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567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x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

持续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内容简介:

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两次“高潮”、一次“低谷”,2010年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一时间,学习型组织又被推向了一个高潮。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更侧重实践应用与方法,凝聚了国内外优秀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最新实践经验与作者近年来学习、实践、咨询服务的心得。

同时,对大量国内外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案例进行了介绍,包括微软、3M、施乐、壳牌石油、沃尔玛、联合利华、三星电子、联强国际、中石化、鲁南水泥、兖矿集团、海底捞等,对读者直观地了解学习型组织建设必定大有裨益。

个人简介:

联想集团职务:

高级经理,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曾在深圳市邮政储汇局从事“邮政综合网”大型业务信息系统建设;1995年始师从我国著名管理学家陈炳富教授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学习型组织的专业人士之一。

1998年到2001年在联想集团企划部、人力资源部

赞誉

  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从联想的发展历程可知,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全面提升企业体质、推动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本书立足中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最新学习型组织理论精髓,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特此推荐。

  唐旭东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本书与作者7年前之《学习型组织新思维》合为双璧,一为理论解读,一为实践方略。

它手把手诠经释道,使未谙此道的人士快速领略,使深思此道的践行者茅塞顿开。

无论是看热闹抑或看门道,读者皆可亦步亦趋,各有所悟。

  康易成江淮汽车集团JAC大学校长

  本书作者邱昭良博士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造诣,长期致力于推动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

本书结合中国国情,总结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自然法则、深化学习型组织的4个阶段以及组织学习能力评估的蓝图,非常富有洞察力,也是操作性很强的解决方案。

每一位领导者都应认真阅读本书,并按照书中给出的具体步骤和实用方法推进落实,一步步迈向学习型组织。

  张金栋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高层领导对组织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成为很多企业正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本书概括性地阐述了有关学习型组织各学派的理论研究,提炼和总结了企业最佳实践的案例,深入解析了容易产生的误区和面临的挑战,以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方式,提供了诸多非常实用的方法和流程,是一本很好的指导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工具书。

  尹秋施耐德电气中国研修学院院长

  邱博士在本书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波粒二相论”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它不仅说明了学习型组织是什么,而且破解了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密码。

本书凝聚了大量中国本土企业实践之经验,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有助于人们洞悉学习型组织实践之“心智密码”,从而提升个人与组织的效能,绽放学习型组织的“智慧光芒”。

  宋铠国际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协会全球协调人

  组织学习作为一项新的管理职能,近年来成为众多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热点。

邱昭良博士在1995~1998年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对学习型组织情有独钟,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均与组织学习相关,可谓理论功底深厚;更难能可贵的是,昭良博士一直关注中国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有着丰富的实务管理经验和咨询、培训成果。

本书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很多具体的实践问题给出了睿智的指南,对于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推荐企业家、管理者和有识之士阅读本书。

  张玉利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昭良博士2003年出版的《学习型组织新思维》是中国学者原创性的学习型组织研究成果,使我很受益,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今天,很高兴看到邱博士的新著出版,本书凝聚了他7年来深入研究的成果以及大量实践经验与心得。

相信本书对于中国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盛春德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战略总监

  学习能力、速度、范围和深度,已经成为各类组织、团队和个人实现自我超越、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关键成功要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只有个人的成长,才有企业的增长,而人的增长核心动力就是通过学习实现心智模式的改善和能力的提升,组织学习会使个人学习更加丰富、全面、有效和有益。

邱昭良博士长期以来从事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知识传播,对推动知识型企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这本新书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更丰富和更深刻的认识与感受。

  董小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21世纪的可持续创新将会来自跨文化及跨学科的互动。

社会创新和创造领导力皆需要找到其文化与精神的源头,从心开始。

从邱博士新书中可见其洞察力与远见,有助于人们正本清源、跨越迷思,厘清组织全面深入学习创造的本质,直指组织文化更新、知识与价值创造以及管理创新的核心。

本书整合理论和实务,更从中国与全球企业最佳实践中汲取精华,有助于组织加速卓越、驶入蓝海,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作为全球组织学习和行动探询的践行录和参考宝典,本书乃是献予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迈向全球学习文明的及时礼物。

  孟庆俊美国生成创造领导力研究中心

  (StephenMeng,LeadershipDynamicsInternational)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动荡成为一种常态,昨天和今天的成功都不能保证企业明天的成功。

因此,我认为,组织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要想获得持续的成功和发展,必须具有很强的组织学习能力。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全面提升组织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器。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邱博士在组织学习领域耕耘十余年,理论功底深厚,管理经验丰富,在东方道迩的实践也产生了明显效果,为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为此,我深信本书的价值,也希望它能成为每一位企业家推动组织发展的“宝典”。

  孙冰东方道迩集团董事长、总裁

  赞誉

  推荐序一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推荐序二学习型组织的心智密码——“波粒二相论”

  前言

  第1章拥抱学习型组织1

  一位经理的难题1

  对学习型组织价值的4种质疑6

  不要成为“恐龙型公司”9

  让困难企业“起死回生”18

  突破企业成长的“高原期”21

  实践指南:

凝聚共识的4招24

  第2章解密学习型组织33

  学习型组织之迷思33

  正本清源35

  走出学习型组织的9个误区44

  明确几个易混淆的概念48

  实践指南:

澄清认识的2招53

  第3章开局与落地58

  学习型组织建设如何开局58

  山雀与知更鸟的启示60

  3M与施乐:

破解组织学习的密码64

  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行动框架71

  组织学习鱼:

一个整合的系统观点73

  一个真实的案例:

做一条学习鱼83

  实践指南:

让学习型组织“落地”的5招89

  第4章深化与持续122

  学习型组织之迷思122

  建设学习型组织的10大挑战124

  学习型组织实践的4个难关127

  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的4个阶段131

  实践指南:

“深化”学习型组织的5招139

  第5章成功案例160

  联想集团:

“组织学习鱼”实践161

  江淮汽车:

学习型组织修炼之旅178

  通用电气:

持续打造学习型组织186

  英国石油:

将学习嵌入项目运作192

  附录A学习型组织方法使用指南197

  附录B学习型组织测评表202

  附录C学习型组织系列实务培训206

  参考文献212

  后记214

推荐序一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自1990年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各种途径引入中国以来,各界有识之士未竭于对这一“管理圣经”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探索,国人企盼将“学习型组织”的理想愿景根植于企业、城市甚或是整个社会的土壤之中,实现其巨大的内在价值。

 邱昭良博士正是一位对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精髓爱之、习之、品之,并集多年潜心吐纳而酿成良方的孜孜不倦者。

本书与作者7年前之《学习型组织新思维》合为双璧,一为理论解读,一为实践方略。

  本书既承脉于《第五项修炼》,又有意从讳莫如深的理论中跳脱出来,以模拟的案例为媒展开;既融汇理论精髓,又对各种组织现状做知性阐释;既穿梭寓言与现实案例之间,又抽身做理性的剖析,带读者领略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一个颇具典型中国特色的企业中,由理论邂逅到澄清认识,从开局落地至深化持续的过程,由浅入深地描述了理念符号向管理实践转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敬仰但不迷信,思索却不怀疑,正是昭良作学、著书的姿态,因而其10余年“学习”之行始终坚毅而充满智慧。

昭良于热潮嚣然中静思其道,于泛虚平复后持之以恒,终凝成这本《学习型组织新实践》,它手把手诠经释道,使未谙此道的人士快速领略,使深思此道的践行者茅塞顿开。

无论是看热闹抑或看门道,读者皆可亦步亦趋,各有所悟。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一位知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者如是说。

此语已成笔者多年来在组织内持续践行理论的一种激励与鞭策,亦是与昭良及诸多奕奕同行者共勉。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乃至春华秋实,有待更多一如昭良的同行者。

  学习型组织实践,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康易成

  江淮汽车集团JAC大学校长

推荐序二

  学习型组织的心智密码——“波粒二相论”

  我有幸提前阅读了邱博士的新著《学习型组织新实践》,读后甚感兴奋。

我认为本书非常实用,没有任何艰涩难懂的教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中国实际,探讨了学习型组织如何从起步到持续的实践历程,实用性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纵观本书,我认为有如下两重特色:

  第一,本土化。

据我所知,邱博士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的专业方向均是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他“吃透了”国外学习型组织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最佳实践;更为难得的是,邱博士10余年来一直从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培训与咨询,他熟悉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知道“怎么吃”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消化吸收”、变成强身健体的“营养”。

所以,本书凝聚了邱博士提炼的大量中国本土企业实践经验,完全可以为中国企业使用,而不是充满“洋味”、远离中国实情的“舶来品”,为读者奉献了一道“荤素搭配”的营养大餐,堪称中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之“宝典”。

  第二,独创性。

正如邱博士所说,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但很多人并未真正了解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一些学者和所谓专家的定义也令人摸不着头脑。

本书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非常精彩,邱博士率先提出的“波粒二相论”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它不仅说明了学习型组织是什么,而且破解了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密码。

一方面,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改善的一个目标,可以通过高层领导的愿景来理清并树立一个个说得清、看得见、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如同光是有形的“粒子”;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各阶层人员共同努力、相互协同的变革历程,如同光是无形的“波”。

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内涵。

这一定义具有独创性,而且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确实堪称创举。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很多人也是“当局者迷”。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我认为邱博士具有这样的智慧,他看透了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本书就是最好的体现。

  因此,我深深地盼望本书能够早日出版,也希望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组织的领导和有识之士,能够从中洞悉学习型组织实践的“心智密码”,从而提升个人与组织的效能,绽放学习型组织的“智慧光芒”。

 

  宋铠

  国际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协会全球协调人

前言

  从2003年我的第一部专著《学习型组织新思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生态方法》出版,至今已近7年。

在这7年里,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实践和我本人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首先,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两次“高潮”、一个“低谷”:

2004年初,中央九部委联合发起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简称“创争活动”),其后各省市积极响应,将“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向了高潮,其热度维持了数年;然后,在2008~2009年间,学习型组织似乎陷入了低谷,市场上相关的公开活动稀少,媒体上的消息也不多,甚至连出版物都寥寥无几,很多人相信“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已经退去,一些人开始动摇了:

学习型组织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

然而,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一时间,学习型组织又被推向了一个高潮。

  俗话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当我们透过这些表面现象,以审慎的态度和理性的方法来分析时,我们就会发现:

在这些涨跌的背后,人们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与实践面临诸多分歧与挑战,而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与最佳实

  践也正是在这些分歧的争辩与应对挑战的行动之中慢慢浮出水面。

  正本清源: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在过去15年中,我曾给数百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过学习型组织的培训与咨询、辅导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人们对“学习型组织”这个词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理解参差不齐,相当多的人对此不了解,有的则有模糊而笼统的看法,有的则自以为很了解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

包括我本人,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2003年,我的专著《学习型组织新思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生态方法》出版,在书中我也提及“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存在六个特征”。

现在看来,这些提法虽没有错,但也可能给人们的实践造成误导,因为从本质上看,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学习、创新、发展的过程与手段,而不只是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乌托邦”。

同时,每个组织都是独一无二的,把学习型组织描绘得越美好或越具体,它离人们的距离就越远。

  此外,在企业中,更容易影响学习型组织建设成效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型组织存在不同的认识,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去参与,所以难以达成一致,也造成学习型组织建设出现了“泛虚”等问题和多重挑战。

  警惕学习型组织“泛虚”

  2003年9月,我提出警惕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开始“泛虚”的观点,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概括而言,中国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与实践出现了“泛化”和“虚化”两种趋势(见表0-1),这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理论研究实践应用

  泛化研究范围不适度地扩大,内容过于庞杂挪用概念,将其范围不适当地延展,什么都被贴上“学习型组织”的标签

  虚化浮躁、不踏实形式化、表面化

  资料来源:

邱昭良,2003。

  首先谈谈“泛化”。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不断扩大,从最早的“组织学习”扩展到“知识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其内容越来越庞杂。

一方面,这种倾向可能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的完善;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学习型组织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

失去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在实践领域,“泛化”倾向的一种表现是挪用概念,将其范围不适当地延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型XX”,小到“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街道”,大到“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国家”……事实上,这些不同范畴的组织,功能与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用同一套理论去套用,肯定是不当的;而如果用不同理论去“自说自话”,又怎么能让人相信那也属于“学习型组织”的范畴呢?

  “泛化”在实践中的另一种表现是什么都被贴上“学习型组织”的标签,这包括培训、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与业务流程优化、信息技术应用、“送温暖”活动、兴趣小组、读书会……学习型组织建设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将其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型组织可以无所不包,必须抓住本质、突出重点。

  再说说“虚化”倾向,这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也非常明显。

  在理论研究方面,“虚化”表现为浮躁、不踏实,只是停留在表面,讲讲大道理,或做些官面文章,更有甚者是随便拼凑和抄袭。

不可否认,“学习型组织”来自海外,在其发展的初期,翻译、引介都是非常重要的,介绍性、描述性的文章也是有价值的,但如果我们不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型组织就难以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这方面,目前不仅缺乏深入研究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案例整理也流于浅薄。

为此,我呼吁学术界能够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呼吁所有人能够尊重原创,坚决反对抄袭。

  “虚化”在实践领域表现为很多组织把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形式化、表面化。

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只停留在做做表面文章,没有与企业的业务相结合;或者只当成领导者个人的“政绩”,到处去“炒作”,大肆宣传,实际上则是敷衍了事;更不要说一些人连学习型组织是什么还没有搞清楚,就“一窝蜂”地开始搞学习型组织。

  有更多的人开始投入创建学习型组织固然是可喜的,这有助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和观念的普及;但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中国有些人喜欢或习惯于“搞运动”,干什么事都喜欢“一窝蜂”,但学习型组织恰恰不是“速效药”,需要长期坚持。

短期的炒作甚至有可能导致其内在价值的“提前稀释”。

例如,在实践中,确实有一些企业急功近利,一看学习型组织见效慢就放弃了。

因此,我呼吁企业家和经理人摒弃浮躁心理,务实求真,注重实效,这是睿智的表现,因为孔子在2500多年以前就提醒过人们: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大浪淘沙:

学习型组织的最佳实践

  令人欣喜的是,学习型组织因其巨大的内在价值一直吸引着很多有识之士的目光,一些研究与实践者也超越“泛虚”,以智慧应对挑战,长期坚持,到了明显成效,并“结晶”出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成果与最佳实践。

  概括而言,在过去的10余年,学习型组织研究与实践领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部分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毫无疑问,彼得·圣吉于1990年提出的“五项修炼”一直是学习型组织领域最为经典而流行的理论,谈学习型组织就不能不提五项修炼。

与此同时,它也成为很多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指南与行动框架,甚至一度使很多人产生“学习型组织即五项修炼”的认识误区。

  对于“五项修炼”,我认为要辩证地看,一分为二。

一方面,从系统的角度看,五项修炼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包括激发热情与渴望、强化集体协作以及系统思考三项核心能力。

如果推行到位,将取得明显成效。

这一点也被全球众多企业的实践证明。

  但是,另一方面,“五项修炼”作为一个整体,并非轻而易举,作者也未给出明确的实践策略与路径,因此很多实践者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

这一点连彼得·圣吉也不讳言。

在2005年,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修订版),其中最主要的增补就是与实践相关的一篇内容。

  此外,每本书中所提出的具体观点,都有其特定背景、条件与适用性,《第五项修炼》也不例外,本书也是如此。

因此,绝不能照搬照抄,将书中的观点视为教条,必须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取其精华,灵活运用。

  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系统生态方法

  1998年,我在对联想集团的案例研究基础上,整合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迈克尔·马奎特的“学习型组织系统”以及南怀瑾修证佛法的“见修行”模式,以系统和生态的视角,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生态方法——“组织学习鱼”模式。

①以此为核心框架,并增补了更多案例和实务议题,2003年,我的专著《学习型组织新思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生态方法》出版,并受到了广泛好评,也被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时采纳。

  虽然我在该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框架,也描述了学习型组织建设是一个“生态化演进过程”,核心过程包括创造适宜学习的环境、点燃学习的火花、激发学习的正循环等,但回头看仍未深入实践的各个环节,也没过多涉及相关的方法与工具。

所以,在2003年提出“警惕学习型组织‘泛虚’”的观点后,我就深入研究并与志同道合者广泛探讨“泛虚”的成因以及破解对策。

逐渐地,我们开始采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来推动学习型组织的“落地”和“深化”:

一是方法与工具,二是整合应用。

  学习型组织的方法与工具

  在2003~2004年,我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合作,策划翻译出版了与学习型组织实践及方法、工具相关的系列丛书,包括《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英国石油公司组织学习最佳实践》、《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研发团队管理指南》、《学习型组织行动纲领》(2004)、《系统思考》(2004)、《系统思考》(修订版)(2008);2008年起,我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旗下的湛庐文化公司合作,翻译出版了《情景规划》、《欣赏式探询》、《U理论》(即将出版)等。

对于我来说,翻译本身也是一个深入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使我对学习型组织的实践议题以及相关方法、工具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9年12月,我的专著《系统思考实践篇》正式出版,本书也是自己长期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成果,是这一努力的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自2004年起,我还带领团队开发了“学习型组织工具箱”、“知识管理工具箱”、“创新工具箱”等产品与服务,整理了数百种相关的方法与工具,并在对一些企业进行培训和咨询服务过程中得以应用验证。

这些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有助于企业找到“抓手”,从而“事半功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8~2009年,我应邀担任东方道迩集团公司首席运营官,负责推动公司管理的规范化和组织能力提升。

东方道迩原是我的咨询客户,我们曾运用学习型组织的方法和工具(含系统思考、组织学习能力评估、培训体系设计、组织发展等)对其进行诊断、评价,并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

因此,这次直接操盘经验,不仅使我实际指导人们应用学习型组织的方法与工具,而且亲身参与设计并推动组织变革与能力提升的进程,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

  整合应用

  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型组织不只是一种理论或理念,更不是一个“口号”或“时髦运动”,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深入有效的实践应用;而要想学习型组织能够有效应用,就不能将其作为一项单独的工作,或“另外一件事儿”,必须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体系之中。

这种实践模式被我称为“整合应用”。

事实上,这并非我的原创性发明,英国石油、通用电气等公司的实践都是基于整合应用的模式,一些新型的方法与工具(例如行动学习、情景规划等)也体现了整合应用的思想。

但是,我认为将其明确提出来,并作为一种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模式,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总之,我认为,只有正本清源,才能走出误区;只有凝聚共识,才能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只有超越理念宣导,结合实际,才能超越“泛虚”;只有注重方法与工具的应用,才能“事半功倍”;只有走向整合应用,才能让学习型组织的真实力量开始显现,并使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深入而持久。

这不仅是我个人15年学习、研究与实践、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心得,也为一些优秀企业的最佳实践经验所验证。

  本书结构安排

  本书继承了《学习型组织新思维》的核心思想,但更加侧重实践应用与方法,凝聚了国内外优秀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最新实践经验与我近年来学习、实践、咨询服务的心得,因此本书命名为《学习型组织新实践》,两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