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5999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docx

南林森林病理学考点

第一章林木病害的概念

1.林木病害的定义:

森林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到来自其他生物的侵害,或受到一些不利的非生物因素影响,以致在生理上、解剖结构上和形态上产生局部或整体的反常变化,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引起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分为两大类:

由寄生生物侵染而引起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寄生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由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如温度或水分不适,施肥不当,有毒物质影响等。

(缺乏养分—生理性病害)

2.病原、病原物和寄主

引起森林植物发病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称为病原。

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才是病原。

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

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

非生物侵染中称为受害植物。

3.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一种森林植物病害的发生,除需要有病原存在外,还要有感病的森林植物存在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

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

只有在三者有机配合时,三角形面积才最大;如果缺少任何一边,病害就不能发生。

4.利用肉眼或借助扩大镜能够看到的植物非正常表现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

包括:

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和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

病征和病状统称症状

5.植物病害症状7大类型

1)变色:

(黄化,白化,花叶):

由于植物叶绿体减少,造成植物叶片表现黄化或白化。

植物体内叶绿体分布不均匀可导致花叶症状,如病毒感染。

植物体内缺少某种元素(如钾、铁、锰等)可产生黄化症状;

植物受到“植原体”感染也可产生黄化症状;

例:

海桐缺钾性黄化、樟树缺铁性黄化、枣疯病(有叶黄化现象)、泡桐丛枝病、杨树花叶病、茶花叶病、柑橘黄龙病(类立克次氏体病害)

2)坏死:

(斑点,腐烂,溃疡):

由于病原物产生“毒素”或“酶”,使植物细胞坏死或组织解体,产生斑点(叶斑,果斑)或腐烂(树干腐烂,果实腐烂,根部腐烂等)症状。

溃疡为植物组织解体以后寄主产生愈伤组织形成。

毒素一般由真菌或细菌产生;酶由真菌、细菌或线虫产生;

腐烂——果胶酶破坏了中胶层,未产生愈伤。

溃疡——腐烂斑的扩大与愈伤包围不断进行,产生凸起。

例:

松针褐斑病、杨树黑斑病、各种叶斑病、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杨树大斑性溃疡和水疱性溃疡病、枝干腐烂、果腐

3)畸形(肿瘤,丛枝):

由于植物体内激素分布不平衡,导致植物生长异常。

有病原物产生或病原物侵入植物以后使影响植物体内的激素正常分布。

真菌、细菌、线虫等都可使植物产生畸形症状。

肿瘤——细胞分裂素大量积累。

例:

辐射松根癌病(细菌)、油橄榄肿瘤病、楸树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竹子丛枝病(真菌)、竹丛枝病、松栎锈病、缩叶病引起的变形、樟树小叶病

4)枯萎(根部坏死,维管束被破坏):

由于病原物产生毒素,使植物根部或维管束坏死。

真菌、细菌都能产生毒素。

由于干旱,水淹,冻害等也可使植物枯萎。

例:

松材线虫病、栎枯萎病、榆枯萎病、苗木猝倒病、毛竹枯捎病、松树枯梢病、冻害(狭叶十大功劳)

5)粉霉(白粉菌,煤污菌,锈菌):

几种真菌侵染植物后,其营养体或繁殖体可以生活在植物表面,表现出白色、黄色或黑色的霉状物。

如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白粉);锈菌引起的锈病(黄粉);煤炱菌引起的煤污病(黑粉)。

例:

白粉病(狭叶十大功劳)松材线虫病?

、榆树白粉病、叶锈病、梨桧锈病、松疱锈病、栎锈病、疫病、竹子杆锈病、煤污病

6)流脂流胶:

松柏类植物受伤或病菌感染后容易产生流脂症状,如松脂溃疡病。

核果类植物受伤或病菌感染后容易产生流胶症状,如桃流胶病。

例:

松流脂病、桃流胶病

7)蕈菌(腐朽):

由大型担子菌侵入树干,造成的树干腐烂或腐朽,其体表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大型菌体。

大型担子菌种类很多,菌体的类型多样。

例:

腐烂病(蕈菌)、马蹄金白绢病、高羊茅草褐斑病

6.草坪病害

草坪出现褐斑,以正片草坪为主。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非侵染性病原

1.营养(填空)

1)缺氮:

植株矮小,黄化

2)缺磷:

叶片发紫、发红,如松苗紫化病(冬天植物吸收磷的功能下降,症状更明显)

3)缺钾:

叶缘叶尖黄化,如海桐缺钾性黄化

4)缺铁:

嫩叶黄化,老叶绿色,如樟树缺铁性黄化(土壤碱性过高,铁离子变成高价铁)

5)缺硼:

抽梢粗短,芽肥大

6)缺锰:

叶片出现均匀的黑点

7)缺镁:

叶肉黄化,叶脉绿色(脉间失绿)

2.温度

1)高温:

破肚子病(冬季的西北面树干)、果实灼伤、地表烫伤

2)低温冻害:

极度低温——冻死;

霜害——早霜(秋天第一次霜),晚霜(春天,危害更大)

3.水分

少——干旱,萎蔫;

多——烂根,上部缺水

4.有毒物质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氮化合物,药害,盐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真菌

1.真菌(Fungi):

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一类生物。

真菌的营养体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营养方式是异养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spore)。

真菌的营养体的多为丝状(除酵母菌外),叫菌丝(hypha)。

菌丝的集合体叫菌丝体。

低等的真菌菌丝无隔膜,高等的有隔膜。

菌丝的主要功能——吸收营养(靠菌丝内部高的渗透压吸收营养)。

菌丝细胞的全能性——只要有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菌株。

菌丝的变态——菌核、菌索、子座。

菌丝形成吸器从细胞中吸取养分

菌核(sclerotium)

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

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

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

菌索(rhizomorph)

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

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

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

子座(stroma)

由菌丝组成的一种块状或垫状物,有时其内部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

通常在子座的上面或里面产生真菌的繁殖器官和孢子。

有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的功能。

2.真菌的无性生殖

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包括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等)。

真菌的无性生殖没有通过性的配合;

真菌的无性生殖非常发达,一年往往产生多次,在病害流行中有重要作用。

3.真菌的有性生殖

真菌的有性生殖要通过性的配合。

要经过质配(双核期)、核配(双倍体期)、减数分裂(单倍体)3个过程。

不同真菌的有性生殖各异,为真菌的主要分类依据。

有性孢子一年只产生一次。

有性孢子通常对不良环境有强的抵抗能力。

卵孢子(oospore)(卵孢子为二倍体孢子)、接合孢子(zygospore)、子囊孢子、担孢子

厚垣孢子与分生孢子的区别

4.真菌的生活史

5.真菌的生理和生态

1)营养:

真菌为异养生物,不能利用无机碳合成有机碳化物,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碳化物;另外还需要氮和一些微量元素等。

真菌的寄生能力各异,有专性寄生,也有专性腐生,但大多植物病原真菌既有寄生能力也有腐生能力。

2)水分或湿度:

大多真菌需要高的湿度。

3)pH值:

大多喜欢中性偏酸环境。

4)温度:

大多最适温度在25-28℃。

5)光照: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光照

6.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1)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五界说

2)真菌分类以形态学为主

3)Ainsworth系统

真菌五个亚门的划分

鞭毛菌亚门:

菌丝无隔,无性产生游动孢子,有性产生卵孢子。

接合菌亚门:

菌丝无隔,无性产生孢囊孢子,有性产生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

菌丝有隔,无性产生分生孢子,有性产生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

菌丝有隔,无性阶段一般不发达,有性产生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

无性阶段多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不产生或少见。

4)真菌的命名——双名法

如:

油桐叶斑病菌

CercosporaaleurtidisMiyake

Mycosphaerellaleuritidis(Miyake)Ou

7.真菌的主要类群

(一)鞭毛菌亚门

7.1、腐霉(Pythium)

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

菌丝无隔。

产生游动孢子和卵孢子。

孢子囊长形。

喜欢潮湿环境。

能引起苗木猝倒病等。

7.2、疫霉(Phytophthora)

属鞭毛菌亚门

菌丝无隔;

产生游动孢子和卵孢子;

孢子囊梨形,常从植物气孔中伸出。

喜欢潮湿环境;

能侵染植物根部,引起各种植物疫病。

引起各种植物枯萎病

(二)接合菌亚门

7.3、黑根霉(Rhizopus)

属于接合菌亚门真菌

菌丝发达无隔;

产生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

有假根;

引起植物种子腐烂和鳞茎霉烂等。

(三)子囊菌亚门分纲:

子囊菌的分类根据子囊果的形态分为:

1)半子囊菌纲——不产生子囊果,子囊裸生。

2)不整子囊菌纲——子囊散生在闭囊壳内。

3)核菌纲——子囊果为子囊壳;若为闭囊壳,则里边子囊排列成束状。

4)腔菌纲——子囊果为子囊座,子囊成双层壁。

5)盘菌纲——子囊果为盘状。

6)虫囊菌纲——子囊果为子囊壳,多寄生在昆虫上。

7.4、外囊菌(Taphrina)

属于半子囊菌纲。

不形成子囊果,子囊裸生,在植物表面呈栅栏状排列一层。

强寄生菌。

引起植物叶片和枝梢畸形。

7.5、白粉菌

属于核菌纲,白粉菌目真菌。

子囊产生在闭囊壳内,闭囊壳形状多样;

专性寄生菌。

在植物表面寄生,产生吸器伸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在植物表面产生一白色粉层。

引起各种植物的白粉病。

7.6、球壳菌类

属于核菌纲。

子囊产生于烧瓶状的子囊壳中,子囊壳的颈有长有短,子囊为短棒状。

无性产生各种分生孢子。

引起很多植物腐烂病、叶斑病、炭疽病等

7.7、腔菌类

属于腔菌纲。

子囊生于由子座形成的子囊腔内;子囊双层壁。

引起植物腐烂病、叶斑病、煤污病等。

(四)担子菌亚门

7.8.1、锈菌类

属于担子菌亚门;

为专性寄生菌;(专性寄生物:

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存,人工不能培养,对寄主有较强的选择性。

典型的锈菌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

分别用0、Ⅰ、Ⅱ、Ⅲ、Ⅳ符号表示各阶段);这5种孢子要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寄主上产生。

有转主寄生现象;(转主寄生现象:

锈菌的生活史要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完成)

松树干锈病

7.8.2、层菌

具有发达的担子果,担子果形状多样,担子果上有排列整齐的担子层,担子上产生4个担孢子。

无性阶段不发达,但可产生菌核和菌索。

多引起木材和树木的腐朽病,根部白绢病,银叶病等。

(五)半知菌亚门——半知菌

半知菌无性阶段发达,有性阶段无或不发达。

半知菌大多属于子囊菌的无性阶段。

半知菌的分类根据无性孢子的产生情况。

半知菌亚门下属3个纲:

丝孢菌纲、腔孢菌纲、芽孢菌纲。

第三节、植物病原细菌、植原体

1、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选择题)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

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没有荚膜。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不形成芽孢。

植物病原细菌通常生有鞭毛,鞭毛一至多根,极生或者周生(用特殊的染色才能看到)。

细菌的繁殖为裂殖。

革兰氏染色反应:

(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再用番红复染和冲洗,如菌体为兰色,则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如菌体为红色,则为阴性。

2、细菌的分类主要根据《贝捷细菌鉴定手册》(Bergey’sManualofDeterminativeBacteriology)进行。

(缺点:

在种的划分上忽视了致病性特点)

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1)纯培养的形态

2)染色反应

3)培养性状(如:

40℃的生长)

4)生理生化反应(如:

产酸产碱、糖的利用、明胶液化等)

5)DNA中的鸟嘌呤和胞嘧啶(G+C)含量

6)16SRNA的序列

植物病原细菌分类检索表

1、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1’、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2

2、鞭毛极生-----------------------------------------------------------3

2’、鞭毛周生----------------------------------------------------------4

3、鞭毛数根,菌落白色--------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3’、鞭毛1根,菌落黄色---------黄单孢杆菌(Xanthomonas)

4、引起植物肿大或畸形---------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4’、引起植物组织腐烂-----------------欧氏杆菌属(Erwinia)

3、细菌的生理和生态

营养:

都能人工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各种菌落。

一般能利用无机铵盐作为氮源。

培养时一般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温度:

(低温、适温、高温)

酸碱度:

一般喜中性偏碱环境。

寄生性:

一般寄生性较强,但也有的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4、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特点

斑点:

由细菌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而成为坏死斑点;细菌引起的斑点一般具有“晕圈”。

黄单孢杆菌和假单孢杆菌属细菌可产生斑点症状。

枯萎:

细菌产生毒素,破坏植物的维管束系统,使其变黑,而失去输导性能,造成枯萎症状。

棒杆菌属和假单孢杆菌属细菌。

肿瘤:

细菌侵入植物以后,可以使植物局部细胞或组织激素增加,产生肿瘤症状。

野杆菌属和假单孢杆菌属细菌可产生肿瘤症状。

腐烂:

细菌产生果胶酶破坏植物细胞的中胶层,而造成腐烂症状。

欧氏杆菌属细菌。

柑橘溃疡和桉树青枯病、细菌性肿瘤病、油橄榄肿瘤

5、细菌的传播和侵染

细菌大多由雨滴溅洒传播,也可以昆虫(如梨火疫病由蜜蜂传播、油橄榄肿瘤病由橄榄蝇传播)、繁殖材料等传播。

细菌通常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

6、植物菌原体

“植物菌原体”简称“植原体”(Phytoplasma)。

原来的名称为“类菌质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s)。

1967日本“土居养二”发现并命名。

可引起植物产生丛枝、黄化等症状。

林业上重要的有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桑萎缩病等(植物上有300多种)。

植原体在形态上和动物上的菌原体相似,但动物上的可以培养,而植物上的不能培养。

以前还把引起柑桔僵化病和玉米矮化病的丝状的螺旋体归为一类。

目前认为植原体和以上两类有明显区别,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把三者明显区分开。

6.1分类地位

柔膜菌纲Mollicutes(纲内仅一个目)

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es(目内三个科)

1)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对毛地黄皂苷敏感)。

支原体属Mycoplasma(需甾醇类物质培养,多形,在动物上寄生)。

2)螺原体科Spiroplasmataceae

螺原体属Spiroplasma(需甾醇类物质培养,形态为螺旋状,可运动)。

3)不需甾醇菌科Acholeplasmataceae(对毛地黄皂苷不敏感,即抗毛地黄皂苷)

不需甾醇菌属Acholeplasma(能人工培养)

植原体属Phytoplasma(不能培养)

6.2植原体的基本性状

无细胞壁,仅3层单位膜,内外两层为酯膜,中间为一层蛋白质膜。

1至几个微米。

多型?

(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梨形、线形等)。

在植物的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寄生,引起植物丛枝、黄化、畸形、衰退(萎缩、僵化)等症状。

对四环素族抗菌素(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由吸取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传播。

(叶蝉、蝽蟓、木虱等传播)。

基因组较小,600-1200kb,DNAG+C含量较低,仅23-30%。

枣疯病、泡桐丛枝病

传病昆虫:

麻皮蝽、木虱

植原体14组和亚组的划分(见PPT)

7、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Oganism

类立克次氏体和细菌同属一个纲,故也叫“类细菌”。

目前已发现有30多种植物感染类立克次氏体病害。

如:

柑桔黄龙病、柑桔青果病、桃树矮化病等。

7.1类立克次氏体主要性状

有细胞壁,波纹状。

通常为杆状,1-3微米。

也有球形、线状等,比细菌小。

二均裂方式繁殖。

对青霉素和四环素均敏感。

人工不能培养。

在植物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寄生。

7.2致病特点

寄生在韧皮部,表现黄化型症状。

表现植株萎缩,叶片黄化、花变绿等。

如柑桔黄龙病,柑桔青果病等。

寄生在木质部,由于破坏了寄主的导水系统,症状表现为叶缘坏死,叶片卷曲,整株枯死等。

如洋李叶灼病等

第四节病原病毒和类病毒

1.病毒

病毒是德国人Mayer首先从烟草上发现的。

病毒是一类独特的生物,和其他生物有独特的区别:

1、病毒粒体只含有一种核酸;2、繁殖时只进行核酸的复制,而不是整个细胞的复制,也不能二均裂复制;3、只能利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所以人工不能培养。

病毒在自然界可寄生在各种生物中。

植物病毒病害也很多,最著名的烟草花叶病毒病,黄瓜、番茄、马铃薯病毒病,林业上的杨树花叶病毒病,刺槐、胡桃、白蜡树病毒病等

1.1病毒的一般特性

病毒有各种形状。

病毒粒体由核酸内芯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酸为一螺旋状的长链,蛋白质外壳由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

植物病原病毒内的核酸类型大多为“RNA”。

1.2病毒的增殖

病毒只能在寄主体内增殖,人工不能培养,专性寄生物,病毒增殖的程序为:

脱去蛋白质外壳。

核酸侵入寄主细胞。

核酸在寄主细胞内复制新的核酸链。

新的蛋白质亚基在寄主细胞内合成。

装配成新的病毒。

从胞间连丝扩展到其他细胞。

1.3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分类还很不完善,虽然有多种方案,但不被大家所接受。

目前的分类根据:

核酸的性状(RNA还是DNA,单股还是双股)。

核酸的分子量在病毒粒中所占的百分比。

病毒粒体的形态。

寄主的种类。

传播媒介的种类。

1.4病毒的命名

目前多采用通俗名称,即以病毒的主要寄主和所引起的症状来命名。

如: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

水稻丛矮病毒Ricedwarfvirus

杨树花叶病毒Poplarmosaicvirus

1.5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营养消耗一般对植物够不成大的威胁,致病性主要是促使寄主细胞产生各种酶、激素或毒素,干扰和破坏寄主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所引起的症状有:

花叶或黄化

坏死(过敏性反应)

畸形(缩叶缩果,花变绿等)

不引起丛生症状

1.6病毒的传播和侵染规律

传播:

1、机械传播;2、无性繁殖材料传播;3、种子和花粉传播;4、介体传播(昆虫:

蚜虫、木虱等,线虫、螨类和真菌等)

病毒主要从伤口侵入,造成系统侵染。

1.7类病毒Viriod

类病毒是一类最小的病原物。

只含有核糖核酸(RNA),没有蛋白质外壳。

引起的植物病害有: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病;柑桔鳞皮类病毒病;菊花矮化病;菊花斑驳病;黄瓜灰果病等。

靠无性繁殖材料和机械接触传播。

第五节、植物病原线虫

2.概述

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线形动物门,线虫纲(Nematoda)。

线虫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种类很多,据估计全世界约有50万多种,仅次于昆虫。

植物上寄生的线虫有100多个属,2000多个种。

约5000多种植物受害。

2.1一般形态和构造

植物上的线虫大体分两类,一类雌雄成虫均为线形的;另一类雌虫的幼虫为线形,雌成虫体形膨大为梨形。

2.2线虫的构造(见PPT):

2.3线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线虫的第一龄幼虫是在卵内发育的,从卵内孵化出来即为二龄幼虫,幼虫共有4个龄期。

从卵的孵化到成虫交配产卵为一代,一般一至四周可完成一代,长的几个月才完成一代。

2.4线虫的寄生性和培养

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寄生性较强,只能在活的植物组织中取食,为专性寄生物。

但松材线虫可以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大豆蛋白培养基)。

所以松材线虫不能看作为专性寄生物。

植物病原线虫大多可以取食真菌,所以在研究时可以用真菌培养线虫。

重要的植物线虫病害——根结线虫病、菊花叶枯线虫病、松材线虫病

第六节寄生性种子植物

1.寄生性种子植物的概念

种子植物中有少数是营寄生生活的,它们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枝干或根上,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所需要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

寄生性种子植物共有12个科,2500多种,都是双子叶植物。

在我国常见的、危害最大的仅有两个科,分别为桑寄生科和菟丝子科。

2.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类型

半寄生:

寄生植物有叶绿素,能营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但必须从寄主内吸取水分和矿物盐;在解剖上的特点是寄生物的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

全寄生:

寄生物没有叶或者叶退化,茎中也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仅要从寄主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要吸收炭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在解剖上的特点是寄生物的导管和筛管均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

3.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

为长绿多年生小灌木,半寄生。

由于桑寄生的为害,寄主植物可提早落叶,延迟抽芽。

被寄生的枝干变脆,易被风雪摧折。

严重时整株枯死。

3.1.较重要的有两个属:

桑寄生属(Loranthus):

花两性,植株高1米左右,在我国长江以南较常见。

槲寄生属(Viscum):

花单性,株高50厘米左右,叶对生或退化成鳞片,茎二叉分枝。

在我国南部均有分布。

3.2.桑寄生科植物的侵染程序和防治

1)桑寄生科植物种子由鸟传播。

2)冬季砍除被寄生的植物枝条是最好的防治方法。

4.菟丝子科(Cuscutaceae)植物

菟丝子属草本植物,一年生,茎攀缘,无根,无叶或叶退化为鳞片状,无叶绿素,茎黄白色旋转状。

全世界有100多种,在我国常见的有中国菟丝子(C.chinensis)和日本菟丝子(C.japonica)两种。

中国菟丝子茎黄色,直径在1毫米以下,主要为害草本植物。

日本菟丝子茎较粗,2毫米左右。

主要为害木本植物。

4.1侵染规律和防治

4.1.1种子在土壤中越冬,发芽较晚于植物。

发芽后先固着在土粒上,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后脱离土壤。

茎不断旋转生长,向外扩散并建立新的寄生关系。

4.1.2防治方法:

1、冬季深翻土壤,减少菟丝子初侵染来源;2、及时检查清除,以免传播蔓延;3、喷洒“鲁保1号”(炭疽菌)防治。

第三章、森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诊断的步骤:

从大到小,从宽到窄,排除虫害

1.非侵染性病害

1.1、病害发生上的特点

1)病害发生往往比较突然。

时间持续短,但发生面积大。

2)病害的分布往往成片的,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3)病害分布有可能与地形、地势、土质等有一定关系。

4)病害的发生有可能与某种气象条件变化有一定关系。

1.2症状表现特点

1)发病部位有一定规律或部位较固定。

2)所发生的叶枯、叶斑等大多从叶尖、叶缘开始。

3)变色部位往往与健康部位没有明显的界限。

4)受害部位往往没有“病征”出现。

1.3对营养缺乏症的诊断方法

1)症状观察:

2)化学诊断法:

对土壤或植物组织进行化学分析,

3)人工诱发:

4)治疗诊断:

2.侵染性病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