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6481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docx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古诗词中常见的十种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形象举例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侠士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圣贤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书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薄宦无奈、思乡心切的游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行役天涯、怀亲念友的旅人李白的《赠汪伦》

矢志报国、慷慨用世的英雄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献身边塞、征战沙场的战士王翰的《凉州词》

悲苦孤寂、美人迟暮的思妇

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洲”

相思无极、爱恨缠绵的情人柳永的《雨霖铃》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四步走”

找→析→联→明

第一步:

找。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第二步:

析。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

特征+人物身份”。

第三步:

联。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第四步:

明。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也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

哲理。

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答题模板】

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或:

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感+总括

类别常见意象举例表达情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

浦、酒

霏。

(《诗经?

小雅?

采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

的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

羹、鲈脍、双鲤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

人的牵挂。

(晏几道《蝶恋花》)

word资料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

猿猴、杜鹃、斜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

凄冷、悲凉的气氛。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

矗。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抒怀类

菊花、梅花、松柏、

竹、冰雪、草木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杜甫《云

安九日》)

或托物抒发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

慨。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

游《咏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

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红豆、莲、连理枝、

比翼鸟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

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乐府《西

洲曲》)

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战争类

长城、楼兰、柳营、

请缨、羌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

平的向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

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

菊花

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

前。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

隐居生活的向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

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红豆、莲、连理枝、

比翼鸟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

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乐府《西

洲曲》)

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word资料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战争类

长城、楼兰、柳营、

请缨、羌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

平的向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

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

菊花

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

前。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

隐居生活的向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

意境特点举例

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凄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1.炼动词

动词往往能使画面生动,画龙点睛,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

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诗

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

三种连续的动态:

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

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炼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能绘景摹形,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

如历其境。

如: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word资料

.

3.炼叠音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

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

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

语。

”(《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

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

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

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

的巧妙抒发。

修辞手法含义及作用例句及分析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

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

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菩萨蛮》中的“垆边人似月,皓腕

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

比拟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

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

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

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借代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

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

《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

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

含蓄。

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

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

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

浦歌》)以夸张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愁思。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

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

意义集中含蓄。

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一去紫

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

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

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

遭遇。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

对比

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

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

商隐《马嵬(其二)》],将此日发生兵变

的危险境况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

矛盾更尖锐。

行了对比。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

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

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设问

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

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

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苏轼《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

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豁达的

胸怀、抱负。

word资料

.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列锦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

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九组名词组合,只见一片萧疏景象。

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可避免一览

无余的直白,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

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

凝练。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

昌龄《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

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居右北平,匈

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批评了当

时主将的无能。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

比兴

“比兴”的“比”就是指比喻的修辞手法,

“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以引起所要

歌咏的事物。

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卫

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

华已逝的转变。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

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表达方特征及分类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

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

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

记叙

角度”)。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

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

“一树春

体描绘和刻画。

常见的描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

写角度有形、声、色、态、

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

味。

“形”“色”态“”是视觉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又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

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

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态;“声”是听觉角度;“味”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的变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描写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

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

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山

变化,有俯视、仰视,远

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

景、近景等。

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

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

发出悦耳的响声。

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

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点面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而

是写了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

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

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

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

word资料

.

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

括全面。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

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

议论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

”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

然《岁暮归南山》中的“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

表达作者强烈

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

抒情的爱憎、好恶、余味无穷。

喜怒、哀乐等主

(2)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

观感情。

抒情分

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

直抒胸臆(直接

喻指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抒情)和间接抒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

情。

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中包含着作

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特征例句及分析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

烘托

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

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

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

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真挚纯洁的深厚

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感情。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如赵师秀《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

渲染

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

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

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韦应物《赋得暮雨

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

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

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

来塑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

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

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

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它可以使

衬托

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

加鲜明。

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

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

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李纲《望江南》)

反衬实等。

word资料

.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

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

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

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

之分。

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

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

诗歌的前两句写文帝求贤若

渴,招贤纳士,赞美贾生才华;后两句笔锋一转,

文帝“夜半虚前席”,不问治国安民的策略,却问鬼

神之事。

笔含讽刺,感慨深沉。

如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

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

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

为实,未知为虚等。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

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

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通过“行

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

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所

以小见大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这里是借陈后主

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

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任前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面对赤壁

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

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含一哲理:

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

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如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

托物言志

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

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

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

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结构技巧含义及作用例句及分析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

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

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

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

有合理性。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

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

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

秋思作铺垫。

伏笔照应

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

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

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

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

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词共

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相

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

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word资料

.

卒章显志

指作者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

志或情怀。

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以“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心志,

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

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在景物描写

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

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

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幅月照长城的

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

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或对于现实的

忧怨?

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

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

(唱)

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却报国无门的

“哀愁”。

上下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

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

鲜明对比。

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

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

景”),情景交融。

内涵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内容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

(2)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