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7227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docx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国传统文化

三一文库(XX)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_中国传统文化〕

  *篇一:

中国神话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神话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中国神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绚烂与瑰丽让世人为之折服。

中国神话用规律的叙事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各种制度,体现出种种值得人思索的精神状态,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总之,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国神话传统文化影响

  神话,它是人类最远古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文学的最初源头,对后代文化、文学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神话是人类的影子,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必定有产生神话的土壤。

现在的一般学者认为神话是原始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的理解,是文化共同的源头,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与人生的困惑及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是他们自然观和社会观的曲折反映。

所以,神话反映了人类初期的一些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一旦被记录下来、流传下来,也就势必会对人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流传的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中国神话里的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

他们注重道德与品行的修养,他们不会妒贤嫉能,而是推崇贤能之士。

对于这一点。

我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中国文化推崇自身的修养、推崇尊贤重能。

其次,在人的观念里,神是不会错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

所以,结合中国文化和人们的观念,神就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群体。

中国的神的形象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再如,作为中国神话里的神,他们都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为自己的子民们的生存与发展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这一点,从神话中的主人公的身份就可以管中窥豹。

他们大多数都是某个部落的首领,比如黄帝、炎帝、大禹、伏羲等等。

而且,他们为部落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统一天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等。

这些神话的主人公,他们原本都是人,但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便成为了神。

从“禹传子、家天下”以后,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也要神话自己,使自己成为神的化身,他们更要使之前的神更加完美。

那么,他们作为神的后代来统治这个世界,自然更加有威信了。

所以,远古时代,中国的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的身份。

这些始祖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劳卓越的人物,他们在为本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

他们成为本民族所信仰的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

这也是中国文化以及历史趋势所致。

又再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

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

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

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正是如此,中国神话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画上了最为灿烂的一笔。

  正是因为在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神话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神话传说可谓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中国神话通常能表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如一些社会思想、社会制度等。

以《梁祝》举例,它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儿女婚姻的落后思想,仅仅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的想法丝毫无法左右现实。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敢于冲破封建的枷锁,大胆追求自己爱情,不惜以一死言志的做法着实令人动容,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势力压迫之下依旧有着独立的灵魂和对自由的追求以及高涨的反抗精神。

又比如《白蛇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一部“人妖相恋”的神话传说。

里面的白素贞堪称深入人心,尤其是经过影视剧作品的演绎之后,大家更加喜爱那位身着白衣,被称为“白娘娘”的白素贞。

  素贞,美丽大方、心地善良、一身法术,虽身为女性,但是身负悬壶济世、惩恶扬善的重任。

我想,这可能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般女性的渴望。

然而,白素贞不是人类,是一条人人惧怕、人人厌恶的蛇,这应该有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的一种失望,认为人世间根本没有这种完美的人存在。

文人同样借白素贞这一形象表达封建的社会伦理道德对人们的压迫,而这种压迫倚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打破的,因此诸如《白蛇传》《梁祝》这样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压迫,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神话无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能反映出中国神话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应当数中国神话里的文化英雄。

那么,什么是文化英雄呢?

美国出版的《韦氏大辞典》这样解释:

“文化英雄,系指传说人物,常以兽、鸟、人、半神等各种形态出现。

一民族把一些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来说最基本的因素(诸如各类重大发明、各种主要障碍的克服、神圣活动、以及民族自身、人类自然现象和世界起源),加诸于文化英雄身上。

文化英雄为一民族或一社团之理想的象征”。

而在人类学上,文化英雄被认为“是指在民俗学上具有光荣的人物,他们被认为对后代的特殊生活方式具有教化之功劳”。

在神话学上,其被认为是在古代文明创建的过程中有杰出贡献者,即神话中的发明创造者。

我个人认为,既然是神话中的文化英雄,就应该从神话学的角度分析论证。

这些文化英雄,集中体现了原始人的智慧和才能,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程,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因此被后人纪念和歌颂,而且通过对古代神话中的文化英雄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文化的进程。

例如渔猎之神,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化英雄。

在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明之前,人们靠渔猎为生,因此可以说渔猎之神是渔猎社会的产物。

《抱朴子.对俗篇》记载:

“太昊师蜘蛛而结网。

”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借结网捕鱼生活。

太昊(伏羲)这一发明创造,解决了人类生存问题。

又如云南傈僳族信奉的女猎神叫“花兹玛”,汉语意思是“掌管狩猎的女神”。

她教傈僳族人各种打猎的方法,如绊扣、鸟扣子、捕虎陷阱、捕猴竹笼等等,确保了傈僳族的延续。

文化英雄不像盘古女娲一样创造人类,也不像精卫夸父一样挑战自然,但他们却保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没有这些文化英雄,就没有子孙后代。

所以中国神话中的文化英雄,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不存在的文化英雄真的拯救了人类。

而是中国神话里的文化英雄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到了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传统文化。

  神话具有多功能的特点,是原始人的文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历史和科学。

而对比希腊神话的哲理性,中国神话更具有伦理性。

中国古神话所体现的是先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它就是那个时代的哲学,也是那个时代的科学。

作为伦理存在的古神话根源于它是原始时代的哲学,并主要体现为伦理性。

中国神话的这些特点,满足了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统治。

神话中体现出来的“三纲五常”被历代皇帝所继承和加工,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从根本上影响当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就是中国神话对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影响,是其真正的本质。

  参考网址:

  *篇二: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女尊男卑”现象原因初探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女尊男卑”现象原因初探

  --以先秦神话和四大民间故事为例

  摘要:

在中国主流文化中,受女性特殊生理构造和特征影响以及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女性的地位一直比较低下,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从而形成了“男尊女卑”这样一种带有歧视性质的社会文化心理。

但是细读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我们却发现了很多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女尊男卑”现象。

本文通过对先秦神话和民间四大传说的例子的分析,总结归纳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组成部分的女性群体,和男性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社会,人类社会也得以在此基础上繁衍生息不停向前发展。

但是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我们很容易发现女性总处于依附、歧视和被压迫的地位这样一个不争事实。

相比于男性的强势地位,“女性直到范晔修《后汉书》创立《列女传》才给予皇室外女性一点位置”,但这也只不过是少数有史识的修史者的“恩赐”而已。

“男尊女卑”似乎是从中国历史的骨子里就已经滥觞的传统,纵使在几天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对女性的各种形式的歧视也未能完全消除。

但是细读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我们却可以发现很多与这一传统价值观相背离的“女尊男卑”的有趣现象,这其中的原因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探寻。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尊男卑”现象中,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神的形象”。

在早期氏族社会里,妇女以“神”的形象出现于神话和艺术雕刻中,受到广泛崇拜,占有比男子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早期的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地上虽有虫鱼鸟兽、草木山川,但却没有创造出人,所以世间仍然荒凉。

直到女娲抟黄土以造人,又在人类遇到灾难时“炼五色石以补天”,从而使人类得以延续。

古代神话传说中类似女性“神的形象”还有华胥氏和姜塬履神迹而产娃,成为英雄的母亲的故事,教人们把丝织成彩缎的女神螺祖的形象等等。

另一种女性形象是“人的形象”,体现出女性不屈不挠、刚毅威猛的斗争精神。

如战胜恶神蚩尤的女英雄魃,精卫等。

  上述例子中的女性形象,在人们心中直到今天还享有极高的地位。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其带有鲜明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特征,其具体原因又可以

  归结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男女平等的前提条件,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活资料高度依赖于人口的生产,加之人口死亡率极高,碰到自然灾害时甚至有种族灭绝的危险,那么作为潜在生产力的生产者和种族延续者的女性的地位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二,女性地位的获得还与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角色有关。

在早期氏族社会自然分工中,女性一般从事采集和种植,获得的生活资料比男子从事渔猎获得的来源要更为稳定可靠,经济上男性对女性的依靠也决定了女性地位高于男性这一现象。

第三,女性地位的获得也是生殖崇拜和群婚制的结果。

远古时期的初民由于认识有限,对于生殖这一现象无法理解,因此将生殖作为一种庄严崇高的事情来崇拜,这也有助于女性借助其生殖能力建立起权威。

这一点可以从很多民族的图腾和遗留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得到印证。

加之古代实行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又从血缘关系和宗族社会加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基于这些原因,母权意识得以发展强大,“女尊男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了。

与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尊”这一现象相反,在中国许多的民间传说当中出现了另一种“男卑”的普遍现象。

民间故事中男性主人公的形象弱化、女性化、被动化,通常显得阴柔、无助,不像拿得起、放得下的血性男儿,反而时常眼泪汪汪,其个性令人反感甚至是厌恶。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相貌清秀、性格温和”、非常听祝英台的话,但最终因无法和英台结为夫妻,不免吐血而亡。

在现实的压迫面前懦弱无能,被动的接受命运的不公正和不合理而不懂得反抗,从而酿成悲剧;《孟姜女》中范喜良因无力反抗封建统治,逃避徭役后被抓后而死,完全成为了孟姜女这一光辉形象的陪衬;《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的爱情可歌可泣,但是人妖有别的传统观念最终还是让他在矛盾和痛苦中选择了和法海站在一边;四大传说中形象稍好点的牛郎,却也逃脱不了“知足于温饱型小康社会而不知抗争”,典型的落后农民形象的指责。

类似的形象在民间故事中几乎数不胜数,如后羿射日中的后羿,吴刚伐树当中的吴刚等等。

在这些民间传说中,这些男性形象被弱化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反衬出女性的刚强坚毅,成为男性反面形象的例子。

  进入农业社会后,男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已经完全摆脱女性而占统治地位了,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这么多的懦弱无为的男性形象呢?

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是封建传统文化的重压。

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起儒家

  学说的统治地位到宋代程朱理学将人们的思想行为纳入严密的道德桎梏中,“克己复礼”、“执两用中”的中庸精神使得温顺、谨慎、含蓄、谦和为修身养性的人们所推崇,因而在面对压迫和困难时往往很容易选择妥协和逃避,走向懦弱的怪圈。

梁山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然而面对现实的无奈却选择了中庸的方式。

不抗争就只有妥协,因而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第二,古代民间故事中“男卑女尊”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到了封建生存环境的抑制。

即使男性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当中拥有了话语权力,但是却依旧无法摆脱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的束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下,男性只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些有肉的人。

于国于家,光宗耀祖建功立业的使命使他们不自觉的走上了一条通往权利社会的道路,然而进入权利社会的过程却同时也是接受“游戏规则”的过程,自己是没有选

  择的余地的。

范喜良未必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但是于家他要孝,于君他要忠,而忠孝自古便就很难两全,更何况是作为奢侈品的爱情。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着其内部的原因。

“女尊男卑”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同样也如此,它与民俗学、女性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出现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其中的奥妙所在。

而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每一则故事里都沉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折射出我们民族的气质和精神。

周扬曾指出:

“神话往往表现出人们不肯屈服命运并在幻想中征服命运”。

中国传统文明根植于农业社会,表现出与西方海洋文明截然不同的稳重与含蓄,因此,如何透过那些看似不合传统的实例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将是研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突破口。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东《神话中的女性》【j】

  2,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a】

  3

  象》

  4

  5

  6

  7,杨建影《浅析中国民间故事中男性形象弱化、被动化、女性化现【j】,田茂军林铁《中国四大传说中的男性形象》【j】,《中国民间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

  *篇三:

浅析龙在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变化(民间文学)

  [浅析龙在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变化]

  [学号:

]

  [姓名:

]

  [班级]

  [指导教师:

]

  浅析龙在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变化

  摘要:

  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神话和历史故事中,都可以见

  到龙的身影,且不说东方民族诸如印度、日本和许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国度和民族,就是在西方文明中,早在古希腊时代,龙的身影就出现在阿伽门农的盾牌上。

然而与龙最有不解之缘的,还是中国。

  关键词:

龙;中国神话;民间故事;形象变化

  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神话和历史故事中,都可以见到龙的身影,且不说东方民族诸如印度、日本和许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国度和民族,就是在西方文明中,早在古希腊时代,龙的身影就出现在阿伽门农的盾牌上。

然而与龙最有不解之缘的,还是中国。

  在别的民族文化中,龙的形象较为固定,多是作为强力、恐怖的象征。

尤其在基督教文化中,龙自始至终就代表着魔鬼,这一形象在《圣经》和中世纪骑士传说以及教会文学中可以得见。

但在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可谓丰富多采,由先秦之始,龙的形象就经历了由恶魔到吉祥物,由祸星到福星,从大能到无能,从可畏到可亲的变化。

  上古时期,龙兼有善恶两种形象。

商周时期的神话传说中,流传着神物“应龙”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

而许多上古部族的首领,在血统上也与龙有密切的关系。

黄帝与炎帝即属龙种:

“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生日角龙颜”(《史记·五帝本纪》);“有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至于尧、舜、禹,亦俱为龙与人的后裔:

“尧母庆都与赤龙合昏,生伊耆,尧也。

”;“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

  然而上古时龙与人的和谐关系似乎只在于产生了一些伟大的部落领袖,龙并没有成为施恩降福的守护神,反倒更多地以降灾的恶魔形象出现这里历史记载中:

《山海经》上说,“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当时的许多文献中都记载了龙降祸于某个个人或州县,而有记载的龙最大的降灾则见于史记。

  《史记》上记载道:

夏朝第八代王孔甲,骄奢淫逸,亵渎神明。

那时,天上降下一雄一雌两条大龙,孔甲找来一个叫刘累的人驯养。

后来雌龙死了,刘累就做成龙肉酱献

  给孔甲,孔甲吃了还想吃,那雄龙便不知去向了。

而龙的再一次贻害神州,是在西周末年。

那时周幽王宠爱的妃子褒姒,妩媚至极,只是从来不笑,令幽王伤透了脑筋。

直到有一天,幽王听从佞臣之言,点燃了台,诸侯们烽火率领着大军风风火火地赶来,却不见入侵的敌寇,“烽火戏诸侯”终于令褒姒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此幽王不时点燃烽火,褒姒果然笑口常开,但这烽火却失去了信用。

当犬戎发兵攻来,尽管烽火连天,却不见诸侯救兵的影子。

结果周幽王被杀死在山下。

从此之后,历史进入了东周列国时期,掌握着军权的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炎黄子孙们头一次、恐怕也是最后一次长达五百多年的自相残杀。

这就是“一笑倾国”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这一笑倾国的褒姒就是龙的怪胎。

  早在西周灭亡之前,周太史就读到了历史的记录,那记录上说:

从前夏朝衰微的时候,有两条天龙降于朝廷,赖着不走,夏帝陈列了玉帛,取了天龙的唾液,用木柜子收藏起来,天龙这才离去。

这木柜子经商朝传到周朝。

周厉王好奇心起,打开来看,不料龙涎如黑漆流了遍地,涂抹不去。

厉王叫宫女们赤裸身子对着龙涎大声鼓噪,那龙涎就变成黑色的蜥蜴,蹿来蹿去,碰到了后宫一个侍女,这侍女就莫名其妙地怀了孕,生下一个女婴急忙扔掉了。

这女婴被褒国一对夫妇捡回家,长大后容貌出众,献给朝廷,名字就是褒姒。

读到这里,周太史掩卷长叹:

祸成矣,无奈何也!

  龙的降祸是与其强大而神秘的能力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在能力上,多有以下的特征:

  一,呼风唤雨,由此可以造成水灾或旱灾;

  二,掌管水族,神话及传统中的湖海,都有一个统治者,即龙;

  三,能上天入地,可大可小,“神龙见首不见尾”;

  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作为祸害人的怪物,龙很轻易地赢得了中国人的敬畏。

这一敬畏之情更发展为降人间的帝王同龙联系到一起,大约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这个亵渎上天、遗祸人间、被祖宗视为不祥之物的东西,在神州大地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甚至将“真龙”冠于“天子”之先,皇帝的坐椅被称为龙椅,衣服被称为龙袍,宫室被称为龙庭。

皇帝,本来和别人一样的皇帝,就这样借着权势与龙攀上了关系。

历代皇帝无不在自己的身份上与龙扯上点这样那样的关系:

年号,有黄龙(汉元帝),青龙(后赵石鉴),龙朔(唐高宗),等等。

血统上,也有母亲被龙强奸后生出来的杂种: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尝息大泽之坡,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

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其上。

而已有身,遂产高祖。

(《汉书·高帝纪》)

  借着至高无上的权势掌握着生杀予夺的皇帝,自然地,在人的心中与龙一般同样是可畏的神物,于是从宰相到草民,无不怀着恐惧和无奈的心情,像承受天灾一样无条件地承受着“真龙”的吞噬和蹂躏,又像期盼春雨一样饥渴地期盼着“龙恩”浩荡和“龙颜”悦

  色。

于是乎,龙如何降雨,赐福,保佑君王、僧侣的故事也多了起来。

  然而民间依然会有不顺服的臣民,历代的造反叛乱也把不少的皇帝拉下了宝座,帝王的身份似乎也并不见得有多高: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南北朝与五代十国,历代的末代君王,其间的真龙天子也颇多凄惨。

与王权一起衰落的,便是龙。

龙虽有大能,但却往往被人间英雄降伏。

早在先秦的文献中,就记载道,河伯化为龙,羿见到便用箭射伤其左眼,河伯去天帝面前告状,天帝却说,你自变为虫兽,遭人射是理所当然的。

在众多的斗龙屠龙的故事中,被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逃或身首异处的,总是龙。

从叶公好龙到孙猴子大闹龙宫,龙已经从可畏的神物变成了被作弄被敲诈的对象,而最不走运的龙莫过于《西游记》中哪个与术士打赌,私自更改雨量的龙王。

这位龙王犯天条之后,结果是被人间的一个大臣在梦中砍了脑袋。

  龙地位的降低,产生了一些可亲可近的龙形象。

甚至龙会以落难君王的形象出现。

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唐宋以后的民间传说中,不乏失去皇位的龙。

甚至这些龙还要忍受人的欺压:

一对落难的龙王父女,被地主欺侮,强行将龙女掳走,后百般虐待,最后,忍无可忍的龙王父女才施展神力,将地主家变为深水潭。

  而柳毅传书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浪漫故事:

勇毅诚信的书生,为遭受虐待的龙女送信,使之脱离苦海,最终结为夫妻,作了龙王的“乘龙快婿”。

  结论:

  龙形象的多变,从受敬畏到被杀头,从可畏到可与之攀亲,也许这从一个方面反映这几千年中国人对大自然异己力量和皇权的心理变化,应该说,这一心理变化是与人的觉醒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吴晓;《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2】吴承恩;《西游记》;中国人民出版[M];1875年

  【3】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出版社[D];2005年;第148页。

  【5】司马迁;《史记》;天津古籍出版社[M];2007年

  【6】汪受宽;《汉书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J];2006年

《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_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