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6083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玉溪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玉溪市2016—2017学年度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由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3分)

一、基础知识。

(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上,复古主义者吵吵嚷嚷,“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队伍内部也颇多分歧,针对这些,鲁迅先生写出了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B.在封建卫道者眼中,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不肖”“无能”的纨绔子弟。

C.《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而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了形象清新、脍炙人口的名篇。

D.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而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B.记者在此次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了解到,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C.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D.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作品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天到野外踏青,除了可以_______外,还可以___________。

那娇艳欲滴的朵朵桃花,_________,__________。

山间清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缭绕的雾气,_________,一下子变得清晰明媚起来,__________不由使人想到“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的诗句。

①看到自然秀美的景色 ②感觉桃花簇拥的美妙快感 

③在迷蒙的烟雾中亭亭玉立④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 

⑤点染胭脂的春桃 ⑥桃花的笑脸

A.①②④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⑥⑤   D.②①④③⑤⑥

4.下面是宋朝高观国的词《声声慢》的下片,填入横线处的两句正确的一项是()

卷地香尘不断,最得意,输他五陵狂客。

,。

绞绡暗中寄与,待重寻,行云消息。

乍醉醒,怕南楼吹断晓笛。

A.无限眼边春色,楚柳吴梅B.无限眼边春色,楚柳更兼吴梅

C.楚柳吴梅,无限春色D.楚柳吴梅,无限眼边春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

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

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

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

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那么,启蒙是否需要?

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

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我们:

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

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

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

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

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

“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

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

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

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

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

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

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

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

5.下列对第二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B.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C.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D.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6.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B.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C.“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D.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

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

但关于知识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D.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其因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人如恐不胜。

胜: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

封„„为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

通“切”,意思是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

挺直身子跪着

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立而饮之/ 拔剑切而啖之

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项王未有以应

C.其意常在沛公也/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故遣将守关者/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樊哙智勇的一组是()

 ①今日之事何如?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④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⑤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

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而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第Ⅱ卷(非选择题,117分)

 12、(6分,每句3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春日(其一)秦观[注]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秦观:

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

13.请分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5分)

14.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 月明星稀,。

,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2) 莫道不消魂, ,。

   (李清照《醉花阴》)

(3)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

(4)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6) 画图省识春风面, 。

 (杜甫《咏怀古迹》)

(7),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

《劝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共22分)

消失的故乡

谢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

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

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

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

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述了路。

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

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

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

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

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

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

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

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

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

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

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

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

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

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

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

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

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

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

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

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

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

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6.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

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6分)

答:

17.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

答:

18.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19.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

(6分)

答:

五语言运用(10分)

20、“言外之意”是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

(4分)

(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

“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

”门采尓很严肃地说:

“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

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

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

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

“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

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

                                                                               

21.依照下面的示例,以“师恩”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让人畅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说,贝多芬因《欢乐颂》而感到欢悦,梵高因向日葵而感到欢悦,李白因诗文美酒而感到欢悦,刘翔因挥洒汗水而感到欢悦……那么,你呢?

在你这十几年的生命体验中,因什么而感到过欢悦?

又有什么感悟、思考?

请以“因_______而欢悦”为题,在空白处补充一个主题词,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B(身无长物:

指贫穷)

2.A(B成分残缺。

缺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使”;C不合逻辑,同时使用“避免”和“不”使语意与本意相反;D搭配不当,“反而”与“因为”,不搭配,可改为“因而”)

3.C(陈述对象“桃花”要一气贯通)

4.D

5.A(从“因为”一词可知,“补课”是由于“人的解放”的目标没有实现,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进行启蒙)

6.B(A“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在文中指的是“向自然演进”;C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在文中指“五四”启蒙力量的弱小;D“不可能完成”这一判断在文中无中生有。

7.C(“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很必要的”的结论从文中推断不出,属无中生有)

8 C 窃:

副词,可理解为“私下里、私意”等意思。

 

9   AA第一个“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地、着”等;第二个“而”是表顺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

B.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

C.两个“也”都是表陈述语气的助词。

D.两个“者”都是表因果关系的助词,可译为“„„的原因”。

10D①只是问话,不能表现智勇。

④只是描述其吃状,也不能说明智勇的情况。

11 A项庄未能刺杀到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软、手软,而是因为有项伯的及时保护。

 

12 ①译文:

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立起来,眼眶都快要瞪裂了。

②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13.“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悲愁之态(2分),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2分)。

1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

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2分)。

15略

16.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

(写出3点给4分,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

17.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汇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

(每点2分)

18.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做铺垫。

(2分)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

(2分)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

(2分)

19.哀伤和惆怅。

(2分)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

(4分)

20、

(1)示例一:

你在创作上花的时间太少。

示例二:

时间应放在创作上,而不应放在卖画上。

(2)示例一:

您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

示例二:

我为您演奏,您应该倾听。

21略22作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