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7384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docx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

目录

1引言1

1.1问题的提出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1

1.2.1研究目的1

1.2.2研究意义1

1.3核心概念界定1

1.3.1幼儿“屏奴”1

1.3.2幼儿亲社会行为2

1.4文献综述2

1.4.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分类2

1.4.2儿童(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2

1.4.3幼儿“屏奴”现象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3

1.5研究的方法4

1.5.1研究对象4

1.5.2研究方法4

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4

2.1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因素4

2.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5

3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5

3.1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5

3.2幼儿“屏奴”现象发生的原因8

4针对改善幼儿“屏奴”现象的思考建议8

参考文献:

10

附录一11

附录二12

致谢13

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文是关于幼儿“屏奴”现象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调查,选择了乌鲁木齐市一所公立幼儿园,采用观察法和非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

通过对典型“屏奴”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不合理因素,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改变家长对幼儿“屏奴”现象的认识,二是提高家长对自身亲子互动行为的反思能力,三是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四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用多种组织活动形式,五是严格控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关键词:

幼儿;亲社会行为;“屏奴”

 

Studyontheinfluenceofchildren"screenslaves"phenomenononchildren'sdearsocialbehavior

Abstracts:

Thisarticleisabouttheinvestigationofchildren"screenslaves"Dearchildrensocialbehavior,choseaUrumqicitypublickindergarten,usingobservationmethodandnonstructuralinterviewmethodtocollectdata.Basedontheanalysisofthetypical"screenslaves"dearchildproblembehaviorinsocialaction,unreasonablefactorsfoundchildrenbehaviorproblems,analyzethecauses,andproposesrelevantsuggestions:

firstistochangetheparentsunderstandingofchildren"screenslaves"phenomenon,secondistoimprovetheirabilityofselfreflectionparent-childinteraction,thirdistostrengthenthecooperationbetweenparentsandteachers,toguidethehealthygrowthofchildren,andthefourthistousevariousmeansofeducation,usingavarietyoforganizationalformsofactivities,fifthistostrictlycontroltheviewingscreentime.

Keywords:

children;dearsocialbehavior;"screenslaves"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大行其道,掀起了“苹果热”的狂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成为家家必备的生活必需品,随处可见,几乎是人手一部。

年轻的“80后”父母给孩子买iphone,ipad成为流行,这些拥有触摸屏幕的电子产品成为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幼儿礼物的首选。

北京市妇联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显示:

4岁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他们的课余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

幼儿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以及屏奴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幼儿沉默,易怒,伴随有攻击性行为,不利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对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试图引起家长以及社会的重视,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健康发展。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反思幼儿接触电子屏幕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旨在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幼儿不合理的游戏方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屏奴”这一新视角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丰富幼儿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转变家长不合理的互动理念,改变幼儿不合理的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提高家长正确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能力,使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对幼儿实施教育,使得家长的教育能力有所提高,对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改善了幼儿在家的娱乐方式,亲子关系,这对幼儿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3核心概念界定

1.3.1幼儿“屏奴”

对幼儿“屏奴”现象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屏奴”进行准确而又细致的界定。

通过对查阅文献的整理,发现对于“屏奴”一词,还没有统一权威的界定,本文采用光明日报(2013)对“屏奴”现象的界定,“屏奴”是指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过度面对电子屏幕的人。

过度:

超过限度。

美国NIOSH(NationalInstitutefor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和日本的研究建议电脑终端机工作者每工作40到45分钟应该休息15-20分钟,以闭目仰卧或是望远的方式让眼睛充分休息。

儿童的眼睛正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儿童每次操作电脑的时间应更短,一般,每操作10-30分钟左右要适当休息,做一些轻松的活动,活动活动身体,或者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还可做做眼保健操或者向窗外远眺,放松眼部的肌肉等。

年龄越小的孩子,操作电脑的时间应越短。

幼儿“屏奴”是指3-6岁一次性面对电子屏幕超过30分钟的幼儿。

1.3.2幼儿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可以界定为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符合社会期望且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寇彧、王磊,2003)。

主要的形式有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等。

本文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攻击性行为、对立行为、独占行为、漠视行为。

1.4文献综述

1.4.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赵章留、寇彧(2006)的研究指出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24个月;2、四种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

全海英(2012)的研究中指出:

1、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分为四个维度,其中情感方面包括同情、安慰;利他方面包括帮助、捐助;协作方面包括合作、分享;责任方面包括守信、轮流。

2、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紧密相关的并且幼儿教师和家长期待幼儿发展的其他社会行为和能力包括独立能力、坚持行为、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1.4.2儿童(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吴念阳(2002)的研究中指出任何一方面的亲社会行为,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成两大类:

个人变量,环境变量。

个人变量包括:

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出生次序、情绪状态、道德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自控能力、社会责任感、社会化经历、内化了的价值标准。

环境变量有:

他人的态度、旁观者的存在、大众传播工具、行为对象本身的一些局限性,行为对行为者本身的意义和代价等等。

李灵子(2011)同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它使个体更加容易意识到他人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构建个体对同情对象在情感上的共鸣反应以及产生助人意愿的强烈动机,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同时,同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

王楠(2012)的研究说明:

移情训练的方法与幼儿自我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移情训练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移情训练方法的实施。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幼儿的移情情感有直接的影响。

在家长的教养方式中,被家长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幼儿很容易产生移情情感,并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体现,经常在家长打骂、掌控和忽视中成长的幼儿,不利于产生移情情感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1.4.3幼儿“屏奴”现象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华颜(2013)指出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互动和交流更能帮助他们完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性格。

小孩子应该多和同龄人一起玩,多参与户外活动。

这会让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相反,长期对着冷冰的iPad等电子产品进行人机对话,阻碍了亲子之间、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单向思维的定式,不仅交际能力逐渐落后,性格、情绪的成熟也更加缓慢。

孩子心理的成长离不开对真实世界的正确认知,只有将孩子置于现实世界当中,多看多听,才能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观。

孩子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会使孩子与现实世界脱节,影响心理的成熟;而一旦错过心理成熟最好时机,以后将很难弥补。

此外,iPad多窗口、多界面的形式,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点一下那划一下的行为,造成孩子上学以后坐不住、上课听讲爱“开小差儿”等坏习惯。

从对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从理论本身出发进行研究,也有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进行方法上的探索。

以笔者目力所及,查阅到幼儿幼儿“屏奴”现象的文献资料较少,说明从幼儿“屏奴”现象出发,有针对的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较少。

因此在本项研究中以幼儿“屏奴”现象为切入点,调查幼儿“屏奴”现象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普遍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1.5研究的方法

1.5.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新疆乌市某一所公立幼儿园,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X和Y班,以一次性面对电子屏幕半小时以上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调查共29名幼儿为幼儿“屏奴”。

1.5.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搜集并分析有关幼儿“屏奴”现象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献资料,了解幼儿“屏奴”现象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已有研究。

(2)观察法:

在选择的班上进行定点观察,观察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对立行为、独占行为、漠视行为等。

(3)访谈法:

在定点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家长进行非结构式访谈,了解幼儿在家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态度与表现,探究不同表现背后的原因。

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2.1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因素

第一,年龄。

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林崇德的研究认为:

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

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与幼儿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有关,自发的利他行为,如:

合作、分享或其他的亲社会行为,要到3-6岁才会出现。

第二,性别。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亲社会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显著优于男孩。

第三,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也可以说是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也就是一个人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

第四,认知发展水平。

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十分重视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般认为,除智力水平外,影响较明显的两种认知能力是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中他人思想、情感、动机、需要的认知和理解、认知发展理论假设,随着儿童理解他人体验的能力的发展,他们对认知对象的反应能力也相应的增强。

2.2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

第一,榜样学习经验。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类似的情境中学会了怎样去做,有许多实验研究可以证明榜样学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榜样学习能够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机制可能有两点:

一是模仿,二是内化,如果榜样学习过程中内化机制发生作用的话,榜样学习的结果应该能够泛化并具有一定的特性。

第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等媒介。

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

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有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比如:

婴儿在对成人第一次微笑和发声等社会行为发生的两个月后,在同伴交往中才开始出现相同的行为,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儿童随后对同伴的行为、方式。

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幼儿日常接触的电视,广播,广告等媒介发生作用的,儿童极易学习这些媒介上的行为,却不会主观判断对错,只是单纯的模仿,所以家长的选择很重要。

3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

3.1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现状分析

通过观察,共收集到29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四种问题行为:

攻击性行为、对立行为、独占行为、漠视行为。

共有54个案例。

攻击性行为: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

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对立行为:

主要表现为幼儿明显不服从、对抗、消极抵抗、易激惹或挑衅等令人厌烦的行为。

独占行为:

自己手里的东西不愿与别人分享,别人的东西却总想要,如果得不到就哭闹不止。

漠视行为:

幼儿不愿与他人交流、游戏等。

现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在园一日的频次统计如下:

表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的频次分布表单位:

问题行为

攻击性行为

对立行为

独占行为

漠视行为

频次

24

9

13

8

百分比

44%

17%

24%

15%

从表1看出,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最常出现的问题行为是“攻击性行为”和“独占行为”。

案例1

在幼儿园放学时,文文妈妈来接文文回家,文文一见妈妈就问妈妈要手机玩,妈妈不给,说回家再玩,文文不愿意就生气,与妈妈大声说话,接着哭闹不止。

妈妈无法,就只能把手机给文文玩。

本案例中幼儿出现了“言语性的攻击行为”和“对抗行为”。

面对电子屏幕上瘾的幼儿,在不能立即拥有手机等电子产品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反社会行为,家长制止无效后,出现了妥协,这会助长幼儿反社会行为的继续发生。

在后续观察中,家长出现妥协的幼儿下次更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长期以往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正常发展。

案例2

早上来园时,君君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小手机,一天的在园活动中,君君一直在玩手中的手机,不参与活动,也不理老师,老师想收走君君的手机,君君就会踢打老师,不愿上交手机,也不愿把手机给别的小朋友玩,只能看着他玩。

这个案例中幼儿出现了“漠视行为”、“攻击性行为”和“独占行为”。

在面对对幼儿吸引力很大的电子产品时,只愿自己把玩,不愿与人分享,在专注观看电子屏幕时,不愿有人打扰,亦不愿理会他人,与人交流。

经常出现这些行为,会使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减弱,反应能力下降,攻击行为上升,影响幼儿社会化进程,阻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上述案例是在园观察所收集案例的代表,可以看出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家长均采用直接制止的方法,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从拿走电子屏幕出发,很少会考虑跟幼儿进行沟通,这忽略了从幼儿本身,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教育,告知幼儿电子产品的不好之处。

通过对这29个家庭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在不同家庭经济水平下,幼儿“屏奴”现象发生不同,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不同。

现对这些家庭拥有电子产品的情况统计如下:

表2幼儿家庭拥有电子产品状况统计表单位:

电子产品

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台式电脑(笔记本)

电视

家庭

百分比

29

100%

7

24%

27

93%

29

100%

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家庭都拥有手机、电视。

93%的家庭拥有电脑。

这给幼儿接触电子屏幕提供了条件。

由儿童教育研究机构迈克尔·科恩集团(MichaelCohenGroup)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36%的孩子都拥有属于个人的设备。

现对其中3例幼儿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其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在家一日的频次统计如下:

表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问题行为的频次分布表单位:

问题行为

攻击性行为

对立行为

独占行为

漠视行为

小畅畅

3

2

3

1

冬冬

尔尔

2

3

1

1

2

1

3

2

案例3

才2岁半的宝宝小畅畅,最近则是沉迷于各种动画片,用高女士的话说:

“我儿子属于那种看完电视看ipad,看完ipad看手机,看个不停,这让我很担心。

不给就哭,不给就闹,我都没办法了”

这个案例中幼儿出现了“对抗行为”和“独占行为”。

家长在劝阻无效后,只能无奈选择放纵。

但是,正是这种放纵,导致幼儿变本加厉的继续玩iPhone、iPad,而不给幼儿时,幼儿只会更加厉害的哭闹。

长期以往,幼儿亲社会行为只会越来越少,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成长。

案例4

“我最喜欢玩‘神庙逃亡’了,学说话的‘Tom猫’也很好玩。

”在吴女士家里,今年6岁的冬冬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iPad往沙发上一靠,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叫几次都没用。

此案例中的幼儿出现了“独占行为”和“漠视行为”。

幼儿沉迷电子游戏,观看屏幕时间严重超过正常范围,无视家长的声音,拒绝被打扰。

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幼儿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利于亲子间的关系。

影响幼儿合作交流与分享。

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碍。

案例5

年轻妈妈任女士最近有点烦恼,5岁的女儿尔尔似乎对新买的iPad有些上瘾,以前吃完饭还缠着爸妈一块玩,现在经常一个人拿着iPad玩游戏,一坐就是个把小时,同父母的交流明显少了很多,强行收走iPad,女儿还会不高兴,甚至哭闹,这让她有点无所适从。

此案例中幼儿出现了“漠视行为”和“对抗行为”。

从一开始的与父母一起玩,到后来的自己玩,幼儿的变化是明显减少了与他人交流,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的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所以,幼儿“屏奴”现象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3.2幼儿“屏奴”现象发生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认为,导致幼儿“屏奴”现象发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亲子教育的缺失。

许多年轻的家长因为缺少时间和耐心陪伴幼儿,每当幼儿无聊哭闹的时候,就使用手机、iPad来哄幼儿开心。

加之电子产品可安装各种益智早教软件具有一定教育功能,因此家长们觉得有这样的“电子保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导致孩子产生“电子依赖”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和谐亲密的亲子互动关系,家长采取多种不同娱乐方式,以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第二,模仿。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本身就各种电子产品不离手,这些父母养育下的幼儿,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其实是间接被强化的行为。

像很多家长自己玩电子产品,或一直看电视,幼儿容易模仿,长此以往幼儿自然迷恋。

因此,家长以身作侧,树立正确榜样,而不是单方面去制止幼儿。

第三,手机、平板本身的吸引。

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屏幕色彩鲜艳,动画精美,吸引眼球。

既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幼儿能抵挡得住诱惑。

因此家长要善于引导。

第四,独身子女。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幼儿的溺爱,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家长为满足幼儿的要求,愿意给幼儿提供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

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儿意识,而不是一味的去满足幼儿。

4针对改善幼儿“屏奴”现象的思考建议

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反思了幼儿“屏奴”现象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期望能帮助家长改善幼儿的“屏奴”现象的发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转变幼儿的问题行为。

第一,改变家长对幼儿“屏奴”现象的认识。

家长要了解幼儿这时期的认知发展规律,理解幼儿对电子产品的沉迷。

这是家长开展正确教育的基本前提。

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父母的话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做,家长除了告诉幼儿沉迷于iPad的坏处之外,也要适当的在每个礼拜六礼拜天安排他玩不超过2个小时的游戏,在他玩游戏期间要给他营养和水的供应。

这个时间段切记不要训导幼儿,让他慢慢的养成一个规律习惯。

你不限制了,幼儿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对iPad及其他电子游戏丧失兴趣了。

第二,提高家长对自身亲子互动行为的反思能力。

由于尚处于幼儿期的幼儿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必须有人给予一定亲社会行为的指导。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幼儿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都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幼儿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行为。

家长应注重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幼儿与父母一起游戏,而不是和电子产品。

家长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身作则,不让幼儿用iPad,自己也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用。

第三,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教师可通过五大领域的课程,以游戏的方式告诉幼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与伙伴,与自然亲密接触。

家长与老师加强交流与合作,时时了解幼儿在园动态,才能更好的教育、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第四,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用多种组织活动形式引导幼儿。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世界需要他自发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

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会让幼儿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无法培养观察力,甚至失去感受世界的热情。

家长需多鼓励幼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多进行体育游戏,带着幼儿到户外亲近绿色。

参加亲子营,一起外出爬山、钓鱼、踏青。

第五,严格控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根据《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电子视频产品。

0到6岁儿童使用电子视频产品,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得超过一小时。

持续近距离注视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分钟。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