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7071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05 大小:3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5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5页
亲,该文档总共2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2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岳麓版教案2009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难点: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1)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教材或者其他参考书)

(2)结合课本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结合课本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4)依据教材,客观辩证的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新课导入部分

罂粟花,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

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鸦片战争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课堂探究部分——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和中国

引导学生分析战前中国和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英国是及其大生产。

第二张幻灯片是也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清政府的军机处、英国议会大楼、清政府的战舰木船、英国的铁甲舰。

引导学生分析战前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则朝着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

在军事上中国还是传统的木船,而英国则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

最后在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表: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项目

 

 

政治

封建主义,日益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军事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设计的意图:

通过学生对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比较得出鸦片战争前英国和中国的差别,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2.虎门销烟

(1)让学生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和英国的贸易特征,得出英国处于出超的地位,从分分析得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让学生归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备废弛、危害身心)面对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引出了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并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

(向学生介绍林则徐的英雄事迹,面对清王朝的落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并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向中国人介绍西方;面对鸦片的危害,领导了禁烟运动,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请学生讨论回答)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4.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前探究和课本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

中国制度腐败、军备落后;

②客观原因:

英国的强大;

③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没落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制度。

(2)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5.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那些主权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门户大开,损害

贸易主权

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协定——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⑤《望厦条约》——破坏领海主权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中国跟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品等条约的内容,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6.鸦片战争的影响

引导学生捷克课本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

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社会矛盾:

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

由反封建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

(4)思想文化:

开始向西方学习;

(5)历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开端,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7.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爆发的原因

(2)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主要是提示几个关键的点比如:

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等!

最后老师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具体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3)《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

主要介绍开放的十一个通商口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一是遍布整个沿海,二是开始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让学生依据课本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政治上:

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经济上:

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

清政府的变化:

政治上:

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服用和工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革命(总理衙门、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

经济和思想上:

兴起了至灾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7.思维拓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

“……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

……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

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

 

参考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站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

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部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本节课总体上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整节课上老师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最后思维拓展的设计,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时间很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裕。

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讲解有点单调和枯燥,应该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凡名家治史都讲究“论从史出”。

的确,说任何话都是要有根据的。

在分析战争的必然性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引用了较为丰富的材料来给学生以深刻之体验,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比空洞的叙述结论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实现师生的互动。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的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教室主要是在关键时候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2课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课标内容]

(1)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

(2)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听、看、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是西方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落后,落后必然要挨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积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政府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的理解。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火烧圆明园。

难点:

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主要由学生读、看、议、说,来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然后由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教师提问:

哪一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学生读和议为主:

读圆明园的宏伟壮观,议“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点拨:

除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还有一个趁火打劫的国家得益最多。

过渡到第二部分。

(4)关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主要通过学生看图来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遣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

(5)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

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3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

[课标内容]

(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3)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唯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与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和《时局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看图说史能力;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和《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

(2)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

(2)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

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

(3)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

(4)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

(2)邓世昌黄海血战。

难点:

(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感知历史:

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并使用课件讲述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外国势力侵略新疆?

目的是什么?

(2)左宗棠是怎样收复新疆的?

为什么他能收复新疆?

(3)左宗棠为开发新疆做了哪些贡献?

(4)伊犁是哪年收回的?

(5)新疆在哪一年建省?

新疆建省有何意义?

实践创新:

(1)“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的哪些功绩?

(2)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这一点。

二、黄海大战

感知历史:

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再用课件讲述本目史实。

探究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

为什么称为甲午战争?

(2)日本为什么要挑起甲午战争?

(3)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血战的主要事迹。

(4)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结束?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5)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

实践创新:

(1)邓世昌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描绘该图反映的战场场景。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沉痛教训?

(4)谈谈你对旅顺大屠杀的看法?

(5)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

三、中日《马关条约》

感知历史:

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用课件讲述本目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

(1)《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清政府派谁签订的?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相对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哪些进一步的危害?

(3)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4)租借地、势力范围是什么意思?

(5)“门户开放”的含义是什么?

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践创新:

(1)有人说《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最严重的卖国条约之一,对中国祸害深远,试用史实说明。

(2)观察《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讲述英国是怎样一步一步侵占香港地区的?

香港哪一年回归祖国?

香港的割让与收回的过程说明了哪些道理?

(3)观察《时局图》,谈谈你的感想。

[小结]通过提问,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作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内容]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观察《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

(3)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3)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

义和团运动。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读、讲、议、评”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内容,然后教师指出: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读: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观察《义和团的旗帜》图。

讲:

请学生来讲:

(1)义和团的前身叫什么?

在哪一带活动?

参加者主要是些什么人?

他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

(2)义和团运动是哪一年在山东兴起的?

旗号是什么?

说一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的两件大事。

(3)针对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后,义和团得到怎样的发展?

议:

(1)19、20世纪之交,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

(2)为什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

(3)你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4)清政府为什么对义和团由镇压改为招抚的政策?

评:

(1)分析义和团爆发原因和在山东兴起的原因,要结合已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去分析,着眼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2)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

(3)分析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原因,可以从清政府与义和团和列强的三角关系,来看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2、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读: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

讲:

讲学生讲一讲:

八国联军是什么时候发动侵华战争的?

参加联军的是哪八个国家?

议:

(1)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的参加国中,哪一国对中国侵略时间最长?

哪一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

哪两国侵略中国的开始时间也比较早?

还有哪两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世纪末示开始起步,但来势凶猛?

评:

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的借口两层次进行;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深入趋势和要求来看根本原因,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看侵略的时机和借口。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读: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及相关图片。

讲:

(21)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有哪三次重大战役?

(2)要求学生依照地图讲述八国联军的入侵路线和大致经过。

(3)你们还了解哪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将你感触最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议:

(1)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2)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请说说理由。

(3)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

评:

(1)分析失败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综合国力的强弱、文明程度的高低、组织战争的水平三个层次着手。

(2)分析教训应从失败原因进一步引申,立意应在怎样才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2、八国联军的暴行

读: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

(1)请学生讲讲史海拾贝栏目里的故事。

(2)请学生讲讲八国联军的其它暴行。

议: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想?

评:

对八国联军暴行感受,可从三个角度谈:

对其本质的认识、对其影响的认识、对其教训的认识。

三、《辛丑条约》

读: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

(1)《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有哪11个国家强迫中国签订?

(2)为什么这个条约抵消《辛丑条约》,这个条约的赔款叫庚子赔款?

(3)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议:

(1)近代以不定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的有哪些?

哪个条约中的赔款最多?

(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小结]根据板书所列问题,师生互动进行。

[作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5课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看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

【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段“清军和英军交战”的电影片段。

〖想一想〗看了这段影片,同学们有何感想?

(大刀长矛难抵洋枪洋炮;清朝的军事力量太弱了等等。

正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

(二)合作交流解答探究

一洋务派的出现

1.出现的历史背景

〖想一想〗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呢?

(学生结合所看到的电影场面阅读P23卡通文字,然后思考。

抽学生回答,一面用多媒体显示背景内容: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外患——武器精良的西方列强对华侵略逐渐扩大。

内忧外患使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洋务派因此出现。

(简要解释顽固派:

顽固派是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与洋务派相对的清朝统治集团极腐朽的一部分。

并指出洋务派敢于冲破其阻挠,放眼世界,体现了与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