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37639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PTX 页数:119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9页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权经济理论知识.pptx

第三章,产权经济理论,1,一、产权的内涵二、产权的功能三、产权的起源和保护四、科斯定理,本讲内容,2,一、产权的内涵,几个案例什么是产权产权的结构产权的分类,3,案例1:

公地的悲剧(TheTragedyoftheCommons),1968年12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美国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的“公地的悲剧”一文。

30年来,它成为生态学界一篇经典性的文章。

哈丁在文章中讨论了公共牧场的使用与管理问题。

他说,假定有一个向所有牧人开放的牧场,那么,每个牧民都将在此牧场上放牧尽可能多的牲畜。

这种情况,如果因天灾人祸使人和牲畜的数量不超过此公共牧场养活那么多人与牲畜的能力,就可以继续保持。

否则,这种公地共享的逻辑便会产生悲剧。

因为,每个牧人都会通过增加牲畜头数以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利益,而每增牲畜,都会有正副两种后果:

对增加牲畜者而言,他得到增加牲畜的全部收益;如果增加牲畜属于过分放牧性质,其所造成危害则由全体牧人分担,他自己只承担全体牧民每人平均分担的那一小部分。

这样一合计,他就决定增加牲畜。

然而,他这样做,别的牧人也会这样做。

其结果全体牧民落入一个在面积有限的公共牧场上无限增加牲畜的陷阱。

换句话说,大家都利用自己使用公共牧场的自由,奋勇奔向毁灭之途,这就是他所称的“公地的悲剧”。

产权的内涵,4,案例2小村庄的故事,在赣北的某个山区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

它坐落在山沟中,一条清澈的溪水由西至东缓缓流过。

两旁的高山郁郁葱葱,一年四季生机勃勃。

在“文革”期间,这个村庄只是当地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

1978年以后,改革春风吹大地,这个小村庄也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实行家喻户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根据我国土地法,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但是,改革以后,集体土地按照每户人口承包到各家各户,农民拥有了实际上的土地控制和使用权。

此外,村庄的竹林大部分被划分到各家各户,同时留有一部分的集体竹林。

但是,树林却没有做类似的处置。

竹林和树林均属于经济林,可以给村民带来经济利益,当然,也可以用于制作农业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如用木材做房子、犁、家具等,用竹子制作竹床、簸箕、竹筐等。

5,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修了一条公路,通向外界。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山里的各种资源的经济价值迅速增加。

同样是竹林,不同的产权归属导致不同的命运。

分到各家各户的竹林,受到很好的管理,不少村民在自家的竹林周围上石头垒成的或者木制的篱笆,防止自家的竹林被他人砍伐,被牲畜糟蹋。

春天的时候,还派人看守,防止他人偷笋。

因此,各家各户的竹林地郁郁葱葱,得到悉心地看护,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有竹林。

这些不多的公用竹林地被砍伐殆尽:

春笋要么被牲畜糟蹋了,要么被村民拔回家食用;能有幸长成的竹材被砍作各种用途,留下来的竹子全部都是弯弯曲曲、发育不良。

6,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村里的树林:

村民将树木砍倒用于制作各种家具或者建造房子,但是砍伐的数量多于自己的需要,剩下来的木材通过各种渠道销售。

后来,有人来村里购树,队长或村长与购树者合谋将村里的树木用卡车大量的外运。

尽管砍伐和销售树木需要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但是,由于监控的困难以及合谋行为,这些人在砍树时往往是申请一个立方的树,砍两个、三个立方的树,村民由于不愿意得罪人,再说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树,也懒得惹这个麻烦,因此,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自己有机会也模仿这做,反正顺手牵羊的甜头不干白不干。

结果,不出几年,村里的树林亦被砍伐殆尽。

甚至一些百年老树都被砍掉,用作柴火或者烧炭原料。

令人心痛。

7,什么是产权?

Propertyrights,产权应当包含哪些内容?

产权涉及到产权的享有者,即产权的主体,产权的客体(财产),非产权主体。

产权的实质是界定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的关系、权利和义务。

产权主体享有产权,非产权主体就有尊重、不予侵犯的义务。

产权的内涵,8,什么是产权?

(续1),产权的经典定义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V3,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P.1101.。

)个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叫做产权。

(恩格拉恩格特森)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

(巴泽尔),产权的内涵,9,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德姆塞茨)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阿尔钦)产权不是关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

(菲吕博藤和平乔维奇)产权是一些社会制度,即界定或划定了个人对某些特定财产,如土地和水所拥有的特权范围。

(利贝卡普),产权的内涵,10,什么是产权?

(续2),产权的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它不仅是人们对财产使用的一束权利,而且确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一些社会制度。

产权的内涵,比如说,我拥有一亩水塘,产权确定的并不是我与水塘之间的关系,它确定的是我与其他人在使用水塘的权利问题上的关系。

11,产权的结构,产权(propertyrights)的范围(构成)所有权所有权是指在法律范围内,产权主体把财产(产权客体)当作自己的专有物,排斥他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利。

使用权使用权是指产权主体使用财产的权利。

财产使用的三种情形:

使用而不改变其原有形态和性质。

部分改变其形态,而根本性质不变。

完全改变,甚至使其原有形态完全消失,转换成其它的存在形式。

产权的内涵,12,产权的结构(续1),产权(propertyrights)的范围(构成)收益权财产的收益权是指获得资产收益的权利。

让渡权让渡权是指以双方一致同意的价格把所有或部分上述权利转让给其他人的权利。

产权的内涵,13,产权是一组权利,比如说“张三有一辆宝马车”,这对张三意味着什么呢?

别人不能拥有、不能随意使用?

只有张三可以拥有、使用、处置、剩余索取等。

不经张三同意,任何人不得剥夺张三的所有权、使用权。

那么张三使用这辆车有没有限制呢?

张三拥有这辆车,政府能否随意限制呢?

比如不准进入什么路段,不准在什么时间使用,车况必须符合什么标准,车内必须配备安全带,尾气排放必须达到什么标准,不准停放什么地方等等?

14,

(一)关于产权的几个案例,案例甲公司耗资12500万美元设计、发射和维修一颗用于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传递商业资料的卫星,这颗卫星定位于大西洋上空25英里处的同步轨道上。

最近,乙公司的一颗自然资源监视卫星偏离了轨道,与甲公司的商用卫星非常接近,以至于使甲公司在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商业资料传递中断。

结果,甲公司损失了很多客户,因而甲公司起诉乙公司侵犯了它所拥有的同步卫星轨道权,15,案例张三从其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农场,张三把大部分土地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自己仅保留一块被称为“沼泽”的土地用于养鱼和放鸭。

过了几年,附近的土地价格上涨,于是张三就准备把“沼泽”放水排干,把它开垦成一块居住地。

然而当地某著名大学的生态学家认为张三的财产是保持当地生态平衡的一部分,建议城市管理委员会通过一条法令禁止任何排干“沼泽”地的做法。

张三为了保护其变动财产的权利开始上诉,结果起诉没有成功,张三转而要求法院勒令市政府以市价收购他的“沼泽”地,也没有成功。

16,案例一个医生发现食品加工厂附近居民很多,于是就在离食品加工厂不远处开了一家私人诊所。

当开始营业时,医生发现食品制造商的机械设备噪音很大,防碍了他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肺部疾病,医生甚至不能安静的思考问题和集中精力工作。

于是,医生便提起诉讼,要求食品制造商停止使用带有噪音的机械设备。

法院接收诉讼,并做出判决禁止食品制造商使用带有噪音的机械设备。

17,案例农夫和养牛人在毗邻的土地上同时经营,农夫种麦子,养牛人负责养牛,麦田与牧场之间没有栅栏。

走失的牛践踏了农夫的麦苗,农夫受到损失要求养牛人赔偿,发生争执。

于是,农夫把养牛人告上法院。

法院判决养牛人赔偿农夫的所有损失,18,上述几个案例提出了产权的几个基本问题:

私人可以拥有什么样的资源(所有权的界定问题)所有权怎样建立(公共认可的占有关系)所有者如何合法地行使资源排他性权利(处置权、支配权、使用权)如何保护产权?

如何补偿对产权的侵犯?

上述问题正是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9,产权的统一与分离,产权的统一一般是指产权中的各项权利完全归属于所有者,由所有者统一行使,不与他人分享。

(个人业主制企业)如果一束权利全部归同一人所有,并不一定最有效率,把同一物品的产权分解开,归不同人所有,可能效率会更高,从而导致单一资产分割的产权的形成.,产权的内涵,20,产权的分离,一般是指所有者只享有产权中的最终所有权,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享有或不直接享有产权中的其他权利,同时又与他人共同分享产权中的其他各项权利。

产权分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所有者并不必然地具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产权的分离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监督代理者,即如何保证代理者不偷懒、不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此外,如何使代理成本最小化。

这更要求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避免可能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发生的侵权行为,产权的内涵,21,

(一)私有产权,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可以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其他人。

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只要每个人拥有互不重合的不同的权利,多个人同时对某一资源或资产行使的权利仍是私有产权。

私有产权的关键在于对所有权利的行使的决策及其承担的后果完全是私人做出的。

产权的分类,22,

(二)共有产权,有些资产的产权具有这样的特点:

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

这种产权被称为共有产权。

共有产权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共有资源在个人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

即使每个人都可使用某一资源来为自己服务,但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声明这个资源是属于他的财产。

23,产权的分类,(三)国有产权国有产权则意味着只要国家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它就能排除任何人使用这一权利。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不同的产权形式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学者认为,私有产权的效率最高,共有次之,国有最差。

产权的内涵,24,产权的属性,不同形式或类型的产权,其属性和特征也不同。

就私有产权而言,它主要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让渡性和清晰性,共有产权则不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让渡性和清晰性。

25,

(一)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私有产权的决定性特征是其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产权的排他性,实质上是产权主体的对外排斥性或对特定权利的垄断性。

私有产权的排他性一方面把选择如何使用财产和承担这一选择后果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使所有者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求带来最高价值的资源的使用方法。

共有产权的组成成员是作为一个整体分享共有财产的产权的。

在共有范围内,对财产的权利,是你的,也是我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不具有排他性的。

当然,共有产权也存在作为一个总体的对外排他性。

26,

(二)可分割性与不可分割性,可分割性是私有产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

产权的可分解性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体现出来。

产权的可分割性对产权的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有产权作为一个整体,是排斥任何一个内部成员侵占、分割共有产权的,即共有产权不具有可分割性。

27,(三)可让渡性与不可让渡性,可让渡性也是私有产权的内在属性。

共有产权不具有可让渡性。

按让渡内容的多少可分为全部产权的让渡和部分产权的让渡。

按让渡时限可分为永久性让渡和有限期让渡。

产权的让渡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私有产权的可让渡性有时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出现“所有权的残缺”。

在所有制残缺中,可让渡性的“残缺”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28,私有产权的可让渡性可能受到限制,会出现两种情况:

德姆赛茨的所有权残缺埃格特森的所有权弱化德姆塞茨指出:

对人们实施专门的所有权的能力的制约,会导致他们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企图使效用最大化的边际替代调整。

其结果是物品的不同分配和内含的财富不同分配。

柯武刚和史漫飞也认为:

在传统或其他制度禁止处置产权的地方,如禁止出售产权的地方,产权被束缚于一个既有的所有者,而其他人尽管因具备更好的知识和技能而可能对该财产定价更高,却不能对该财产进行更好的利用。

29,产权残缺可以理解为是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的权力约束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

原因:

一些代理者(如国家)获得了允许其他人改变所有制安排的权利,对废除部分私有约束的控制已被安排给了国家,或已由国家来承担。

价格管制、对销售收益征收过高的税收以及发生进入壁垒,所有者不能得到全部财产收益时,或因使用产权的备选方案集受到改变,可选择的行为空间缩小,其财产不能用作最佳用途,不能得到最大收益时,所有权就是残缺的。

30,埃格特森的产权弱化指政府对产权主体的独占权加以一定的限制。

埃格特森认为:

“如果一个人交换资产的权利,获取并使用来自交换的收益的权利,都没有受任何限制,就可认为产权没有被弱化;例外的情况是某人毁坏了他人的资源,而这个人没有权利这么做。

按此定义,限定你的开车速度就是削弱了你使用车的权利,但禁止你开车轧人或者把车开进商店橱窗里就不算弱化权利。

”,31,(四)明晰性与模糊性,产权明晰,是指不同产权或不同主体的产权,其边界应尽量明确。

任何产权形式,如果其所有者是确定的且是惟一的,那么这个产权就是明晰的。

反之,则是模糊的。

以共有产权来看,所有者尽管是确定的,但是并不是惟一的,这就容易产生产权的模糊性。

产权模糊有两种情况:

一是产权归属关系不清,即财产属于谁未明确界定或者未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肯定;二是财产在使用过程,权利归属不清。

当产权出现分割、分离与转让等情况时,财产各种权利主体变得不明确。

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32,产权界定不清会使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因边界不清而纠缠,甚至交易费用高得使交易无法进行。

即使他们不进行产权的让渡,也会因产权的边界模糊而长期争吵。

这不仅妨碍了产权的正当行使和资源的利用。

长期的谈判、争吵本身就是大量交易费用的耗费。

通过划分产权,明确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使权利与责任对称,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减少交易成本。

当外部性出现时,通过重新界定产权,适时地排解产权纠纷,也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

33,产权的明晰的条件:

(1)产权的明晰需要费用,有些产权由于界定和实施所有权的费用太高而不得不采用模糊产权的形式,如社团产权;

(2)产权的明晰需要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

如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乡镇企业在目前不得不采用模糊产权。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除了少数国家控制的产权和一些公共品产权以外,其他产权应该是明晰的。

34,要注意的是,产权的明晰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对的。

产权界定的“公共领域”是巴泽尔用于说明产权的初始界定不能保证完全清晰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指出,为了使资产的产权被完整地界定,资产的所有者和对它有兴趣的人必须对它有价值的各种特性有充分认识。

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这样,被转让的资产的某些未被发现的价值就会置于“公共领域”。

35,二、产权的功能,产权的功能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功能之一:

激励和约束功能如果经济活动主体有了界限确定的产权(不管什么产权,数量有多少),就界定了他的选择集合,并且使其行为有了收益保证或稳定的收益预期。

这样,其行为就有利益刺激或奖励。

奖励功能与约束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约束是一种反面的奖励。

产权关系既是一种利益关系,又是一种责任关系。

从利益关系说是奖励,从责任关系说则是一种约束。

36,产权的功能(续1),功能之二:

外部性内在化、外部性的产生与新的权利的界定福利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是从单个的制造外部性的主体来考察的。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外部性是一个新的权利的产生,是在原有产权格局下,在原有产权的范围内,产权主体行使自己的产权时,却产生了新的权利问题。

37,从空间上来说,外部性一般产生于产权公域和产权领域产权公域是指不同产权的权能范围或作用空间的交叉部分,这与产权主体的行为和产权的行为性相联系。

产权公域是外部性产生的可能空间,但不等于外部性产权领域是指不同产权的权能范围相邻的区域,但还是界线分明产权公域和产权邻域如何产生出新的权利呢?

38,第一,有产权公域或邻域,并不一定同时就有外部损害,随后的变化才导致外部性,从而产生新的权利第二,在产权初始界定和产权主体行使其产权之前,一些因素或权利就客观存在或必然存在,但在产权初始界定时,没有考虑到,从而没有界定其产权,以至后来这些因素成为相对于原有产权来说的外部性第三,外部损害原来就有,具有产权公域或邻域的各产权主体没有提出来,39,、产权设置、外部性内部化与资源配置外部性问题可以归结为对以外部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新的产权设置或界定问题。

只要对外部性设置了产权,外部性就被内部化了。

外部成本,作为一种外在成本,被内部化了,即由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

总之,产权的设置可使外在成本内部化,从而比原来更节约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40,对外部收益的划分同样是对产权或财富的划分和确认。

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外部收益制造者全部拥有外部收益,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第二,外部收益制造者完全不享受外部效益,而让在产权上与之公域或邻域的主体独享,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第三,或者外部收益制造者和邻近的或相关主体按一定比例分享外部收益,这种情况应该是现实中被普遍实施的。

41,产权的功能(续2),功能之三:

资源配置功能指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直接形成资源配置状况或驱动资源配置状态改变或影响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相对于无产权或产权不明晰状况而言,设置产权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与产权的“内化外部性”和“减少不确定性”功能相联系、任何一种稳定的产权格局或结构,都基本上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的客观状态、产权的变动也同时改变资源配置状况(但是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不一定完全由产权变动而导致)、产权状况影响甚至决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42,三、产权的起源和保护,产权的起源如何理解产权的起源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潜在利益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产权形成的模型,43,产权的起源,如何理解“产权的起源”所谓产权的起源,应是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变化,而不是在人类社会的某个时期新的产权或产权关系的产生。

产权的起源,是指私有产权的起源。

产权的起源和保护,44,产权的起源(续1),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前提在一个资源不稀缺的世界里,是不需要产权的。

在现实世界里,如果不存在对于稀缺资源使用进行约束的制度,没有一个社会是能够生存的。

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自由使用(openaccess)将会导致一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急剧“耗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源的稀缺程度及其变化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迁离开稀缺性,难以说明产权的起源于产权制度的演变“空气、阳光”,产权的起源和保护,45,长春首起阳光纠纷引关注邻楼变身高层挡光严重,齐大爷家住红旗小区1门,他家的房子属于厢房,主采光面在东偏南的方向。

因为是7楼,所以每天阳光进来的较早,基本能有一上午的光。

2007年春天,与齐大爷家相邻10米左右的一栋5层高的办公楼拆除重建。

此后,齐大爷的烦心事儿就来了前些天,齐大爷总觉得有点什么不对劲儿,觉得太阳出来的晚。

原先还以为是自己贪睡,每天起来晚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原来是太阳照进窗户的时间越来越晚了。

站在窗台边,齐大爷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旁边的楼已经盖到比原先还高了!

难道”“你们家发没发现最近和以前有啥不一样的?

早上阳光进来的时间晚没晚?

”齐大爷见到楼上楼下的邻居都会问一问。

“少了,好像是旁边的楼挡光!

”“新建的楼比原先的楼扩大了不少,离我们也更近了,不只是挡光,视线也挡了,而且隐私也没了呀?

”“咱们得找开发商,看看他们手续全不全,看看政府是怎么规划的”原来,每个人都发现了自己家的光少了,也发现这个楼离自己家的窗户原来这么近。

46,47,200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其中对采光、通风、通行等方面的相邻权问题做出了规定。

10月中旬,位于朝阳区工农大路西解放立交桥下的一栋高层建筑正在施工,而与该建筑相邻的一栋老楼1门的21位居民,认为该建筑损害了其采光、视线等相邻权,于是居民与开发商发生了激烈冲突。

这是物权法实施后,长春第一起相邻权维权事件。

究竟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到底如何解决.,47,产权的起源(续2),潜在利益是产权产生的基本动力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产权能够界定潜在利益或预期收益(物权法)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只有当界定权利的费用与权利带来的好处在边际上达到相等时才会产生,或者说,只有当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时,人们才有动力去制订规则和界定产权。

德姆塞茨提供的案例:

18世纪印第安人狩猎(海狸)活动(从吃肉到皮毛贸易),产权的起源和保护,48,思考,1.张三拥有一套房子,请列出张三对这套房子的10种权利。

2.为什么会产生产权?

3.在怎样的情况下人们才有界定产权的积极性?

49,产权的起源模型,哈罗德德姆塞茨(1967)关于产权的理论(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96-113页):

当内在化收益大于成本时,产权就会产生。

内部化的动力主要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革新、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协调的产权调整在社会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新的私有或国有产权的出现总是根源于技术变革和相对价格的变化。

产权的起源和保护,50,原始模型,德姆塞茨运用该理论解释了加拿大北部印第安人部落中土地私有产权的产生:

18世纪早期,这些印第安部落之间通过划分狩猎区的方式逐步确立了获取海狸毛皮的排他性权利。

此前,印第安人猎取海狸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排他性权利并没有出现。

因而,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

随着毛皮贸易的发展,需求的增加大大刺激了狩猎活动,这就要求增加保护资源的投资(例如对原生动物的驯养),以实现财富现值最大化。

但对资源的最优化利用需要对狩猎者的行为加以限制。

在没有排他性权利的条件下,野生动物的私人价值为零。

正因为排他性权利的确立可以提高社会的净财富量,所以,印第安人才有了确立私有产权的激励。

51,原始模型,德姆塞茨(1967)同时把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与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进行了对比:

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没有发展起相似的产权,是因为建立私有狩猎区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而收益较小。

因为在那里没有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狸,平原动物都是一些活动范围很广的食草类品种。

52,原始模型,麦克马纳斯(1972)在德姆塞茨(1967)之后,再次研究了北美印第安部落排他性产权的产生:

“我所接触的几乎所有研究毛皮贸易的历史学家都指出,在毛皮贸易兴起之后,这一地区的海狸数量急剧减少。

”但是,根据德姆塞茨(1967)的理论,随着排他性权利的产生,海狸的数量会趋于稳定,甚至还会有所增加。

53,原始模型,麦克马纳斯(1972)还发现:

哈德森湾公司曾是皮毛的唯一买方,它为维持海狸的数量曾承担了费用。

而根据德姆塞茨(1967)的理论,当狩猎者拥有了自己狩猎区的排他性权利之后,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在皮毛贸易开始之后,并没有出现相对价格和技术的变化,根据德姆塞茨(1967)的理论,印第安人应该不会有激励发展排他性产权。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矛盾?

54,原始模型,产权的确立为什么未能保持海狸的数量?

麦克马纳斯通过更仔细的研究发现,加拿大东部的印第安人狩猎者一般聚集为一个小部落,“部落的成员有权阻止其他部落的成员从他们的领地取得肉或皮毛来出售,但是他们无权阻止其他人猎杀海狸用于个人消费。

”即,印第安社会“直接消费的权利是大家所共有的,只有用于交换的权利是排他的。

”这是因为,印第安人生活在一个很不确定的环境中,经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共有的猎取海狸用于消费的权利,可以视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这种社会保险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