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7662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docx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报告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

刘守旭

一、危机前的美国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经历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凯恩斯主义管理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使得政府采购不断增加,加之二战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需求的扩大与投资的增长相互促进,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景气周期。

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经济历经波折,但总体趋势仍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黯然失色,而凯恩斯主义则受到青睐,罗斯福新政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措施的有效性。

大萧条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转移支付、赤字经济、需求管理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成为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济学术语。

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给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乃至普通大众以沉重打击,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危险的境地,“当时‘发达市场经济’的工业生产在短短一年之内骤降一成,国际贸易则跌落13%。

”①单就美国而言,“到了1974年,通货膨胀达到了11%,……1975年,在几个月之内失业率就达到了9%,这是自193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②通货膨胀与失业是大众最不能接受的两种经济变动,它们却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同时出现,更有学者认为包含隐蔽失业的调整失业率将达到25%。

③一切事物都不会凭空出现,差别只在于我们是否觉察到其发生前的征兆。

同样,探讨滞胀危机的成因,也不能不首先探究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滞胀局面的形成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也逐渐丧失其世界经济霸权的优势。

滞胀一词是美国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1976年首次提出的,用以解释经济停滞、失业加剧与通货膨胀率升高并存的经济现象。

美国经济首次在危机期间显著出现物价上涨现象是在1957-1958年,在1969-1970年的经济危机中,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

而1973-1975年的滞胀危机则是最为典型的一次。

在尼克松执政初期,美国政府并没有把国内经济政策作为施政的重点领域。

“通货膨胀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最令人忧虑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用牺牲其他目标,尤其是高就业所能应付的问题。

”②通常来讲,失业带给民众的打击要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这从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悲惨指数。

③公式就可以看出,这一指数反映了失业比物价上涨更让人痛苦的普遍观点。

美国的通货膨胀情况在1973年春天开始加剧,不管是发布日用品价格冻结的命令,还是执行略为缓和的控制措施,通货膨胀都不曾出现降低的迹象。

关于通货膨胀压力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学者特别提到1972年经济的高度繁荣与1973年取消价格管制后消费需求的强势反弹,以及1971年与1973年美国政府多次动用汇率干预手段促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的政策导致一定程度的国内物资短缺,认为这些因素是1973-1974年这一轮物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

而1973年10月之后出现的能源危机则是导致事态严重失控的重磅炸弹,这次石油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与猛烈性十分罕见,其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异常沉重。

①到1974年秋天,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均已失控,传统的宏观调控措施在应对滞胀危机时难以发挥效用。

在经历了1966-1969年的繁荣之后,失业率从1970年开始就已经开始进入上升周期。

1975年3月,宏观经济跌到谷底。

三、滞胀危机的表现形式

滞胀危机的表现形式很直观,正如其名称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即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长期共存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

美国失业人口绝对数和失业率分别在1975年达到了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值,失业人口总数接近800万人。

①美国消费物价在1973年以后,物价涨幅的走势较前期更为陡峭,而物价指数在1960-1967年间则几乎没有多大变动。

其中食品、燃料和医疗的价格涨幅是最剧烈的,而似乎通货膨胀率本身也存在着某种反馈机制,“通货膨胀率越高,通货膨胀就会变得愈加易变、愈加难以预测。

这样一来,更不稳定的实际产出水平、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率的更大波动,都增加了整个经济的不确定性。

”在滞胀危机出现以前,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

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最早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成为概括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经典描述,即在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较低,而火热的市场通常会带来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进入衰退时期,失业率较高,冷清的市场环境则使得通货膨胀率不断走低。

滞胀危机成因中的制度性因素

主要从制度层面的五个角度对滞胀危机成因进行论述。

大公司与工会分别垄断了生产资料要素中的土地、资金与劳动力资源,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面临着“特里芬悖论”的困扰,美元流动性过剩使得通货膨胀难以遏制;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正处于下行周期,凯恩斯主义的积弊在这时开始显现;由于战后美国政府迷信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效果,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扩大总需求,使得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及时调整,一旦停止赤字财政的刺激,经济就会下滑;在民主党执政时期,联邦社会福利开支一度成为美国政府调节社会、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社会福利开支是赤字财政长期化的主要消费者,这对通货膨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的方式提出了疑问与挑战。

二、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性过剩

货币主义学派属于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

“严重的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他认为制造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工会势力、商人投机、国外输入、较低的生产率,甚至也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

他认为,就今天的纸币来说,只有政府才能制造过度的货币增长,从而制造通货膨胀。

从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末期,美国货币加速增长的原因有政府开支的急剧增加、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以及联邦储备体系推行的错误政策。

政府开支增加中包括了社会福

利开支的增加以及为确保越南战争继续下去所进行的军费筹集活动,这种军费筹

集主要依靠增发货币来实现。

而联邦储备体系的错误政策则是指伯恩斯就任美联储主席后推行的不合时宜的放松信贷的货币政策。

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国际结算货币及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而言,美元的过度发行不仅造成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泛滥,更是通过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流入国际市场,造成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性过剩。

1944年7月,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获取了美元霸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代了英镑的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这一体系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

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

”但是到了1971年,世界货币体系却难以维持下去了,并最终陷入崩溃。

早在1968年,美国就曾关闭黄金窗口,停止兑换黄金,并征收10%的进口税以刺激出口。

越南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政府并没有制定一个详细的筹集军费的计划,战争开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发货币实现的。

从1969年开始,美国的货币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广义货币供应量开始大幅提高,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多,虽然增长速度并不是十分惊人。

但此时,欧洲各国手中已经保持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出于对美国滥发美元导致其外汇储备缩水的担忧以及对美元霸权的不满,欧洲国家开始集体向美国施压,要求美国约束货币发行、减少财政赤字,并采取用美元向美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实际行动,最终发生了挤兑黄金的现象。

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不到二战结束时的一半,美国政府无力继续兑换黄金。

于是,尼克松总统再次下令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停止黄金兑换,于是各国纷纷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美元贬值直接导致了物价上涨。

事实上,美国从1971年开始,就已经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大量的企业倒闭致使失业率激增,低迷的国内经济导致美元汇率不断走低。

1973年,美国政府放弃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固定比价,这一举措更加恶化了美元汇率的走低趋势,美元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出现了大幅贬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土崩瓦解。

汇率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进而间接影响到生产层面,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不稳定。

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长期向海外支出超过进账的美元,资本项目严重失衡,造成在世界范围内美元流动性过剩。

美元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其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势必导致全球资产价格的上涨。

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美元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债务经济的发展,而债务经济也是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银行信用体系之上的,信贷消费透支了未来的收入,在短时间内促进了繁荣,却加剧了通货膨胀。

同时,由于人们在对待通货膨胀的态度上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或理念,即在通货膨胀时期消费是正确的,因为货币购买力处于贬值通道当中,而实物商品则处于升值通道当中,用行将贬值的货币换取势必升值的实物商品是合理的。

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通货膨胀,也恶化了美国的银行信用体系,债务经济的最终崩盘将是灾难性的。

由于信用卡的出现与信贷消费的发展,美国人的储蓄习惯出现逆转,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升高。

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储蓄不足,投资乏力,当人们对传统工业品的消费变得迟钝时,多余的生产能力开始积压,造成生产停滞,失业率上升。

卡斯泰尔斯认为债务经济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大公司通过市场销售和广告刺激需求的欲望导致消费信贷不断扩大并预支了生产能力。

大公司本身乃至联邦政府也积极参与债务经济,美国债务总额从1946年的40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25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扩张对借债的依赖过于严重,1974年对每1美元的货币供应中就包含了8美元的债务。

债务经济是美国通货膨胀时代的结构性背景。

三、经济周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美国经济迅速摆脱大萧条的困扰,更奠定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

巨大的战争需求把美国经济重新拉回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了30万架飞机、8.8万辆坦克和3000艘商船,这在和平时期是难以想象的。

在巨大需求的刺激下,工厂得以重新开工,失业现象很快就在美国消失了,不仅对男性劳动力是如此,大量的女性劳动力也进入工厂工作以填补男性劳动力的不足。

不管是继续执行新政的措施还是回归古典自由主义,战争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条件。

“战后的几年里全国面临的两个最重要问题也许就是消费品的缺乏和通货膨胀。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投资需求才十分强劲,支撑了战后20余年的经济繁荣。

投资的增加以及工厂的满负荷运转,使得普通消费品缺乏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家庭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也为美国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使得二战后的美国成为消费者与商人共享的天堂。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讲,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循环中的一个典型的上升时期。

从1950年至1977年,美国的直接投资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之中。

经济周期之所以成为周期就在于其有上升也必然有下降,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基本处于上升周期,也是美国经济周期中一个典型的景气周期。

进入70年代,资本扩张以及对技术创新的仿效导致利润率下降,产品过剩、生产能力过剩开始出现,而这些过剩能量并不随着投资的停止而被逐步消化,最终只能在危机与竞争中完成结构调整。

按照供给学派的观点,社会总需求扩张的原因有可能不是由于生产活动的扩大或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恰恰是由于供给的减少或货币量的增加,并由此导致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而通货膨胀又会产生负利率现象,导致储蓄率下降、利息率上升,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

因此,有人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称为“供给冲击”,也就是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使得总供给出现急剧变动。

这种情况的出现以1973年最为典型,所以这一年又被称为“七灾之年”,即同时出现了农作物歉收、海洋环流转变、世界商品市场大规模投机、外汇市场剧烈波动以及由中东战争引起的世界原油涨幅高达4倍的价格飙升等导致总供给急剧变动的经济现象。

四、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过度使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政府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持续性的赤字政策。

1961-1968年,美国连续8年出现财政赤字,总额达608亿美元,反危机政策在短期内很成功,但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从1966年起,物价上涨速度明显加快。

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是相对稳健的,但越南战争与建设伟大社会”所需开支造成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为滞胀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总需求或总收入与总消费和总投资之间的平衡关系。

“这一套经济平衡关系的新理论和以调节总需求为特色的一系列政策主张相结合,构成了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凯恩斯主义认为社会总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实施反危机措施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进而消灭经济危机。

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和货币调节能力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消费需求,即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改变经济周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手段:

一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搞赤字财政;二是扩大信贷,搞债务经济。

1969年尼克松上台,美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很差,长期赤字财政导致经济增长潜力不足,通货膨胀已经形成并呈加剧态势,劳动生产率几乎停滞,贸易顺差大幅下降。

于是,尼克松政府开始压缩财政支出,提高联邦基准利率,政策出台后非但没有遏制住通货膨胀,反而造成了1969年4月-1970年11月的经济衰退。

于是政府转而增加赤字,调低利率,经济走出衰退,但通货膨胀却愈演愈烈。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决定实行冻结工资-物价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开始削减税收以提振经济。

到1973年,管制政策并未收到实效,经济出现过热,政府转而实行紧缩政策。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导致中东石油危机,国际油价迅速飙升4倍之多,导致了1973年11月-1975年3月的严重经济衰退和物价普遍上涨。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性粮食产量下降又导致食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双双居高不下,美国经济彻底陷入滞胀泥潭。

政府靠借债与发行钞票度日,不可避免地引发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会引起事实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降低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也不利于中小资本投资,导致经济停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管理总需求的政策被过度使用,经济周期遭到扭曲,从表面上看政府具备了驾驭经济运行的能力,但实际上,由于国民经济长期得不到调整,人为干预过多过频,赤字财政政策与过度信贷政策长期使用的结果就是经济滞胀。

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在全局上对经济政策的实施进行长期统筹规划,控制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运用时机,避免在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干预,滞胀危机也可能不会出现。

“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

……只有在资源充分利用以后,即实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以后,需求增加才有可能产生价格的上升。

基本可以这样说,滞胀危机的深层原因就是在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下的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急剧膨胀。

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对经济生活实行宏观需求管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节和控制,在缓和经济危机、弭平经济周期波动曲线的同时,也使再生产周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即通货膨胀与再生产周期伴随出现,经济停滞与严重物价上涨并存而生。

五、福利国家的构建对滞胀危机的影响

福利国家的构建对滞胀危机的形成无疑是有影响的,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从感性上看,以英国为例,自1945年7月工党上台执政以来,英国是执行福利社会政策比较卖力的西方国家,包括保守党执政时期也大体接受了工党关于建设福利社会的政策。

而到了70年代,英国是西方世界第一个出现滞胀危机的国家。

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历届政府的努力下不断发展。

杜鲁门时期颁布了提高最低工资限额的法令,虽然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这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但这并不影响法令在国会得到通过。

美国政府的福利开支从1927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1960年的970亿美元。

1964年春天,约翰逊开始用“伟大社会”一词来描述其全面社会改革计划。

约翰逊在1964年的国情咨文中宣称“无条件地向美国贫困开战”。

1964年国会通过了《经济机会法案》,设立经济机会局,为穷人提供教育和培训,组建服务志愿队,各种社区行动计划为穷人改善居住条件、健康及教育提供支持。

约翰逊还提出一项医疗援助计划,成为1935年《社会保障法》以来美国政府在社会救济领域的最大努力。

约翰逊时期,国会还通过了为穷人提供房租补贴的新的住房法案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新型援助计划。

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与卷入越南战争共同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

“社会计划的开支远远超出了约翰逊时期的设想。

……约翰逊和他的顾问……没有预见到……人们寿命的延长,会大大增加老年人的保险费用。

他们没有预见到计划本身有可能增加其费用的方式。

尼克松削减了军事开支,但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的拨款却空前增长,国会各小组委员会及国会议员分别代表着各种企业集团的利益,他们在国会主张增加支出,推动了70年代国民经济体系的进一步恶化。

福利国家的覆盖面过广不仅会使财政赤字猛增,导致通货膨胀。

同样也会使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努力的人会变得富有,懒惰的人将承受苦难——发生动摇,导致人们缺乏努力工作的动机,经济缺乏活力,社会缺乏效率,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生产率下降。

需要认识到的是,即便美国政府在努力构建福利国家,但美国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却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1970年,美国高档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40.9%。

基尼系数从1970年的0.353开始增长,1998年为0.43,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平等。

一般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薪酬增长幅度方面的差距。

滞胀危机成因中的偶然性因素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政策,导致国际油价在两年时间内迅速飙升四倍之多,对美国经济的打击非常沉重,直接触发了滞胀危机。

而粮食危机对宏观经济的打击同能源危机一样重要,70年代上半期的世界性粮食减产导致粮价大幅上涨,粮价上涨大幅推高了通货膨胀率。

越南战争带来的军事订货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更重要的是,它也加剧了通货膨胀。

这些都是滞胀危机形成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偶然性因素。

粮食危机:

1974年,世界粮食产量出现大幅度减产。

如果我们比较图3.7和图3.8,就可以清晰看到1973年与1974年世界粮食产量之间的巨大差异,而1975年的粮食产量与1974年相差无几,这就造成了当时的国际性粮食短缺现象,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威廉·恩道尔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粮食危机是由美国政府及权势集团主导的一场阴谋,美国发现了这次世界性的粮食短缺带来的机遇,利用自身的世界第一大粮食供应国地位,控制了国际粮食供给,把国际粮食市场的定价权操纵在自己手中,目的是控制国际粮食市场,进而控制全球人口的命脉。

战争:

战争成本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在20世纪中主要经历了四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战争的爆发导致军费暴涨只是战争对经济影响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冷战背景下的军费开支居高不下更是在结构上影响了美国经济的构成。

美国在20世纪的四次战争中,通常依靠税收、借债和增发货币来实现战争费用的筹集。

税收收入作为一种军费来源的比重逐渐升高,但越南战争时期却是一个特例(这是因为约翰逊总统相信任何提高税收的尝试都会导致国会减少反贫困资金,而他既想为战争筹资,也想为反贫困计划筹资),所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成为一个不得已的选择,这也是越南战争时期美国财政赤字增加乃至后来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滞胀危机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信用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和刺激经济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引起持续的物价上涨,甚至在经济危机时期物价也进一步上涨。

 

滞胀危机的出现首先是制度层面的危机,同时也不能忽视偶然事件的作用。

需要认识到,滞胀危机实际上是由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供需不平衡造成的,这是系统层面的病症,是整个经济体系失衡的必然结果。

货币与商品之间关系不仅表现为供需关系,也表现为相互定价的关系,即以货币单位为商品定价,同时以商品单位为货币定价。

这样的话,货币超发使得需求增加,国内投资乏力、石油危机与粮食危机导致供给短缺。

双重压力导致美元货币贬值,实物商品升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出现。

而货币超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凯恩斯主义下过分依赖财政赤字的社会福利转移支付,以及越南战争筹资导致的新增货币。

同时,在经历了长期繁荣之后,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步入经济周期的下行通道,企业的盲目扩张导致生产率下降,企业利润率下滑,失业状况加剧。

在消费市场日趋饱和的历史背景下,在经济体系日趋僵化的运行路径下,如果没有重大的技术创新或大规模的经济变动(如战争、瘟疫等导致的人口及需求的重大变化)出现,经济增长通常会越发依赖于不断金融化的方式加以实现,而过分金融化的结果就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日益失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滞胀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难以规避的结果。

综上所述,滞胀危机实际上是由于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关系造成的,为避免滞胀危机的再次发生,就应该控制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欲望,平衡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供需关系。

就国民经济体系而言,政府这一行为体的作用力过于强大,以至在其面前市场的脆弱性表露无疑。

虽然政府的介入可以在短时期内左右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扭曲的经济体系长期得不到调整,积累下来的问题仍旧会在未来某一时点爆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