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7321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6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docx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湖北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史

选择题专项训练

1.右图是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

她问世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受挫的1082年。

《黄州寒食诗》通篇跌宕,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

A.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

B.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

D.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2.《西方文明史》记载:

“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

”材料中“普遍法则”的发现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爱因斯坦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深远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C.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知识分子普遍接受

D.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4.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A.日本的“遣唐使”

B.意大利的传教士

C.阿拉伯的商人

D.中国的航海家

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下列观点,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

①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②信徒皆为祭司

③上帝死了④回到《圣经》来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6.《朱子语类》: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引文中的“此理”指

A.以民为本

B.三纲五常

C.发明本心

D.工商皆本

7.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C.“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D.《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8.牛顿在其《原理》序言中阐述了他探讨自然现象的方法:

“从运动现象来研究自然力,而后从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自《原理》问世300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牛顿研究方法的罕见的成功。

这说明牛顿的方法与理论

A.可适用于解释和预见部分自然现象

B.体现出实验与数学计算结合的特征

C.在实践中被证明它的实际价值有限

D.足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9.“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评论的是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10.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

“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

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

”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A.清净无为    B.以法治国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11.《全球通史》中写到“他们并不把自己仅仅看作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人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从全球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并试图发现与牛顿发现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普遍适用的法则。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B.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C.启蒙思想家 

D.爱因斯坦和普朗克

12.一幅绘画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在昏暗、肮脏、拥挤的三等车箱中,前排座位上,坐着贫穷的一家人,他们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惫,整个画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是都各有生活的苦衷。

”与这幅画风格相同的作品是

AB

C《自由引导人民》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3.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了第四届世界博览会。

在这届世博会上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法国人民去参观世博会时唱着国歌《马赛曲》

B.卡尔·本茨向人们展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C.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咖啡馆向人们放映电影

D.人们在卢浮宫欣赏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14.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评价他的作品通常变现实为幻想,表现出人物无逻辑顺序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一种亦幻亦真的特色。

下列艺术作品的风格与该评价最为相似的是

15.图6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的封面,上面Lajeunesse是法语的“青年”之意,之下是青年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交流;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头像,卡内基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扶植教育与科学研究。

该封面表达的主要内涵是

A.提倡实业救国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提倡慈善精神

D.激励青年学生

16.“从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量在传播中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由数量有限的、局限在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这些能量子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产生出来。

”这一理论的提出

A.科学精准地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B.颠覆了人们对宏观世界的理解

C.是为了解决热辐射问题的疑点

D.深化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17.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

材料所述的两个“创新的世纪”的内在联系是

①都具有理性和自由的色彩

②都重视政治蓝图设计

③都意在实现人现实生活的幸福

④都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19.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             

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20.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文:

“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革命思潮日趋高涨

C.宪政思想已有传播

D.近代政体终于确立

21.“改革开放前,生活在封闭体系中的中国人将西方的摇滚乐当做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象征加以坚决抵制”,“八十年代,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以他离经叛道的举止和装束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整整一代中国年轻人成了他的崇拜者。

”下列对此材料解读表述正确的有

①时代的变迁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

②摇滚乐仅仅适应年轻人的心理需要

③中国人的观念开始由保守转向开放

④中国年轻人崇拜杰克逊体现了中西文化间的融合

A.①B.②③C.①④D.①③④

22.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因袭了商周时期的思想

B.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C.孔子的思想尚不成熟

D.阿诺德·汤因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孔子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3.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读下面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序列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②楷书③隶书④篆书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24.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涌现出著名的思想巨人和极具震撼力的思想主张。

以下思想家及其主张搭配不正确的是

A.塞内卡——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与其他人相同

B.薄伽丘——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C.伏尔泰——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D.大卫·休谟——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25.“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后世与尧思想相似的是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

D.法家“法治”思想

26.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

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

这反映了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潮

D.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高潮

27.“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

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

这些今天看来简单之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结束当时人们认识的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   

C.量子论  

D.相对论

28.观察右图,当时编撰此书的主要目的是

A.抢救历史文献,弘扬传统文化

B.调整文化政策,普及历史教育

C.加强思想控制,稳固专制统治

D.配合科举考试,安抚知识分子

29.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

“秦儒既坑,厥祀随覆。

天复儒仇,儒祀而家。

秦坑儒耶?

儒坑秦耶?

”明朝李贽却说: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自相矛盾,故均不可信

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其观点可信

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时代背景不同使得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

30.有人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一学派:

“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

……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台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

下列言论代表了该学派主张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1.近代中国某思想家撰文疾呼:

“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

其曰皇族,则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则八家与内外蒙古是已;其曰高僧,则卫藏之达赖、班禅是已。

是数者,皆汉族之所无而异种之所特有,是议权仍不在汉人也。

”该思想家应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谭嗣同

D.章太炎

32.胡适的《差不多先生》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

据此可知《差不多先生》属于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33.“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

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

”该观点最早源自

A.启蒙思想家

B.宗教改革者

C.人文主义者

D.古代儒学大师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的书(《物种起源》)叙述了饲育、栽培的动、植物所引起的变异.明白地表示出自然界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由之引导出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必然性,他用丰富的实例描绘出生物进化的过程。

……虽然书相当艰深,依然拥有无数的读者。

——梁实秋主编《名人伟人传记全集之达尔文》

材料二、毫无疑问,使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得以广泛流传并引起学术界震动的当归于严译《天演论》。

《天演论》这一渗透了达尔文《物种由来》、斯宾塞《天人会通话》、马尔萨斯《人口论》、海克尔《人天演》等各种进化论的“天演”哲学……成为唤醒国人、振奋民族自强意识的兴奋剂。

——邹振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译出的(达尔文物种原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书相当艰深,依然拥有无数的读者”?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天演”哲学的主要特点。

分析严复这一译作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9分)

35.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36.下列两幅图片分别是“中世纪女性肖像”和“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肖像”,服装的变化反映思想经历

中世纪女性肖像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肖像

A.从自然统治到人文主义

B.从禁欲主义到理性主义

C.从禁欲主义到人文主义

D.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37.2013年1月1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郑哲敏、王小谟两位院士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个奖项每年授予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

这则材料最主要说明

A.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国策

B.应该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C.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

38.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曾说:

“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

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体用不备,安能成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B.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末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基本一致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目的相同

39.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伏尔泰曾为之深深感动,感慨道:

“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争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

下面解读最符合题意的是

A.说明英国的封建特权进一步被扫除

B.表明英国政府对科学和人才的尊重

C.因为牛顿开创了严密逻辑近代科学

D.牛顿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40.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

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

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

这表明他们

A.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41.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古代科学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授时历》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42.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43.对下列两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观点一:

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

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观点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

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①“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指宗教神学长期的精神枷锁束缚社会进步

②观点一中的“真理”和观点二中的“精神”指的是人文主义思想

③观点一、二均正确揭示了文艺复兴的实质所在

④观点一、二表明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文学和艺术两大领域展开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44.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

“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  

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

45.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他指出: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46.某作品被公认为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其主人公曾经是理性主义的追随者,爱真理,为自由而奋斗,但现实告诉他,人的理性克服不了自私的本能,“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现实无法改变。

与这部作品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唐璜》

C.《大卫·科波菲尔》

D.《等待戈多》

47.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

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

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

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48.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

“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优者胜,劣者败。

……抵抗外国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积极的,这种方法就是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

二是消极的,这种方法就是不合作。

不合作是消极的抵制,使外国的帝国主义减少作用,以维持民族的地位,免致灭亡。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①与严复的思想一脉相承②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③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④

4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下列关于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20世纪60年代,我国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D.进入21世纪,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50.培根说“(中国)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着世界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人物,能比这些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所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成就分别是指

A.甲骨文、青铜器

B.印刷术、火药

C.儒家学说、骑兵

D.科举制、长城

试卷答案

1.C

2.C

3.B

4.C

5.C

6.B

7.C

8.A

9.D

10.C

11.C

12.D

13.C

14.D

15.B

16.D

17.C

18.C

19.D

20.C

21.A

22.B

23.A

24.C

25.B

26.C

27.B

28.C

29.D

30.D

31.D

32.C

33.C

34.

(1)观点:

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2分)

原因:

实例丰富,科学翔实;揭示生物进化的规律;观点新颖,开拓视野。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

融合各种进化论;利用“生物进化论”阐发社会变革思想。

(4分)

作用:

推动进化论在中国的流传;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武器;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民族自强意识;有利于西学传播,促进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5分,任答两点4分,答三点5分即可)

35.B

36.C

37.D

38.A

39.B

40.C

41.A

42.A

43.B

44.B考查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联系教材所学,毛泽东找到的这条“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之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故B项符合题意。

事实证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失败了,故排除A。

坚持持久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策略,故排除C。

实行人民民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原则,与题干所述时期不符。

所以应选B。

45.D

46.C

47.D

48.C

49.D

50.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