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37806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案

第18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及“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的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2.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主要内容

经营方式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购销体制

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农产品自由买卖

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意义: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大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展: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长:

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

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20世纪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用农民的话来说: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史料一,分析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史料一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变化: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没有改变,只是在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所变化。

史料二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

”“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

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

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

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

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

革调查与研究)

注:

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

(2009年8月13日)

 概括史料二中与农村改革相关的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史料二说明农村的经济改革开始影响到政治,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

 史料信息:

①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改为向阳乡人民政府,表明当地农村改革推广到政治管理体制。

②当时政府不宣传、不广播、不登报、写牌人半年不敢见人,表明“左”倾思想束缚仍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迈开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但当时守旧与改革观念冲突仍很激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发展:

土地流转。

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4)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探究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史料一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史料一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史料一中“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思想:

计划经济体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计划和市场相结合,这同时也解释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史料二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共十八大报告

 你如何理解史料二的内容?

 史料二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市场作用”主要强调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

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特点

①单一公有制

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影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海门一模)中共中央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B.农民获得了土地买卖的自主权

C.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取代

D.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民不得买卖土地,故B项错误;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被取代,故C项错误;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

2.(2019·泰州一模)1981年,江苏省对地、市、县实行了财政包干,工交企业以落实财政任务为目标,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全省面上推开。

这一举措(  )

A.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点

C.直接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

D.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城市企业的改革,不能直接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故C项不符合题意;1981年,江苏省对城市工交企业的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故D项符合题意。

]

3.(2019·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B [结合图片信息分析,从1981年到1986年,我国农业机械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呈现迅猛上升的趋势,而大型联合收割机却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对小型拖拉机需求上升,故选B项;A项是“一五”计划的成就;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市场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

]

4.(2019·南通一模)1991年9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逐步放开对企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缩小企业的指令性生产计划,逐步把部分指令性生产计划改成国家合同订货的形式,做到以销定产。

这一决定(  )

A.推动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B.助力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

C.响应了邓小平南方谈话

D.促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B [199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逐步放开对企业的管理,推动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故选B项;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故排除A项;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故排除C项;促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是在1992年之后,故排除D项。

]

宽广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

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

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4.开发和开放浦东: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第二阶段

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二、特点: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材补遗]__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5)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三、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

史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特”的本质含义。

 史料一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史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根据史料二,分析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由图示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迅速,尤其是2001年之后,这一变化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

 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项目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背景

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

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性质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徐州考前模拟)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某地人口增长示意图,据图判断该地最有可能是(  )

A.深圳   B.上海   C.香港   D.北京

A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与材料中“外来人口迅猛增加”相符,故选A项;上海是传统大城市,与材料中“人口迅猛增加”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来”密切相关的是内地城市,排除C项;北京是传统大城市,排除D项。

]

2.(2020·海安中学调研一)《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道:

“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此后,我国政府(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C [从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十年实践”,所以此后的实践活动当在1990年以来。

结合所学,A项为1980年,B项为1984年,D项为1985年,时间均不符,排除;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C项。

]

3.(2019·南通二模)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

A.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信息:

“重点发展沿江”“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等信息,据此可联系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意义作出正确的解答,正确选项是C项;A、B两项发生在对外开放早期,对外开放重点在沿海,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1世纪初,而且与对外开放的区域重点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

2015-2019年考情统计

年份

命题角度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T13:

经济体制改革

2018年

2019年

命题规律:

从内容看,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设置新情境考查。

趋势:

从价值观引领和思维角度看,除了正面肯定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外,还要反思在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题组一 经济体制改革

1.(2017·江苏高考·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B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为解决扩大出口创汇问题,扩大企业自主权是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B项正确;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为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题目中出口外汇存在的三大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

2.(2014·江苏高考·10)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D [材料“农民远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反映的是农民主动实施的某种制度。

由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自主地闯出了一条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路子,故选择D项;A、B、C三项中农民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均不符合题意。

]

3.(2013·江苏高考·1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C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A、B两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D项不属于经济理论。

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

题组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2012·江苏高考·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C [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变化,故选C项。

]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海门淮安联考)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

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

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

这表明(  )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A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据材料“1979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安徽的肥西县委……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不能说明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故B项错误;包产到户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有人“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无法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的效果如何,故D项错误。

]

2.(2019·苏锡常镇四市三模)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

B.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C.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

D.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城乡差距减少,故A项符合题意;1984年后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差距再次加大,B项排除;“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C项排除;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是1997年,故D项排除。

]

3.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

这说明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