2小时专业学习,紧跟学科的前沿,在不断提高自我的同时积极投身医学教育事业,他总是说“医学事业需要传承,站在前人的肩上才能走得更高,走得更远,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在20余年的工作学习工程中,王何斌主任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继任者,将自己学到的、领悟到的、总结出的医学知识、经验无私的传授给下一代,在攀西地区及周边地区具有较高影响力,他带出的学生也一个一个的走上了当地县级医院肝胆专业负责人的岗位,将健康的光辉洒在攀西大地。

20多年的工作,他的心中永远对患者以热心、爱心和同情心。

他的很多患者以及其家属慢慢也成了他的朋友了。

王何斌主任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愧是一名优秀的白衣战士。

 

罗晓鸣同志事迹材料

罗晓鸣,男,36岁,中共党员,主治医师。

2007年本科毕业后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至今。

肩扛沉重的铅衣,直面多器官系统均有损伤的X射线,面对半夜随时响起的急诊手术电话铃声,他走过了临床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十年的感悟,他会选择“不忘初心”。

刻苦学习,医术日精

毕业后,投身临床,从懵懂青涩的住院医师,在科室主任、同事的帮助下,逐渐成长为科室业务骨干。

期间,体会到太多的艰辛,流淌了太多的汗水,也得到了同事的赞誉和患者的好评。

刚开始踏上工作岗位,临床经验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常有“病情重、演变快”的特点,需要他快速成长起来。

所以,“日诊临床夜读书”的工作模式伴随他度过了从医的头几年,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知识及经验,深切体会到知识更新必要性,于2010年度及2016年度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次深造,进修心血管内科临床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两年的学习期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汲取最大量的知识,常常“吃在医院、住在医院”,早到晚退。

华西医院CCU病房系心脏内科危急重症患者收治单元,工作强度极大,各地进修医生常避之不及,我主动要求延长CCU病房进修时间,用汗水换来了丰富的危重患者治疗、抢救经验。

在2016年度手术学习期间,从消毒铺巾等基础工作做起,无论多晚,手术结束后均坚持把当日手术影像资料复习、吃透,秉持学成后“报效医院、造福患者”的理念,通过学习,我熟练掌握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脉内超声诊断技术、冠脉切割球囊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FFR技术、Guidezilla导管应用、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等系列手术技能,回到医院后成熟开展应用,填补了部分手术空白,同期,以优异成绩取得国家卫生部授予的冠心病介入治疗资质。

工作中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归纳,撰写并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两篇。

勤修医德、无私奉献

从医十载,以患者“生命相系,性命所托”时刻警示自己,以“医病医身医心,忘名忘利忘我”为工作准则。

一贯以身作则、高度负责、任劳任怨、敢于承担责任。

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介入手术是该科主要治疗手段,全年手术上千台。

手术过程中,需要身着重达30余斤毫不透气的铅衣,暴露于对身体影响巨大甚至致癌的X射线之下,一站就是一天。

即使寒冷的冬天,洗手衣也是被汗水浸到拧出水来。

200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