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

上传人:0****4 文档编号:1536881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doc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人水和谐大河美2021.6水利报稿件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土保持工作纪实

六月的西霞院,一幅色彩绚烂的绝美画卷——巍巍大坝,青青山峦,百草丰茂,树木丛生。

是什么改变了往日黄沙飞扬的黄河滩,是谁把这里变成了人水和谐的风景线。

黄河九曲十八弯,蜿蜒千里越重山,流到此处河面陡然变宽,流速放缓,这里就是西霞院,昔日黄河边上陌生的村落,今天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的所在地。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位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下游16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之上,是一座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由于水库位于黄河峡谷段转变为下游宽浅河段的过渡带,河面宽阔平缓,库区西部为低山丘陵,基岩裸露,库区东部为黄土台塬,植被覆盖较差,所以区域内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水利部和河南省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怎样既可以顺利开展工程建设,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成为建设者们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和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西霞院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不断优化水土保持施工设计,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为主,临时防护措施为辅的治理方式,对工程造成的人为新增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防护和控制,努力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开发建设项目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为开发建设项目服务”的双赢目标。

截止2021年5月,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共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面积63.98hm2。

后期水土保持监测也表明,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9.1%,扰动土地治理率为99.4%,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83,工程拦渣率达到99.8以上,运行初期的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8.2%,工程建设后林草覆盖率为25.3%,各防治区指标均已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中一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要求。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建设者们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事迹是鲜活的,它们反映了建设者们更新观念、加强组织、大力推进,致力于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所做出的艰苦努力。

——明确思路,始终秉承“人水和谐”的先进理念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史上,由于重工程建设,轻生态保护思想的存在,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例子屡见不鲜。

西霞院会不会被这个不成文的规矩所左右呢。

西霞院建设者们从工程建设之初就充分认识到了“人水和谐”理念的重要性,即水利工程本身就是社会效益优先的工程,就是生态工程,决不能因为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要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同步进行,努力实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人水和谐”目标。

这种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也成为做好西霞院水土保持工作的思想保证。

——因地制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很大程度上,水保项目实施的效果取决于水土保持方案是否科学合理。

小浪底建管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分析项目区域的地质地貌现状,结合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库岸分别为基岩库岸、黄土—基岩库岸和黄土库岸,地表多为黄土广泛覆盖的特点,确立了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发展,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尽量减少对环境现状的破坏,减少地面侵蚀,全面防治水土流失,绿化、美化和优化工程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总思路,明确了西霞院水保工程建设的具体原则,即设计与土地利用相协调,在保证水土保持措施达到标准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工程周边的植被覆盖面积,美化生态环境,做到因地制宜与综合防治相结合,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相适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水土保持措施。

设计单位按照既定的水保工作思路和原则,于2021年11月编制完成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21年2月该报告书获得水利部批复。

2021年,西霞院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含水土保持防治方案部分),分别通过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国家发改委审查,2021年10月获水利部批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浪底建管局又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了《水土保持优化实施方案》。

符合工程实际、执行力强的水土保持方案为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合理分区,全面落实水保措施

西霞院工程水土保持工作防治目标是: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将工程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项目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具体为:

防止渣场、取料场崩塌和滑坡等现象发生,消除工程隐患,保障安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流失量106.76万t,使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减少95%,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量减少70%以上;科学合理地布置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通过对弃渣场、场地边坡的防护,边坡、渣场项面、施工工厂及生活区的绿化和工程管理区的园林绿化等措施,使可绿化面积全部进行绿化或覆土绿化;扰动土地的治理率达95%,总治理度达90%以上,使扰动地面的土壤侵蚀模数在施工结束后三年内恢复到扰动前的背景值,五年后降低到土壤侵蚀的容许侵蚀模数500t/km2×a以内。

依据工程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将防治区域分为主体工程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取料场防治区、施工工厂防治区、场内外施工公路防治区、移民安置点和库周塌岸防治区。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地貌类型、主体工程布局、施工工艺以及水土流失特点等,分别确定了各区的防治重点和措施配置;并根据各防治区施工活动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的情况,采取了“一保留,两结合”的方式,即在保留并沿用主体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临时措施与永久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全过程防治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主要为修建拦渣墙、排水沟,进行坡面防护、场地平整、土地整治等,共完成干砌石坡面防护3408.99m3,浆砌石挡渣墙2356.48m3,渣场平整20217m3,浆砌石排水沟650m3,场地整治177203m3。

植物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和园林绿化措施,共种植乔木151494株,灌木429345株,草坪11.21hm2,花卉0.74hm2;临时工程主要是坡面临时防护措施、临时排水沟等,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整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区、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保证了各项水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宣传发动,营造水保与工程并重的氛围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面向工程参建各方,以“世界水周”、“中国水日”和“6.29“水土保持法颁布纪念日为主题,通过宣传板报、横幅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不断加大《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发放各类水保宣传资料5000余册,举办水土保持专题培训9期。

通过宣传发动,达到了增强水土保持国策意识、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以及参建各方参与水土保持的自觉性的目的,水土保持与工程建设并重的氛围逐步形成,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支持水土保持工作蔚然成风。

——加强领导,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

如果有人问。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完全可以用“成体系,制度化”六个字来概括。

在组织体系方面,小浪底建管局作为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的项目法人,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西霞院项目部,全面负责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监理、施工、监测等单位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机构,如西霞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实施单位——中国水电十一局就专门成立了水保项目部。

在制度建设方面,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政府监督制,编印了《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土保持工作手册》,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保项目验收办法》、《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土保持工作监理制度》等。

全面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监理监控、施工单位保证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始终坚持选择一流的施工单位、高素质的监理队伍、先进的施工技术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自觉接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地促进了各项水保措施全面落实。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工作规程,不仅工作明确了职责,提高了效率,而且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积极筹措,保证水保项目资金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项目,即使规划再好,管理再强,如果没有资金保障,要取得良好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水土保持项目也是如此。

保证水保资金投入是西霞院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又一个亮点。

小浪底建管局作为项目法人,一方面严格按照批准的投资概算,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投入;另一方面,结合建设“一流电站”对环境水保工作的要求,积极利用自有资金,主动加大水保资金的投入。

据统计,工程共投入水保专项资金2358.67万元,其中利用自有资金1374.67万元。

充足资金的及时投入,有力地确保了水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建设过程中,全体建设者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各项任务,不仅较好地控制了因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还对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提高了工程区域的林草植被覆盖度。

工程运行期间,由于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运行效果良好,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明显的改善。

在2021年、2021年水利部黄河流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督察中,检查组都对西霞院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21年,小浪底建管局西霞院项目部还被授予“黄河流域片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7月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土保持设施顺利通过水利部有关部门的验收,由于“规划好、实施好、效果好”,被誉为黄河流域项目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典范。

霞飞鹤舞地,生态西霞院。

小浪底人在长期的水保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谱写着“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壮丽诗篇,从小浪底到西霞院,走出了一条“建一流工程、治一方水土、工程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水和谐”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路子。

第二篇:

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水利事业发展巡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制约,严重的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破烂摊子之上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防灾减灾:

筑牢安全屏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

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处,毛主席详细察看了新修的几座险工石坝,然后问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

“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呢。

”王化云答:

“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

毛主席瞭望波涛滚滚的黄河,沉思良久。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在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同时,也以“三年两决口”的史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害河。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毛主席的是,黄河已经连续63年伏秋大汛没决口,将花园口防洪标准一举提高到千年一遇的那个“大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竣工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不仅防洪效益显著,还通过连续9年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的冲刷疏浚,为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治国必先治水”。

兴水利,除水害,大水发生时确保防洪安全,大旱发生时确保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60年来,新中国防汛抗旱已经步入一个新天地,旧中国一场洪水夺走几万、几十万生命,一场大旱即造成饿殍遍野的景象不再重演。

且看长江大洪水。

1931年大洪水,死亡人数超过14.5万人。

1954年长江大洪水,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死亡人数3万多人;1998年大洪水,因灾死亡人数降低到1931年长江大洪水的1%、1954年大洪水的4.7%,特大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且看淮河大洪水。

1931年特大洪水,死亡7.5万人;1954年发生类似于1931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死亡人数下降为2021多人,没有出现疫情。

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大水,死亡人数进一步减少。

2021年淮河大洪水,及时启用行蓄洪区,运用治淮骨干工程科学调度,大大减低了洪水的威胁,人民群众生活基本稳定。

2021年淮河大洪水期间,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洪水管理科学有效。

沿淮转移人数较1991年大洪水减少99%,无一人因洪水灾害死亡,创造了新中国成功防御大洪水的新纪录。

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旧景象一去不返。

再看新中国发生的几场最严重的干旱灾害。

1999-2021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其中2021年特大干旱,水利设施累计抗旱浇地11.62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6820万吨,群众生活无忧,经济用水无恙,社会秩序井然。

2021年川渝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利基础设施发挥关键作用,人民群众吃水无忧,无一人因旱灾死亡。

2021年年初,北方冬麦主产区发生罕见大旱后,黄河数座大水库联合调度,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共同发挥作用,群众吃水无忧,城市用水正常,而且确保了夏粮丰收。

而在1940-1943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1942年仅河南省就饿死300万人。

„„„„

防洪保安成就显著,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这是新中国发生的一个巨变。

这种巨变来之不易,它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广大军民团结治水,得益于盛世治水修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和不断创新的科学防洪理念。

1950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成立,此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成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迄今最为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

防汛抗旱工作秉承“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的指导思想,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灾害性事件增多、水旱灾害频发的新变化、新特点,各级水利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中央治水方针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仅赢得了防汛抗旱的先机,把握住抗洪救灾的主动权,而且形成了完善的科学防控水旱灾害的制度体系。

在2021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唐家山堰塞湖是地震造成的105座堰塞湖之一,也是地震后形成的最大的次生灾害威胁,稍有不慎,其造成的后果将比地震更为严重。

新中国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基础、科技手段,加上官兵的拼搏和水利人的智慧,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一个奇迹。

而且,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实现了零伤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大旱力抗确保丰收。

据水利部统计,自194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减淹耕地1.6亿公顷,年均减免粮食损失1029万吨。

1991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抗旱浇地面积2973万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平均每年解决2486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

特别是每年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呈大幅度减少趋势,其中上世纪50年代年均死亡8976人,70年代5308人,80年代4338人,90年代3744人,2021年以来这一数字降为1507人,没有人员因为干旱灾害死亡。

今天,我们的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可以有效地减轻水旱灾害,为共和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兴修水利:

夯实发展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前,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从黄河三门峡到长江三峡,每一个时期都有标志性的水利工程诞生。

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以治淮为先导,开展了对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各流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高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旗帜,广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加固了农村水利的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基础地位,对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工程开工兴建,水利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1998年长江大水后,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

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及尼尔基、沙坡头、百色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科学防控洪水和调度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和象征,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水利工作水平和能力。

值得自豪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新的时代孕育了一大批经典水利工程,一大批经典水利工程,又为时代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可以使长江荆江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万吨级船队每年有半年时段可直航重庆市,年通航能力提高四五倍。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库可大大缓解花园口以下的防洪压力,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原来的约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同时,有效减少泥沙淤积,发挥供水、灌溉和生态修复等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

这一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长远利益。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华大地从此可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资源配置格局。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最大的水利枢纽,它的建成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实现了沿淮人民的百年夙愿和几代治淮人的“世纪梦想”,标志着淮河流域整体防洪保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

百色工程是珠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的郁江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百色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对促进滇桂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右江革命老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

尼尔基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兼顾改善下游航运和水环境,并为松辽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的大型控制性工程。

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

沙坡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工程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宁夏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受益区供水安全、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及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新中国江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

水利部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长江、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工,太湖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6万多座,堤防长度28.69万公里,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全国639座有防洪任务的大、中、小型城市,有299座通过防洪工程建设达到设防标准。

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状况极大改善,水利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

一座座病险水库,成为汛期悬在人民群众头上的“定时炸弹”。

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特别是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510亿元,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国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集中进行除险加固。

到2021年底,经过大规模的除险加固建设,我国水库安全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0年来,我国供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量达到5000多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有效应对了多次严重干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旱灾损失。

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供水安全,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滦入唐、引碧入连、引大入秦等大型调水工程。

特别是国家实施的东深供水、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引黄济津、嘉陵江调水等工程建设和应急措施,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区和深圳、珠海、中山以及天津、重庆等重要城市的供水安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累计解决了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21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

近年,国家加大了投入,解决了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1年,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60年来,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加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几乎一穷二白,绝大多数农田属“望天收”。

60年来,我国的灌溉事业不断发展,农田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2021年的8.7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每年在这些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都占90%以上。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能够以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60年来,通过水土保持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种一坡,打一车,收一箩,蒸一锅”是人们对水土流失后贫瘠土地的生动描述。

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还会直接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同时还会严重破坏生态与环境。

60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建设基本农田1.95亿亩,营造水土保持林6.95亿亩,建成淤地坝、塘坝、蓄水池、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80多万座(处)。

全国植被覆盖率提高11.46%,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设施使全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

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经过多年集中治理,入黄泥沙减少55%。

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实施“长治”工程15年后,土壤侵蚀量减少1/3。

60年来,农村水电建设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5万多座,装机容量5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1600多亿千瓦时,约占中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在建规模达2021万千瓦。

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3亿多农村人口用上了电。

中国农村水电发展在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应急供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